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5的文章

愛上手作小甜品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復活節將至,巧克力造型的兔子和雞蛋順理成章地成為應節甜品,奈何製作巧克力甜品並不見得容易,然而如果不執著於難度,一道簡單的甜品也能在節日裏逗人高興。 《愛上手作小甜品》 內容簡介: 「甜品,可以令人吃到甜甜的味道;手作小甜品,更可以令摯愛嘗到那份溫暖的味道。」 在工餘時間Home Made蛋糕甜品,是芝芝的興趣;經過多年經驗累積,即使家中只得一個小焗爐,她也能做出專業水準級的甜品。繼上一本甜品書《二人免焗小蛋糕》的成功,芝芝今年再接再厲推出新甜品食譜教大家手作出各式各款精緻的小甜品。 在《愛上手作小甜品》內,芝芝將會分享數十個手作甜品的製作心得,當中包括白朱古力開心果蛋糕、草莓芭菲杯、菠蘿乳酪蛋糕、芒果夾心三明治等,務求令各讀者都成為甜品達人,與家人及摯愛朋友一同品嚐! 作者簡介: 芝芝,網上人氣蛋糕甜品廚師,現職工程師。本來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每天上學、溫習,假日就逛街、看雜誌、買衣服、網上聊天。大概於中三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到樓下的超市買牛油。回家的時候,一路走一路看著牛油包裝背後的蛋糕食譜,回家後便戰戰兢兢地嘗試做出第一個蛋糕,結果非常成功,從此醉心於蛋糕DIY的日子,而家人、朋友及同學皆成為受惠者,經常可品嘗專業級數但家庭製作的蛋糕甜品。 經過多年實戰,只利用家中的小焗爐,配合簡單的材料,便可以做出新鮮美味的蛋糕。年前更建立yahoo blog與餅友分享心得,將複雜的蛋糕甜品製作程序化繁為簡,而不失當中美味精髓,因此得到網友廣泛歡迎。 著作食譜包括﹕《簡易蛋糕甜品自煮樂》、《曲奇鬆餅自煮樂》和《2人免焗小蛋糕》。 作者 芝芝 出版社 嘉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9888043606 分類 生活百科 > 烹飪 > 西式小食

尋蟲記 2 -- 蟲中取樂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2011年李博士出版了尋蟲記後,於2015年再接再厲,以尋蟲記2再與讀者見面。 《尋蟲記 2 -- 蟲中取樂》 內容簡介 繼前一本《尋蟲記》,前香港漁農處長李熙瑜博士再次執筆為香港人撰寫屬於本土的昆蟲記。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城市急速變化,有些昆蟲也隨之而消失、煙滅,令人慨歎。然而大自然的生命力總叫人驚訝萬分,蟲蟲們在石屎森林中也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之道、棲身之所。此書就透過李博士的親身經歷,回顧了香港今昔的蟲蟲生態,也道出新時代的蟲蟲如何求生應變,觀察者仍可在時代的洪流中得到寶貴的啟發和感動。作者甚至藉此與孫兒互動,建立美滿的親子關係。如主題「蟲中取樂」所言,雖然時代變遷令人慨歎,但只要用心感受和觀察,仍能得到安慰和歡樂。 本書透過極富趣味的筆觸及數百張高質素的照片,介紹多種香港趣致的昆蟲,包括因社會發展漸已不復見的浮塵子;外形如白色孔雀的廣翅蠟蟬若蟲;喜歡跟人玩捉迷藏的白腰天蛾;懂得耍太極拳的小若螳等,是一本了解本地昆蟲生態的活生生教材。 全書佈局由慨歎蟲蟲生態今非昔比(第一章:城市蟲蟲的滄桑)到看見日常生活中戶內戶外的小生物(第二章:戶內戶外小黟伴),推進至欣賞大自然的昆蟲生態(第三章:蟲蟲小故事)及繁殖(第四章:繁衍下代),最後更從昆蟲的不同形態中看出與人相似的之處,與昆蟲同樂(第五章:蟲蟲特“功”隊)。這是書的佈局也是作者心態的演變,同樣地希望讀者閱後會有同樣的體會。 作者簡介: 李熙瑜,香港著名生物學家,前漁農處處長。一生與生物結下不解緣,大學時修讀生物,畢業後於中文大學任生物系助教,後來更加入市政事務署轄下防治蟲鼠組,天天與蛇蟲鼠蟻為伍,卻不亦樂乎。 一輩子尋蟲、看蟲、研究蟲,現雖已退休多年,對生物仍熱情不減,並將其興趣延續至後代,與兩名孫兒齊齊以“尋蟲”為樂。 李博士亦曾任郊野公園管理局局長,現時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董事,著作有《香港農作昆蟲名錄》、《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編輯推介 發掘小昆蟲有趣和可愛的一面 前漁農處處長帶你 「蟲中取樂」 對都市人而言,昆蟲是不起眼的小生物,甚至會令人起雞皮疙瘩。香港前漁農處處長李熙瑜博士卻以尋蟲為樂,繼2011年出版關於昆蟲的著作後,繼續發掘城市森林中的小生物,輯錄成新書《尋蟲記2──蟲中取樂》。 浮塵子令街燈仿如

Alize Doire de Nova

星期天對我來說是有點又愛又恨,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受薪階級,某程度都不會討厭假期。然而當大部份人都在同一天放假,情况就有點不同,加上景氣不太差,人們對消費都不吝惜,形成街上和店內都人潮如鯽,偏偏我就是怕人多。 所以在假期中找到一點屬於我的閒適,某程度是一件艱難的任務,為此而瓹窿瓹罅是在所難免的。這天人來到北角馬寶道,這條主要由地道的街市和排檔組成的路段,可以用冷清和草根來形容,想不到這樣的環境竟然有間西餐廳在我眼前出現。 此店位於商場的一樓,而商場又以兒童教育為主,感覺上不像是經營餐廳的地方,起初我還以為他是間咖啡室,卻原來是間意大利海鮮餐廳,而且主廚好像是受訓於法國藍帶廚藝學校,來頭好像不小。 剛吃過午飯的我,無意吃豐富的套餐,幸好剛踏進下午茶時段,有咖啡和小食供應,加上食客不多,便決定坐下來喝杯咖啡。這裹雖然沒有淨飲雙計的不明文規定,但當看到下午茶中有一道年糕窩夫的甜品,好奇心便讓我拿這甜品來伴咖啡了。 窩夫,一般都是以雞蛋麵糊烤烙而成,究竟年糕窩夫是怎麼的模樣?原來是以米糊代替麵糊烤烙成窩夫格式,配上鮮忌廉和香草雪糕球,再在上面澆了點紅豆醬和幾片草莓。由於年糕窩夫色白,和鮮忌廉併在一起幾近隱身其中,賣相頗見冷艷。 或者是因為食材性質的關係,窩夫的表面略見硬朗,咀嚼至裏頭有米香透出來,但屬於米糕的軟糯口感卻不強。窩夫的口味中性,除了鮮忌廉帶進來的潤甜外,彷彿還嘗到糖水的味道。甜度雖然清爽適口,但稍欠層次,雖然有雪糕球、紅豆醬和點點草莓潤之,唯未能將風味充份展現出來。主要原因是年糕窩夫和佐料未能充份配合。 蛋糊和米糊不同,蛋糊的口味豐富充實,米糊卻內斂中性。所以一般糯米團甜品,要不裹著風味十足的內餡,要不泡在濃濃的紅豆湯內,好補足和提升其口味。糯米團某程度只是提供軟糯的口感和淡淡的米香,如今以米糊代替蛋糊,卻沿用一般窩夫的佐料來伴食,這明顯不夠用心。如果這只是一般大眾化甜品店的出品,其實不足為過,但以一道七、八十元的高檔甜品來說,這份粗心就無可避免地成為瑕疵了。 可幸鮮奶咖啡還泡得香滑濃郁,總算讓我找到片刻舒閒。 雖然當天沒有嚐過他們的主菜,但單以甜品來說,他們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看見鵝頸橋的"打小人"盛況就想起驚蟄。驚蟄是中國曆法裏的二十四節氣,相傳是入冬潛伏的動物和昆蟲驚醒的日子。對聞蟲色變的都市人,似乎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日子,尤其是身懷大懶蟲的我。然而據說發明直昇機的人,是因為觀察蜻蜓飛行時受到啟發。看來認識一下昆蟲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 《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內容簡介 前香港漁農處處長李熙瑜透過作者和孫兒一起探索生物世界,帶出活在城市中的兒童對生態的好奇和探索,提升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促進親子關係。 此外,作者亦以個人體驗出發,透過少時的田園生活及工作的難忘經驗帶領讀者走入奇妙的生物世界,輔以珍貴的圖片,發掘城市森林中的生物奧祕。 本書特點: ◎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經歷出發,有條理地描述作者與孫兒互動的過程,例如如何引導兒童認識生物,啟發及發掘對生物的興趣,暗示自然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等。 ◎ 此書包含近年作者與孫兒互動的經驗,就一些艱深的生物名稱會加設讀音,以方便家長教小朋友認識不同的生物及昆蟲。 ◎ 內容講述作者的童年及工作經歷,帶出香港自50年代起的自然生態變化,以及現今環境的有趣之處,讀起來有連貫性及有較強投入感。 ◎ 本書加入相關圖片具體地展示生物特徵,提高閱讀時的直覺感受。設有附錄介紹在野外觀察生物時的注意事項及在香港觀察生物的好去處,讓讀者可以實際體驗及觀察。 作者簡介: 李熙瑜,全職“動物人”,自少時與生物結下不解緣,寓興趣於工作,成為香港著名生物學家,曾任漁農處處長、郊野公園管理局局長、香港大學嘉道理農業研究所的名譽研究員及駐外所長暨榮譽教授。退休後的李博士致力參與發展本港生態環境,現任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董事、漁農業科技促進協會創會主席、香港有機農業及生態研究協會主席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理事。參與著作有《香港農作昆蟲名錄》。 李博士平日善用空餘時間來研究及拍攝一些特別的生物,喜與他人分享觀察生物心得,並與兩名孫兒齊齊以“捉蟲”為樂。 作者 李熙瑜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764738 分類 自然科學 > 生物 > 昆蟲學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大角咀弒親碎屍凶殺案轟動全港,兇手被檢定為人格障礙,這令我想起這本講述反社會人格的書。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 (第2版) 作者 瑪莎.史圖特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你分辨得出哪些人有著邪惡的本質嗎? 世界上每2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毫無良知, 他們做了壞事不覺得罪惡、 無視於別人的苦難、 更可怕的是, 他們有可能是你的老師、長輩、主管或同事! 為避免自己受傷,你必須盡早辨認出他們並遠離! 美國亞馬遜網站四顆半星讀者評鑑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週刊 專題報導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 作者簡介 瑪莎.史圖特(Martha Stout Ph.D.) 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在著名的「梅格寧精神專科醫院」(Mclean Psychiatric Hospital)完成專業訓練。為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也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科的臨床講師。其他著作包括《精神健全的迷思》(The Myth of Sanity: Divid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mise of Awareness)。目前定居在麻塞諸塞州的安角(Cape Ann)。 譯

李光耀回憶錄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如果將一個群體社會比喻作人體,手足器藏可被視為人民,頭顱腦袋便是君主領袖。如此的這個人能否在世界發揮影響力,只靠手急眼快顯然不足夠,如果缺乏一個具備智慧和遠見的腦袋,這人頂多是個凡夫走卒。相反滿有理想的腦袋,卻妄顧手足器臟的承受能力,身體就會因內耗而倒下。如何在兩者平衡中實現腦袋的意志,這應該就是人們所講的政治了。 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是公認的政治強人,親手將新加坡這貧困小國發展成富裕的繁榮國家,無論你對他的治國方法認同與否,這毫無疑問是顯赫的政績。 能夠得到大部份新加坡人的尊敬,單用鐵腕管治是不能達到的,能夠在爭議的管治手法下長出漂亮的鮮花,我們是否應該多點了解鮮花下的土壤究竟藏著什麼。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作者:李光耀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1-30 內容簡介 要超越,先理解! 新加坡建國50年富強之鑰 雙語敎育的改革與成功 【李光耀自述星國競爭力基石與決策祕辛】 「大時代的歷史洪流塑造了我的語言觀, 也引發了我對雙語教育政策的思維。」 ──李光耀 新加坡在2013年WEF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世界第二、國民所得排名世界第八,今日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穩定和諧,名列世界頂尖富強之國,其榮耀與成就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功不可沒,他堅持將國際通用的英文列為經濟語言、工作語言,並將文化悠遠流長、使用人數眾多的華語,列為不可喪失的文化語言,雙語並重,因此李光耀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為建國基石之一。 本書由李光耀親筆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這位新加坡的建國總理,面對巨大的政治挑戰與人民反彈聲浪,始終堅定以雙語政策作為唯一出路。李光耀一生的艱困、挑戰與榮耀,全都展現在權威自傳《李光耀回憶錄》中。 李光耀的一生就是新加坡建國史,透過李光耀的回憶,本書一一觸及新加坡建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南洋大學關閉始末、華校為何沒落、特選中學如何應運而生、雙語政策推行的艱難與挑戰等,也充分展示李光耀的治國理念——菁英主義、賢能制度、實用主義和亞洲價值,並將之反映在他的治國之道上,如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維護種族和諧,對外開放,全民教育等,讓讀者看到許多政治博弈背後的細節。 而當

李光耀觀天下

書中何止 黄金 屋 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先生逝世,書局隨即展示一眾有關李光耀先生的著作。 李光耀觀天下 作者:李光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25 內容簡介 出生於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參與國際事務。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見過中國每一位主要領導人;從詹森到歐巴馬等美國總統,也與他有密切交往。 在本書中,李光耀憑藉其豐富經驗和深入洞察力,對今天的世界和20年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提出看法。這不是枯燥的地緣政治論述,也不是全球事務迂迴曲折發展的專題報告。相反的,在本書橫跨美國、中國、亞洲和歐洲的廣博敘述中,他剖析它們的社會、探究人民的心理,並做出關於這些國家的生存機會的結論,以及它們在未來勢力均衡的分級結構中所可能占有的位置。一個社會何以有活力?其人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它能適應變化嗎? 透過簡潔、堅定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樸實文字,他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保持聯盟完整的歐洲。關於日本為何不對外國人開放、為何「阿拉伯之春」不會為中東帶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為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不比為這個現象未雨綢繆來得有效等問題,他提出坦率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觀點,使本書成為新鮮生動又引人入勝的讀物。 為使本書完整,李光耀也探討了他長久以來最關切的新加坡的未來,並讓讀者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穿插了從他與《海峽時報》新聞工作者的訪談中整理出的問答錄。 【本書特色】 柴契爾夫人在任時閱讀他所有的演講,並宣稱李光耀從沒錯過;尼克森形容他是「第一流的世界級政治家」。 愛也罷,恨也罷,李光耀是不容忽視的。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他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 作者資料 李光耀 李光耀,生於1923年,當時的新加坡是大英帝國的屬地。他成長於日本侵略並把新加坡命名為昭南島的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到劍橋大學深造,並獲法律系雙重一等榮譽學位。  1959年,他成為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的第一任總理,1965年領導國家走向獨立。領導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晉升為第一世界國家,並將一個貿易站提升為一個以效率和廉潔治理體系著稱的環球大都市,他被公認是主要推手。在1990

蕃薯苗小館

在堆滿節日假期的月份裏,要找到間氣氛閒逸的咖啡店來讓我舒適地寫作顯得愈來愈困難,為了解決這困境,只好向一些經營時段較特殊的分店著手,而鰂魚涌正正就有幾間這樣的連鎖咖啡分店。 於是我一改三點不露的習性,未及中午人便來到了鰂魚涌,想不到稍作改變便換來很好的回報。我在咖啡店渡過了愜意的三小時,到下午兩點多才盡興收筆。 離開咖啡店後,方察覺自己還未用午飯,只好一邊行一邊以手機搜尋位處附近的食肆,未幾就給我找到一間位於北角的蕃薯苗小館。 童年時曾吃過姨婆一道奇特的疏菜料理,後來才知道那口感粗糙的菜葉原來是蕃薯葉,所以蕃薯葉一直留給我風味中帶粗野的印象,整體感覺其實不甚討好。 對於這種和貧窮掛勾的食材,坊間店子是不會以其入饌的,所以對於蕃薯葉的體驗就只有孩童時的那一次。誰知菜市場近年竟出現了蕃薯苗食材,據說還挺可口,今天巧遇這蕃薯苗小館,哪有放過再嘗蕃薯葉子味道的機會。想不到蕃薯苗小館竟然沒有蕃薯苗餃子供應,感覺就好像牛扒屋沒有牛扒吃般,興頭隨即消退了一截。勉強改點京式餃子再加一碗擔擔麵,而湯麵和小食原來是配成一套的,於是我在多款小食中點了醉豬手。 先上的醉豬手是涼菜,酒香和調味頗見到位,加上口感爽口彈牙,適口之餘亦能滿足咀嚼之慾。 接著來的擔擔麵便有點奇怪,慣常用上的白麵條竟被油麵取代,配料的肉碎香鮮惹味,芝麻醬的位置不強,湯底有濃濃的醬油香,整體味道豐富鮮明,但未吃到一半便有口渴之感,而且油麵的味道總帶給我車仔麵的聯想。 最後的京式餃子,像餛飩多於餃子,餃子皮過薄而菜肉內餡無論在口感和食味上都有欠扎實,水準有點強差人意。 如果要求不高,這裏的水準還是可以的,最低限度不會難為舌頭,但若說到欣賞度就不要抱太大期望了。

小上海

還記得從前當學徒的時候,閣麟街有間名叫小上海的飯館是師父的心頭好,可惜當時的我根本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加上對食物的態度膚淺,所以未曾踏足過那店子。時至今日,閣麟街已經沒有小上海了,然而這名字仍然存在。偶然在飲食網站的搜尋器中發現了她的名字,而且還有分店,但從資料看,應該不是連鎖經營。而我決定到訪的是位於西營盤第一街的小上海,全因他們標榜是上海人烹調的正宗上海菜。 由於一、二、三街位處斜坡,亦無主要交通接駁,所以這裏仍保持著一股小社區的風情。位於這一帶的小上海完全沒有上海飯館的架勢,小小的店子放著的都是摺枱摺凳,坦蕩蕩地展現著街坊小店的風貌。 這裏沒有如鯽的顧客,取而代之是熟客和街坊,而主理者亦只有狀似夫婦的二人,一股有別於冷清的閒適令人倍覺輕鬆。 前陣子吃了個燻魚麵,今天卻想吃客飯。可惜星期六、日,這裏沒有客飯供應,但散叫應該沒問題吧。於是我點了個紅燒獅子頭加菜飯。 首先上桌的竟然是例湯,這原屬客飯套餐的內容,竟在散叫的情况下出現,不禁令我有點疑惑。但人家既然端上來,我亦不客氣了。一碗青紅蘿蔔豬骨湯清潤天然,沒有刻意的調味,呈現食材本身的味道,雖比坊間的濃湯略嫌淡口,但味濃的湯菜會對身體做成負擔,然而一般食肆是不會顧慮這些,所以這碗簡約的湯水某程度只會出現在媽媽的餐桌上。 接著是獅子頭的出場,肉丸保持著家常小菜的風貌,在沒有精工細作的情況下透出點點親切感。獅子頭的份量不大,但肉質酥嫩,味道濃郁適口,美中不足是肉味稍微有點不純,彷彿滲了一些豬肉以外的肉類般。至於伴碟的配菜以蒜蓉炒過,惹味之餘亦突顯了蔬菜的甜味。 雖然也曾吃過參差的菜飯,但菜飯要煮得難吃,實在要非常粗心大意才行。這裏的菜飯雖沒有高級食肆的精工,但一碗家常菜飯也絕不失禮,而且配上獅子頭肉丸就更見滋味。 由於飯店於下午三時午休,所以結算時店中只剩下最遲進來的我,原以為散點的小菜,店主竟然收我客飯的價錢。店主解釋說,我吃的是客飯的份量並不是小菜的份量。在沒有客飯供應的週末,店主顯然給我通融,雖然金額的差距算不上大,但仍然讓我感到愜意。 這裏的出品算不上精緻出色,但卻給人温暖和閒適的感覺。然而離開店舖不久,便看見即將開通的西營盤港鐵站出口,當想到港鐵通車後,這一帶的小社區風情想必面臨改變。我不禁回首,看見菜館那純樸的招牌,不由得為他們的前境感到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