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文章,每星期平均要找一間食肆,在這廿多年的日子裏,不敢說自己吃過很多東西,但不同風格的料理都粗略地見識過,然而最令我念念不忘的並不是什麼高級料理,而是初出茅廬時在機利文街吃過的鐵筒麵。
鐵筒麵沒有招牌,亦沒有明顯的舖位,嚴格來說也不像大牌檔,煮食全靠一隻內置發熱裝置的大鐵筒。當中的主料只有油麵和米粉,配料方面有魚攪肉、牛丸和豬粉腸,環境和衛生都欠奉,只有便宜得令人感到過份的售價和超出預期的美味,尤其是那個湯底,今天回想起也覺甜美。
但廿多年前的地區改建,鐵筒麵的位置,今天已經變成一楝高級的商業大廈。而當日的味美亦隨之而消失。
電器零件有代替品,雲吞麵不吃這家也可以吃另一家,偏偏找不回鐵筒麵的味道。直至來到西環龍暉花園地下的一小方舖位,這間名叫翁記潮州粉麵的店子無論在哪方面都毫不起眼,粉麵和配料也沒有什麼亮眼的地方,形式上更滲著點點車仔麵的風格。
但這裏的豬粉腸和蘿蔔是我必食的,那是我多點了一份魚皮餃,構成一碗三餸湯油麵。湯底是其中吸引我的地方,純樸鮮甜的味道和鐵筒麵有七、八成相似,對我來說絕對是一試難忘。而這口甜湯配豬粉腸和蘿蔔也是一絕,豬粉腸的油脂沒完全去掉,保留著一份甘甜,雖然偶爾會流露著丁點苦味,但我反而覺得這點苦讓味兒更顯深度。蘿蔔的質素也不錯,清甜舒服。魚皮餃的味道雖然普通,但和整體仍見配合。而最妙的可算是灑上的幾滴蔥油,不單令香氣增加,更讓這碗簡單的湯麵活起來。
雖然配料和味道上都未能完全還原鐵筒麵的原貌,但那份似曾相識的味道已經令我魂牽夢擊,加上這裏有我當年經常吃的油麵,讓五感彷彿穿越時空地回到廿多年前般,默然回首,不禁讓人流露點點會心微笑。
鐵筒麵沒有招牌,亦沒有明顯的舖位,嚴格來說也不像大牌檔,煮食全靠一隻內置發熱裝置的大鐵筒。當中的主料只有油麵和米粉,配料方面有魚攪肉、牛丸和豬粉腸,環境和衛生都欠奉,只有便宜得令人感到過份的售價和超出預期的美味,尤其是那個湯底,今天回想起也覺甜美。
但廿多年前的地區改建,鐵筒麵的位置,今天已經變成一楝高級的商業大廈。而當日的味美亦隨之而消失。
電器零件有代替品,雲吞麵不吃這家也可以吃另一家,偏偏找不回鐵筒麵的味道。直至來到西環龍暉花園地下的一小方舖位,這間名叫翁記潮州粉麵的店子無論在哪方面都毫不起眼,粉麵和配料也沒有什麼亮眼的地方,形式上更滲著點點車仔麵的風格。
但這裏的豬粉腸和蘿蔔是我必食的,那是我多點了一份魚皮餃,構成一碗三餸湯油麵。湯底是其中吸引我的地方,純樸鮮甜的味道和鐵筒麵有七、八成相似,對我來說絕對是一試難忘。而這口甜湯配豬粉腸和蘿蔔也是一絕,豬粉腸的油脂沒完全去掉,保留著一份甘甜,雖然偶爾會流露著丁點苦味,但我反而覺得這點苦讓味兒更顯深度。蘿蔔的質素也不錯,清甜舒服。魚皮餃的味道雖然普通,但和整體仍見配合。而最妙的可算是灑上的幾滴蔥油,不單令香氣增加,更讓這碗簡單的湯麵活起來。
雖然配料和味道上都未能完全還原鐵筒麵的原貌,但那份似曾相識的味道已經令我魂牽夢擊,加上這裏有我當年經常吃的油麵,讓五感彷彿穿越時空地回到廿多年前般,默然回首,不禁讓人流露點點會心微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