跳到主要內容

La Parole


在香港要吃一頓西餐,並不算一件困難事,但如果再將其細分,當中還是有級數之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一串類似法文的英文字,往往會叫其卻步。

我的英文不好,對於那些站著坐著都是老外的餐廳,我是少有光顧。但當看到報刊介紹這間法國餐廳,我就有一試的衝動。這間名叫 La Parole 的餐廳,座落於文咸東街 22-26 號 3 樓。吸引我的除了是這裏的主廚據說來頭不弱,而且還有社企背景,在吃飯之餘,還可作點善行,著實一舉兩得。

我來的時候是接近下午三時的落場時間,侍應深怕未能為我提供服務,他一邊告訴我餐廳的狀況,另一邊則走到廚房內,看能否為我提供午餐。過程禮貌周到,頗有待客之道。而最後我亦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在他們徐疾有致地為我設置餐桌,同時亦遞上餐牌。午餐的選擇大約有四、五個種類,但全以法文表述,雖然還附加了英文解說,但除了牛、羊、魚,之類的單詞是我看得懂外,其餘的我都不知是什麼東東。既然如此,我便禮貌地叫侍應為我略作介紹。雖然他沒為每道菜作解說,但他建議著說,這裏的羊和牛都甚具水準。正當我為羊和牛之間躊躇之際,他便說:「就嘗嘗我們的牛肉吧!」我欣然答應。接著是前菜,我可挑選沙拉或餐湯,亦在他的建議下,我點了沙拉。

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才稍有閒情地看看四週的環境。這裏沒有華麗的裝潢,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精緻和優雅,格調之餘亦沒有拒人於千里之感。



先上的是一道小食,出菜的年輕女侍應以外語為我介紹。我不諳外語,便禮貌地詢問這是什麼來。她說這是道水欖小食,並不屬於午餐之內,是餐廳特意贈送的。

想不到我連相機也未從背囊裏取出,他們便贈上一道小食來逗人家高興,實在令人欣賞。

這道小食的底層是質感帶脆;類似法式的麵包薄片,上面放上切得細碎的水欖和一小塊番茄。我本不太喜歡水欖那具個性的味道,然而這裏的應該是經過調理,水欖的味道雖仍在,但已經變得調和可親,加上番茄的甜味作領和麵包脆片的質感,令我對水欖有所改觀。而且清新兼沒什麼調味作干擾,最好用來清洗一下味蕾。



逗人小食出現後,前菜的沙拉接著上場。這是一道西班牙火腿配甘筍絲,這回仍然是年輕女侍應為我作雙語介紹。西班牙火腿的份量比我想像的多,沙拉汁帶芥末的味道,香而不嗆,可能是法式芥末。酸度不強,反而帶出一份溫柔的甘甜。火腿鹹香微帶陳木的味道,猶如成熟女人的韻味,加上調汁的輕甜,帶點不覊的芥末香,最後還有甘筍的爽朗清脆。如果它是個女的,我就愛死她了。



如此美人在前,令我差點忘記了餐包早已上桌了。餐包籃內有兩種麵包,分別是合桃麵包和牛油麵包。兩種麵包都外脆內軟,滋味非常,尤以牛油麵包為重。



但不要忘記附上的牛油,這片無鹽奶油,香滑細膩,並不是一般貨色。



 終於來到主菜的牛扒上場,快速地拍過照後,便隨即開動。牛扒並不大塊,切了一小片來嚐,肉質柔軟,肉汁和牛扒汁調和而成的滋味,令人感動得差點掉下淚來,美中不足的是,牛扒吃到一半後,這種滋味便有點散失,肉質稍多帶乾感。

不知和秋冬時令是否有關,配料中經常看見蘿蔔的影子,這道主菜也不例外。牛扒上面有烹調過的甘筍和蘿蔔條,上面還放上蘿蔔苗。甘筍條和蘿蔔條經過烹調,味道變得調和豐潤,雖不失味美,但配合於整道菜,那接近肉的味道調子,令配菜的位置模糊起來。反而蘿蔔苗的清新,更能築出層次來。最美的反而是最平常的薯蓉,味道單純,沒感到有大量的奶油在當中運行。質感軟滑,墊在牛扒底部,從而吸收其味,兩者匹配非常。然而除了牛扒汁外,也不要忽略那翠綠的薄荷香草汁,薄荷汁不算強烈,但可帶出微妙的變化,感覺有趣。



迎接尾聲的是一道三款的甜品併盤。起初以為小杯子內的是啫喱,誰知原來是清甜的生果糖水。糖水的味道調得有點妙,清甜之餘又充滿果香,在不同生果粒的作用下,還會帶出點點變化。

中間的是消化餅配忌廉和紅桑子。我不知道市面上有沒有這麼細片的消化餅,要不然這片餅就是出於廚師之手。而這道甜品的重點亦集中在消化餅上,忌廉潤之,紅桑子增加變化和層次,兩者柔柔地襯托著消化餅的麥香。

左邊的是多層蛋糕切片,當中有海綿蛋糕和咖啡慕斯,然而這兩個組合單元可暫放一旁,因為最美的是底部的朱古力,可惜分量太少。



不知侍應是否聽到我的心聲,最後的餐茶還附上一片七十二巴仙的朱古力。屬於餐茶的檸檬茶亦不馬虎,檸檬片的數量不多,剛好為紅茶增香是其一,紅茶的茶香和單寧也恰到好處,絕對不是一些廉價茶包所出。可惜我太得意忘形,朱古力片吃掉了,茶也喝了一半,才記起沒有拍照!

綜合而言,這裏的出品著實令人欣賞,細節位也見到用心。買單時也只是二佰多,以甜品作一道計,這午餐也包含六個項目。而且服務態度親切,年輕女侍應對菜式亦有相當的了解,有禮之餘亦不失朝氣,雖然我在餐廳只逗留了約半句鐘,但已經令我印象深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記油渣麵

我對豬油渣並不陌生,姨婆還健在的時候,賀年用的油角都是出自她手的。而豬油這種主要材料,亦是她在家中親自榨取。榨取的方法我不太懂得,我只知道雪白的豬肥肉,最後會變成乾巴巴的棕色豬油渣。 這豬油渣的味道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那是香脆可口的東西。在貧窮的年代,這種廚餘也可作為食材。好像大角咀杉樹街的英記油渣麵,正是以豬油渣作招徠的麵店。  據說英記在大角咀賣油渣麵已經甚有歷史,他們以豬油渣來作湯底的材料,再配上簡單的麵條,煮成一種粗獷的平民麵食。 雖然算不上刻意找尋,但對那已經忘記了的味道,我是有點好奇和緬懷的。然而特意走到杉樹街的當日,卻發現因為地區重建的關係,原先的位置已經找不到英記的痕跡!可幸他們新舖的位置,只是離原址不遠的福全街。 雖然是新店子,但店內感覺仍見草根,甚至連價目表也沒有。然而這裏除了油渣麵外,就只有幾種小食供應,要弄清來路也不見得太困難。我隨意地挑了個座位坐下,未幾便有位大姐探頭來問我點些什麼。原來這裏的油渣麵是分大和細的,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細的。 雖然是細的份量,但麵條卻滿滿地擠在容量有限的碗子裏,感覺也頗充實。 我先喝了口湯,甜味稍微跳了出來,雖然有鮮味殿後,但仍有點欠自然。而粗糙的麵條則釋放出太強的麵團個性。然而兩種看似帶缺點的東西,當加在一起的時候卻出奇地合拍。跳出來的甜味安頓了,而麵團的個性也給理順下來。還有肉絲、冬菇絲和冬菜絲,所有的味道交融和合起來,形成一股淳樸的美味。 這碗麵條,雖然算不上大美味,但有時做人和食味也是需要點融和度。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籠環夜話(戰時怨魂)

香港傳說(十三) 戰時怨魂 我是個在香港經濟起飛時期誕生的人,屬於未聞過炮聲響的新生代,戰亂時的狀況只是前輩口中的故事。然而在籠環夜話的概念生成後,為著搜尋傳說背後的故事而流覽了不少戰時資料,方知香港原來有不少「死得人多」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些會衍生出傳說怪事,有些則少有聽聞。但無論如何,這些地方都是戰爭留給人類的教訓,都不可輕易忘記。這並不是恫嚇人家,也不是吹噓復仇主義,只希望還戰爭應有的凶暴,無論是戰敗者還是勝利的那一方。 銅鑼灣與西環的貨倉區 除了曾提及的赤柱外,於港島區有名的死人黑點,不能沒有銅鑼灣和西環一帶。因為那裏均為戰前的倉庫區,戰爭期間英軍囤積了不少糧食物資。然而當日軍佔領香港後,倉庫隨即由日軍駐守。當時是個艱難的時侯,雖有「六兩四」的配給,但餓病而死者眾,所以仍不乏挺而走險之徒。日軍是不會對動倉庫腦筋的人客氣,所以這兩個倉庫區域經常出現屍體。尤其是西環一帶,據老父所言,倉庫位近碼頭,日軍每打死一人,便往海裏拋,免得費時處理,弄得碼頭一帶經常出現浮屍,恐怖異常! 灣仔大佛口 戰時除了聞名的花園道口死亡關卡外,灣仔大佛口也有個著名的日軍哨崗,即現今的皇后大道東入口。(因戰前那裏有個大佛商標,所以人們稱為「大佛口」。)殘酷的日軍時常以調查為名,虐殺無辜的過路者,而屍體隨手棄置於附近的一塊荒地,久而久之那荒地便成了聞名的亂葬崗,而荒地的位置即現今的熙信大廈和電話公司大廈一帶。或因如此,曾立於上址的麗的呼聲大樓亦曾傳有鬼魂作祟云云。 界限街 九龍方面,以界限街鄰接九龍城附近一帶的一個日兵關卡最聞名。據說那裏的日兵常無故射擊路過的平民,甚至以人命當遊戲,他們故意將碎錢撒在地上,當過路的俯身一拾,他們立時舉槍射擊。有些人被當場擊斃,有些則躺在地上等待生命慢慢流走,沒有人夠膽上前救助,可算慘無人道。所以當時人們將那可怕的地方稱為「鬼門關」,是和香港花園道口的殺人關卡齊名。所以當時的人為避開這鬼地方,絕多繞道而行。 京士柏 對於聞名於九龍的死亡之地,首推俗稱「萬人坑」的京士柏,即現今油麻地區的伊莉莎白醫院一帶。日佔時期那裏是日軍專用的刑場,附近就是九龍區憲兵總部。憲兵部是日佔時期管理治安的部門,然而治安他們懶管,反而勾結本地黑社會來胡作非為。生命有時只靠憲兵大爺的心情如何,既兒戲亦荒謬無奈。無法無天的日子,令平民對黑道和憲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