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4的文章

新桂香燒臘

燒臘飯店在香港實在太普遍了,可以大膽說一句:「梗有一間喺左近。」,什麼炭燒,什麼荔枝柴,也給說過無數次。曾將油雞、叉燒,視為平常的我,於早前被「波記」的燒鴨瀨喚醒,然而在波記之先,已經有一間燒臘店讓我對這種廣東美食重新留意,這就是位於柴灣的新桂香燒臘。 找到新桂香全賴依循別人的足跡,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柴灣竟然有這麼出色的燒臘飯店。由於公司就在柴灣,要光顧新桂香並沒有難度,只不過他的店面較細,兩、三張食桌很容易就坐滿了,雖然他們也有外帶的飯盒供應,但連塑料盒子攝進鏡頭又好像有點那個,於是我花了點時間,吃遍了他們的切雞、叉燒、燒肉和燒鴨。 到新桂香吃飯經常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缺料。那天我本想吃燒肉切雞飯,誰知燒肉已售罄,於是改要了叉燒切雞飯。這全因他們採取邊賣邊燒的方式經營,比起那些燒好一大堆的自然新鮮熱辣得多。他們的叉燒肥瘦適中,味美之餘還帶有點點燒烤的餘香。切雞嫩滑細緻,在恰到好處的調理下,將雞肉原本的味美發揮得令人有點喜出望外,當中的蔥油也應記一功,尤其是那點點沙薑的香味,細緻中見層次。 第二次來到新桂香,輪到他們的叉燒售罄。於是點了燒肉燒鴨飯,他們的燒肉沒有不必要的調味,在沒有任何豬羶味的狀況下呈現出豬肉本身的味美,其水準比以燒肉馳名的永合隆還要高。而燒鴨皮香肉滑,鴨皮下的油脂在高溫的錘鍊下變成迷人的肉汁,其水準和波記的不相伯仲。 出色的燒味不能欠缺油脂,奈何油脂膩重,一碗具素質的泰國香米正好與之平衡。所以個人認為,燒味不可缺飯(佐酒也妙),而且是好飯,這裏可算將這重點完美地演繹。 新桂香的燒味不單令人感動,而且令人不解。皆因香港的燒味店數目繁多,但令人感動的為何寥寥可數?當中的烹調和用料無可否認是其中一個重點,但我認為對食客的誠意是更為重要。無論是一豬一雞,總有些好吃的部位和不好吃的部位,而好的燒味店其實只是將好吃的部份多給人客而已。

籠環夜話(砂池鬼手)

華富邨傳說(三) 砂池鬼手 若論傳說怪事,在華富邨內,絕對走不了砂池鬼手的份兒。雖然這個傳說有點不合情理,然而流傳甚廣,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地域特色,所以這也是個值得保存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邨內的一所小學校園內。這小學建於下邨近西邊的位置,而這小學校舍在俯視的情況下,就如同一個英文字母C字般。在兩條如臂膀環抱的校舍中央,是操場的位置,而操場的邊旁,亦即校舍其中一條臂膀的位置,建有一個小砂池。由於是供小學生之用,這個砂池其實有點迷你。 該小學是一所天主教小學,亦是邨中教徒的禮拜場所。小弟出生於天主教家庭,所以小時候經常在該小學渡過星期日的早晨。話雖如此,當時還是小孩的我,根本沒法乖乖地坐在禮堂內靜心細聽外國神父那半鹹不淡的廣東話。所以在一般情況,只有我的父母會在禮拜堂內崇拜,而我則溜到操場中亂跑亂跳,當中的這個砂池,亦是我常到的地方。 大家可能有點緊張和擔心吧,是否小弟曾在該砂池遇過什麼怪事呢?但實在抱歉,只好叫大家失望了。因為我什麼也沒有遇上,只是從兒時玩伴中聽過有關此砂池的傳說後,便再不敢到這砂池玩耍而已。 至於我聽到有關這個砂池的傳說是這樣的。話說某日,一群該校的學生,在砂池上進行體育課的跳遠項目。排成縱隊的同學們,秩序地等待在池邊一跳。這時候,一名剛跳進砂池的同學,不知何故,久久未能爬起身來。只見池中的同學現出驚惶的神色,身子亦慢慢往砂中沉下去,池邊的同學亦大驚失色,並驚動了當值的體育老師。體育老師急步趕至,可惜還是遲來一步。眾人只得眼巴巴地看著那名同學被砂堆沒頂,老師大為震驚,立即致電警方求助。未幾消防車趕到,眾消防員在了解過情況後,便三扒兩撥地把砂池內的砂給鏟走。誰知空空的砂池卻不見半個人影,只留低一點點狀似血色的污穢而已。究竟那同學去了哪裏?靈界!?異空間!?留低的只有問號一個。 隨著這個故事在邨中給廣泛流傳,另一個關於砂池的故事,也跟著流傳起來。故事是關於一名修女。由於是天主教小學,該校舍的後方,建有修女們的宿舍和供崇拜的小教堂。修女們的生活都帶點清修之味,住的地方不算大,而太陽未出,就要準備每朝的敬拜。 話說某日清晨,剛崇拜完的一名修女,正因某原因而走到校舍範圍。然而因地域的局限,要走到校舍,必須經過砂池的位置。那時天還未全亮,當她走到砂池旁時,忽然覺得腳下一緊,頭自然地向下一探。竟發現一隻綠色怪手,從

波記燒臘粉麵店

想不到一間以服務街坊為己任的平民粉麵店會被車胎人看上,波記在西環的年資不輕,亦不乏食評人所欣賞,然而格調實在太街坊了,印象中亦是經常休息的。原來星期天是他們的休息日,而我亦多在星期天才經過西環,所以對他們那重門深鎖的印象,只是緣分未到所致。  那天如常經過西環,驚覺波記竟開門營業,原來他們只在星期天休息,公眾假期是照常營業的。適逢其會下,我探頭察看店內的情況,發覺店內還有座位,隨即踏進店內並點了碗燒鴨瀨。 據說他們的雲吞、牛腩,等粉麵也不賴,不過首本的燒鴨瀨還是較耀眼。除了食物的味道外,這裏的人情味也相當濃厚,畢竟植根西環數十年,熟客多是附近的街坊,率性的老板不單經常和食客打成一片,更覺米芝蓮的推介是種累贅,在他眼中能夠經營一間服務坊眾的小店已感滿足。 老板雖然率性,但燒鴨瀨卻工整美觀。我先喝了口湯,是廣式雲吞麵經常用的大地魚、蝦子類湯底,口味清鮮怡人。再吃一塊鴨肉,燒鴨皮香肉滑,肉粗卻不失甘甜,味美之餘份量也充足,甘香的鴨油配上一口瀨粉更是妙不可言。 瀨粉本是中山地道名食,主要由米漿做成,但以米漿做成的瀨粉不利儲存,所以製麵廠多混以澄麵製作,這樣雖得到儲存之便,卻失卻了瀨粉應有的滑順感,如果澄麵的份量太多更有欠味美。 波記用的瀨粉顯然不是便宜貨,雖未及正宗瀨粉的原有風味,但也相去不遠。湯、粉、燒鴨,三者配合,粗獷平實,卻有天衣無縫之感。 我開始明白何謂大隱隱於市,亦體會到以貌取人的不對。身為地道香港人,吃過不少燒鴨瀨,平心而論,難吃的只屬小數,亦因如此,可以令人感動的就更小數了,或者我們試著用舌頭,看波記的燒鴨瀨是否屬於令人感動的小數。

籠環夜話(華明樓傳說)

華富邨傳說(二) 華明樓傳說 鬼故事或多或少是源於人類的恐懼,所以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鬼故。得天獨厚的華富邨和其他地方一樣,他們都同樣流傳著一些詭異故事。而這個流傳於華明樓的故事,也相當嚇人!此事是由一位同邨的女性朋友,在一次促膝夜談時說出來的。事源於十數年前,她姐姐還年少的時候,曾伴隨過一些勢力朋黨,而這故事就是發生在其中一名朋黨身上。 話說某晚,一男二女的少年,在華明樓的走廊遊蕩,悶極興致,提議玩捉迷藏起來。猜拳過後,兩個負責躲的女孩便迅速地躲起來,而負責捉的男孩,則伏向走廊中央的牆壁上倒數。隨著女孩的腳步聲急速遠去的同時,男的亦不理三七二十一地將要數的數目,從口中不依次序地一口氣吐出來,接著隨即四處查看。 華明樓屬於一字型的公屋,其中一邊是連接華清樓,而另一邊的盡頭則是一條串連各層的樓梯。此時負責捉人的少年跑到七樓,眼尾掃到盡頭處有人影一掠。然而盡頭處分左右兩邊,串連名層的樓梯在右邊,而人影卻向左邊掠去,但左邊卻是無路可逃的窟頭路。 雖然左邊是窟頭路,但那裏卻架設著一條公共垃圾槽,而槽位成柱形,正好把視線遮擋著。既然左邊是無路可逃,少年便斷定她是躲在槽柱的後面。於是他迅步地走到走廊的盡頭,並靜靜地繞過槽柱的位置,果真發現他那長髮的女性友人,正蹲在地上,而面部則向著槽柱和牆壁所形成的角落,就如一個害怕被捉的苯賊般,滿以為看不見對方,就不會被發現。 少年眼見她如此呆笨,又正值夜深,便決定嚇她一把。他先慢慢走近那個面向牆蹲著的朋友,打算在她頭頂的正上方唬嚇她。誰知當他的視線剛越過少女的背部,便發覺他那蹲著的朋友似乎有點不對勁。只見她雙手不斷地翻弄著一堆條狀物,細看下,不但跟前的不是他的朋友,而這少女翻弄的更不是一般的條狀物,而是從自身那破爛的肚子拉出的血淋淋腸臟。這時少年更彷彿聽到跟前這蹲著的少女,發出嘻嘻的笑聲,就好像小朋友正在玩他心愛的樂高積木般。 此一嚇非同小可,縱使是平時如何威風的不良少年,也給嚇得抱頭鼠竄。他慌不擇路,但總算跑回最初提議玩捉迷藏的層數。此時那兩個少女友人已經在走廊中央抽著煙,並指責少年究竟跑到哪裏,害她們白躲個空。少年驚魂未定,一時說不出話來。少女們眼見異樣,便向少年追問究竟。少年和盤托出後,三人難掩惶恐,便帶著不安並迅速地離開了華明樓。 我和一班自幼相識的左鄰右里,有在走廊短聚的習慣。

生原創蛋包飯

何謂蛋包飯?照字面解釋應該是以蛋皮包著飯的料理,情況有點像西式料理中的奄列(Omelet)。雖然我沒有考證過這蛋包飯的來歷,但相信是源自日式西餐的。所以不少日式餐廳也有這道料理供應,但專賣蛋包飯的,在香港就比較少見。 位於天后清風街的生原創蛋包飯,曾被知名玄學家點名稱讚,既然有仙人指路我亦無需左選右揀,唯怕他們的落場時間,只好挑了個上班的週末,趕及兩點半前來到他們的店子。 店子面積適中,內外都滿有濃厚日本風格裝潢。打開餐牌,雖然也有些價錢較大眾化的菜式,但一道墨魚汁海鮮蛋飯就叫價近佰多元。我默默點算著錢包內的鈔票,勉強能夠吃到一客,唯怕他們有加一服務費,所以找了個站得最近,外貌有點像店主的人來詢問,誰知他對我的詢問似乎有點負面反應,然而在我決定點了這客墨汁海鮮蛋包飯後情況便緩和下來。最後在加錢以流心蛋代替基本蛋皮後,他才給我以信用咭支帳。 雖然點菜是有點不順心,但我還是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食物的。先來是前菜的沙拉,沙拉菜的組合不算精彩,配上帶點醬油味的和風沙拉汁,勉強可以吧。 接著是餐飲的咖啡,雖然杯子有點細,餐飲上的時間也早了點,但咖啡香濃實在,比想像中的好。 最後是主菜的墨汁海鮮蛋包飯。這是他們眾多招牌菜中的其中一道,由於蛋皮換成了流心蛋,上菜前侍應先將蛋皮輕輕割開,露出蛋皮內的流心蛋液,再在蛋液上撒了點紫菜粉。 上菜的儀式進行過後,我先嚐了口墨魚汁流心蛋皮,流心蛋嫩滑而且鮮美可口,只是墨魚汁這元素略嫌有點隱藏。雖說蛋皮嫩滑鮮味,但蛋包飯的主角仍然是蛋皮下的炒飯。這道海鮮炒飯鮮甜惹味,複雜中見深度,而且飯粒分明,單吃也屬妙品,而當中的海鮮無論在質量和份量也具水準。 整道菜的結構也為人欣賞,炒飯為主,流心蛋和白汁作輔,各司其職,兩者都沒越界,而且白汁的滑和流心蛋的滑,在細嚐下其實有著微妙的分別,而這分別又形成一道既有趣又沒有蓋過主題的層次來,妙哉。只是配菜上似乎有點閒置,我相信如果善加利用,可能會變成這道菜另一個精彩的地方。

籠環夜話(華富邨傳說)

華富邨傳說(一) 關於雞籠環的傳說 自幼在港島南區長大,直至今天,華富邨仍是我的家,然而坊間對華富邨的評價,仍洗不掉鬼魅的氣息。雖然這些年來華富邨的人口以旺盛見稱,鬼怪之說亦少有在邨中流傳,但若要提起華富邨的底細,不少人仍會冠以亂葬崗之名。 對於亂葬崗這個名稱,在我最早的記憶中;大約是五、六歲之時,由一位造訪我家的親友口中說出。記得他當時用擔憂的語氣慰問我的雙親,對於亂葬崗的了解。而我的雙親由於是天主教徒的關係,早已詢問過該教區的老神父,得知我所住的那座大廈的位置,原先只是農耕菜地,並未算是亂葬崗的真正範圍。從而解開了親友的疑慮和掛憂。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所住的地區原是一個墳地,對於童年的我來說,的確令我產生了一陣子的不安。隨著年紀漸長,雖然怪異傳說仍有零星的流傳,可幸從未親身經歷過,不安之心早已消散得無影無蹤。然而這個傳奇性的住區,卻勾起我的無限興趣。 而根據謝永光先生所著的《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一書中,記述了香港淪陷時期各墳場的管理,都由總督部民治部衛生課管理。然而各區的墳場、山地情況非常混亂,而當時已開放的墳場包括有港島東區郊外柴灣墳場、西區郊外雞籠環墳場(華富邨現址)及何文田墳場(愛民邨現址),平均每日喪家申領葬地者僅數十宗,而以雞籠環為多。 雖然文中明示申領葬地者平均每日僅數十宗,然而日治時期,香港情況異常混亂,沒依正途申領葬地者眾。據曾在日治時期到港宣教的日本牧師,鮫島盛隆所著的《香港回想記》中所述。當時有一種叫做「屍體搬運車」,每日巡迴清理路上的屍體。路上的遺屍越來越多,因為不僅是流浪的餓殍橫陳,就連家有病死遺體,也因家族無錢埋葬,所以暗地裏遺棄以待「搬運車」來免費處理,這樣的事竟日漸增加。 可見當時沒人認領的屍體隨處可見,他們最終的目的地,就只有那些日軍許可的墳地,亦即之前提過的地點。然而有否一個實在的數目來記錄過當時不幸身過的市民呢?據《香港天主教掌故》所記,每天在市區街道上都收集到二百至四百具屍體,有時更多,曾經有一天達到七百二十一具。就以上記述,可想像到當時那恐怖和淒慘的境況! 除了認可墳場這身份外,亦有說雞籠環是日軍屠殺港島軍民的靶場。在陳跡(原字辵部作亦)先生的《鏡裡香江》一書中,有一幅照片是攝於一九六四年的華富邨舊址,該照片還付上一段旁解:「記得戰時該處為日軍屠殺港島軍民的靶場,在開發華富邨地基

籠環夜話(自序)

自序 鬼故事的其中一個用途,是學生哥們在露營時,拿來嚇嚇自己心儀的女同學,好讓對方比較容易向自己投懷送抱。時至今日,民智日開,這種手段仍然萬試萬靈,而且說故事的也不屬男生的專利。所以坊間仍然流傳著不少怪事傳說,有新的、有舊的,有更多是被人遺忘的。 早前因拜讀小泉八雲先生的「怪談」,才知他並非日本人,在他記錄著這些詭異故事之時,亦同時保存了這些古舊的日本傳說。雖然我不知道小泉先生的原意,但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所聽聞的傳說實也不少,小弟並沒奢望能有小泉先生的成就,只希望能夠切實地將自己聽過的傳說怪事記錄下來。此外,因坊間多以神秘的色彩來描繪這類詭異之事,所以小弟選擇以較理性的角度來敍述,好作平衡之效。如果閣下讀起來覺得乏味,務請多加見諒。要不然,也可試試以這種新角度來理解鬼怪之事,說不定會有另一番滋味!

籠環夜話(前言)

前言 柴九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想不到我寫的第一本作品,正是十年前的事。至於當年選擇以尚未成熟的電子書作媒介,很大程度是由於資金的關係,於是我便在十年前當了一隻新潮的白老鼠了。 籠環夜話就是這樣地誕生,十年後回看十年前的文字,文筆比現在那差勁的我更差勁。實在有點羞家!但意想不到的,是十年後的今天,竟然有讀者掛念著它!對於半吊子的我來說,除了欣慰,仍是欣慰!無論如何,既然有人掛念著籠環夜話,在情在理我都有義務將它重現人間。可惜十年並不是一段短時間,稿件和電子檔都遺失了,手上拿著的只有僅存的電子印刷本。 在這情況下,要令它重新變回文字檔,始終需要點功夫。加上原書多有錯漏,修定也是必須的,在理順文字的情況下,我仍會致力保存原文內容。畢竟我始終是個業餘者,稿件的整理速度難免不穩。對於重刊籠環夜話一事,我希望能夠做到每星期一篇,直至書結為止。當中如有任何參錯,務請多多包涵,在下無言感激! 蔡保羅 2011

握筆的瘋子

由於種種原因,對咖啡的節制已維持了好幾年,但到咖啡店的習慣仍然保持著。精挑細選一些清靜的咖啡店,在每天營營役役的工作過後,閒坐一會或寫點東西,縱使不喝咖啡也能為身心帶來片刻的寧靜。 在寸金呎土的香港找清靜的咖啡店很難,除了地段外,時間的選配也同樣重要,所以幫襯的來去也是幾間,店內的員工偶爾也認得我,而且對我經常拿起紙筆的習慣也頗感好奇。起初他們還以為我是從事文化界的,誰知我的工作和文化半點也沾不上。 拿起筆的人並不等於高尚,我試圖向年青店員說明自資出版人的身份,冀望掃去頭頂上的光環,可惜年青人對窮風流的概念並不清晰,反而塗添幾分對藝術家氣息的響往。 於是我向他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人,不知哪來吹了一陣邪風,令他自覺就是這片土地的主子,為了宣示這重要的主權,他開始拿起墨和筆不斷地寫,牆壁、橋底、電箱,無一倖免。由於他以九龍區為主要出沒地,所以世人尊稱他為「九龍皇帝」。 在那個時期,所謂的朝代和皇帝,早就沒落衰亡,這稱號反過來成為一種戲謔。但男人沒有理會這些雜聲,只管繼續寫他的皇帝宣言,縱使這行為導致他的家人承受著外界的壓力、多番欠交塗汚公物的罰款、經常成為媒體的取笑對象,甚至年紀漸長,腿也有點瘸,仍堅持做他的握筆瘋子。 今天九龍皇帝已故,留下的是本地塗鴉文化先驅的名號,他的墨寶還有好幾塊給保留下來,然而卻沒有人記得他曾是個破壞公物的老人家。這一些或者有點因緣際會,但有些事情只有瘋子才能完成。 年青店員彷彿明白故事的含意。 開口閉口說人家瘋,其實自己也正常不了多少,第四本自資小說今天總算面世了,如果不嫌我這小瘋子亦步亦趨,不妨下載個試閱本吧, http://www.red-publish.com/big5/book/2140 看我的瘋能否及得上前輩。

點點心點心專門店

很早已聽聞某點心店以貨真價實的菠蘿來製作菠蘿包,但不知為何總是忘記了她的存在,直至近日在媒體中得知這款點心源自這間名叫點點心的點心專門店,而且還有分店設於灣仔的天樂里,可謂對我這名港島客送上一道方便之門。 由於天樂里是南區通往市區的其中一個樞紐,對於這間點心店其實早已察覺,但點心專門店在這幾年實在多得有點濫,當中也不乏魚目混珠的,所以縱使知其存在也未有一嚐之心,想不到一個菠蘿包竟改變了這狀況。 特意前來當然不可放過這道真係菠蘿包,另外我再點了脆皮鮮蝦腸和青芥末鹹水角。這裏和一般點心專門店一樣,中國茶的位置並不是重點,用來清清味蕾也屬到位。 先來的是真係菠蘿包。雖然先吃甜點好像有些不恰當,但現今已經沒有太多人會認真分開鹹甜點心們次序了。當安慰過自己後我便珍而重之地吃起這個真係菠蘿包來。 據說菠蘿包這名稱源於麵包上的酥皮在烤過後呈現如菠蘿般的裂紋,並不是真有菠蘿的成分,而這裏將菠蘿的元素重新加進這經典的麵包中,是有點仿傚台式名點鳳梨酥。然而這種以鳳梨內餡和菠蘿包的新組合,似乎未能做到青出於藍,關鍵是鳳梨內餡和麵包還有外層酥皮,未能作出良好的呼應,三種元素彷彿在各自唱戲般,雖然味道不賴但並未令人留下印象。 接著的脆皮鮮蝦腸是春風得意腸的變奏,不同的地方是春卷皮被越南米紙代替,口感上更見鬆脆,但這份鬆脆有點架空了腸粉皮,粉皮的嫩滑未能和這份鬆脆作良好的呼應。然而內餡的蒜香蝦仁,香鮮味美,不單主導了整個味道,與鬆脆的米紙也頗合調兒。 最後的日式芥末鹹水角是素點,但口味上卻葷素難分,再一次証明調味功夫的奇效,當中的芥末味道站在一個有趣的位置上,但整體來說卻不及添好運的鹹水角精彩。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也算可以,但想在傳統廣式點心上突破的心血似乎走錯步了,只有創新的元素卻沒有整合這些元素的能力,這是很難做到令人驚嘆的作品。

唯珍上海麵家

要在香港找京川滬菜館不難,人走到旺市的大型商場總會找到一兩間的,要精緻有精緻的,要特色有特色的。各自各精彩之餘有時難免流於公式,畢竟只有大集團才有能力於大商場中站得住腳。 位於佐敦的唯珍麵家是典型的家庭式經營,店子內外都看不見華麗精雅的裝潢,但座無虛席的情況卻經常出現。雖然有點不修邊幅,但濃濃的人情味卻一直服務著附近的坊眾。 說他們只得人情味是不公允的,雖然他們的菜式家常,但餡餅、煎餃和豆沙窩餅卻是這裏的招牌。我以餡餅、煎餅和豆漿作先頭,如果腹中仍有空間才再點豆沙窩餅。 先來的是豆漿,口味清爽輕甜,算得上到位,但豆味能夠再濃一點兒就更好了。 接著的餡餅對開切,無阻其熱騰騰的香氣,一口咬下去,餅皮表面煎得香口,和内餡的韭菜豬肉異常匹配,尤其是韭菜的香氣更是亮點,加上內餡那自然而成的肉汁作滋潤,簡單、傳統,卻妙不可言。 最令人稱妙的是麵皮收結的問題。在其他菜館吃京式餡餅時,經常發現餡餅皮有個收結位,當咀嚼至收結位時會影響味覺和口感,甚至會出現突兀的感覺。然而在唯珍吃餡餅卻沒這情況,並不是他們的餡餅沒有收結位,而是豐富的韭菜和麵皮在口感上有很強的一致性,令人感覺不到麵皮有突然加厚的位置,當然他們的製作仍是功不可沒的。 接著來的煎餃也相當妙,餃皮煎得脆口又不失其嚼感,關鍵是餃子皮的厚度適中,既不太厚,又不太薄。如果這只是一道煎麵皮,其厚薄是不會影響當中的表現。然而餃子是有內餡的,薄的麵皮雖然可令口感更見香脆,卻無法和內餡作平衡和呼應,厚的麵皮雖可和內餡呼應,但會影響其脆度的表現,而這裏可算找到那絕妙的平衡點了,如果再加點醋和豆瓣醬,那真的會令人失去方寸。 一件餡餅,一客煎餃,飽足之感油然而生,豆沙窩餅相信要留待下次再嚐了。想不到美味的上海點心會在一間粗獷、平民的家庭式店子中出現,那些走進大商場的連鎖式京川滬館子,彷彿變成配角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