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2的文章

正宗山西刀削麵

如果要體驗麵條的各種可能性,非要到中國人的世界中去感受。在中國人手中,麵條就好像萬花筒般千變萬化,雖然這種主要和塑形有關的差別,或者會令人感到大同小異,但存在於當中的民風和個性,仍有很高的欣賞度。 香港貴在夠純粹,無論是關於食物還是發財,都有很高的包容和接受。這間位於荃灣的正宗山西刀削麵是從電視節目中而得知的,雖然我並不是首次吃刀削麵,但他們以正宗山西自居,令人不禁多加期待。 麵店位於荃興徑,這條細小的街匯聚了不少食肆,風格傾向街坊和地道,弄不好會令嚵嘴的人迷失當中。麵店的位置不太搶眼,要找到其所在需要花點用心。我來到是下午稍後的時段,麵店不算擠擁,格局是沒有架子的街坊店。但無論如何,刀削麵是要定的了,只是在配搭上令我有點躊躇,最後給我看到一道酒香鹵肉,似乎頗有特色般,於是我便點了這個酒香鹵肉刀削麵了。 據說刀削麵的出現是因為古時的資源缺乏,麵團沒有刀子來切細,只好隨手拿塊破鐵皮來削麵。這種做麵手法既有我們香港人的「執生」精神,也體現出山西人的粗獷風情。刀削麵最為我所欣賞的是其不規則的外型,較厚的麵心呈現屬於小麥麵團的嚼勁,邊沿較薄的位置則軟滑兼能和湯汁作呼應,無論口感上還是味覺都能夠在小小的麵條中顯出層次。  這裏的麵條沒令我失望,加上湯汁鮮甜適口,當中帶點醬油或鹵水之類的風味,和鹵豬肉在味覺上做出不俗的協調。雖然不算太突出,但整體亦令人滿意,但如果鹵豬肉的火喉能夠再深化一點,那就更合我的心意了。

阿鴻小吃

當年車胎人初到貴境,便在本地做成很大的回響,然而回響多屬負面,令到這國際級飲食指南稍欠光彩,但當他們發掘出一些隱於市中的名聲食肆後,他們的光環才真正亮起來,當中添好運和阿鴻小食所發揮出的果效,相信沒有人會質疑。 這幾年間添好運算是開枝散葉,雖然阿鴻也有分店,但進取度沒前者明顯,位於北角的老店仍是其主力舖店。由於小弟那討厭排隊的怪癖,常滿的阿鴻小食成為我難以親近的地方,可幸我耐性不俗,最後仍是給我等到他們那較和悅的空間。  我來到他們店子是閒日的午後,店面不算廣而當中也不乏食客,然而獨個兒的我還是能夠佔到一張小桌子。阿鴻的鹵水功夫了得是眾所皆知的,所以鹵水出品必須一試,我見餐牌上有一道名叫阿鴻鴨舌的想必有一定份量,於是我便點了這個阿鴻鴨舌。另外本想多點個蔡瀾撈麵,但餐牌上有另一道招牌撈麵,心想阿鴻對撈麵必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今日既然來到阿鴻的地方,當然要感受阿鴻對食物理念,所以我將蔡瀾撈麵改為招牌撈麵。點菜其間待應又向我推介他們的例湯,於是在我的餐單內又多了一道例湯了。   先來的是阿鴻鴨舌,對於鴨舌這東西,記憶中曾有位朋友對此異常厭惡,可能是外觀的原因吧!畢竟鴨舌這東西無論如何裝盤,都給人外星生物的感覺。或者鹵水的奇妙就在於此,竟然可以將嚇跑人的東西變成美味。鹵水的增鮮提味成為了這鴨舌的主要調子,令其精彩的是複雜微妙的香料和微辣所構成的層次,由於香辛的微妙,人仍可感受到鴨舌本身的味道,整體上呈現出令人驚嘆的細緻感,加上鴨舌除了那丫叉軟骨外,全株皆可食,而不同的細節都有不同的質感,豐富了整個咀嚼過程。如果台灣的鴨舌是勇武的劍士,那阿鴻的鴨舌就是高貴的殿下。 例湯接著鴨舌而來。曾經聽過一位前輩說,他到飯館只會喝例湯,因為只有例湯才會預先準備,這樣的湯才夠火喉。這位前輩說的話沒有錯,但也不見得全對,而這正正突顯出廣東人對湯水的要求和傳統。當日的例湯是粉葛赤小豆煲豬踭。暗紅色的湯汁剛送到咀中便叫人驚訝,豐潤濃郁,口味調和,你絕對不會懷疑他們的真材實料,連口感一向粗糙的粉葛也叫人回味,真的想不到一道家常例湯竟可呈現出這種面貌。 最後上的是招牌撈麵。這道撈麵的靈魂在於調味之中,厨師巧妙地將調味組合成細緻的立體,不同的鮮味微妙地融合在一起,極其細緻精巧。口感上主要由芽菜帶動,而麵條則呈現出纖細的口感。雖然這無疑是一道妙品,但口感上的過

檳城小屋

曾幾何時平面設計在香港是份吃香的工作,但時至今日已經華麗不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很多小型的設計公司都由商廈移至廠廈。正因如此,某日我就來到了紅磡區。在這個還有待港鐵接通的地方,加上又是工廠區,四週彷彿透出點點草根的味道,但食肆的多樣性卻又令我有點意外,當中以號稱紅磡食街的崇潔街為最。 當天我踏進崇潔街是午飯稍前的時間,那時午市的人潮還未湧現,我在這條小街中緩步走了一圈,經歷了中、西、日系的食店,除了粥粉麵飯外,壽司、燒烤……等,都有涵蓋,當真可以說是眼花撩亂。 最後我的腳步卻停在這間名叫檳城小屋的店子前,這店子裝潢不見得精雅,四周貼滿店主和名人的合照,情況有點像那個走紅的韓國歌手psy般。雖然有點令人感覺浮誇,但反而更顯地道草根。如果真的能夠在這裏嘗到檳城地道的叻沙和摻摻,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於是我便點上了這個檳城蝦海鮮摻摻。 所謂的摻摻,是麵和米粉混合的食法,據說是因為當地人吃粉麵時都喜歡摻多一點其他的種類,最後便變成了他們的特殊食法。 當摻摻端上來時,已經能夠聞到屬於椰奶的香味,於是我先嚐了口湯,口味鮮甜圓滑,過程中滲出點點辣味,但整體以椰奶和甜味為主導,尚算適口。然而配料中的蝦和海鮮就顯得有點貧瘠,幾隻小蝦和淡菜,還有幾片魚蛋片,其海洋的感覺比早前在自家烏冬吃過的海鮮蝦湯更弱,幸好當中的小蝦也適量地透出一點鮮度來。至於油麵和米粉混吃的感覺是滯點有趣,但不可說成亮點。反而豆泡的存在令整碗摻摻不至於太平面。  綜合來說,這碗摻摻只能算不過不失,我不清楚正宗的叻沙和摻摻是哪個模樣,但這裏的摻摻除了帶點熱帶風情外,整體上都顯得有點平庸。

D-corner(大本型)

雖然曾有人建議將北移的工業回流香港,但這明顯是一廂情願,單看從前工廠林立的觀塘區,已經漸漸成為大型商場和高級商廈的落腳點,而這種趨勢更伸延至更荒涼的油塘區。如果不是要到鯉魚門品嘗不便宜的海鮮,一般人都較少踏足此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油塘區也默默地改變起來。一個名叫「大本型」的大型商場,座落在油塘鐵路站前也只不過是這一陣子的事,型格上和私人發展商的大型商場無異,但原來是出自房委會之手,看來領匯也有勁敵了。 那天來到「大本型」,商場還很新鮮,雖然商舖還未完全進駐,但食店卻非常完善,尤其是位於上層名叫「大食代」的美食廣場,不單中西美食,就連四川麻辣燙也有供應,地方廣潔,可謂「想食乜都有!」著實令人驚喜。然而我的心早有所屬,位於商場下層的D-corner早已是我今次的目標。 D-corner是間位於中環蘭桂坊的時尚餐廳,要是他一直守在蘭桂坊,或者我們就會緣慳一面,可幸他們將首間分店選址於「大本型」,才能讓我這個不會踏足蘭桂坊的人一次機會。 由於我那「三點不露」的陋習,導致我錯過了他們的午餐時段,雖然他們也有經營下午茶時段,其供應也不失精巧,但一心來到,總希望嘗嘗主菜的滋味,時至於此,也只有散叫一途。 這裏的供應主要是美、法、意式西菜,當中也有印度咖哩,樣式頗豐,令人有點心亂。於是我把心一橫,決定來個牛扒好奢侈一下。最後我點了一客美國安格斯肉眼配燒汁,另再加一客朱古力心太軟來作餐後甜品。 先上的是牛扒,其賣相精美,悦人眼目。汁頭由燒汁和黑醋汁並馳,以點到即止的手法畫在碟上,汁頭為輔,牛扒為主,正是上好牛扒的基本配置。只是兩件牛扒中有一件卻略為失手,過火的燒烤令肉質變乾,然而另一塊卻展現出肉眼扒的軟滑美味,而且肉汁豐盈,單品已見滋味,配上燒汁和黑醋汁更是錦上添花。放在牛扒底的新薯連皮烤,口感見層次,而且吸了肉汁和燒汁的風味,豐富了新薯的滋味,令人欣賞。而併碟的小黄瓜亦有不俗的表現,在這些美味之下,芥末的位置稍微變得有點多餘了。   或者因為此分店開張不久,侍應非常重視客人對食物的感受,當我說出牛扒的其中一塊有點過火時,更立即向廚房匯報,最後得知那塊失準的牛扒因體型較細和薄,才會失準過火的。想不到我的點點意見,卻換來他們對問題作出如此認真的對待,態度上令人非常欣賞。   接著的朱古力心太軟也沒令人失望,香滑、細膩、甜度適

中華一番

寫了十年的飲食文章,彷彿給我看見了一個秘密。無論你身份如何,只要是中國人的,都傳承著一個寶藏,那就是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難怪那麼多移居彼邦的華人,開設的總是餐館。雖然在很多同胞的眼中,這類餐館多是一般的水平及以下,但卻已經能夠令不少老外吃得津津有味了。 於香港而言,要求可能有點不同,但情況卻是一樣的。好像這間位於大埔的中華一番般,據說是因為店主對家鄉小食的念掛,才在香港買起柳州有名的螺螄粉來。  那天我乘著港鐵於太和站下車,在智能手機的地圖帶領下,順利地來到南盛街來。小小的店子位於小小的街中,呈現著樸素的風情。招牌的螺螄粉是要定的,但見當中有與酸辣豬手併配的套餐,於是我便點了個螺螄粉配豬手,另再要多一支豆漿。螺螄粉和豬手是分開上的,點粉時還需自選辣度。起初我點的是小辣,但在店員的叮囑下,原來小辣也不失其份量,為免風險,於是改選了微辣的級別。   由於是供應商供貨的關係,所以先來的是不需要準備的豆漿。然而這瓶豆漿顯然是差勁的,豆漿內滲入些類似澱粉或魚膠之類的凝固劑,令到整瓶豆漿都像粥一樣的稠密,離譜極了! 接著的螺螄粉總算沒令我失望。這道柳州著名小食,主要由螺螄熬湯而成,無論是早、午、晚,都廣受當地人的歡迎。我先嚐了口湯,鮮、酸、微辣,但這種酸辣和坊間一般的巴蜀風酸辣,顯然有著風格上的不同。當中的靈魂,除了由螺螄熬湯外,還有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出現過的柳州酸筍,我不清楚他們用的酸筍是否來自柳州,但這裏的酸,主要由酸筍和酸豆帶動,和一般以白醋調成的酸味,在風味和個性上都豐富得多。在酸辣之外基本湯頭也鮮甜、單純,純和的味道叫人頗為欣賞,但由石螺熬出來的湯汁,就不見得有很強的個性。除了味道討好外,配料亦見有趣,炒花生、芫荽、炸腐皮和米線混而食之,無論質感、食味和香氣,都形成豐富和多變的層次,令人非常欣賞。   最後的豬手,其味和廣東人吃慣的有明顯的分別,酸辣夾雜著香料,形成微妙的口味,這不單能提鮮增味,而且亦有助平衡豬手的厚重感,只是如果能夠把豬手煮得更為軟綿一點,那就更為我喜歡。 綜合來說,這裏的風味都呈現獨特和有趣的一面,我不清楚這柳州螺螄粉在香港有沒有別家,但其討好和獨特的風味,仍是值得一試,縱使大埔對我來說是遙遠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