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了尖沙咀、新港中心的《一風堂》了。就個人而言,天生沒有排隊的天分,但無論食肆如何知名,總有較清閒的時段。我是在星期三下午三時左右來到的,來到時剛好有座位等著我。
《一風堂》在日本的拉麵界甚有江湖地位,有拉麵王之稱的他,來到香港自然成為一眾日式拉麵愛好者的朝聖之地。在我光顧的當天,連陳慧琳也來吃拉麵,號召力實在非同小可。當然!陳是明星,服務和座席都是一般平民的我所無法觸及的。可幸一風堂的拉麵,就只是那兩三款,所以一般人和明星所吃的,其實差距不遠。
為了嘗一嘗他們的湯底,在湯麵上我選了白丸元味,而小食方面,則選了雜誌推介的叉燒角包。先來的是湯麵,濃湯的香味鑽鼻而來,第一印象已經很好了。再試一口湯,味道濃鮮、豐腴,在豬骨的調子下,運行著豬雜的味道,呈現一種複雜、均勻兼風味十足的味道。單從味覺感受,豬內臟應不止用上一種。雖然如此,豬雜的異味卻約束得到位,既未對湯頭的味道做成干擾,又能展現出豬雜的風味。而湯頭的尾調,還隱約透出一丁點苦,可能是礦物,也可能是香料,但無論是何者,這點點味道,卻加深了整體的味覺深度,著實令人欣賞。
令人欣賞的湯頭過後,還是需要麵條的配合。這裏選用的是幼身麵條,沒有鹼水的異味,麵質細緻但不耐水,由於個性不強,和湯頭配合起來,呈現出輔助和襯托之效。
至於叉燒,是一片對切,份量是少了一點,但他們選擇的豬肉卻有別於其他拉麵店慣用的五花肉。他們的叉燒肉顯得異常精瘦,肌肉纖維為主的肉片,在適度的烹調下,顯現出柔軟的質感,但同時仍保留著適度的嚼勁,個性不強,默默地提供著溫柔的味覺和口感。
後上的叉燒角包,在賣相而言,有點北方包點的影子,但麵團卻是類似廣東叉燒包的甜白麵團,分別只是質感較挺一點吧。至於叉燒再不是湯麵裏的精瘦豬肉,而是帶油脂的腩肉。雖然腩肉的份量不算多,但麵團的甜味平衡了當中的味覺落差,而且麵團在降低肥肉的油膩感之餘,亦有助展現出腩肉的甘甜。包內負責調味的沙拉醬是對味的,沙拉醬的酸和油脂是一則美妙的平衡,但醬的口味仍略嫌有點搶。但醬只適度地塗在包的邊沿,這明顯是一份用心,避免醬汁過度干擾著腩肉的發揮。的確令人欣賞。
綜合來說,《一風堂》是名不虛傳的,單看湯麵的叉燒和角包的叉燒之分別,便知道廚師在選材上會因應不同的菜式和結構而作出策略性的微調。明顯地,湯麵的主角設定於湯頭上,所以選用了精瘦的豬肉,以免過量的風味在攪亂湯頭的味覺呈現。所以湯頭在開首的第一口,和最尾的一口,都仍是那口鮮甜。無論是麵和配料,都在不干擾湯頭味覺呈現為大前提而建構。單單是這份對湯頭的自信和用心,已經值得致敬。
雖然我仍是不會為一碗拉麵而排隊,但對於有排隊恩賜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值得推薦的日式拉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