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5的文章

古月

曾經猜過一個燈謎,謎面是從前的月亮(猜一字),答案是今次來到的這間星馬菜館。古月位於北角錦屏街,是七姊妹道和書局街之間的一條內街,如果不是特意鑽進去,是難以發現裏頭有店舖。這種不見天日的地方最適合經營一些實驗性較重的生意,之前的青藏牛肉麵算是個成功的例子,現在的古月某程度都有點亦步亦趨的感覺。 其實錦屏街已經是一條小食街,古月以星馬的著名街頭小食「辣椒板麵」突圍頗感見效。在香港,星馬菜館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通常都以肉骨茶和海南雞飯作招徠,而一道辣椒板麵就顯得有點亮眼。 踏進古月是週末的下午,新穎帶創意的裝潢加上牆上的卡通肖像畫,都給人活力和不羈的感覺,皆因經營者是一班八十後青年。對於我這個上了年紀的中年漢,一聽見什麼八十後就有點皺眉頭,但據聞這班年青人為了這道辣椒板麵,特意跑到星州拜師學藝云云。究竟這是宣傳技倆?還是年青的志氣?我認為不會她一會是難以得到答案的。 雖然這裏也有肉骨茶和咖哩供應,但辣椒板麵是要定的,另一道三色奶茶亦屬推介之作,故一併納入我的餐單內。 板麵源於中國,隨著中國人足跡流落到東南亞,再揉合當地文化,衍生出富特色的麵食文化。在星馬一帶,板麵曾是流動小販的絕活,還發展至入室入舖,當中以星州建記的辣椒板麵最負盛名。 顧名思議,辣椒板麵的靈魂當然在辣椒上,餐牌上亦以三隻紅辣椒的標記來宣告她的強度,尤幸體貼的店員解釋辣度主要在秘製的辣椒膏上,而辣椒膏的多寡是可隨意增減,於是一道普通辣度的辣椒板便放到我的面前,隨之而來的是一瓶讓我隨意添加的秘製辣椒膏。 我打開瓶子一嗅,一股類似蝦乾的香氣徐徐地鑽進鼻腔,頗能引起食慾。 板麵上雖已經放了辣椒膏,或者是因為我對辣度的在意,廚師只添加了很少的份量。我不是無辣不歡的,但這個份量也太少了,為了嘗真辣椒膏的味道,我再在瓶子中添加了一點到麵上。 單獨品嚐辣椒膏,其辣度是有點猛,但和麵條、配料混而食之卻有增鮮增香之效。配料方面分別有半熟蛋、肉碎、江魚仔和類似葱乾和菜頭的材料,將材料拌勻後香氣和味道霎時展現出豐富的層次。呈圓條狀的麵條雖和扁身的傳統板麵有別,但麵條軟糯香潤,無論在口感和咪道上與配料都有良好的呼應。然而最妙的可算是那隻半熟蛋,它不但平衡了辣椒膏的辣度,拌勻後的蛋汁更有助配料黏附麵條,令複合的味道更有效地展現。 魚丸清湯站在平衡和滋潤喉舌的位置,也算到位。

北海道牧場餐廳

牙患在一個星期的消炎藥療程下總算讓我重尋咀嚼的能力,可惜身體對油膩味重的口味暫時失去興趣,心裏只想吃一頓溫柔舒服的茶餐廳早餐。雖說是早餐,但正如「麥兜」卡通所言,早餐即是午餐,午餐也是晚餐,所謂的All day breakfast,其實早就在香港運行著,只是演繹的方式有點不同吧。 香港是個急促的城市,變化和挑戰可謂從無間斷,稍欠適應的都面臨被淘汰的處境。你可以緬懷過去,但必須承認這現實。港式茶餐廳某程度就是一種面對挑戰的產物;從洋人入港到西茶文化,應運而生的茶檔到冰室,最後以茶餐廳模式成大器。然而茶餐廳的進化仍然持續,當翠華上市的一刻,已經告示港人茶餐廳可以是一門富麗堂皇的大生意,另一邊以澳洲牛奶公司為首而發展出類近冰室的新形態,亦深受年青一代的愛戴,而且還衍生出幾個品牌來,當中以華星冰室和北海道牧場餐廳比較活躍。 這類近似冰室的餐廳不約而同地以高質牛奶炒蛋來作招徠,一道併合炒蛋、多士和湯通粉的特餐,便成為了他們的共同招牌。但老實說,這種西式早餐料理,在格局上是簡潔單純,能夠打出以優質牛奶炒蛋已經是種不錯的提升,但要別樹一幟似乎有點困難,亦沒這個需要。所以同一道特餐,到哪裏吃也沒有顯著的分別。然而可別小看這類餐廳,不單人客不少,隨時還有人在門外輪候入座。在品質要求不太嚴格的情況下,我挑選了近上環地鐵站的北海道牧場餐廳,全因我這個中年漢怕人多而已。 標榜以北海道3.6牛乳來作料理的茶餐廳其實不止一間,但以北海道牧場正名的,縱使不是首創也不易讓人忘記,加上他們新穎年青的裝潢,彷彿告訴著只有這裏才有北海道3.6牛乳炒蛋吃般,所以一道包含牛奶炒蛋的北海道特餐便寫進我的餐單內。 火腿炒蛋併牛油多士,叉燒湯意粉,加一杯熱飲,就構成這個北海道特餐了。炒蛋香滑滋味,口味自然流暢。麵包在鬆軟和嚼勁之間畫了一道很好的分界線,烘烤後更顯出小麥的風味。火腿有點配角的感覺,但無論拍著多士還是炒蛋也是一片不錯的綠葉。 至於湯意粉内的意粉,軟硬度適中,湯汁平順自然,叉燒則不過不失,口味上雖不見突出,但這裏卻讓這道經典的茶餐廳食品多添了幾分精工仔細,一洗其原有的粗獷風貌。 套餐以外追加十九元就可以優惠地享用這個牧場特式拼盤,不知還會否再來的我,捕捉了這個機會。併盤由薯角、肉丸、雞中翼,配上磨菇汁,當中以肉丸較為滋味,薯角次之,雞中翼雖然烘烤得香口,

海皇粥店

所謂牙痛慘過大病,原來除了蛀牙外,磨牙也會令牙齒破損,不知不覺中牙冠就沒了一大片,最後竟來到無可挽回的地部。 年紀已近半百,對失去一兩顆牙齒其實不很在意,反而發炎疼痛導致無法進食和安睡才最折磨人。雖然相熟的牙醫已經特意為我騰出檔期,但只是短短的一兩天,牙患也可以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疲憊、沮喪,伴隨著纏繞不休的痛楚,令負能量不段積聚體內。 乘著牙痛有暫緩的情況,人便毫不猶豫地出外散散心,雖然讓我平衡心理的寫作活動無法進行,但只要走進書店內已經能讓我有舒緩的感覺。當滿足的我離開灣仔的三聯書局時已經是下午過後,肚子餓也理所當然的吧。奈何咀嚼仍然困難的我,沒法如常般進食,幸好附近有間海皇粥店,算是為我解決當中的難題。 香港的粥品店一向以個體經營模式為主,直至海皇和海景的出現,把現代管理帶進這傳統的小食行業。然而在經營上,後者顯然不及前者,而在市場中亦漸漸失去和海皇競爭的能力。 既然是粥店,主力當然離不開粥品、油器,雖然當中也存在少量飯品和特式飲料供應,但以我的狀態,吃飯、冷飲,都免問了,於是我點了南瓜粟米肉碎粥和羅漢齋腸粉。 一般的粥品店多以焯粥為主,生滾粥為輔,但海皇卻不止於此,他們還有一款常設的粥,今天的正是南瓜粟米肉碎粥。這款南瓜粥,論口味倒有點像西式南瓜湯,粥品的感覺雖然不很強烈,但那份温柔輕甜在適口之餘亦頗叫人舒服。 羅漢齋腸粉則軟滑公整,附設的醬油在提味上亦見到位。論表現這裏展現了連鎖飲食集團一貫帶穩定和標準的水平,論欣賞度,對於一個進食困難的人來說,有一間整潔的粥品店在附近,這已經要感恩了。 無法咀嚼的這段日子,味道依舊滑過喉頭,同樣的味度卻總覺得少了點滋味。我深深體驗到滋味會在咀嚼過程中變化和釋放,原來咀嚼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所以我們不要再詆毀「口感」這詞語,她本來就是一種滋味,只是我們把她忽略了而已。

一樂燒鵝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終究和飲食行業沒什麼關連,很多響了名堂的香港食店,都是藉著朋友間的交流而得知。好像這間位於中環士丹利街的一樂燒鵝,受到不少中環上班族的推崇,尤其是那道脆皮燒鵝,據說其水準不亞於以燒鵝聞名的鏞記。 鏞記和分了家的甘牌燒鵝,我都吃過,其燒鵝料理的確名不虛傳,今天竟然聽見有人亦步亦趨,實在沒有不嘗嘗的道理。 一樂和鏞記只是一街之隔,在鏞記的門下賣燒鵝,總給人藝高人膽大的感覺。論規模一樂沒鏞記的架勢,某程度只是一家以燒味為主打的茶餐廳而已。但外表不等於一切,質素的高低應該以舌頭來判斷。 踏進他們店子已經接近下午四時,雖然周日的中環,人潮相對比上班日少,但細小的店舖差不多已坐滿人。單打獨鬥的我,勝在靈活易轉身,很快就給我找到座位,雖然和陌全人分享一張桌子,對我這個怕人多擠迫的中年漢而言是有點壓力。但這裏明顯是「吃完便走」的食店格局,勝在快來快去,如果配合好進食速度,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便可完事離開。 不出所料,我點的燒鵝叉燒飯相隔不到兩分鐘便出現在我的面前。論份量這裏的燒味飯比一般的燒味店的約細了半個碼,但燒味的份量仍算合理。我先吃了塊叉燒,肥瘦適中之餘亦見滋味,燒鵝皮脆甘香,只是鵝肉欠了點潤,白飯的表現只屬一般,未能做出誘人的飯香,和燒味的配合也未見有顯著的助益,縱使飯面澆上了燒鵝汁,其風味也略嫌流於表面,難言有精彩的提升。 綜合來說,這碟叉燒燒鵝飯只屬一般的水平,最明顯的分野在於其新鮮度。如新桂香般邊燒邊賣的固然最好,要不然燒味師父仍有法子保持燒味的鮮潤風味,然而這裏的燒味卻隱約透出一點放置後的風乾感。如果純粹以燒味飯論之,是不過不失之作,但如果以鏞記和金牌燒鵝相比,似乎有點高攀了,就算是平民化的新桂香和波記,也未見得能並駕齊驅。單看這小小的燒鵝叉燒飯,連佐食的酸梅醬也欠奉,對食客的細心度似乎稍微少了一點。

新景記粉麵

從媒體中得知,位於中環結志街的新景記粉麵即將榮休,事緣當區因為重建,店主在高昂的租金下無意另覓舖位,於是打算結束這間有半個多世紀的麵店。得聞如此境況,不禁泛起重遊舊地的念頭。事關年輕時曾當過首飾工藝學徒,而首飾工場正正在新景記附近。 週末下午,來到閣麟街和結志街交界,新景記的裝潢和三十年前沒大分別,店內食客稍見稀落,和對面的蘭芳園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無論是新景記或蘭芳園,在我心底其實沒留下太多回憶,畢竟三十年前他倆的名氣也不見得很高,加上身為學徒的我亦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食店消費,對當時的我來說,他們只是一般的粉麵店和茶檔而已。 新景記以自家製的魚丸和魚片條聞名,但不知道還有沒有再來的機會,所以先點了個墨魚丸、魚皮餃河粉,另再加碗淨魚丸。無論魚丸或是肉丸,潮汕人絕對是當中翹楚,而這裏的粉麵亦帶有濃濃的潮汕風味,單是那些加進湯底內的冬菜和自製的香辛辣油,已經讓人明白不過了。 這裏的湯底帶有骨湯的清鮮感覺,當中的調味定位得好,既不做作也讓湯液不至於太單薄,尤其是當中那點點胡椒的香味,頗叫人欣賞。而且配上口味不大寡淡的河粉,發揮出良好的協調。奈何墨魚丸和魚皮餃都不太出色,墨魚丸粉多,魚皮餃稍欠鮮活,雖沒影響湯河的整體表現,但精彩的感覺就少一點了。 接著的淨魚丸感覺就好多了。據說除了香港外,世界名地的丸類食品都以質軟為佳,只有香港人才迷戀那彈牙的口感。所以正宗的潮州魚丸應是質軟味鮮的。不知是否單純地為了增加口感(或者是物盡其用),香港人便將鮫魚加入作魚丸的材料,而這裏的魚丸質感軟熟,應沒混入鮫魚作材料。 身為香港人的我,雖也喜歡那彈牙的口感,但面對這軟滑魚丸仍然叫人無法抗拒,加上當中那濃濃的魚鮮,而且裏頭還帶有類似魚骨的質感,接近肯定是由鮮魚打成,再以清湯佐之,簡單中見滋味。 從前那漁業鼎盛的香港,根本不愁漁獲。然而經過長時間的濫捕,魚獲已不復從前,加上相應推出的休魚期,要找到適合兼優質的魚肉來製作魚丸,已經愈來愈困難了。據說近期便流行從外地輸入魚漿來充當魚丸的製料,以此形勢觀之,將來要嘗到魚味濃郁的魚丸或者會變得不容易,如果不想忘記這種屬於海洋的滋味,就要把握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