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7的文章

海樂餃子店

天氣換了,心情也會不同,縱使是相同的地方,感覺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是鰂魚涌的芬尼街,小倆口已經沒有之前屬於雨天的憂鬱,在太陽伯伯的熱情下,心靈已經很滿足,不過又稍微有點過了頭,不禁讓人想找個像家那樣安全的地方躲一躲,好冷卻一下那份熱情。 我不是北方人,不過當心裏泛起家的感覺時,總聯想到北方水餃。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說到尾都是中華民族,南北一家親,就索性往一步之遙的 海樂餃子店 吃個餃子麵吧。 這餃子店我已吃過幾次,雖說不上熟絡但總算是看著他們開店的。狹長的舖子,沒什麼特別的裝修,只靠兩位大姐打點一切,一個在包餃子的時候,另一個就在廚旁煮麵。 雖然這間是名符其實的餃子店,但他們的亮點不在水餃,而是湯底。一般餃子店的湯底不算太講究,有時在煮麵水上澆點醬油就是,畢竟這是北方人的菜,自然是北方人的口味。實在有點想不到他們會用上花膠、淮山和豬骨來做湯底的材料,口味上是上好高湯的滋味,還記得頭一次吃的時候簡直令我眼前一亮。 當天我要了碗雞肉冬菇木耳餃子麵,那個花膠淮山湯底仍是我喜歡的模樣,建議不要在湯上澆任何調味料,要不然可大煞風景。麵條是一貫的上海麵,沒想過在這種高湯滋味的湯底,溫馴的上海麵竟配合得宜。這裏的餃子飽滿充實,餃子皮的筋度有點強,可能用上高筋粉。雞肉、冬菇和木耳的滋味都攪得融為一體,只是肉汁上未見突出,看來在油脂的運用上,他們傾向謹慎。 其實店主對自己的湯底是充滿信心,在標明絕無味精之下還敢於接受挑戰。雖然我對味精的使用是相當包容的,但純粹的調味料湯汁是無法展現這種全面的滋味,所以一碗舒服的湯,真的勝過千言萬語。

小倆口台式漢堡蛋餅專賣店

我其實不太討厭雨天,但連綿不斷的雨勢就無法談得上喜歡,無論如何左閃右躲,都難免混身濕透的命運,在此等情況下,如何輕盈的步伐都會變得沉重起來,郁悶的心情無從消解。 人在鰂魚涌鐵路站延伸的行人天橋走過,雖然只是幾十秒的過程,仍不減對蓬頂為我擋去煩人雨水的感恩。可惜雨勢無涯,而天橋卻有涯。 我掏出那把沒真正乾透過的伸縮雨傘,無奈地要它再一次免為其難。就在這個時候,眼前出現了一間名叫 小倆口 的店子,記憶中和她好像有遇一面之緣,應該是某次在電氣道的擦身而過,直至發現她的蹤影已經消失後,才後悔自已當初的不以為然。 我不知道眼前的她是否當初的她,只見氣質的她被雨水澆得有點冷清,同樣孤單的我不禁就向她走近。究竟是同病相憐還是相濡以沫,直至我站在她面前的那一刻,我仍無法弄清。 台式漢堡蛋餅是什麼來路,我其實不太清楚,但圖片上那可愛的外表看似能撫慰心靈。於是我指著她的照片,要了一客薯餅芝士招牌蛋餅,由於套餐包連飲品,所以要了個黑糖奶茶。 先來的是黑糖奶茶,茶體不算厚,但黑糖的滋味厚實,令整個體質都豐富起來,在這個下雨天之中,可是個不錯的滋潤。 首次和蛋餅小姐見面,方知她是如此地驕小玲瓏,實在我見猶憐,禁不住親了她一下,她卻以蛋香和葱香來回應我的無禮,為著加深了解,我以細嚼慢嚥來證明自己並不是個登徒浪子。想不到薯餅竟然如此活潑有趣,逗樂我之際原來已不知不覺地掉進芝士的纏綿裏,讓這幾十秒的交融猶如濃縮的一世,激盪中,香甜的蜜汁原來早就澆到蛋餅小姐的身上,無法抗拒之下,就將她吞下肚去了。 幾經銷魂,直至察覺蛋餅小姐早已離席,才如夢初醒。一口一顆,來去不留痕,爽朗得可以。不過一刻風流卻不是免費的,不覺間外面的雨也停了,看著濕透的街道,方知剛才只是剎那之間,我拿著那杯黑糖奶茶,竟然更覺孤寂。

曾拌麵(胡蔴醬香)

炎熱的盛夏,煎熬著街上所有頭上頂著太陽的人,但繁榮的都市有一產物名叫商場,裏頭的空調可算是炎夏的一種現代驛站,而行走江湖的人自然知道各大小驛站的位置。 那天人到了新蒲崗,再次走進這名叫mikiki的大型商場,在享受著驛站帶給我的一點紓緩的同時,也不忘逛逛底層的一田超市,想不到在速走店的貨架上,給我發現到久違了的曾拌麵。 在香港要找到曾拌麵的蹤影是相當困難,據說在網絡商店訂購也常出現缺貨情況,這可能和他們的麵條是以手工製作有關。無論如何,要在超市中看見曾拌麵而不買上幾包,那可能要面對它再次在貨架上消失的無奈。何次今次看見新口味的出現,我自然不會將其放過。 新口味的胡蔴醬香在網絡上早已見過,但在看港的超市中應該是個新鮮人吧。無論如何,包裝設計上仍保持著品牌的一貫風格,只是換了個顏色而已。 麵條方面,由寛麵改成幼麵,我依著包裝上的指示,乾麵以沸水下鍋,烹煮約五分鐘後盛起才關火源,最後在碗子內下醬拌勻,成之。 在目視的情況下,麵條好像有點糊,但放到嘴巴內卻是另一番感受,滑順的表面還保留著點點微妙的質感,頗有北方麵條的韻味。芝麻醬濃香幼滑,醬油方面沒上次的鹵水風味,換來的是淳樸的醬油風,味道上乖巧俏皮,和芝麻醬相配就好像個肥大叔配上個小妮子,陰陽互濟,頗見有趣。 雖然包裝上建議在成品上添上煎蛋和蔥花之類的配料,不過懶惰的我仍然以最懶惰的方法將其完成。雖然如此,但整體仍見舒服。平心而論,味道和麵質上是沒香蔥椒麻的亮眼,風格上是敦厚的慢熱型,如果真的配上煎蛋和蔥花,滋味上應該有一番躍升。

老come煎餅

若干年前,中環曾經出現過一間標榜老外賣北京街頭煎餅的店子,當年的我,曾慕名一試,可惜味道強差人意,失望而回。南北風土氣候各異,口味自然也不同,本無意貶之,但這種綠豆煎餅並非小弟那杯茶。 時隔多年,對這種北京煎餅的印象早已淡忘,隨著那間老外煎餅店的結業,香港就沒再見此類型的店子。原以為這種北京風味煎餅從此就在香港消失,誰知這螫伏多年的味道又開始在香港萌芽起來。 首先給我發現的是位於天后鐵路站附近的 老come煎餅 ,單看店名還以為是結業了的老金煎餅來了個借屍還魂,但店面的塗鴉風格和前者似乎有點出入,而且店主也不是老外,而是在店內身體力行的兩位青年。 多年過後,再會這北京煎餅,心中有點忐忑,畢竟之前的經驗著實有點差。但開放的胸襟還是將我帶到這店前,不過今次不再吃原味了,環顧他們的煎餅口味,頗見中西合壁之風,當中就有雙蛋豬柳芝士、雙蛋叉燒、日式沙律雞……等不同口味。 正所謂口袋有錢就不安穩,那天就吃了個最貴的北京烤鴨煎餅。在即叫即做的情況下,店內的年青人隨即忙碌起來。北京煎餅是以一隻圓形的金屬發熱板,再配一支特殊刮子煎成的,記憶中在一些法國煎餅店內也曾見過同類型的器材。對於誰學習誰,我既不清楚,也覺得不重要,只要做到好吃的東西來就是了。 年青人花了一輪功夫,一件份量十足的煎餅就送到我手上來。由於是小食,手持食品拍照不是太利索,所以花了一點時間。雖然如此,煎餅仍然保持著她的熱情,一口咬下去,裏頭還冒著熱氣。 其實綠豆麵糊的味道比較低調,靠雞蛋將香氣帶起來,而味道和口感就要靠內餡和醬料。這北京烤鴨煎餅的內餡有青瓜絲、芫茜、鴨肉和薄脆,而且是滿滿地填充在煎餅內,味道調和,口感豐富,烤鴨醬的適度加入令味道更見層次,只是內餡的分佈有點不均,但這狀況卻意外地形成一種變化,令毎一口的味道都帶著些微的不一樣,所以每咬一口都是一種期待,相當有趣。 想不到多年後再遇這北京煎餅,竟然一洗從前的負面印象,我認為關鍵在於內餡的份量和調配的合宜,而醬料的運用亦更切合南方人的口味。經此一試,不禁讓我看見這煎䬺的可塑性,我覺得這道小食有流行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