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的米芝蓮2016年飲食指南又出版了,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市場計算,今年在書中新增了一欄街頭小食介紹,隨即又讓全港媒體聚焦起來。然而街頭小食的欄目有別於星級推介的版面,這樣的分隔不單沒讓書册降格,也能成功掀起話題,著實高招。
其實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屬於他們的街頭小食,如果要體驗當地民風,街頭小食比傳統菜系更能單刀直入,所以別小看什麽豬腸粉、碗仔翅、煎釀三寳……之類難登大雅之堂的食品,那可是人和該地區接地的速成方法。
然而小食和傳統菜系始終有分別,尤其是在複製的問題上,一條西洋菜街可以有幾檔咖哩魚蛋,但能夠做好一道文思豆腐的,在香港就沒有幾多個師父了。所以小食的技術性不高,有時還會夾雜一點潮流元素,加上沒有傳統的包袱,可塑性高就成了它的強項。
那天人又到紅磡工作,從鶴園東街往黄埔花園方向行,不久便看見橫街內有人群聚集,細看下原來是賣雞蛋仔的小店舖,有點不以為然的我,忽覺店名好像有點熟,於是便拿出手機查查他的來路,原來正是被米芝蓮點名的其中一間小食店,然而被點名的竟是位於尖沙咀的分店。想不到這間名叫媽咪雞蛋仔的小食店竟然已有數間分店。
八卦的我在他們的店前駐足,發現他們是攪特許經營,怪不得有這麼多分店。除此之外,他們雞蛋仔的口味也令人有點期待,紫薯、抹茶、咖啡、朱古力、芝士……等,不能盡錄。我看圍在舖前的人也只十個許,於是便買了個抹茶紅豆味雞蛋仔,然後拿著號碼票站著等叫號。
抹茶和紅豆本屬甜品的好拍檔,究竟如何和雞蛋漿整合,這一點著實令人期待。然而這個創意體現並未能達至很高的水平,抹茶的味道和蛋漿的味道互相抵銷,感覺曖昧。紅豆的味道成為當中的帶動者,亦將雞蛋仔的味道帶四軌道上,算是救了它一命。加上未能做到外脆內軟的對比口感,故未能稱妙。
整體來說,這雞蛋仔的味道其實沒有什麼大差錯,只是談不上精彩而已。然而不可忽視它的玩味性,單是那份敢於嘗試的勇氣,也不失為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
其實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屬於他們的街頭小食,如果要體驗當地民風,街頭小食比傳統菜系更能單刀直入,所以別小看什麽豬腸粉、碗仔翅、煎釀三寳……之類難登大雅之堂的食品,那可是人和該地區接地的速成方法。
然而小食和傳統菜系始終有分別,尤其是在複製的問題上,一條西洋菜街可以有幾檔咖哩魚蛋,但能夠做好一道文思豆腐的,在香港就沒有幾多個師父了。所以小食的技術性不高,有時還會夾雜一點潮流元素,加上沒有傳統的包袱,可塑性高就成了它的強項。
那天人又到紅磡工作,從鶴園東街往黄埔花園方向行,不久便看見橫街內有人群聚集,細看下原來是賣雞蛋仔的小店舖,有點不以為然的我,忽覺店名好像有點熟,於是便拿出手機查查他的來路,原來正是被米芝蓮點名的其中一間小食店,然而被點名的竟是位於尖沙咀的分店。想不到這間名叫媽咪雞蛋仔的小食店竟然已有數間分店。
八卦的我在他們的店前駐足,發現他們是攪特許經營,怪不得有這麼多分店。除此之外,他們雞蛋仔的口味也令人有點期待,紫薯、抹茶、咖啡、朱古力、芝士……等,不能盡錄。我看圍在舖前的人也只十個許,於是便買了個抹茶紅豆味雞蛋仔,然後拿著號碼票站著等叫號。
抹茶和紅豆本屬甜品的好拍檔,究竟如何和雞蛋漿整合,這一點著實令人期待。然而這個創意體現並未能達至很高的水平,抹茶的味道和蛋漿的味道互相抵銷,感覺曖昧。紅豆的味道成為當中的帶動者,亦將雞蛋仔的味道帶四軌道上,算是救了它一命。加上未能做到外脆內軟的對比口感,故未能稱妙。
整體來說,這雞蛋仔的味道其實沒有什麼大差錯,只是談不上精彩而已。然而不可忽視它的玩味性,單是那份敢於嘗試的勇氣,也不失為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