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濠江飲食記事2012(上)


自從上次因Ken哥太太生日的緣故而到澳門一遊,我對這彈丸之地已留下不錯的印象,事隔約兩年,再次來到澳門已經不是純粹的遊樂。

我有兩位祖母,雖兩位皆已仙遊,但有血緣的那位在世上只是二十多個年頭而已,除了老爸外沒有人見過她的容貌。那時正值局勢動盪的時期,遺骸輾轉流落至澳門,最後安葬於氹仔。而這亦是我今天來到澳門的主因。

除了弟弟因弟婦接近臨盆的日子而難以抽身外,我們一家在週末的上午一同踏足澳門的土地。乘著下午拜祭過祖母後,我們便轉到大嫂於公司租借的員工渡假屋去。這個位於黑沙環的半複式單位,面積二千餘呎,四個雙人睡房,兩個浴室,寬闊的大廳和廚房,還有一個面向黑沙海灘的露台,裝修不算豪華,但已經足夠給人奢侈的感覺。

或者這就是大企業和中小企的分別吧!



我們安頓過後,便到以黑沙馳名的海灘遊覽。這裏和五光十色的市區不同,營地,海灘,燒烤場,屬於郊遊地帶的這一區,令人倍感舒泰開朗,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缺乏陽光的陰沉天色,加上潮濕的空氣,令人有種提不起勁的懶洋洋。



在黑沙環散步期間,看到不少年青人拿著燒烤用品在我們身旁走過,雖然無法和他們一同享受燒烤的樂趣,但要一嘗燒烤的滋味還是有辦法的。



在停車場附近有不少賣燒烤的小攤檔,他們一律自稱肥仔,不知誰個是真,誰個是假,畢竟燒烤需要的烹調技巧不高,哪個肥仔也是差不多而已。我們在其中點了些雞翼,大嫂要了些魷魚,尾後還追加多一份蒜蓉燒茄子。



對於街邊小吃不需過分執著。雞翼的素質無可能是高級的,調味均勻已經是一種用心,加上透出一點香料的味道,而且烤得外香內嫩,絕對是合格收貨。烤魷魚的調味輕手了,透出一點腥味來,令魷魚的素質露了底。



只有油才能將茄子的味美推至頂點,這裏以蒜蓉醬代之,也不能說失敗,只是醬料中有太多師父在裏頭,味覺上稍欠自然。



這些小食當然代替不了晚餐,難得來到黑沙環,當然不會放過以傳統葡菜聞名的法蘭度餐廳吧!



餐廳裝潢有點灣岸店子的格局,充滿水手風情之餘,通道內還掛著由客人留下來的各國錢幣,並裱貼成壁紙狀,可見店主在設計上是花了點用心,而顧客方面亦以老外的比例居多。



 這裏有名的葡式燒乳豬我當然不會放過,但先上的是脆皮豬仔包,是用作葡式豬扒包的那種,外脆內軟,而且餐包是無限供應的。



接著是鮮菜沙律,雖然沙律沒半點肉的成分,但蔬菜的素質的確令人驚喜,尤其是當中的番茄,口味新鮮清甜,而且果肉豐富,配上初榨橄欖油,不由得說一句妙。



期待已久的葡式燒乳豬和廣式燒乳豬有明顯的分別,雖然如此,但乳豬皮同樣烤得香脆,皮下脂肪和豬皮化在一起,滋味無可置疑。只是肉質有點霉軟,口感上令人有點失落,而調味亦主導了肉的味道,雖然調味均稱適口,但嚐不到豬肉的味道,這一點令我覺得有點可惜。



由於餐廳只有瓶裝水供應,哥哥點了較有特色的葡國啤酒。我本不喜酒精,唯一可接受的就只有葡萄酒。為了維持對飲食的開放態度,還是輕酌了一點,麥和苦的味道有不俗的呈現,這種甚具個性的味道和可口是半點也談不上的,這亦是啤酒必須冷飲的原因,因為冰冷能抑制味蕾,令這種獨特的味道有所收斂。當然!好此道者是另當別論的。



雖然不乏飲料供應,但對不喜冷飲的人,就顯得有點困惑了。最後家人點了一碗蔬菜湯,權充飲料之用。此湯菜味豐富充實,它沒一般西式菜湯那樣加入奶油作平衡,給人粗獷原始的感覺,如果遇上不喜蔬菜之人,這碗湯絕對能令他難以下嚥。



接著是啤酒牛肉上場,以啤酒入饌的,多是以增香為主,除非啤酒內有額外添加酵素(一般是防止啤酒變濁),否則對肉質是毫無影響的。這道牛肉雖經過廚師的烹調,但肉質仍屬粗糙,是先天不足所致,全靠濃郁得差點過火的蒜蓉汁補缺,否則可能會令人聯想到煲過湯的肉類。不知是否如此,令我覺得伴碟的炸薯條更令人欣賞。



最後是白烚馬介休,由於家人不想加入大多烤炸的食物,所以才點了這個較清淡的口味。馬介休是葡式鹹魚,是從前航海的主要食物。以馬介休入饌的菜式眾多,而這道白烚馬介休,除了馬介休外,還配以馬鈴薯和雞蛋,同樣以清淡的白烚方式處理。馬介休的肉質仍保持良好彈性,鹹味單調欠風味,配以馬鈴薯和雞蛋同吃,有不錯的平衡,但鮮味不足,口味偏向單薄,再配上附設的橄欖油和醋,雖有不錯的提昇,但仍略感不足。

雖然如此,然而這種簡樸的烹調方式,相信更能體現傳統葡菜的特色,這道菜雖算不上美味,但從體驗的角度出發,也是種不錯的得著。

晚飯過後,稍息的我,見還有時間,便與部分家人到新馬路一帶閒逛。然而奔波了一整天,各人其實都有點累,加上已經入黑,我們逛了一陣子便打算回渡假屋去。臨回去時仍不忘到義順吃一碗雙皮奶!



雖然香港也有義順的分店,但據說澳門義順還是稍高一線。那天一試,總算證實了這個傳言。記得曾在銅鑼灣吃過義順的雙皮奶,印象最深的是尾調有點類似礦物的味道藏著,當時的感覺是有趣的和具層次的。但澳門的出品就沒有這種花招,實在濃郁的牛奶滋味,圓潤豐腴,奶皮彷彿也成了點綴,燉奶的美味不但滋味更叫人心裏產生著溫暖的感覺,實在是一道美妙的宵夜甜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七喜粥麵小廚

嘗過兩間粥品店,與味美的糭子始終緣慳一面,於是將尋找粥品店的目標微調至粥麵店。然而粥麵不一定有糭子供應,幾經查找,決定嘗嘗有著數間分店的七喜粥麵小廚。 此店雖有分店數間,但他既不像同屬一個老板,也不像是連鎖經營,情況有點像新釗記茶餐廳般。無論如何,找間就腳的來一嘗便是了,於是我來到了北角七姊妹道的分店。 由於店子沒有下午落場的安排,我那三點不露的惡習又再發作,幸好糭子既可視為午食也可當作下午茶小吃,正好掩飾著這條大懶蟲的尾巴。 循例看看餐牌,除了粥麵小食外,小菜的比例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有點主力的感覺。 雖然選擇上有點花多眼亂,但我沒有忘記前來的目的,於是熱騰騰的鹹肉糭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糯米和綠豆仁的比例均勻,五香肥肉鬆化,鹹蛋黄略遜,整體看似不俗,但最令我在意的卻是糯米的質素。不知為何糯米的質感和口味顯得稀鬆,這亦是「靠得住」的糭子令人失望的原因。我不知道這與糯米的質量是否有關,還是烚煮過久的結果。無論如何,糯米的風味對糭子來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稀鬆的味道,難免令人有點失落。 由於末吃午飯,所以除了糭子外,還多點了碗瘦肉粥。粥底略有米香,味道主要由鹹瘦肉帶領,不俗。 吃了幾間店子的糭子,撫心自問,當中雖有高低,但其實都不難吃,只是仍然找不回那令人懷念的美味糭子,或者糭子只能在五月中當主角,其他的日子只能當庶子,雖然可惜,但自己不也正是在端午節才找糭子吃嗎?

籠環夜話(戰時怨魂)

香港傳說(十三) 戰時怨魂 我是個在香港經濟起飛時期誕生的人,屬於未聞過炮聲響的新生代,戰亂時的狀況只是前輩口中的故事。然而在籠環夜話的概念生成後,為著搜尋傳說背後的故事而流覽了不少戰時資料,方知香港原來有不少「死得人多」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些會衍生出傳說怪事,有些則少有聽聞。但無論如何,這些地方都是戰爭留給人類的教訓,都不可輕易忘記。這並不是恫嚇人家,也不是吹噓復仇主義,只希望還戰爭應有的凶暴,無論是戰敗者還是勝利的那一方。 銅鑼灣與西環的貨倉區 除了曾提及的赤柱外,於港島區有名的死人黑點,不能沒有銅鑼灣和西環一帶。因為那裏均為戰前的倉庫區,戰爭期間英軍囤積了不少糧食物資。然而當日軍佔領香港後,倉庫隨即由日軍駐守。當時是個艱難的時侯,雖有「六兩四」的配給,但餓病而死者眾,所以仍不乏挺而走險之徒。日軍是不會對動倉庫腦筋的人客氣,所以這兩個倉庫區域經常出現屍體。尤其是西環一帶,據老父所言,倉庫位近碼頭,日軍每打死一人,便往海裏拋,免得費時處理,弄得碼頭一帶經常出現浮屍,恐怖異常! 灣仔大佛口 戰時除了聞名的花園道口死亡關卡外,灣仔大佛口也有個著名的日軍哨崗,即現今的皇后大道東入口。(因戰前那裏有個大佛商標,所以人們稱為「大佛口」。)殘酷的日軍時常以調查為名,虐殺無辜的過路者,而屍體隨手棄置於附近的一塊荒地,久而久之那荒地便成了聞名的亂葬崗,而荒地的位置即現今的熙信大廈和電話公司大廈一帶。或因如此,曾立於上址的麗的呼聲大樓亦曾傳有鬼魂作祟云云。 界限街 九龍方面,以界限街鄰接九龍城附近一帶的一個日兵關卡最聞名。據說那裏的日兵常無故射擊路過的平民,甚至以人命當遊戲,他們故意將碎錢撒在地上,當過路的俯身一拾,他們立時舉槍射擊。有些人被當場擊斃,有些則躺在地上等待生命慢慢流走,沒有人夠膽上前救助,可算慘無人道。所以當時人們將那可怕的地方稱為「鬼門關」,是和香港花園道口的殺人關卡齊名。所以當時的人為避開這鬼地方,絕多繞道而行。 京士柏 對於聞名於九龍的死亡之地,首推俗稱「萬人坑」的京士柏,即現今油麻地區的伊莉莎白醫院一帶。日佔時期那裏是日軍專用的刑場,附近就是九龍區憲兵總部。憲兵部是日佔時期管理治安的部門,然而治安他們懶管,反而勾結本地黑社會來胡作非為。生命有時只靠憲兵大爺的心情如何,既兒戲亦荒謬無奈。無法無天的日子,令平民對黑道和憲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