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猜過一個燈謎,謎面是從前的月亮(猜一字),答案是今次來到的這間星馬菜館。古月位於北角錦屏街,是七姊妹道和書局街之間的一條內街,如果不是特意鑽進去,是難以發現裏頭有店舖。這種不見天日的地方最適合經營一些實驗性較重的生意,之前的青藏牛肉麵算是個成功的例子,現在的古月某程度都有點亦步亦趨的感覺。 其實錦屏街已經是一條小食街,古月以星馬的著名街頭小食「辣椒板麵」突圍頗感見效。在香港,星馬菜館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通常都以肉骨茶和海南雞飯作招徠,而一道辣椒板麵就顯得有點亮眼。 踏進古月是週末的下午,新穎帶創意的裝潢加上牆上的卡通肖像畫,都給人活力和不羈的感覺,皆因經營者是一班八十後青年。對於我這個上了年紀的中年漢,一聽見什麼八十後就有點皺眉頭,但據聞這班年青人為了這道辣椒板麵,特意跑到星州拜師學藝云云。究竟這是宣傳技倆?還是年青的志氣?我認為不會她一會是難以得到答案的。 雖然這裏也有肉骨茶和咖哩供應,但辣椒板麵是要定的,另一道三色奶茶亦屬推介之作,故一併納入我的餐單內。 板麵源於中國,隨著中國人足跡流落到東南亞,再揉合當地文化,衍生出富特色的麵食文化。在星馬一帶,板麵曾是流動小販的絕活,還發展至入室入舖,當中以星州建記的辣椒板麵最負盛名。 顧名思議,辣椒板麵的靈魂當然在辣椒上,餐牌上亦以三隻紅辣椒的標記來宣告她的強度,尤幸體貼的店員解釋辣度主要在秘製的辣椒膏上,而辣椒膏的多寡是可隨意增減,於是一道普通辣度的辣椒板便放到我的面前,隨之而來的是一瓶讓我隨意添加的秘製辣椒膏。 我打開瓶子一嗅,一股類似蝦乾的香氣徐徐地鑽進鼻腔,頗能引起食慾。 板麵上雖已經放了辣椒膏,或者是因為我對辣度的在意,廚師只添加了很少的份量。我不是無辣不歡的,但這個份量也太少了,為了嘗真辣椒膏的味道,我再在瓶子中添加了一點到麵上。 單獨品嚐辣椒膏,其辣度是有點猛,但和麵條、配料混而食之卻有增鮮增香之效。配料方面分別有半熟蛋、肉碎、江魚仔和類似葱乾和菜頭的材料,將材料拌勻後香氣和味道霎時展現出豐富的層次。呈圓條狀的麵條雖和扁身的傳統板麵有別,但麵條軟糯香潤,無論在口感和咪道上與配料都有良好的呼應。然而最妙的可算是那隻半熟蛋,它不但平衡了辣椒膏的辣度,拌勻後的蛋汁更有助配料黏附麵條,令複合的味道更有效地展現。 魚丸清湯站在平衡和滋潤喉舌的位置,也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