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1的文章

王府

在電視節目中,看著節目主持人在北京吃著地道的炸醬麵,既叫人羡慕又令人垂涎。這時腦海中徐徐地泛起了王府的名字來。 這間位於威靈頓街的京式食店,曾被米芝蓮點名。但最令我在意的,是他們的店前曾貼有正宗北京炸醬麵的招牌。 對大部分人來說,被米芝蓮點名後,都是值得高興的事。無論是食店主人,還是饞咀的食客,但對我來說就不盡相同。被點名後的食店大多出現人潮,擠迫的環境,經常令我這個討厭人群的傢伙望而卻步。可幸人是善忘的,要不然我將會有很多嚐不到的美食。 來到王府是某個週末的下午,我悄悄地從他的門前走過,窺準他們店內的狀況,才踏進店內。他們的店面不算大,裝潢簡潔明亮之餘,亦甚有京式小店的風貌。  我本以京式炸醬麵為目標,但來到後又想嚐嚐他們款式眾多的餃子,躊躇了一會後,決定還是以炸醬麵為先! 經過廚師的一番處理,炸醬麵終於來到我的跟前。以紅甘筍、青瓜、芹菜和芽菜圍邊,除了顏色悅目外,還體現出北京炸醬麵的架勢。 既然稱為炸醬麵,理應以醬為先。當我迅速地拍過照後,便把麵和醬充分地攪拌了一陣子,然後嚐了一口。甜麵醬沒有在醬裏頭全然控制局面,反而融和著一份複雜和精緻的味道,形成一種豐盈香濃的味覺。而這種毫不含糊的濃郁味道,配合起清淡的素麵,表現出一種美妙的平衡。雖然味道仍由醬所主導,但清淡的麵條剛好把濃郁的味道給順了下來。而麵條的不足,剛好又給醬來提昇。醬內還有香菇碎、肉碎、一些類似烤麩的東西,還有紅甘筍等配菜,各自提供著兩份截然不同的質感和口味,著實是口福之樂。 當我帶點滿足地吃完炸醬麵的時候,鄰桌的客人剛好點了一客餃子。由於是非繁忙時段,店主容許一客十隻的餃子以雙併形式呈上。我見機不可失,在一客餃子中能嚐兩種口味,於是隨即追加了一份雙併餃子,除了較主流的菜肉餃外,我還選了他們當天的精選餃子。 他們的餃子個子不太大,而且呈現粗獷的形態,軟綿的餃子皮,彷彿和肉餡融為一體。在鮮甜味美的內餡帶動下,味道和質感都呈現出一份一致感。但最叫我驚喜的是當天精選餃子的甘筍粟米餃,我沒想過甘筍和粟米可以成為餃子的內餡,如果它不是當天的精選,或者我就不會點上它。但想不到肉的鮮甜和疏菜的清甜,可以如此配合,著實叫人欣賞。只可惜肚子容量有限,吃剩的餃子只好外帶回家。

印尼餐廳1968

香港其實有不少印尼餐廳,但若論注目程度,星馬泰的菜式,似乎比較受港人所關注。但自從香港引入印藉傭工後,情況就有點微妙的變化。一些小本經營的印尼小餐廳,開始零星地在印傭聚集的地方冒起。這些小店一般都是由印尼人經營,本意是服務同鄉。然而在這些小店出現之先,其實早有印尼回流的華人,在香港經營著餐飲業務。 身為廣東人,對廣東菜的認識也只屬一知半解,更不用說別國菜。但當我知道一間位於銅鑼灣禮頓道的印尼餐廳,有一道傳統的印尼黃薑飯後,我便躍躍欲試。這間印尼餐廳始於1968年,店名就索性喚作印尼餐廳1968。 我乘著假日下午的空閒來到銅鑼灣,當走到餐廳門前,還以為他們打烊了。色調昏暗的內堂,加上少見客人,著實令我有點猶豫。然而餐牌還樹立在門外,大門又沒有掛有休息的告示,於是我便帶著點試探的心情來把店門推開。當我踏進店內,店內隨即有侍應迎來招呼。由於是非繁忙時段,客人甚是疏落。 我任意地挑了個座位,在餐牌上點了那個我衝著來的黃薑雜錦飯,另外再點了杯印尼地道香草茶。 這是間很有格調的餐廳,無論是燈光和間隔,在明亮與隱密之間,營造出一份時尚的和空間感,尤其對廂座而言,是情侶共進晚餐的理想環境。 先來的是印尼地道香草茶,琥珀色的茶帶有不輕的單寧感覺,雖然裏頭有點微妙的香氣,但整體上仍然是中國茶的調子。 接著是黃薑雜錦飯的上場,相對於較平庸的地道香草茶,這個雜錦飯顯然華麗得多。據說這道菜是喜慶時節才能品嚐,而構成這個雜錦飯的包括,巴東牛肉、咖哩雞、炒花生併小魚乾、炸小薯片,煎薯餅和炸蛋,而不可或缺的當然是以蕉葉包著的黃薑飯吧!  巴東牛肉以牛腱為材料,腱肉酥化入味,南薑、香茅…等香料,交匯成濃香複雜的風味,以毫不含糊的姿態為你的嘴巴服務。 咖哩雞滑順微辣,咖哩汁配合雞肉時並沒有太大驚喜,反而配以青椒和番茄,卻有很好的提昇,算是有點意料之外。 炒花生伴小魚乾,鹹、香、脆之中卻微妙地和一點甜味融和著,卻又不見衝突,除了下飯外,也絕對是一款下酒妙品。 炸小薯片是我最欣賞的,這種微黃細小的薯片,外頭掛了糖槳,質感算不上鬆脆,是介乎脆和甜軟之間,但最妙的是它配合著碟上各種食材,都能產生美妙的變化,實在不能少窺。  煎薯餅外皮微脆,薯蓉混合著肉末和香辛料,滑順、鮮美,又不失層次感。 稍為遜色的是炸蛋,他們的蛋,體積較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