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綠楊村酒家


農曆年假雖已過去,但新春的餘溫仍牽引著飯局的生成。蜜月過後的德仔是今次的攪手,訂檯聯絡一手包辦,飯敘的地點是位於銅鑼灣世貿的上海綠楊村酒家。據說這裏的總廚曾服務過國家領導人,刀工和裝盤都甚有功架。然而只是老友飯敘,用不著如斯隆重,加上是德仔作東,點菜這任務就交給他和部長二人磋商。



菜還未上,兩款小食前菜已經吸引著我。那分別是蓮藕併毛豆和香辣炸菜絲。蓮藕和毛豆在色彩上雖算協調,但爽脆的蓮藕和香鮮的調味卻搶了毛頭的風頭。炸菜絲在口味上比蓮藕毛豆強,屬於涼菜的涼香鮮爽都顯得恰到好處,當中加入的薑絲尤為精彩。這兩款涼菜一濃一清,於選擇上的寬度而言也見用心。



  水晶餚肉本是一道變化空間有限的菜肴。最初是因為錯誤地用上硝來醃肉而產生的,但硝對身體有害,而現代的廚師亦毋須用硝便能令肉呈現殷紅酥嫩的效果。而這裏的水晶體和肉的比例很好,適口之餘更添一份微妙的口感。



醉雞吃得多,這道花雕醉鴿卻是首嚐。香港有句老話,雞肥、鴨粗、鴿嫩。在香港嫩鴿離不開紅燒和鹵水,想不到化成醉鴿比醉雞還要討好,而他們的醉汁亦做得很巧,有酒香而没有酒精的味道,加上精美的裝盤,不由得叫人說妙。



令人留下印象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細節上稍加用心便可。而這道脆皮素鵝便是一例,比想像中更鬆脆的表面和内裏嫩滑的部份,形成一種細緻的口感層次。只是小小的用心,就令人感覺煥然。



酥炸千里香其實是臭豆腐的精緻版,這種流行於民間的特色小食,風味獨特,製作時所散發出來的臭氣,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而這裏卻將此過程給隔開來,促使討厭臭豆腐的朋友也能來一口,實在功德無量。



接著的糖醋魚塊雖然結構一般,但糖醋汁和魚塊,無論在食味和口感上都做出細緻感。



令人欣賞的事情接踵而至,香糟雞的份量雖是半隻,但仍能排出雞的形態。除了外觀,雞肉亦嫩滑香甜,當中屬於蔥燒的香味尤為我所喜歡。



接著的紅燒肋骨表現也不俗,口味調和、肉質酥化,雖稍微欠點立體感,但也不失其味美。



這道清炒峇菜其實是上海塌菜,但塌字稍欠意頭,改成同音的峇字就沒有問題了。由於在廣東家庭長大,這道上海人鍾愛的菜蔬還是首次品嚐,想不到此品菜味如此深沉,而且略帶苦味。然而在廚師的處理下,這點點苦味反而成為一種深度來,令人留下印象。



同樣是蔬菜類的腐衣津白,卻展現出蔬菜的另一種面貌來。鮮甜軟滑的津白,輕柔得可以滑進喉頭。而對於這類上湯燴津白的菜式,很多時都配以火腿,好讓鮮度來築上高點,然而這裏卻以腐衣作配,其食味和口感不單與津白協調,也能帶出一點層次,令人有點喜出望外。



迎接飯局的尾聲是甜品兩道。先上的是高力豆沙香蕉。將香蕉放進高力豆沙內其實並不是新鮮事,但與糖粉分上卻比較少見,而且除了糖粉外還有糖漿以作選擇。雖然如此,但我仍覺得它無需附加任何東西,當中那份滿滿的蛋白味和軟糯的質感,是坊間的同類型甜品中較少見。



最後是腰果露湯丸,複雜的果仁香氣透著一點類似烤焗的焦香,頗見欣賞。而湯丸做出質感,湯丸內餡做出甜味的層次,如果再多一點滑順度,那就更令人滿意了。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無論在食味和外觀上都呈現出令人欣賞的細緻度,加上雅緻高尚的環境,還有細心的服務態度,帶給我們一個賓至如歸的晚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七喜粥麵小廚

嘗過兩間粥品店,與味美的糭子始終緣慳一面,於是將尋找粥品店的目標微調至粥麵店。然而粥麵不一定有糭子供應,幾經查找,決定嘗嘗有著數間分店的七喜粥麵小廚。 此店雖有分店數間,但他既不像同屬一個老板,也不像是連鎖經營,情況有點像新釗記茶餐廳般。無論如何,找間就腳的來一嘗便是了,於是我來到了北角七姊妹道的分店。 由於店子沒有下午落場的安排,我那三點不露的惡習又再發作,幸好糭子既可視為午食也可當作下午茶小吃,正好掩飾著這條大懶蟲的尾巴。 循例看看餐牌,除了粥麵小食外,小菜的比例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有點主力的感覺。 雖然選擇上有點花多眼亂,但我沒有忘記前來的目的,於是熱騰騰的鹹肉糭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糯米和綠豆仁的比例均勻,五香肥肉鬆化,鹹蛋黄略遜,整體看似不俗,但最令我在意的卻是糯米的質素。不知為何糯米的質感和口味顯得稀鬆,這亦是「靠得住」的糭子令人失望的原因。我不知道這與糯米的質量是否有關,還是烚煮過久的結果。無論如何,糯米的風味對糭子來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稀鬆的味道,難免令人有點失落。 由於末吃午飯,所以除了糭子外,還多點了碗瘦肉粥。粥底略有米香,味道主要由鹹瘦肉帶領,不俗。 吃了幾間店子的糭子,撫心自問,當中雖有高低,但其實都不難吃,只是仍然找不回那令人懷念的美味糭子,或者糭子只能在五月中當主角,其他的日子只能當庶子,雖然可惜,但自己不也正是在端午節才找糭子吃嗎?

籠環夜話(戰時怨魂)

香港傳說(十三) 戰時怨魂 我是個在香港經濟起飛時期誕生的人,屬於未聞過炮聲響的新生代,戰亂時的狀況只是前輩口中的故事。然而在籠環夜話的概念生成後,為著搜尋傳說背後的故事而流覽了不少戰時資料,方知香港原來有不少「死得人多」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些會衍生出傳說怪事,有些則少有聽聞。但無論如何,這些地方都是戰爭留給人類的教訓,都不可輕易忘記。這並不是恫嚇人家,也不是吹噓復仇主義,只希望還戰爭應有的凶暴,無論是戰敗者還是勝利的那一方。 銅鑼灣與西環的貨倉區 除了曾提及的赤柱外,於港島區有名的死人黑點,不能沒有銅鑼灣和西環一帶。因為那裏均為戰前的倉庫區,戰爭期間英軍囤積了不少糧食物資。然而當日軍佔領香港後,倉庫隨即由日軍駐守。當時是個艱難的時侯,雖有「六兩四」的配給,但餓病而死者眾,所以仍不乏挺而走險之徒。日軍是不會對動倉庫腦筋的人客氣,所以這兩個倉庫區域經常出現屍體。尤其是西環一帶,據老父所言,倉庫位近碼頭,日軍每打死一人,便往海裏拋,免得費時處理,弄得碼頭一帶經常出現浮屍,恐怖異常! 灣仔大佛口 戰時除了聞名的花園道口死亡關卡外,灣仔大佛口也有個著名的日軍哨崗,即現今的皇后大道東入口。(因戰前那裏有個大佛商標,所以人們稱為「大佛口」。)殘酷的日軍時常以調查為名,虐殺無辜的過路者,而屍體隨手棄置於附近的一塊荒地,久而久之那荒地便成了聞名的亂葬崗,而荒地的位置即現今的熙信大廈和電話公司大廈一帶。或因如此,曾立於上址的麗的呼聲大樓亦曾傳有鬼魂作祟云云。 界限街 九龍方面,以界限街鄰接九龍城附近一帶的一個日兵關卡最聞名。據說那裏的日兵常無故射擊路過的平民,甚至以人命當遊戲,他們故意將碎錢撒在地上,當過路的俯身一拾,他們立時舉槍射擊。有些人被當場擊斃,有些則躺在地上等待生命慢慢流走,沒有人夠膽上前救助,可算慘無人道。所以當時人們將那可怕的地方稱為「鬼門關」,是和香港花園道口的殺人關卡齊名。所以當時的人為避開這鬼地方,絕多繞道而行。 京士柏 對於聞名於九龍的死亡之地,首推俗稱「萬人坑」的京士柏,即現今油麻地區的伊莉莎白醫院一帶。日佔時期那裏是日軍專用的刑場,附近就是九龍區憲兵總部。憲兵部是日佔時期管理治安的部門,然而治安他們懶管,反而勾結本地黑社會來胡作非為。生命有時只靠憲兵大爺的心情如何,既兒戲亦荒謬無奈。無法無天的日子,令平民對黑道和憲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