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海道牧場餐廳


牙患在一個星期的消炎藥療程下總算讓我重尋咀嚼的能力,可惜身體對油膩味重的口味暫時失去興趣,心裏只想吃一頓溫柔舒服的茶餐廳早餐。雖說是早餐,但正如「麥兜」卡通所言,早餐即是午餐,午餐也是晚餐,所謂的All day breakfast,其實早就在香港運行著,只是演繹的方式有點不同吧。

香港是個急促的城市,變化和挑戰可謂從無間斷,稍欠適應的都面臨被淘汰的處境。你可以緬懷過去,但必須承認這現實。港式茶餐廳某程度就是一種面對挑戰的產物;從洋人入港到西茶文化,應運而生的茶檔到冰室,最後以茶餐廳模式成大器。然而茶餐廳的進化仍然持續,當翠華上市的一刻,已經告示港人茶餐廳可以是一門富麗堂皇的大生意,另一邊以澳洲牛奶公司為首而發展出類近冰室的新形態,亦深受年青一代的愛戴,而且還衍生出幾個品牌來,當中以華星冰室和北海道牧場餐廳比較活躍。

這類近似冰室的餐廳不約而同地以高質牛奶炒蛋來作招徠,一道併合炒蛋、多士和湯通粉的特餐,便成為了他們的共同招牌。但老實說,這種西式早餐料理,在格局上是簡潔單純,能夠打出以優質牛奶炒蛋已經是種不錯的提升,但要別樹一幟似乎有點困難,亦沒這個需要。所以同一道特餐,到哪裏吃也沒有顯著的分別。然而可別小看這類餐廳,不單人客不少,隨時還有人在門外輪候入座。在品質要求不太嚴格的情況下,我挑選了近上環地鐵站的北海道牧場餐廳,全因我這個中年漢怕人多而已。

標榜以北海道3.6牛乳來作料理的茶餐廳其實不止一間,但以北海道牧場正名的,縱使不是首創也不易讓人忘記,加上他們新穎年青的裝潢,彷彿告訴著只有這裏才有北海道3.6牛乳炒蛋吃般,所以一道包含牛奶炒蛋的北海道特餐便寫進我的餐單內。



火腿炒蛋併牛油多士,叉燒湯意粉,加一杯熱飲,就構成這個北海道特餐了。炒蛋香滑滋味,口味自然流暢。麵包在鬆軟和嚼勁之間畫了一道很好的分界線,烘烤後更顯出小麥的風味。火腿有點配角的感覺,但無論拍著多士還是炒蛋也是一片不錯的綠葉。



至於湯意粉内的意粉,軟硬度適中,湯汁平順自然,叉燒則不過不失,口味上雖不見突出,但這裏卻讓這道經典的茶餐廳食品多添了幾分精工仔細,一洗其原有的粗獷風貌。



套餐以外追加十九元就可以優惠地享用這個牧場特式拼盤,不知還會否再來的我,捕捉了這個機會。併盤由薯角、肉丸、雞中翼,配上磨菇汁,當中以肉丸較為滋味,薯角次之,雞中翼雖然烘烤得香口,上面還撒了點咖哩粉提味,但仍然令人有點失望,主因是肉質有點乾,可能是重複烘烤的緣故。磨菇汁位置尷尬,雖然不至於和食材起衝突,但擦不出火花來。



餐飲我點了熱朱古力,口味温柔輕甜,雖然不難發現是飲品沖劑的成品,但茶餐廳餐飲就是這個樣子,難道要求人家用比利時朱古力嗎?這似乎有點吹毛求疵吧。



綜合來說,以菜式而言是難言驚喜,但在食材採購和營運管理上,都可看見當中的認真,單單是這份認真,足夠令這老生常談般的特餐跑高一綫。換句話說,這可是管理層的功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記油渣麵

我對豬油渣並不陌生,姨婆還健在的時候,賀年用的油角都是出自她手的。而豬油這種主要材料,亦是她在家中親自榨取。榨取的方法我不太懂得,我只知道雪白的豬肥肉,最後會變成乾巴巴的棕色豬油渣。 這豬油渣的味道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那是香脆可口的東西。在貧窮的年代,這種廚餘也可作為食材。好像大角咀杉樹街的英記油渣麵,正是以豬油渣作招徠的麵店。  據說英記在大角咀賣油渣麵已經甚有歷史,他們以豬油渣來作湯底的材料,再配上簡單的麵條,煮成一種粗獷的平民麵食。 雖然算不上刻意找尋,但對那已經忘記了的味道,我是有點好奇和緬懷的。然而特意走到杉樹街的當日,卻發現因為地區重建的關係,原先的位置已經找不到英記的痕跡!可幸他們新舖的位置,只是離原址不遠的福全街。 雖然是新店子,但店內感覺仍見草根,甚至連價目表也沒有。然而這裏除了油渣麵外,就只有幾種小食供應,要弄清來路也不見得太困難。我隨意地挑了個座位坐下,未幾便有位大姐探頭來問我點些什麼。原來這裏的油渣麵是分大和細的,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細的。 雖然是細的份量,但麵條卻滿滿地擠在容量有限的碗子裏,感覺也頗充實。 我先喝了口湯,甜味稍微跳了出來,雖然有鮮味殿後,但仍有點欠自然。而粗糙的麵條則釋放出太強的麵團個性。然而兩種看似帶缺點的東西,當加在一起的時候卻出奇地合拍。跳出來的甜味安頓了,而麵團的個性也給理順下來。還有肉絲、冬菇絲和冬菜絲,所有的味道交融和合起來,形成一股淳樸的美味。 這碗麵條,雖然算不上大美味,但有時做人和食味也是需要點融和度。

籠環夜話(石龜滅港)

香港傳說(一) 石龜滅港 傳說的出現,有時是為了解釋一些存在而誕生。當中屬於流傳者的想像力和感情,形成傳說值得口傳下去的理由和價值。要數算種種屬於香港的傳說,絕對不能少了那隻有能力毀滅香港島的太平山石龜的份兒。 有關太平山石龜一事,是我在小學二年級時,從一位同學中得之。那時有位男同學,煞有介事地和其他同學說。據稱他家中有本古老的書籍,記載著種種鮮為人知的秘密,由於這是他爸爸的物品,所以絕對可信。書中記載著一件有關太平山石龜的事,這隻石龜附在大平山的山壁上,由於日久通靈,所以它每年都會往上爬,直至它爬到山頂,香港便會陸沉。 聽到這災難性的事,還是小學仔的我們,登時被嚇得嘩然。與此同時,隨即有人問,那隻石龜現在究竟爬到那裏!那同學回答,已經爬了一大半。這絕對算得上晴天霹靂,幸他仍很有良心地補上一句:「因為它每年只爬少許,當它爬到山頂的時候,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所以我們不用怕呢!」 雖然如此,然而還屬小朋友的我,也擔憂了好一陣子。幸好年少單純,跑跑跳跳後,便將憂慮忘得一乾二淨。 日本也有陸沉的傳說,從前有套電視劇,名叫「日本陸沉」,是一套說及日本陸沉的災難片,改編自日本的同名小說。在當年曾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日本會陸沉消失。這全因日本正處於地質斷層之上,屬活躍的地震帶,加上火山又多,天災差不多成為日本歷史的一部份。難怪他們會相信腳下的土地,終有一天會被海洋淹沒。 但為何香港也來一記陸沉傳說,難道香港也有地震嗎? 真係唔講唔知,講都唔信! 在梁炳華先生的《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第一四五頁,有以下一段關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資料。一九一八年,香港發生地震,校舍受到損毀。稍後,校舍近堅道的圍牆大部份坍塌。同年三月,再遇上地震,學校全部建築物都被震毀。港府察驗後,認為不適宜再作辦學用途。 所以石龜傳說的靈感,說不定真的由地震而來。雖然推測難以作準,但我們倒可看看,若石龜真的能令香港沉沒,那麼大限會在何時?據朱維德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記述,石龜位於半山的盧吉道附近,大概是四百一十米高處,相當於一千二百四十五呎的高度,以每年升一吋計,即尚有五千五百一十二年才是香港末日。就從上資料所示,這傳說如為真確,我們的屍骨也有足夠時間去分解成基本粒子呢!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

七喜粥麵小廚

嘗過兩間粥品店,與味美的糭子始終緣慳一面,於是將尋找粥品店的目標微調至粥麵店。然而粥麵不一定有糭子供應,幾經查找,決定嘗嘗有著數間分店的七喜粥麵小廚。 此店雖有分店數間,但他既不像同屬一個老板,也不像是連鎖經營,情況有點像新釗記茶餐廳般。無論如何,找間就腳的來一嘗便是了,於是我來到了北角七姊妹道的分店。 由於店子沒有下午落場的安排,我那三點不露的惡習又再發作,幸好糭子既可視為午食也可當作下午茶小吃,正好掩飾著這條大懶蟲的尾巴。 循例看看餐牌,除了粥麵小食外,小菜的比例其實不容忽視,甚至有點主力的感覺。 雖然選擇上有點花多眼亂,但我沒有忘記前來的目的,於是熱騰騰的鹹肉糭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糯米和綠豆仁的比例均勻,五香肥肉鬆化,鹹蛋黄略遜,整體看似不俗,但最令我在意的卻是糯米的質素。不知為何糯米的質感和口味顯得稀鬆,這亦是「靠得住」的糭子令人失望的原因。我不知道這與糯米的質量是否有關,還是烚煮過久的結果。無論如何,糯米的風味對糭子來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稀鬆的味道,難免令人有點失落。 由於末吃午飯,所以除了糭子外,還多點了碗瘦肉粥。粥底略有米香,味道主要由鹹瘦肉帶領,不俗。 吃了幾間店子的糭子,撫心自問,當中雖有高低,但其實都不難吃,只是仍然找不回那令人懷念的美味糭子,或者糭子只能在五月中當主角,其他的日子只能當庶子,雖然可惜,但自己不也正是在端午節才找糭子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