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LIS Cafe

由於是製造業的關係,公司放的農曆年假一般都比較長,但今年卻有點例外,只因年初一、二、三,剛卡在一星期的中央,因此今年的假期比從前提前了一點結束。

假期對我來說意義不怎樣大,然而對上班也不見得特別鍾情,不過能夠回復勞動,身子和心境也額外帶點積極性。只是節日效應未減,同事們那股出外用膳的興頭很容易被挑旺。

自從製造業北移,黃竹坑便由一個鼎盛的工業區逐漸變成一個破落的工業區,直至地鐵通車,這破落之地又悄悄地變成一個商業區。不過縱使時尚的商業大厦不斷地在這地區矗立,周邊配套還是未能跟上來,單是像樣的食肆已經難尋,今次我們來到的是位於如心南灣海景酒店內的LIS Cafe



我們選了這裏,全因他們的午市供應著半自助餐,和一貫半自助餐一樣,自助部份都是前菜、飲料和甜品組成,另可選主菜一道。至於這裏的自助餐部份,款式上也算多元,當中沙律吧自然少不了,所以我首先就堆了一碟沙律菜,火腿片、車厘茄、提子乾、麵包粒、炒洋蔥,還有非常少見的水梨粒,胡亂地給我堆在一起,雖然還有凍蝦可選,但那天我並不想弄濕指頭,所以沒將那些連殼的蝦子放到碟上。



吃完沙律主菜就來了,我點的是牛油烤雞腿薑黃飯配蔬菜沙律。雞腿不像一般的雪藏雞腿,單從外觀判斷,有點像春雞。至於味道方面,帶皮的部份比較甘香,沒皮的部份則有點乾,整體仍算軟嫩,配附送的燒烤汁有不俗的提升。薑黃飯用的是印度米,對於吃慣絲苗米的香港人來說,當中的風味可能需要時間適應。至於沙律菜只是點綴而已。



吃完主菜才有空來個中式湯,雖然我已忘記了這個湯的名號,但料足,夠火喉,調和滋味,舒服。



非沙律部份也有些有趣的東西,當中的雜菌蛋批我很喜歡,素雞也別緻。芝士有三款,每款挑了一粒,口味雖有點大路,但頗能提升品位。至於螺絲粉和紫薯容是用來添加色彩,但味道也見適口。



日式冷麵中有蕎麥和拉麵兩款,醬汁也有兩三款,蔥花、紫菜碎、木魚碎、芝麻……等配料可隨意添加,令人有配搭全面的感覺,而且只要配搭得宜,味道可會令人驚喜。



至於甜品方面,陣容也不小。我在其中點了焦糖燉蛋、紐約芝土餅和蜜糖蛋散。焦糖燉蛋最好吃,香甜嫩滑。中式傳統的蜜糖蛋散也不賴,鬆化香甜。紐約芝士餅並不是我喜愛的甜品,只吃了一口,感覺也滿滋味。



不過最令我喜歡的還是這個紫米露,香甜滑順,滋味悠然,有說不出的舒服。



雖然這裏屬於咖啡廳,但我竟沒喝咖啡,只因自助食品比想像的多,甜品的樣式也不少,單從水平而言,或者未能和大酒店的相比,但在黃竹坑這個飲食荒漠中,也算得上是一道甘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英記油渣麵

我對豬油渣並不陌生,姨婆還健在的時候,賀年用的油角都是出自她手的。而豬油這種主要材料,亦是她在家中親自榨取。榨取的方法我不太懂得,我只知道雪白的豬肥肉,最後會變成乾巴巴的棕色豬油渣。 這豬油渣的味道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那是香脆可口的東西。在貧窮的年代,這種廚餘也可作為食材。好像大角咀杉樹街的英記油渣麵,正是以豬油渣作招徠的麵店。  據說英記在大角咀賣油渣麵已經甚有歷史,他們以豬油渣來作湯底的材料,再配上簡單的麵條,煮成一種粗獷的平民麵食。 雖然算不上刻意找尋,但對那已經忘記了的味道,我是有點好奇和緬懷的。然而特意走到杉樹街的當日,卻發現因為地區重建的關係,原先的位置已經找不到英記的痕跡!可幸他們新舖的位置,只是離原址不遠的福全街。 雖然是新店子,但店內感覺仍見草根,甚至連價目表也沒有。然而這裏除了油渣麵外,就只有幾種小食供應,要弄清來路也不見得太困難。我隨意地挑了個座位坐下,未幾便有位大姐探頭來問我點些什麼。原來這裏的油渣麵是分大和細的,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細的。 雖然是細的份量,但麵條卻滿滿地擠在容量有限的碗子裏,感覺也頗充實。 我先喝了口湯,甜味稍微跳了出來,雖然有鮮味殿後,但仍有點欠自然。而粗糙的麵條則釋放出太強的麵團個性。然而兩種看似帶缺點的東西,當加在一起的時候卻出奇地合拍。跳出來的甜味安頓了,而麵團的個性也給理順下來。還有肉絲、冬菇絲和冬菜絲,所有的味道交融和合起來,形成一股淳樸的美味。 這碗麵條,雖然算不上大美味,但有時做人和食味也是需要點融和度。

七喜粥麵小廚

嘗過兩間粥品店,與味美的糭子始終緣慳一面,於是將尋找粥品店的目標微調至粥麵店。然而粥麵不一定有糭子供應,幾經查找,決定嘗嘗有著數間分店的七喜粥麵小廚。 此店雖有分店數間,但他既不像同屬一個老板,也不像是連鎖經營,情況有點像新釗記茶餐廳般。無論如何,找間就腳的來一嘗便是了,於是我來到了北角七姊妹道的分店。 由於店子沒有下午落場的安排,我那三點不露的惡習又再發作,幸好糭子既可視為午食也可當作下午茶小吃,正好掩飾著這條大懶蟲的尾巴。 循例看看餐牌,除了粥麵小食外,小菜的比例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有點主力的感覺。 雖然選擇上有點花多眼亂,但我沒有忘記前來的目的,於是熱騰騰的鹹肉糭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糯米和綠豆仁的比例均勻,五香肥肉鬆化,鹹蛋黄略遜,整體看似不俗,但最令我在意的卻是糯米的質素。不知為何糯米的質感和口味顯得稀鬆,這亦是「靠得住」的糭子令人失望的原因。我不知道這與糯米的質量是否有關,還是烚煮過久的結果。無論如何,糯米的風味對糭子來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稀鬆的味道,難免令人有點失落。 由於末吃午飯,所以除了糭子外,還多點了碗瘦肉粥。粥底略有米香,味道主要由鹹瘦肉帶領,不俗。 吃了幾間店子的糭子,撫心自問,當中雖有高低,但其實都不難吃,只是仍然找不回那令人懷念的美味糭子,或者糭子只能在五月中當主角,其他的日子只能當庶子,雖然可惜,但自己不也正是在端午節才找糭子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