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1的文章

太平館(瑞士雞翼)

相信是香港人的,都應該知道瑞士雞翼並非來自瑞士,而是來自太平館。太平館源於廣州,一八六零年由除老高所創立,雖然打正旗號來賣西餐,但那亦中亦西的烹調手法,卻被後人稱作豉油西餐。 我不太清楚所謂的豉油西餐是否帶有貶意,但無論是褒是貶,事實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屹立超過一個世紀。一道瑞士雞翼更弄得遠近馳名。 所謂的瑞士雞翼,其實是甜豉油雞翼,由於甜和瑞士的英語發音相近而得名。在太平館吃一頓餐,算不上便宜。我在下午茶時段前來光顧,一個瑞士雞翼下午茶餐,連加一服務費便五十有五了。餐內包含三隻雞翼,另可配意粉或薯蓉。對充飢而言,這細小份量絕對達不了標,但對那些想一嘗太平館瑞士雞翼的人,這卻是個不錯的選擇。  雞翼滷煮的時間應不太長,雞翼仍保持它原有的鮮味。雞翼的素質相當好,是新鮮雞翼才能表現出來的味美,絕對不能和一般雪藏貨來相提並論。而瑞士汁和雞翼非常配合,在相輔相成的情況下,展現出一份深層次的美味。瑞士汁鮮甜豐潤,尾調那微微的甘苦更勾勒出一份層次來。雖然這汁料和雞翼非常匹配,但配合起意粉來,就顯得有點不咬弦了。  既然是下午茶餐,一杯熱飲是走不掉的。我隨意地叫了杯熱奶茶,奶茶屬於清爽型,雖然沒大牌檔般的濃厚,但仍有不錯的表現。作為一杯餐後調節的飲品來說,這清爽的口味,也挺合我的心意。

金祥排骨麵

西環水街一帶,學校林立。每逢午飯時段,莘莘學子都會四出覓食,所以這一帶都存在著不少小型食店。而早前嘗過的好客山東亦在這範圍之內,雖然這間山東小店的出品只屬一般,但當拐個彎後,便在水街中給我遇到這間名叫金祥的排骨麵店。 這麵店的門面貼有不少報刊介紹的文章,雖然有點陳舊,但標明排骨麵馳名,倒令我有點好奇。亦因為這個原因,我便走進店裏頭,好嘗嘗他們的出品。 店內略有裝飾,但已呈老舊狀態。看來他們在此也經營了好一段日子。我點了一碗他們馳名的排骨麵,另加一客餃子。 先來的是排骨麵,所謂的排骨,其實是炸豬排。豬排肉質鬆化,頗見滋味,但炸漿略厚,影響口感。上海粗麵無論麵質和口味都帶點粗獷的感覺,但粗獷感正正是北方麵條的其中一種特色。問題是湯底過於單薄,有點依賴化學調味劑之嫌,完全托不起麵條的粗獷感。  餃子的皮薄如蟬翼,如果是美女的話,絕對稱得上性感,可惜它是餃子,單薄的麵皮和內餡沒能作出呼應。而內餡又欠缺新鮮,主導不了整個味道,某程度只是靠醋和豆瓣醬作提味。感覺失望。 對於街坊小店而言,我的要求可能略高。畢竟對某些人來說,吃飯只是為了飽肚而已。作為一個令人飽足的地方,它也盡了本份吧!

聚點坊

在我幼小的時候,依稀仍記得在父母帶領下,到茶居嘆茶和吃點心的情景。那時的茶樓和酒樓是分得很清楚,茶樓是嘆茶、吃點心的地方,酒樓是吃小炒和夜宴的地方。但隨著時日的發展,茶樓和酒樓的界線已經模糊,無論是吃點心和晚宴,現在都歸納到同一地方了。 雖然酒樓好像取締了茶樓的位置,但只營業至中午的茶居並未因此而完全消失,不過要找到他們的蹤影亦不容易。然而數年前香港曾出現一間廣式點心連鎖店,以點心嘆茶全日供應的模式,窺伺著茶居文化的潛在市場。可惜這連鎖店經營了沒幾年便消失了,可能是擴充太過所致。自此茶居模式亦漸漸退卻,直至點心專門店添好運,得到飲食界著名的米芝蓮星級評價,茶居式的點心店又開始重現。 那天途經蘇杭街,發現一間名叫聚點坊的點心專門店。添好運成名後,店外經年累月都有排隊的人龍,相比起這裏的氣氛,便清閒幽靜得多。嘆茶吃點心本是寫意的,弄得好像走難般就有點兒那個了。 我見店內清雅,加上我很久沒吃過點心了。於是決定走進店內,店內供應的茗茶只有兩款,而點心則圖文並茂地列在餐牌上。 蝦餃和燒賣,可以說是廣東點心的代表,有時甚至成為點心店的品質指標。這裏的蝦餃,皮薄晶瑩,蝦肉爽脆,還有筍粒相伴。筍粒的鮮和蝦肉的鮮,合襯得可以,在豐富了味覺的同時,亦增加了質感和層次。只是在製作上稍微不夠細心,在四隻蝦餃中,有一隻是開了口。  接著來的是春風得意腸。所謂的春風得意,其實是腸粉包春卷。這款在概念上有點像炸兩的點心,想不到有很好的表現。腸粉雖然有限地僅僅裹著春卷的表面,但入口後,首先感到的仍是一份柔滑的感覺,接著春卷那充實的質感填滿了口腔,最後鮮味和蒜香跑出來,調和著整道點心的味道,呈現出精緻美妙的一面。 最後來的是雪山叉燒包。所謂的雪山叉燒包,有點像包著叉燒餡的冬甩,再在包面上鋪上一層蛋奶酥,然後烤焗。從外觀而言,有點像茶餐廳的墨西哥麵包,但內容明顯精緻得多。雖然是看得他的用心,但表現力就稍微不及了,應該鬆軟的麵包質感,卻變得像小鳳餅般黏韌。 整體來說,味道是不俗的,亦能夠呈現出點心的精緻感,但在一些小節上卻顯得有點粗心,如果廚師能下更多用心,這裏必定有一番景象。

英記油渣麵

我對豬油渣並不陌生,姨婆還健在的時候,賀年用的油角都是出自她手的。而豬油這種主要材料,亦是她在家中親自榨取。榨取的方法我不太懂得,我只知道雪白的豬肥肉,最後會變成乾巴巴的棕色豬油渣。 這豬油渣的味道我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那是香脆可口的東西。在貧窮的年代,這種廚餘也可作為食材。好像大角咀杉樹街的英記油渣麵,正是以豬油渣作招徠的麵店。  據說英記在大角咀賣油渣麵已經甚有歷史,他們以豬油渣來作湯底的材料,再配上簡單的麵條,煮成一種粗獷的平民麵食。 雖然算不上刻意找尋,但對那已經忘記了的味道,我是有點好奇和緬懷的。然而特意走到杉樹街的當日,卻發現因為地區重建的關係,原先的位置已經找不到英記的痕跡!可幸他們新舖的位置,只是離原址不遠的福全街。 雖然是新店子,但店內感覺仍見草根,甚至連價目表也沒有。然而這裏除了油渣麵外,就只有幾種小食供應,要弄清來路也不見得太困難。我隨意地挑了個座位坐下,未幾便有位大姐探頭來問我點些什麼。原來這裏的油渣麵是分大和細的,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細的。 雖然是細的份量,但麵條卻滿滿地擠在容量有限的碗子裏,感覺也頗充實。 我先喝了口湯,甜味稍微跳了出來,雖然有鮮味殿後,但仍有點欠自然。而粗糙的麵條則釋放出太強的麵團個性。然而兩種看似帶缺點的東西,當加在一起的時候卻出奇地合拍。跳出來的甜味安頓了,而麵團的個性也給理順下來。還有肉絲、冬菇絲和冬菜絲,所有的味道交融和合起來,形成一股淳樸的美味。 這碗麵條,雖然算不上大美味,但有時做人和食味也是需要點融和度。

民聲冰室

香港的昂坪360纜車系統啟用了好幾年,如果不是ken哥夫婦的誠邀,我絕對不會特意跑去嘗一嘗被吊在半空的滋味。 雖然我並不是個抗拒新體驗的人,但獨個兒有時是很難發動起來,然而當身旁多了幾個老友,情況就截然不同;說說笑笑,就算沒有纜車和大嶼山大佛,感覺仍然充實。 逍遙了整個下午後,返回東涌時,天已經入黑了。此時ken哥夫婦特意給我推薦一個晚飯地點。這間位於大坑浣紗街的食店名叫民聲冰室,據說這裏的蒸肉餅甚有名聲。 由於從東涌返回港島區需時,當到達大坑的時候,已經是八時了。食店內的位置有限,座位也不多,然而靠著那些伸延至舖外的臨時餐桌,呈現出熱鬧鼎盛的大牌檔風格。雖然座席也增進不少,但仍座無虛席,我們要等到八時多才能入座。 這裏雖然掛著冰室的名號,但性質卻近似大牌檔式的小菜館。他們供應的菜式不多,而且沒有餐牌,菜式都寫在一塊橙色的大型「亞架力」膠片上,所有食客都是看著同一塊的膠片來點菜。 起初我是覺得有點古怪,但當我們點菜的時候,得知某些菜式因太晚的關係而售罄的時候,我開始明白他們為何將菜式寫在膠片上。 雖然我沒法證實,但他們供應的菜式,很可能是要視乎他們當天採購了什麼食材。所以他們的菜譜每天都有著一定的變數,在這個情況下,將菜式寫在膠片上是最方便,而當材料用盡,菜式亦停止供應。 由於菜式不多,點菜沒費太多時間。首先出場的是泰式辣醬配豬肋條,帶骨的肉永遠是最好吃的,而且豬肋條呈現著新鮮的狀態,在沒太多的調味下,反而更能展現肋條本身的鮮美。醬汁的泰式辣醬明顯調過味,加了糖或檸檬汁之類的東西,呈現出甜酸微辣的口味,配合起經過油炸的豬肋條,在增味之餘亦有助減低其油膩感。處理得恰到好處! 接著是這裏的成名絕技,金字塔型的鹹蛋蒸肉餅。肉餅剛入口,就如美人的肩頭一樣滑不溜手,豬肉和肥肉的比例很好,完全沒有油膩的感覺。食材中應該有些類似澱粉的材料,作用於豬肉之中,呈現出滑順融和的感覺。這道肉餅,酥化甘甜,是必吃妙品。 口水雞是四川名菜,來到這裏明顯有點變調,醬汁主要是鎮江醋、糖和薑末,口味上沒四川正宗的嗆勁,但鎮江醋和薑末的香有很好的協調,薑末的微辣更勾出一點層次來。配合起用上雞腿肉的嫩雞和粉皮,陳香、滑嫩、鮮,兼帶點清爽,無論是味覺和質感都呈現出美好的狀態。 相對來說,馬拉盞炒通菜便顯得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