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其實有不少印尼餐廳,但若論注目程度,星馬泰的菜式,似乎比較受港人所關注。但自從香港引入印藉傭工後,情況就有點微妙的變化。一些小本經營的印尼小餐廳,開始零星地在印傭聚集的地方冒起。這些小店一般都是由印尼人經營,本意是服務同鄉。然而在這些小店出現之先,其實早有印尼回流的華人,在香港經營著餐飲業務。
身為廣東人,對廣東菜的認識也只屬一知半解,更不用說別國菜。但當我知道一間位於銅鑼灣禮頓道的印尼餐廳,有一道傳統的印尼黃薑飯後,我便躍躍欲試。這間印尼餐廳始於1968年,店名就索性喚作印尼餐廳1968。
我乘著假日下午的空閒來到銅鑼灣,當走到餐廳門前,還以為他們打烊了。色調昏暗的內堂,加上少見客人,著實令我有點猶豫。然而餐牌還樹立在門外,大門又沒有掛有休息的告示,於是我便帶著點試探的心情來把店門推開。當我踏進店內,店內隨即有侍應迎來招呼。由於是非繁忙時段,客人甚是疏落。
我任意地挑了個座位,在餐牌上點了那個我衝著來的黃薑雜錦飯,另外再點了杯印尼地道香草茶。
這是間很有格調的餐廳,無論是燈光和間隔,在明亮與隱密之間,營造出一份時尚的和空間感,尤其對廂座而言,是情侶共進晚餐的理想環境。
先來的是印尼地道香草茶,琥珀色的茶帶有不輕的單寧感覺,雖然裏頭有點微妙的香氣,但整體上仍然是中國茶的調子。
接著是黃薑雜錦飯的上場,相對於較平庸的地道香草茶,這個雜錦飯顯然華麗得多。據說這道菜是喜慶時節才能品嚐,而構成這個雜錦飯的包括,巴東牛肉、咖哩雞、炒花生併小魚乾、炸小薯片,煎薯餅和炸蛋,而不可或缺的當然是以蕉葉包著的黃薑飯吧!
巴東牛肉以牛腱為材料,腱肉酥化入味,南薑、香茅…等香料,交匯成濃香複雜的風味,以毫不含糊的姿態為你的嘴巴服務。
咖哩雞滑順微辣,咖哩汁配合雞肉時並沒有太大驚喜,反而配以青椒和番茄,卻有很好的提昇,算是有點意料之外。
炒花生伴小魚乾,鹹、香、脆之中卻微妙地和一點甜味融和著,卻又不見衝突,除了下飯外,也絕對是一款下酒妙品。
炸小薯片是我最欣賞的,這種微黃細小的薯片,外頭掛了糖槳,質感算不上鬆脆,是介乎脆和甜軟之間,但最妙的是它配合著碟上各種食材,都能產生美妙的變化,實在不能少窺。
煎薯餅外皮微脆,薯蓉混合著肉末和香辛料,滑順、鮮美,又不失層次感。
稍為遜色的是炸蛋,他們的蛋,體積較細,應該不是雞蛋,而蛋味亦不見得突出,澆在蛋上的醬汁,有魚露或蝦醬之類的風味,味道也算鮮香,但仍未能勾起整個兒的味道。
而主角的黃薑飯,是經過調味的,但口味仍見清淡。然而相對於配料的濃厚,它卻成為了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絕炒平衡。
東南亞菜式,一向給我濃重、厚實的感覺。相對於廣東人細緻的口味,其程度可以算是霸道。然而這裏的口味雖離不開濃厚,但當中不失精緻,最難得是雜錦飯內的所有素材都能夠混合,而又不出現口味上的衝突。如果不是靠運氣的話,那應是廚師的經驗和計算。我並不清楚這裏的印尼菜算不算地道,亦非常相信這道雜錦飯並不局限於這幾道配料,但在九十八元一道的黃薑雜錦飯中,能夠品嚐七種印尼獨特美食,無論如何,這都稱得上值回票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