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頗為港人受落的京川滬連鎖食店,有幾個品牌都經營得頗見水平,令這種我們曾喚作的上海菜平添了幾分精確的區分。我不打算將這變化標示為進步還是緬懷,我只知道時針轉動的客觀所拖拉出的情感,對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意思,至於如何回應這種個人意思,就顯得更加個人了。
很久沒到過老上海菜館,這時才發覺不少老上海菜館都在競爭的市場中隱退了。可幸還有些老而彌堅的字號仍然屹立不倒,好像位於灣仔的三六九菜館,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我不知道她立於柯布連道究竟有多少個年頭,但冷眼旁觀的她,見盡週邊的商舖不斷輪替,而自己則繼續堅持著她的老舊模樣。
慵懶的我,繼續保持著三點不露的風格。午後的時段,店子稍見閑靜,如此環境正合我心意。我選了個面向牆壁的位置,細細地打量著簡樸而稠密的餐牌。由於獨個兒胃口有限,於是點了個排骨湯麵,再加一客細的小籠包。
先來的是排骨湯麵。年輕時不明白這道排骨麵裏的排骨怎會變成炸豬扒,然而油炸食物的香口惹味令年輕的我忘記了追問當中的原委,亦幸運地避開了出糗的一幕。
經歷多年,現在的我已經有另一種體會。工整的湯麵放於面前,自然先嚐一口湯,弄堂風格的湯底未見濃郁,配上受過鹼性處理的蛋麵,湯汁顯然未能完全駕御,然而這稍微有點不協調的湯和麵,意然給一塊炸豬扒救回來。
如果豬扒在油窩內自然地炸熟,柔軟的肉扒很容易出現摺疊的狀況,這樣無論在口味和質感上都會打折扣。而這裏不單沒有摺疊的狀況,豬扒還呈現平整的狀態,相信在油炸時花過一定的功夫。在悉心的調理下,香脆的表面、緊緻的肉質和到位的調味,湊合出很好的協調性。最令人意外的是這塊沒有依附任何醬汁的炸豬扒,竟成了湯和麵的橋梁,整合起原先有點不協調的湯和麵,令人留下印象。
接著是小籠包的出場,單從外觀看,包摺的手法不算太講究,但仍然看到裏頭有功夫,由鮮肉帶動的典型滋味根本容不下花巧,麵皮、肉汁和肉餡,條件雖然簡單,卻在均稱的比例下構成一幅動人的圖畫。
雖然只是一碗排骨麵和小籠包,卻令我相當滿足。於結帳時看見店員正為一名外籍人士以英語講解菜式的性質和內容,這令我深深感到所謂的老店並不等於抱殘守缺,要拓闊生存空間,先要拓闊自己的視野和界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