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鵝頸橋,除了以流行於廣東一帶的「打小人」習俗而盛名外,亦是食肆和店鋪屯駐的熱門地方,連知名的外國年青厨神也在這一帶開店,畢竟這一帶已屬銅鑼灣旺區,只是世界名廚的店子暫時還未及高攀,找間港式老餐廳來作我的寫稿作業,無論在哪方面都比較適合。
從前的香港,華洋雜處,包容度高。雖然居民以華人為主,仍容得下外來的餐飲模式。而與從前的豉油西餐廳格局相約,卻換以提供南洋美食的東南亞餐廳也曾風行一時,可惜這種以老舊餐室格局的食店已經在時間洪流沖刷下失去了往日的時尚光環,時至今日香港雖然仍存在一些如太平館般的老舊西餐廳,然而一份緬懷的心情似乎已經取代了他們往日的高貴氣質了。
南亞1964應也屬當中的份兒,只是期間多了一個斷層,令她重現於銅鑼灣的,是南亞餐廳第二代的努力不懈,奈何租金和種種原因,餐廳幾度遷址,最後落腳於鵝頸橋旁的樓上舖。
其實以東南亞料理為主打的餐廳從來都沒有在香港消失過,只是經營手法和定位比從前有較大的變化。重生的南亞1964沒執著於昔日的風格和裝潢,換來的是時下西餐廳的一貫清新簡潔。
適逢下午荼時段,我亦不假外求,要了當中的一道福州炒麵。雖然曾有名人力推這裏的炒貴刁天下無雙,但沒理由能炒好一碟貴刁卻炒不好一碟福建炒麵的道理吧。
當福州炒麵上桌時,果真鑊氣十足,材料亦算豐富,調味也見到位和精緻,只是慣常用的油麵卻由類似上海的粗麵條取代。本來炒得乾身而碟底沒半滴剩油,是炒粉麵的至高境界,奈何一本通書不可看到老,粗壯的上海麵需要的是油潤和調味的足量支援,要不然麵芯那寡淡口味會拉薄整體的滋味,破壞其一致性,這裏正正就出現這個情況了。
跟餐的咖啡口味一般,複雜度和韻味都略嫌不足,一般餐茶而已。
我吃過的福建炒麵不多,比較欣賞的有真真美食館和莎巴。前者比較道地福州口味,後者卻是馬拉的風格,兩者都口味鮮明兼油潤充足,然而這裏的福建炒麵彷彿往另一個方向跑,感覺是輕盈了,但那股由滋味帶來的過癮感就顯得有點不足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