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孩童時是在尖沙咀坐火車回鄉的,在坐火車就等同回鄉的兒時概念左右下,如今仍隱約覺得紅磡火車站有點鄉土的聯想。如果從火車站往機利士南路方向走,又被一股濃濃的殯儀氣息籠罩著,直至走到黄埔新邨才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而夾在其中的蕪湖街仍保持蓍點點老舊的味道,這份氣息還伸延至馬頭圍道方向。
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香港的地價會每況愈下,因為我實在看不見香港還有什麽經濟誘因,好叫世界的資金繼續流經這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小島。當然這不是三、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多廿年,甚至是三十年後的事。所以芸芸眾生仍要為瘋狂的樓價而苦惱,而那些交通不太便利又遠離市區的工業舊區便成為不少中小企的理想聚集地。
正因如此,這天我便來到了鶴園東街,這個位於黄埔新邨盡處的地段,座落了不少工業大厦,當中聚集了不少珠寶商人,還有運載內地旅客的旅遊車群。感覺上是稍微有點雜亂,但和七、八十年代的觀塘區相比,這裏已經整潔很多。
辦完事後已經是午飯時段,我匆匆離開工廠區,因為在前來的公車上,給我看見蕪湖街有間名叫上海真真豆漿大王的店子,由於上次未能在荃灣的唯一麵家中吃到久違了的鹹豆漿,所以特地走去看看這位大王有沒有鹹漿賣。
真真的招牌不算特別大,但字體卻有點巨型,而且設計相當簡約,隱約透出點點草根的味道。由於門外的餐牌已經清楚表明有鹹漿供應,亦見店內人客不太滿,隨即便踏進店內,店內幾乎沒有裝潢,體現了功能為本的哲學。對於我這個草根胖大叔而言,這裏反而讓我覺得自在。
我本為鹹豆漿而來,而這裏的招牌又是豆漿和粢飯,雖然還有一些上海湯麵之類的供應,但我已經沒有理由不點鹹豆漿和粢飯了。
鹹豆漿材料充實,油條、榨菜、蝦皮,滿滿地混和在濃郁的豆漿中,奈何豆漿沒見起絮,要吃到一半才看見絮狀。雖然如此,但這碗鹹豆漿仍然吃得叫人滿足。
至於粢飯也令人滿意,足料的內餡加上新鮮軟糯的糯米飯,無論味道和口感都令人回味。
在午飯時段吃了個上海式早餐,感覺充實之餘亦頗見有趣,畢竟香港早已有西式的全日早餐供應,今天早餐這個名詞已經失去了時間的意義。然而此刻我忽發奇想,中國民族眾多,如果能夠結集幾種較有地方色彩的傳統早餐,進而開一間只賣中國早餐的店子,那也不失為有趣的點子。
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香港的地價會每況愈下,因為我實在看不見香港還有什麽經濟誘因,好叫世界的資金繼續流經這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小島。當然這不是三、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多廿年,甚至是三十年後的事。所以芸芸眾生仍要為瘋狂的樓價而苦惱,而那些交通不太便利又遠離市區的工業舊區便成為不少中小企的理想聚集地。
正因如此,這天我便來到了鶴園東街,這個位於黄埔新邨盡處的地段,座落了不少工業大厦,當中聚集了不少珠寶商人,還有運載內地旅客的旅遊車群。感覺上是稍微有點雜亂,但和七、八十年代的觀塘區相比,這裏已經整潔很多。
辦完事後已經是午飯時段,我匆匆離開工廠區,因為在前來的公車上,給我看見蕪湖街有間名叫上海真真豆漿大王的店子,由於上次未能在荃灣的唯一麵家中吃到久違了的鹹豆漿,所以特地走去看看這位大王有沒有鹹漿賣。
真真的招牌不算特別大,但字體卻有點巨型,而且設計相當簡約,隱約透出點點草根的味道。由於門外的餐牌已經清楚表明有鹹漿供應,亦見店內人客不太滿,隨即便踏進店內,店內幾乎沒有裝潢,體現了功能為本的哲學。對於我這個草根胖大叔而言,這裏反而讓我覺得自在。
我本為鹹豆漿而來,而這裏的招牌又是豆漿和粢飯,雖然還有一些上海湯麵之類的供應,但我已經沒有理由不點鹹豆漿和粢飯了。
鹹豆漿材料充實,油條、榨菜、蝦皮,滿滿地混和在濃郁的豆漿中,奈何豆漿沒見起絮,要吃到一半才看見絮狀。雖然如此,但這碗鹹豆漿仍然吃得叫人滿足。
至於粢飯也令人滿意,足料的內餡加上新鮮軟糯的糯米飯,無論味道和口感都令人回味。
在午飯時段吃了個上海式早餐,感覺充實之餘亦頗見有趣,畢竟香港早已有西式的全日早餐供應,今天早餐這個名詞已經失去了時間的意義。然而此刻我忽發奇想,中國民族眾多,如果能夠結集幾種較有地方色彩的傳統早餐,進而開一間只賣中國早餐的店子,那也不失為有趣的點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