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籠環夜話(黃泥涌峽道)


香港傳說(十二)

黃泥涌峽道

日戰時期,日軍為香港帶來的傷痛無疑是深重的。就算是五十年後的今天,新生代根本弄不清戰爭是何等回事,然而戰爭卻是眾多怪事的一個熱門解釋。對於這道從戰爭而來的刻痕,或者已經成為了一道掃除不了的陰影。所以今次提及這個有關黃泥涌峽道的故事,亦離不開一場日戰時期的港島攻防戰。



黃泥涌峽道連接著司徒拔道和淺水灣道,是港島南北交通的要道。由於位處港島半山,人口比較稀少,是個高尚住宅林立的地區。而那個故事,是從一個前市政局管轄的網球場開始。這個位於黃泥涌峽道的網球場,位處清淨,常受網球愛好者租用。由於僧多粥少,連入夜的時段也不乏愛好者租場,每每延至網球場關閉才逐一離開。



話說某晚,兩名年青人在該處打網球,由於租用的是尾段時間,所以他們打球至球場關閉。當他們離開球場時,場區及其設施等照明系統均告熄滅。由於該區有點偏僻,在少了一重光源的情況下,令已經幽靜的四週更見陰沉。然而兩名年青人是球場常客,對入夜關場的環境並不陌生。他倆就如往日般同到附近的巴士站等待班次稀疏的公車,正當他們有說有笑的時候,對面的人行道竟然走來一隊約十數人的童軍,當童軍走得愈來愈接近他們的時候,他倆開始發覺他們的制服和童軍好像有點出入,感覺像軍人多一點,而且他們更全是外藉少年。正當兩人開始奇怪一隊童軍怎會在這個時段出現在這個地方的時候,久等們巴士剛巧駛來,他們沒有為一點疑惑而拒絕上車,然而上車後的兩人,立即透過車窗嘗試看清對面人行道的奇怪童軍小隊,可惜對面的人行道卻空無一人,剛才兩人看到的疑似童軍,竟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兩人心裏不禁發毛,但人畢竟在車內,驚恐的情況沒那麼深。然而為著此事,他們四處訪查。最後在一位前輩的口中,得知日軍攻港時,曾有一隊英兵在黃泥涌峽道一帶遭日軍伏擊而全軍覆沒。前輩還補上一句,說那隊小兵可能正執行著他們未被伏擊前的命令呢!

究竟當中是否真的和士兵鬼魂有關,實在難以考證。但有流傳說,位於那附近的高尚住宅,也有住宅警衛在該處附近目睹過詭異景象云云。畢竟這只是流傳,在真假待判之時,我們只可翻查資料,看傳說的背景究竟如何!



據高添強先生的《香港戰地指南》中所述,由於黃泥涌峽是港島要道,若控制了此處,便等於把港島的防守破為東、西兩半。日軍登陸後,此地即成攻守兩方相爭之地。



所以這裏的慘烈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否真的有一隊英兵因伏擊而全數陣亡呢?據同書中所載,守軍的西旅指揮部,正在網球場對面,而由於這裏的戰略關係,該處曾遭日軍猛攻。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西旅旅長羅遜準將率領包括,書記、廚師和殘餘士兵,在最後反撲中全數陣亡。另外還有一隊皇家蘇格蘭營部隊為了增援西旅旅長而在該處傷亡慘重,但非全軍覆沒。最後還有多名臂纏紅十字章的聖約翰救傷隊員,被不顧日內瓦紅十字會條約的日軍殺死。



綜合而論,最貼切於該傳說的,應屬壯烈犧牲的皇家蘇格蘭部隊。但單憑點點相似,實難証明什麼,頂多只能表明傳說本身和歷史有點相符吧。只是有點想不到,那短短的黃泥涌峽道竟曾如此慘烈過!無論傳說只是穿鑿附會,還是真有其事,總之戰爭弄出來的就沒有好東西吧!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閱提供。
光波24
PC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MAC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iPad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der/id380599276?mt=8
iPhone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der/id380599276?mt=8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reader24.android
Google Play
PC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8%94%A1%E4%BF%9D%E7%BE%85_%E9%AD%85%E5%A4%9C%E6%80%AA%E8%AB%87?id=CxKBAwAAQBAJ&hl=zh-TW
MAC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8%94%A1%E4%BF%9D%E7%BE%85_%E9%AD%85%E5%A4%9C%E6%80%AA%E8%AB%87?id=CxKBAwAAQBAJ&hl=zh-TW
iPadhttps://itunes.apple.com/us/app/google-play-books/id400989007?mt=8
iPhonehttps://itunes.apple.com/us/app/google-play-books/id400989007?mt=8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google.android.apps.book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英記油渣麵

我對豬油渣並不陌生,姨婆還健在的時候,賀年用的油角都是出自她手的。而豬油這種主要材料,亦是她在家中親自榨取。榨取的方法我不太懂得,我只知道雪白的豬肥肉,最後會變成乾巴巴的棕色豬油渣。 這豬油渣的味道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那是香脆可口的東西。在貧窮的年代,這種廚餘也可作為食材。好像大角咀杉樹街的英記油渣麵,正是以豬油渣作招徠的麵店。  據說英記在大角咀賣油渣麵已經甚有歷史,他們以豬油渣來作湯底的材料,再配上簡單的麵條,煮成一種粗獷的平民麵食。 雖然算不上刻意找尋,但對那已經忘記了的味道,我是有點好奇和緬懷的。然而特意走到杉樹街的當日,卻發現因為地區重建的關係,原先的位置已經找不到英記的痕跡!可幸他們新舖的位置,只是離原址不遠的福全街。 雖然是新店子,但店內感覺仍見草根,甚至連價目表也沒有。然而這裏除了油渣麵外,就只有幾種小食供應,要弄清來路也不見得太困難。我隨意地挑了個座位坐下,未幾便有位大姐探頭來問我點些什麼。原來這裏的油渣麵是分大和細的,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細的。 雖然是細的份量,但麵條卻滿滿地擠在容量有限的碗子裏,感覺也頗充實。 我先喝了口湯,甜味稍微跳了出來,雖然有鮮味殿後,但仍有點欠自然。而粗糙的麵條則釋放出太強的麵團個性。然而兩種看似帶缺點的東西,當加在一起的時候卻出奇地合拍。跳出來的甜味安頓了,而麵團的個性也給理順下來。還有肉絲、冬菇絲和冬菜絲,所有的味道交融和合起來,形成一股淳樸的美味。 這碗麵條,雖然算不上大美味,但有時做人和食味也是需要點融和度。

七喜粥麵小廚

嘗過兩間粥品店,與味美的糭子始終緣慳一面,於是將尋找粥品店的目標微調至粥麵店。然而粥麵不一定有糭子供應,幾經查找,決定嘗嘗有著數間分店的七喜粥麵小廚。 此店雖有分店數間,但他既不像同屬一個老板,也不像是連鎖經營,情況有點像新釗記茶餐廳般。無論如何,找間就腳的來一嘗便是了,於是我來到了北角七姊妹道的分店。 由於店子沒有下午落場的安排,我那三點不露的惡習又再發作,幸好糭子既可視為午食也可當作下午茶小吃,正好掩飾著這條大懶蟲的尾巴。 循例看看餐牌,除了粥麵小食外,小菜的比例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有點主力的感覺。 雖然選擇上有點花多眼亂,但我沒有忘記前來的目的,於是熱騰騰的鹹肉糭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糯米和綠豆仁的比例均勻,五香肥肉鬆化,鹹蛋黄略遜,整體看似不俗,但最令我在意的卻是糯米的質素。不知為何糯米的質感和口味顯得稀鬆,這亦是「靠得住」的糭子令人失望的原因。我不知道這與糯米的質量是否有關,還是烚煮過久的結果。無論如何,糯米的風味對糭子來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稀鬆的味道,難免令人有點失落。 由於末吃午飯,所以除了糭子外,還多點了碗瘦肉粥。粥底略有米香,味道主要由鹹瘦肉帶領,不俗。 吃了幾間店子的糭子,撫心自問,當中雖有高低,但其實都不難吃,只是仍然找不回那令人懷念的美味糭子,或者糭子只能在五月中當主角,其他的日子只能當庶子,雖然可惜,但自己不也正是在端午節才找糭子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