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0的文章

呂仔記

無論是發達的城市,或是窮困的鄉鎮,每個地區都存在著屬於他們的街頭小食。雖然這些小食都不屬於什麼上品,但通過在街頭吃喝的過程,往往令人更容易和一個陌生的地域產生連繫。 街頭小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我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香港是個漁港,魚類製品充裕,小食也自然離不開魚製品。在香港由魚肉製品演變出來的小食多不勝數,魚肉燒賣可算是個經典。我已經忘記了人們是從何時開始,把魚肉代替豬肉來製作這些只會在街頭出現的燒賣。然而這些廉價版的燒賣,每每出自一些粗製濫造的食物工場。魚肉的素質低,添加化學調味劑是必要手續,但有時也未能完全抵消其先天不足。所以吃這種魚肉燒賣必須與調味醬油和辣油同吃,否則隨時會演變成一種味覺災難。雖然如此,我還是相信香港還有認真做小食的人。 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筲箕灣東大街呂仔記的名字,他們的出品經常受到稱讚也不是新事。但由於我對街頭小食少有憧憬,一直都沒把這放在心上。直至某次在刊物中看到關於他們的介紹,說他們的魚肉燒賣,無論是魚肉的製成或燒賣的成形,都是自家製作。 這的確令我對呂仔記的名字添了一點期待,於是我便抽了一點時間,特意到筲箕灣的東大街走了一圈。東大街是一條小街,以聚集各式各樣的特色食肆而聞名。雖然這小小街道雲集了不少食肆,但要找到呂仔記的位置其實並不難。店內雖不至華麗,但整潔整齊,而且牆壁上還張貼了很多明星、名人前來光顧的留影。店內的主打是以咋喳為首的甜湯,和以魚肉燒賣與碗仔翅率領的小食兵團。 我衝著來的是魚肉燒賣,所以點了個燒賣雙併,還來多個兩溝碗仔翅。這種小食形式的碗仔翅,當然沒有魚翅。魚翅本身沒有味道,只要掌握到高湯和調味,這道魚翅羹裏頭有沒有魚翅,其實也是那個味兒。 我挺喜歡這個民間智慧,略加點點變通,矜貴的羹翅便成為平民化小食。這裏的出品貫徹那經典的味道,高湯和調味也不馬虎,材料亦見豐富。 雙併中除了魚肉燒賣外還有潮州粉果,潮州粉果的內餡是炒花生和蝦皮,而外皮則稍嫌粗糙了點。魚肉燒賣的味道仍保留著街頭小食的風格,而魚肉的素質的確比坊間的出品精良了一點。但魚肉種類的選配可能比較單純,稍欠複雜,雖然已見用心,但難言精彩。  話雖如此,街頭小食本就應該有著街頭小食的樣子,過份精良反而會失去街頭的風味。而且一般街頭小食販子,大多欠缺熱誠和粗製濫造,能夠在材料上花用心的,可說絕無僅有,或者這就是他們叫人欣賞的地方吧。

留園雅敘

我的數學差勁,很自然地不喜歡計算。雖然如此,但我對恩惠這東西還很是著意。仇我並不喜歡留在腦海,虧欠卻會令我難以忘懷。所以在適當的時候,就要清清自己的人情債,免得積累太多,一下子清還不了。吃得泰利先生的飯局多了,今次合三位同事之力來回饋一下他老人家,算是清還一點利息吧! 自從在電視媒體報導過,我才知道灣仔有間名叫留園雅敘的川滬菜館。食肆位於駱克道,是那些近期流行的新派樓上食肆。裝修雖不至金碧輝煌,但呈現著的那份雅致高尚,不愧為名人推介的飯堂。  先來的是江蘇名菜清炒河蝦仁,蝦仁幼滑鮮嫩,口感和口味都比較含蓄,呈現出河蝦的微妙與清新。 小籠包差不多是滬菜館的必叫點心,這裏的出品也不過不失,肉汁和肉餡都不做作,有種粗獷的實在感,只是麵皮稍微不夠個性和跳脫。 粗野的生煎飽,在這裏卻變成精緻的貴公子,很有海派的特色。火喉拿捏得準確,包底的焦脆和包面的鬆軟,再加上內餡和肉汁,可算得上在精緻中見變化;在變化中見美味。  再來的是蘿蔔魚鯽魚湯。蘿蔔的甜和魚湯的香滑,在濃鮮得宜的調配下,雖沒有嘩眾取寵的表現,卻更顯得怡人。  懶根作祟,一般來說我是很少點菜,但這次有點不同,這道土匪牛肉便是我特意點選的。這全因在譚仔雲南米線吃過頗味美的土匪雞翼,很想嘗嘗出自飯館的土匪,究竟是什麼樣的味兒。雖然甫上桌便給它的辣椒陣容所嚇到,然而卻沒有想像般辣。這裏最少用了兩種不同的紅辣椒,還有蒜片、花椒,和一些我不知道的香料。麻、香、辣,調配得宜,味道濃而不嗆,複雜的香辛味和牛肉有很好的呼應,惹味得來又不失高雅,實在令人留下印象。  最後的主菜是紅燒元蹄,這道喜慶時刻必備的上海菜,完全體現出本邦菜的濃油赤醬風格。從前資源匱乏,一道這樣的元蹄,絕對是萬眾期待的一刻。現在營養過剩,大眾聞油色變,但仍有不少上海人鍾情於這道菜,只是由大快朵頤變為輕酌淺嘗吧了。 我並不相信名人效應,但這裏的出品的確令人滿意,尤其是他們的調味,拿捏得宜,有很大的欣賞空間。雖然這樣的一頓飯便要八百多,但仍是值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