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端午節,忽然想念起糭子來。從前每家每戶都會包裹自家製作的糭子,在我身住的公共屋村,從前的左鄰右里都會互相贈予糭子作禮。然而現今的香港人已經鮮有自家包糭的了,想在端午節吃個糭,最好認識一位每年都有包糭習慣的親戚或者朋友。要不然香港不少南貨店都會售賣來自大江南北的糭子。如果你有點像我,連買隻糭子回家烹煮也懶的話,到粥店或茶樓,也可品嚐這端午節的獨有食品。
聽聞灣仔克街有一間名叫靠得住的粥店,竟然以全港最好食的鹹肉糭作招徠。我很討厭這種大言不慚的口號,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況廣告的口號中,早已經由「至」字取代「最」字。在現今香港,還叫嚷著全港最好吃的什麼、什麼,某程度都是種嘩眾取寵的方法。但既然人家說得這麼厲害,焉有不試的道理。
自問情緒智商頗高,我並不存在踼館的心理,我只是純粹地抱著吃糭的慾望而已。在假日的非繁忙時段,店內沒太多客人。糭子我是叫定的了,見他們還標榜首創的魚湯粥底,於是在鹹肉糭之餘,還添多一碗豬肝粉腸粥。
先來的是鹹肉糭,糭子的外貌和一般的鹹肉糭大致相同,然而當我用筷子輕輕一夾的時候,糭子就輕易地破開了。
稻米中的主要成份是澱粉質,至於含量的多寡,則視乎品種而定,而糯米的成份差不多全是直鏈性澱粉。所以糯米的黏糯性是所有稻米品種中最高的,只要控制得宜,這種黏糯的質感是迷人而且有趣的,但過分地呈現的話,那種質感是否還繼續迷人,則有點見仁見智。有效地掌控糯米質感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份量的控制。
對於一隻鹹肉糭而言,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和綠豆。當中的五花肉和鹹蛋黃當然功不可沒,但對於糭子的口感來說,除了烹調技巧外,糯米和綠豆的份量與比例,絕對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而這裏的鹹肉糭,糯米和綠豆的比例控制得相當好,薄薄的一層糯米包裹著經過調理的綠豆,黏糯的糯米和鬆化的綠豆,在質感上呈現出很好的平衡。而綠豆的味道亦沒有調得很強,恰好地帶起糯米的香甜,加上五香粉的增香,盡管未吃到五花肉和鹹蛋黃,已經能夠品嚐到那份精緻的美味。雖然我仍然討厭那種大言不慚的宣傳口號,但他們的鹹肉糭的確了得!
雖然鹹肉糭令我很滿意,但粥品就叫我有點失望。粥底的綿滑度是拿捏得不錯,只可惜過鮮的魚湯破壞了粥品應有的米香,粥底失去了神髓是粥品的大忌,縱使豬肝和豬粉腸味道鮮美,也彌補不了粥底的缺失。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處理豬粉腸的方法。豬粉腸是豬的十二指腸,腸的底部連接著大塊脂肪,一般都會因外觀的關係而給全去掉,但這裏卻留下了一點點。要知道附在內臟的油脂,甘美的程度,絕對有能力和一級和牛的油脂匹敵。懂得將這種廉價而高級的美味保留,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但絕對值得讚賞。如果他們的粥底沒有過分地依賴調味,這碗粥應該也算得上佳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