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廿多年前我已經知道何文田邨有個冬菇亭,皆因當年經常要到附近工作,而所謂的冬菇亭其實是涼亭式熟食市場,這種設施經常會在香港的老舊屋邨中出現。然而涼亭是半露天的,屬於冬寒夏暑的環境,亦由於此,我未曾有過踏進去的意欲。直至金融海嘯襲港,位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的老板決定每早免費請老人家吃粥,其善行得到廣泛報導,而在我腦海中又再次浮起冬菇亭的映像,可惜那時的我已經轉換了工作。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負能量和正能量,那麼我肯定是正能量的支持者。近期又經常在電視中看明利粥店的老板發放其正能量,於是再次挑起到訪何文田的決心。
在炎熱的夏天到半露天的熟食市場吃熱粥是需要一定的勇氣,想不到仍然座落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已經架設了提供空調的雅座。
香港的粥店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常與雲吞麵搭檔的粥麵店,另一種是和油器、腸粉、糕點等小食結合的粥品店,而明利正屬第二種。
雖然粥品店沒有粥麵店的講究和精緻,但粥品店定位於普羅大眾,相對經濟之餘,其種類繁多的小食更是體驗地道口味的必然之選。
來到這類大眾化的粥品店,我偏向喜歡吃沒添加任何配料的白粥,一來白粥有其降火之用,二來在講究的粥麵店中不常有白粥的供應。但不知為何,在白粥上加點幼鹽會格外滋味,或者鹽本就是百味之首吧。而這裏的白粥亦沒叫人失望,明火將梗米煲到開花,雖然綿密感未算高,但水米交融下的利落口感卻帶出一份乳滑的口味,這亦是白粥令我無法忘記的原因。
獨嚐白粥雖然不賴,但來碟炸兩佐粥就更妙了。但炸兩是怎樣煉成的,恕在下才疏,要到維基百科搜尋才知道它和戰爭時的物資短缺有關,而且還有炸一和炸兩之分。無論如何炸兩就是幼滑的腸粉包著油條而成的,油條的香脆和腸粉的幼滑是這道小食的關鍵,而這裏亦做得不錯。
但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這裏的東哥炒麵,粥品店的炒麵和小菜館的炒麵是不同的,由於前者是價錢較經濟的小食類,所以麵是大量炒好的,到客人點上時才夾到小碟中,這樣要保持香度和味度的均勻就成了這道小食的用心之處。東哥炒麵畢竟仍是粥品店的炒麵,粗獷感是脫不了,但還可看見細緻的地方,尤其是以細香蔥代替大蔥這一點,讓香氣變得細膩起來,加上味度均勻,油潤感適中,是我吃過同類型炒麵中最叫人感動的。
由於粥品店收費相宜,食客們亦相對地沒什要求,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不爭氣的態度。甜醬、辣醬、芝麻醬,放於桌上任客人添加,而食客亦樂於此道。其實食物做得好又何需加大量醬料呢!雖然明利粥店的桌上仍是放滿醬料,但除了少許鹽外,我可沒加過半滴調味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