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香港美食車的先導計劃剛剛公佈詳情,政府打算發出十二個牌照,並以烹飪比賽的形式決定牌照誰屬,更要命的是容許美食車停泊的位置不足十個,而且全是旅遊區。 這明顯是針對香港旅遊業的宣傳推廣活動,那輛賣食物的車子只是綽頭而已。車子的本質就是能夠四處走動的交通工具,如果限制它的活動能力,所謂的美食車和不動產根本沒有兩樣。 或者官員們未能領悟老子是如何烹小鮮。市場有自身的生命,只要空間足夠,萬物自會生成,縱使在租金昂貴的香港,也能在橫街窄巷中感受到這股生命力。好像鰂魚涌太古坊的高級商廈帶般,就有迷湯肉骨茶和一葉台灣料理……等誠意小店依存在小巷內,而且這股生命力還有一定的感染力。 最近又給我在太古坊一帶發現了一間名叫檳城風味的小店,從網上得知這間位於海澤街的店子,可能是從西環搬過來的,當中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就不得而知。只知新店坐落於一間小舖子內,幸好装修不失精緻,縱使只得幾張小桌子,也滿有屬於小店的閒情。 店內的食品種類不算多,主打是檳城咖哩,其次還有肉骨茶和炒粿條,再加幾款如沙爹般的小食,可謂貴精不貴多。 當天雖然有點想念肉骨茶的味道,但那道檳城炒粿條卻標明於繁忙時段中可要十多分鐘的製作時間,適逢當天是週末,是個和繁忙時間拉不上關係的日子,在有點機不可失的情緒帶動下,便點了個檳城炒粿條了。 由於店子細小,在即叫即炒的情況下可以清楚聽見店主拋鑊的聲音,未吃已有點令人垂涎。未幾一碟熱騰騰的炒粿條就端到我的面前,而且還讓我在相片中照出鑊氣來。 河粉、貴刁、粿條,都是同一類東西,只是潮汕一帶的方言給這道米製品帶來幾個別名而已。所以這碟炒粿條有幾分乾炒牛河的模樣,但味道上卻沒那麼純粹,屬於醬油的味道仍然是主調,然而當中滲入一些乾海產類的鮮味,鹹香中見層次。在這惹味的複合味覺上,蛋絲、韭菜和芽菜剛好發揮著協調的作用。大蝦質爽,蝦味亦給帶引出來,而臘腸可算是當中的妙著,那份臘味的風味,有很強的味覺帶引力,加深了整道料理的層次,加上粿條炒得焦香,令這道炒粿條的完整性和欣賞性都很高。 滋味過後,附送的薏米水可謂大派用場,那份淡然舒適的口味,用來清清味蕾可比奶茶咖啡來得更到位。 綜合來說,這道檳城炒粿條有相當的水準,只是價錢未算大眾化,但偶爾一嘗也不失為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