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茶餐廳被視為香港的本土文化,始於香港回歸時期,皆因在英治期間是沒有人將奶茶、蛋撻,視為香港人的文化。可惜我只是個中學也未畢業的打工仔,文化不文化,我不懂得,但無論你會否用文化這詞彙來區分鴛鴦和滾水蛋,這些飲食形式和食品,都會藏在香港人的心中。 正因為很多香港人也有著這份深情,不少商人亦看中這個點子,一些主題式的懷舊餐廳亦應運而生,並間歇地在香港回歸的時段中出現。然而除了遊客外,一般普羅大眾是不會把懷舊意識設成生活中的常態。更甚是奶茶蛋撻這東西,在一般的茶廳冰室也有供應。所以這類打著懷舊牌的食肆,或多或少都會在續航力上出現點問題。 然而香港畢竟是東方之珠,對於旅遊業是本地的重要一環而言,這類校準以旅客為目標的主題餐廳,始終有其市場。這間位於銅鑼灣的喜喜冰室,正正滲滿了這種味道。他們那座落在加寧街的店子,裏裏外外都充滿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情懷。然而吸引我的並不單是這份情懷,而是他們獨創的浮台雞批。所謂的浮台雞批,是將港式茶餐廳的雞批,放進豆蓉湯裏頭,形成浮台的樣貌。自從在電視頻道內看過美食主持人介紹過這道有趣美食後,內心就有一嚐的衝動。奈何我對這種港式雞批曾有負面的經歷,這或多或少都拖延了我來到銅鑼灣的腳步。 但人總要向前看,下了決心便沒有回頭的道理。假日來到他們的店子,店內約有八九成客人。在搭檯過程中,迫於無奈地打擾了一對情侶。但茶餐廳文化就是如此地道的擠擁,紳士風度在這國度是用不著的。而我亦將注意力集中在浮台雞批上,我草率地看了餐牌,只在特餐中看到浮台雞批的蹤影,於是我便點了個特餐。 特餐的內容包括香蕉班戟、浮台雞批和一杯熱飲。先來的是香蕉班戟,當侍應把這道甜品端上來的時候,著實令我驚喜不已,單是那雅緻的賣相,已經有高級食肆的格調。完全沒有任何茶餐廳的感覺,帶焦糖風味的調汁,香、滑、輕甜,班戟以厚身蛋糕狀的姿態呈現,鬆軟的口感盛載著滿滿的蛋奶香甜,配上調汁更呈現出一份溫柔的一致感,協調性非常好。值得留意的是冷涼的香蕉和溫熱的班戟,交織出一份由溫度做成的層次感。不但巧妙,而且效果奇佳。 接著的浮台雞批顯然有點後勁不繼,賣相雖仍舊吸引,但綠色的豆蓉湯,口味顯得太強,複雜得來又有點任性,令人有突兀的感覺。然而雞批仍是美味的,雖然我對這道食品仍帶點心理陰影,但批皮不但烤得甜脆香口,而餡內真的存在雞肉,這是一般茶餐廳中少見的。雞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