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幼小的時候,依稀仍記得在父母帶領下,到茶居嘆茶和吃點心的情景。那時的茶樓和酒樓是分得很清楚,茶樓是嘆茶、吃點心的地方,酒樓是吃小炒和夜宴的地方。但隨著時日的發展,茶樓和酒樓的界線已經模糊,無論是吃點心和晚宴,現在都歸納到同一地方了。
雖然酒樓好像取締了茶樓的位置,但只營業至中午的茶居並未因此而完全消失,不過要找到他們的蹤影亦不容易。然而數年前香港曾出現一間廣式點心連鎖店,以點心嘆茶全日供應的模式,窺伺著茶居文化的潛在市場。可惜這連鎖店經營了沒幾年便消失了,可能是擴充太過所致。自此茶居模式亦漸漸退卻,直至點心專門店添好運,得到飲食界著名的米芝蓮星級評價,茶居式的點心店又開始重現。
那天途經蘇杭街,發現一間名叫聚點坊的點心專門店。添好運成名後,店外經年累月都有排隊的人龍,相比起這裏的氣氛,便清閒幽靜得多。嘆茶吃點心本是寫意的,弄得好像走難般就有點兒那個了。
我見店內清雅,加上我很久沒吃過點心了。於是決定走進店內,店內供應的茗茶只有兩款,而點心則圖文並茂地列在餐牌上。
蝦餃和燒賣,可以說是廣東點心的代表,有時甚至成為點心店的品質指標。這裏的蝦餃,皮薄晶瑩,蝦肉爽脆,還有筍粒相伴。筍粒的鮮和蝦肉的鮮,合襯得可以,在豐富了味覺的同時,亦增加了質感和層次。只是在製作上稍微不夠細心,在四隻蝦餃中,有一隻是開了口。
接著來的是春風得意腸。所謂的春風得意,其實是腸粉包春卷。這款在概念上有點像炸兩的點心,想不到有很好的表現。腸粉雖然有限地僅僅裹著春卷的表面,但入口後,首先感到的仍是一份柔滑的感覺,接著春卷那充實的質感填滿了口腔,最後鮮味和蒜香跑出來,調和著整道點心的味道,呈現出精緻美妙的一面。
最後來的是雪山叉燒包。所謂的雪山叉燒包,有點像包著叉燒餡的冬甩,再在包面上鋪上一層蛋奶酥,然後烤焗。從外觀而言,有點像茶餐廳的墨西哥麵包,但內容明顯精緻得多。雖然是看得他的用心,但表現力就稍微不及了,應該鬆軟的麵包質感,卻變得像小鳳餅般黏韌。
整體來說,味道是不俗的,亦能夠呈現出點心的精緻感,但在一些小節上卻顯得有點粗心,如果廚師能下更多用心,這裏必定有一番景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