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馬來國王

前陣子已經嘗過一間位於士瓜灣的韓國小店,而在這間小店的附近,也有另一間有趣小店,這小餐館賣的是馬來西亞風味菜,店名叫 馬來國王 ,名字雖然有點霸氣,但裝潢卻沒有對等的華麗,反而有點像快餐店。 我看著那貼在門外的餐牌,他們的午餐包含很多馬來美食,如咖喱、喇沙…等。但真正吸引我的,卻是當中的一道印尼炒麵。 印尼炒麵也稱作馬來炒麵,而這小食源於當地的印度人攤販,所以又叫印度炒麵。這道炒麵深受當地人的歡迎,是星馬一帶有名的小食。由於小食本身就沒有嚴謹的規格,所以在流傳的同時,順理成章地衍生出不同的形態,但無論如何,一隻放在炒麵上的煎蛋,卻是個不可或缺的標誌。 這裏雖然像快餐店,但只要開始點菜,就不難發覺自己已在另一個國度,事關服務員全是南亞裔,對於我說的廣東話,顯得似懂非懂,還多次向我核實所點的菜式,在釐清我要的是炒麵而非炒飯之後,才隱約傳來廚房操作的聲響。 約一盞茶的時間,一碟熱騰騰的印尼炒麵就端到我的面前,她沒有原始於印度炒麵的紅色,但煎蛋仍在,麵條也不是攤販慣常用上的快熟麵,換上的是有點像油麵或日式拉麵之類的麵條,效果上也比快熟麵好。從外觀而言,是有點中國炒麵的影子,而味型上也有點相似,只是在當中運行著一份香辣的滋味,令到這道炒麵彷彿多了一點異國風情。配料方面就見得有點雜錦,有蝦丸、魚蛋、小蝦、蔬菜和肉碎,全都切成粒狀,在有效地混和進食的同時也展現出小食的隨意感,再加上面頭的煎蛋,雖然一切都好像很簡單,但滋味卻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 隨餐飲品之中,我選了杯熱咖啡。而這裏的咖啡頗有印尼白咖啡的風味,尤其是那份有點像煉奶的香甜,在咖啡風味的層面來說是稍欠深度,但以一杯隨餐飲品來說其實已算不錯。 其實這間小店的客源不算廣,光顧的都是同聲同氣的南亞人,我這個地道香港仔走進裏頭,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但這感覺其實不太強烈,因為店內的食客就只有兩桌,零落的感覺不禁讓我擔心他們能否支持下去。

外婆酸辣粉

一般來說,工作這回事通常都不會一次攪掂,自從上次來過禾塘咀街辦理公事後,已經過了差不多個多星期了,這次我為著相去不遠的理由再次來到這裏。但今次我不打算再到光輝圍的茶餐廳了,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已經略知附近的環境,當中以德昌大廈裏頭的食肆最為隱蔽,格局上有點像西灣河的太安樓,但規模就小得多,裏頭的食肆就只有兩間,又以 外婆酸辣粉 較有看頭,於是那個下午就決定去吃碗酸辣粉。 究竟重慶口味何時在香港流行,這一點我實在沒什麼頭緒,只記得在好幾年前,香港曾經流行過一道名叫重慶雞煲的料理,當時不少青年男女都談論這料理,更四處追尋好吃的雞煲。隨著時日過去,這風潮明顯有點泠卻下來,但一道酸辣粉隱隱地乘著雲南米線的勢頭,接上這個重慶口味的餘波來。 無論是重慶酸辣粉還是重慶小麵,由於都屬於小食類,規格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每個檔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互相借鑒的情況也是普遍的。所以無論酸辣粉還是小麵,當中都有著不少相近的地方。 人既然來到酸辣粉店,不吃酸辣粉是說不過去的,而當中的套餐,更可併配小菜一道,於是一碗酸辣粉加一道口水雞的套餐就變成了我的午餐。 這裏的酸辣粉給我的首個印象就是個子不大,頗有小麵的風貌,和傳統的廣東雲吞麵也有點像,畢意她們都屬於小食,沒有正餐般的份量反而更加正常。四川除了麻辣之外,調味功夫也是一絕,這碗酸辣粉的麻辣感覺不太強,或者是遷就香港人的口味。但酸爽香辣的結構仍然頗扎實,味覺上做到開胃過癮、滋味醒神的效果。當中的配料雖然簡單,主要是炸菜絲和炸花生,但炸菜絲鹹香,炸花生香脆,在味覺和口感上都增加了一份層次,而紅薯粉那獨特的軟糯口感,更是整道酸辣粉的風味軸心。 由於是套餐的關係,口水雞的份量也不多,但涼爽鮮香,以醬油為基礎的醬汁尤其味美,連浸泡著的雞肉也給提升個層次來。只是麻辣花椒用得謹慎,相信也是同一原因。 香港四面環海,濕氣也著實不輕,間中來一碗重慶酸辣粉,縱使麻辣花椒沒人家用得強勁,但調味上的滋味多變,鮮明而不做作,每每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難怪這類酸辣和麻辣的口味,在香港愈來愈普及。

深井陳記燒鵝(上環店)

在香港要談燒鵝,鏞記酒家的名氣是最大的,不過位於荃灣區深井村裏的燒鵝也不見弱。我未曾到過深井吃燒鵝,但因為工作關係而路經深井倒有點體驗,雖然每次都是透過公車的窗子眺望,但掛著燒鵝二字的食肆肯定不止一間,究竟誰家是當中翹楚?還是各有千秋?我全不知情。只知較為港人熟悉的非深井陳記燒鵝莫屬,而她亦是少有能衝出深井的燒鵝店。 對我來說,燒鵝和其他燒味沒有太大分別,沒特別的討厭,也沒特別的喜歡。所以對於我這個生活並活躍於港島的港島人來說,要燃起足夠的動力,來山長水遠地到深井吃頓燒鵝,著實是有點難度。但如果能夠在港島區也能吃到深井的燒鵝,我自然求之不得。 那天路經上環的文咸東街,在急庇利街口看到一開小小的食店,當中那黑色的招牌不禁讓人駐足,因為上面正寫著 深井陳記燒鵝 這六個中文字。由於店面實在太小,直覺告訴我這裏是作外賣的,誰知店門卻寫著內有雅座的告示,我在店門看了好一陣子,仍然無法相信裏頭有座位。 近門的店員見我猶疑,便告訢我店內深處有小樓梯連接樓上的雅座。於是我便跟著她的指示,當穿過掛滿準備入爐的燒鵝陣後,便看見一道小樓梯直通閣樓。 說老實,這閣樓算不上雅緻,地方也不見得特別寬廣,但對於一間燒味店來說,有堂食服務的始終比較好。當天是週末,在沒有上班族的競爭下,輕易就找到座位。 來陳記不吃燒鵝怎說得過去,不過最初是想併配其他燒味,但衡量過後,還是純粹地來碟燒鵝飯比較直接。 當這碟燒鵝飯端到我的面前時,隨即被烤得油亮深紅的鵝皮吸引著,而這賣相上佳的燒鵝皮亦不負所望,香脆甘甜,滋味非常,不過廚子的刀功了得到有點過頭,片出來的鵝片都帶不上幾兩肉,害我沒能嘗真他們的鵝肉。幸好鵝皮對於燒鵝來說,是個重點品嚐部位,雖然鵝皮的香脆並不會去到咔哧咔哧的地部,但配合上甘香的鵝油,這份香脆就會到達迷人的地部。所以我始終認為吃燒味必須配飯,這樣不單可以平衡滋味,也能有效地將風味擴展。不過這份絲苗香米就不可馬虎了,而這裏的白飯煮得顆粒分明,嚼感細緻,在澆上的鹵汁下提味增香,來沾鵝油已見味美,加之就更是迷人。 廣東燒味中,燒鴨和燒鵝的膩感是最重的,所以都會配上酸梅醬佐食,而這裏的酸梅醬酸甜高雅,還帶有點類似橘子的風味,值得留意。 傳統的燒臘飯店,是沒有奶茶、咖啡等飲料供應,例湯幾乎是唯一的潤喉津液。雖然現今的燒臘飯店大多已具備各式冷熱飲品,但一碟燒味飯配

食口福

曾幾何時尖沙咀有間著名酒店名叫麗晶酒店,其代表性令麗晶二字成為時尚和氣派的代名詞。雖然這間位於尖沙咀的麗晶酒店已經結業多年,但那份形象仍延續至今,所以當收到新客户的地址是在麗晶中心時,真的沒想過這大廈原來座落於葵涌的和宜合道。 從葵芳地鐵站下車,轉乘31M巴士,在轉上梨木道之前落車,麗晶中心就會出現眼前。我快速地處理好要辦的事,隨即為自己的午飯作打算。如此急迫的安排,並不是因為工作排程緊密,而是在途中給我看見一間老派的港式快餐店。 還記得小時候,香港有間名叫樂口福的快餐店,印象中其分店也不下數間,但由於記憶大淺,當中有很多模糊的地方。然而當我看見這個 食口福 的招牌時,樂口福的印象同時被勾起。 除了一個字的改動外,整個設計和記憶中的樂口福是一樣的,這種叨光手法在早期的社會很是普遍,好像內地就有周大生金行一樣,最重要的是他們仍保持著當年曾在香港流行一時的港式快餐模樣。 港式快餐的盛行很大原因是急凍技術的成熟,在沒有凍櫃的年代,如果不是經過醃漬,肉類是沒能作長時間存放。但有了急凍技術後,肉類的存放時間不但激增,而且無懼長途運輸,於是肉類的價錢便相對地便宜起來,加上西式的扒爐和炸爐的傳入,港式快餐店就這樣出現了。 然而這種西式快餐飲食文化,很快就給茶餐廳兼併了,加上有大財團看中這個市場,三大港式連鎖快餐店很快就機乎壟斷了香港的快餐業,而原始的港式快餐店也漸漸式微起來。 今天竟然給我遇見這活懷舊,自然不會放過。二話不說就要了個茄汁雞髀意粉,由於這道經典的快餐料理,被納入當日的套餐行列,所以茶、湯、飯,一應俱全。 意大利粉是全發透的港式煮法,配上經典的酸甜茄汁,別說正宗與否,這才是香港人的口味。雞髀超大隻,皮炸得香脆,加上淮鹽提味,好吃得差點讓人靈魂出竅。雞腿肉實在有口感,而且噬著這大號雞脾時,心中不禁泛起一份豪華與奢侈,完整地將年輕時那份單純的滿足帶回現在。 是日中湯是霸王花煲豬骨,簡單到位。雖然吃西式快餐傾向配西式湯,但個人偏向中式例湯。再以一杯西檸紅茶作結,既可解膩也可讓大口吃喝的衝動回歸平靜,可惜西茶也有喝完的一刻。此時此刻真的有點不欲離去,因為緬懷的除了食物,也有年青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