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1的文章

金蘭花泰國私房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離別對我來說,並不全然負面。如果朋友留下來只會磨蹭歲月,我倒高興看見他們飛出去,實踐他們的人生。公司同事 Novel 小姐,終於找到一份更有挑戰性和目標性的新工作,眾同事無不為她歡喜。 離別不一定傷感,泰利先生率先發起飯局。由於他對泰國有點情意結,所以我們一行八人便來到這間位於灣仔軒尼詩道18-20 號永昌大廈 2 樓的金蘭花泰國私房菜。 設於二樓的餐廳,店面較細,門口還掛著只招待會員的牌子,但可能只是虛晃,因為我們都不是會員。雖不是會員,但餐廳的座席不多,如不是先行定位,這聚餐必定泡湯。  既然是泰菜,當然是由泰利先生點菜。先來的是活蝦刺身,這道有點日本色彩的泰菜,我曾在九龍城某泰國食店中嚐過。那時的調味汁辣得舌頭發麻,完全吃不到活蝦的滋味,頗感失敗。若干年後再次相遇,想不到竟令我驚喜不已。他們的蘸汁酸辣得宜,在激活活蝦鮮味的同時,又不會全然蓋過蝦的味道,拿捏得相當好。  接著是炸蝦餅,味道和蘸汁雖然跳不出泰式炸蝦餅的一貫範疇,但蝦肉打得鬆軟彈牙,在質感上,頗叫人欣賞。 這道鹹魚炒椰菜苗,是泰式鹹魚炒菜的變調。椰菜苗這素材,對我來說是有點新鮮,而且質感和菜味也不在芥蘭之下。 青木瓜沙律附設生菜佐食。酸、辣、香,配合得宜,加上爽脆的口感,味道清新高雅。獨立食用較為出色,佐生菜共食反而有拖薄的感覺。 這裏的泰式燒雞需要一日前預定,雞的素質不俗,整體的調味輕巧,胡椒和蜜糖配上燒烤帶出焦香的滋味。但整道菜的靈魂卻在蘸汁之中,主要由辣椒調成的蘸汁,並沒有想像中辣,但卻提昇了整道菜的美味。 泰式沙爹串分別是豬肉和牛肉,風格和調味都略嫌太斯文,精緻有餘、粗獷不足。 冬陰公湯是我較欣賞的其中一道菜,從前的冬陰公湯,大多會把你的脷根也辣得發麻,酸到你無法開口。這是熱帶地區的烹調特色,但我實在接受不了。而這裏的冬陰公湯,酸、辣、鮮,都調配得很微妙。所有刺激的元素都變得容易接受又不失欣賞的空間。 泰式黃咖哩仍是以甜味帶領的香滑調汁,是坊間泰式食肆的一貫風味,但下飯仍是不俗。 最後的泰式爐魚不過不失,而好吃魚的Novel則吃得倍覺滋味。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頗叫人滿意。而收費亦和一般的泰式餐廳相若,只是座席實在有限,如要品嚐,相信要

山頭火

地震海嘯的天災,把日本弄得滿目瘡痍,接連的核事故,更擊響了日本食品的安全警號,連帶香港的日式食肆,生意額也受到嚴重影響。 在香港吃頓日式料理,一般都難以算得上便宜,以高價的日本食材做飯的,也不常見。對於香港人來說,日本食品大多是偶爾一嚐的種類,如果以這個進食頻率來算,除非他們的出產是給幅射廢水泡過,否則也很難說得上高危。 聰明的香港人其實深明此理,只是風頭火勢下,難免會節制一點。事隔至今,各日式食肆也逐漸回復往日模樣。 這間名叫《山頭火》的日式拉麵店,在日本已經甚具名氣,店內還標榜百分百遵循日本配方製作,保證顧客能夠品嚐到元祖的風味。他們在香港駐店也不是新鮮事,我這次光顧的是位於尖沙咀 isquare 的分店,店內裝潢充滿濃厚的日本風情,如果沒有會說廣東話的店員,你或者會對這裏是否還是尖沙咀而有點混淆。 或者和北海道有點關聯,他們的湯底仍舊是豬骨系。他們的拉麵分大中小,我選的是個中的鹽味拉麵和一客煎餃子。 所謂的鹽味拉麵,是在豬骨湯的基礎上,調理出來的鹽味風格。雖然湯底屬豬骨系,但並不感覺到湯底的膠質,反而湯裏卻束縛著豐富的味覺,甚至有點類似海鮮的元素,相信湯底是由適當的豬骨比例下和多種素材熬成。雖然他並不像《玄拉麵》那種縱向放射型的味覺風格,但在充實和複雜的體質下亦不失細緻,加上蒜油香味的帶領,到礦物味的尾調變化,都豐富了湯底的層次,而且湯底內還有一粒細少的酸梅,和濃郁的湯底演繹出一點點有趣的平衡。 日式叉燒的份量雖然少,但和湯底的味道配合得非常好,麵條亦不是一般港產日式拉麵的素質,和湯底也有很好的呼應,的確叫人欣賞。 至於日式煎餃子方面,皮薄、餡鮮和合宜的處理,在日式餃子的範疇上是無話可說,但若論煎餃的類別,我還是比較鍾情於餃皮較厚的北方鍋貼呢!

龍華乳鴿

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沙田在一般香港人的心中仍屬郊外地區,是假日郊遊的熱點。隨著衛星城市規劃和交通網路的完善,很多屬於新界的土地都築滿高樓大廈,沙田更加今非昔比。 在時代的巨輪下,從前屬郊遊勝地的紅梅谷已經消失了,幸好龍華酒店還依舊座落於大埔公路沙田段的一旁。龍華酒家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日子,不少粵語片明星也是這裏的常客,一道妙齡乳鴿更是遠近馳名。 到龍華買乳鴿並不是我的本意,只是當日要到沙田的排頭街辦點事,適逢同事們嚷著要吃龍華乳鴿,於是便順道買點回來,好作慰勞。 首次踏進龍華,感覺有點凋零,充斥著五、六十年代的感覺,亦有些荔園遊樂場的味道。殘舊中帶著掙扎的痕跡,彷彿被心愛的人拋棄了好一段日子般。 這裏的乳鴿六十多元一隻,我外賣了四隻回去。香港有句老話,雞肥、鴨粗、鴿嫩,所以鴿大多吃嫩的。傳統的紅燒乳鴿是以滷水將鴿浸至八、九分熟,然後上糖、風乾再紅燒。成品皮脆肉嫩,狀況有點像吊燒雞。但這裏的紅燒鴿,顯然不是這個狀態。他們只是將滷過的鴿炸一回而已,而且滷的時間也有點過火,肉厚的地方感覺也算良好,肉薄的地方就有點過鹹了。味道是不俗的,也未到大喊回水的程度,但以六十多元一隻來說,是否超值就有點見仁見智了。 從前市道如何,我不太懂得。但現今要在香港吃一道紅燒乳鴿,不少燒臘店和酒家也有供應,無需特意地跑到沙田吃。維持一間食肆的營運是不容易的,但要回復五、六十年代的光輝歲月,也不見得沒可能,在乎的是決心和誠意!

靠得住

臨近端午節,忽然想念起糭子來。從前每家每戶都會包裹自家製作的糭子,在我身住的公共屋村,從前的左鄰右里都會互相贈予糭子作禮。然而現今的香港人已經鮮有自家包糭的了,想在端午節吃個糭,最好認識一位每年都有包糭習慣的親戚或者朋友。要不然香港不少南貨店都會售賣來自大江南北的糭子。如果你有點像我,連買隻糭子回家烹煮也懶的話,到粥店或茶樓,也可品嚐這端午節的獨有食品。 聽聞灣仔克街有一間名叫靠得住的粥店,竟然以全港最好食的鹹肉糭作招徠。我很討厭這種大言不慚的口號,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況廣告的口號中,早已經由「至」字取代「最」字。在現今香港,還叫嚷著全港最好吃的什麼、什麼,某程度都是種嘩眾取寵的方法。但既然人家說得這麼厲害,焉有不試的道理。 自問情緒智商頗高,我並不存在踼館的心理,我只是純粹地抱著吃糭的慾望而已。在假日的非繁忙時段,店內沒太多客人。糭子我是叫定的了,見他們還標榜首創的魚湯粥底,於是在鹹肉糭之餘,還添多一碗豬肝粉腸粥。 先來的是鹹肉糭,糭子的外貌和一般的鹹肉糭大致相同,然而當我用筷子輕輕一夾的時候,糭子就輕易地破開了。  稻米中的主要成份是澱粉質,至於含量的多寡,則視乎品種而定,而糯米的成份差不多全是直鏈性澱粉。所以糯米的黏糯性是所有稻米品種中最高的,只要控制得宜,這種黏糯的質感是迷人而且有趣的,但過分地呈現的話,那種質感是否還繼續迷人,則有點見仁見智。有效地掌控糯米質感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份量的控制。 對於一隻鹹肉糭而言,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和綠豆。當中的五花肉和鹹蛋黃當然功不可沒,但對於糭子的口感來說,除了烹調技巧外,糯米和綠豆的份量與比例,絕對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而這裏的鹹肉糭,糯米和綠豆的比例控制得相當好,薄薄的一層糯米包裹著經過調理的綠豆,黏糯的糯米和鬆化的綠豆,在質感上呈現出很好的平衡。而綠豆的味道亦沒有調得很強,恰好地帶起糯米的香甜,加上五香粉的增香,盡管未吃到五花肉和鹹蛋黃,已經能夠品嚐到那份精緻的美味。雖然我仍然討厭那種大言不慚的宣傳口號,但他們的鹹肉糭的確了得! 雖然鹹肉糭令我很滿意,但粥品就叫我有點失望。粥底的綿滑度是拿捏得不錯,只可惜過鮮的魚湯破壞了粥品應有的米香,粥底失去了神髓是粥品的大忌,縱使豬肝和豬粉腸味道鮮美,也彌補不了粥底的缺失。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處理豬粉腸的方法。豬粉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