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4的文章

籠環夜話(馬場大火)

香港傳說(六) 馬場大火 雖然世界各地都有賽馬場,但以彩池的具大來算,香港的賽馬場是首屈一指。香港人是喜歡賭博的,而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快活谷馬場,順理成章地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賽馬熱情。然而這個曾令不少香港人快活的地方,其實也曾鬧過不少鬼話,而一切傳說都源於一場驚天動地的馬場大火。 這場馬場大火,在香港的歷史中,絕對稱得上是場慘烈的災難。相傳戊午年間,快活谷馬場發生了一場大火,死傷不計其數。事後跑馬地一帶頓成鬼域,每逢入夜,鬼魂哀號不絕於耳,就連當區居民也盡量減少夜出。直至香港賽馬會覺得需要安撫一眾枉死之魂,於是舉行了一場一連七日七夜的馬場法事,自此跑馬地就再沒出現夜啼鬼哭之聲。 傳說如此慘烈,究竟當年的慘劇是如何發生的呢?在劉澤生先生的《香江夜譚》一書中,記載著此事的詳細經過。現略述如下。 慘劇發生於戊午年正月十六,即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當日馬場正舉行一年一度之周年大賽事,適逢中國人的農曆新年。馬場內外,人聲鼎沸。正當眾人都興高采烈之際,悲劇卻漸漸逼近眉睫。怱然間,觀眾棚因不勝負荷而突然倒塌,人們在慌亂間爭相走避,導致互相踐踏。更要命的是觀眾棚下正擺著一些熟食攤檔,而馬棚的設計相當簡陋,觀眾棚的建材都是竹和木板的易燃東西。當這些材料遇上熟食檔的爐火,火勢登時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只是短短的二十分鐘,就將所有東西化為灰燼。在火燒和互相踐踏的狀況下死傷者眾,據現場清理後發現,罹難者約六百餘人。 當日的災難震動了整個香港,六百人的慘死,事後令有關人士在跑馬地的愉園設壇,並請來眾僧尼誦經七晝夜,以超渡遇難亡靈。然而較為人所熟識的馬場超渡法事,卻並非如此,因為愉園應在馬場以外,並非馬場之內。 究竟那場廣為人所知的馬場法事,又是如何的一回事呢?難道真的是馬棚大火的冤魂持續作祟!來龍去脈,在吳昊先生的《香港老花鏡》一書中,有著仔細的記述。 時值一九六零年元旦,快活谷舉行兩天賽事。在首日賽事裏,不幸地有兩名騎師墮馬重傷。誰知禍不單行,次日賽事再發生意外,冠軍騎師司馬克更因此而當場斃命。事件再次引起香港市民關注,更有人重提一九一八年的馬棚大火。 可能在元旦節慶中出現人命傷亡,總讓人有不祥之感。所以在一月十八日,香港馬場內舉行了一場三日四夜的法事。其中場面最為隆重的,可算是當中一場稱為「淨土禮」的儀式,那是由七名法師,率領僧尼和男女居

香港書展2014

不經不覺香港書展已經踏進二十五個年頭,由當初迫爆玻璃到年宵式的叫賣風景,接著和漫畫出版商分家,再到年青模特兒起的風波,香港書展彷彿一直陪伴著話題成長。然而唯一的負面宣傳是沒有宣傳,縱使香港人是公認兼自認沒有看書習慣,但一年一度的書展已經成為文字書和香港人的鵲橋。 今年的書展是參展商最多的一屆,但未到週末已經傳出書展的人流有減少的現象,書商揚言要提早降價促銷。誰知於星期天來到會展,人多得要排半個小時隊才能進場,對於討厭排隊的我,書展是唯一的例外。 經歷了二十五個年頭,香港書展大致已經有穩定的模式,低層是繁簡體與外語出版商的主要陣地,上層是兒童書出版商和文藝手作區域,還有電子書區和藝廊。今年的書展延續上年的形勢,內地出版商的吸引力愈見薄弱,縱使推出人民幣和港元一比一對換價的變相减價,亦無法喚回當年的人潮。這反影出除人民幣升值外,簡體書的退潮還有其他存在的原因。這可能是因為內地出版社對版權的意識愈來愈重視,現在已經看不見一些便宜到不敢相信的翻譯書,縱使內地出版的水準一直在提高,但在華文出版界的形象上和台灣還有一線之差,這的確是個尷尬的局面。雖然如此,內地的出版樣式亦有不少在影響著香港,單是近年在港流行的網絡小說,某程度就是取經於內地,當年內地的網絡小說便爆紅了幾個如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等的網絡作家,香港只不過是依樣畫葫蘆而已。 說到網絡小說,今年推出的新書也有不少,但卻氣勢薄弱,只看見他們零星地在會場中出現,如果各出版社能夠不分你我,聚首一堂,或者能谷出一些焦點來。 今年最旺的依然是旅遊書和圖文書,財經書則未見氣候,但卻有儲勢待發的感覺。政治話題書在沒有媒體合力打氣的情況下猶如洩了真氣的武林高手般。言情小說不見大旺,但死忠派粉絲仍有一定的支持。英文書仍然保持舊年的勢頭,奈何仍未看見外籍書客的蹤影。另外教材練習…等,今年似乎有不俗的增長。 自從以中藥偏方行走江湖的阿樂先生退隱後,近年冒出個前導演正沿著同樣的步伐以能醫百病的偏方在出版界風行。今年書展他亦有新書推出,新書舊作均不乏捧場客,頗有內地綠豆事件的影子,果真信不信由你。 除此之外兒童區也愈見暢旺,父母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往穿梭的情況非常普遍。 一直為我欣賞的藝廊今年有年度作家董啓章先生助陣,亦有以福建為主軸的文化展覽,當中有戲曲、書畫,還有精彩的木偶戲,頗感豐富精彩,奈何除了木偶戲外其餘都有點

Holly Brown

近期在一些大型商場中看見一間品牌較新的咖啡連鎖店,雖然在咖啡文化漸見普及的香港都算不上是什麽新鮮事,但他們除了以咖啡作招徠外,還有款式和色彩都相當耀眼的意大利雪糕(Gelato)供應,在炎夏之中我的眼球因而被吸引過去了。 這間名叫 Holly Brown 的咖啡甜品店,以年青的台灣影視名人為其代言人,可見其傾銷對象以年青的消費群為主。我來到的是位於金鐘廊的分店,時尚、年青、滿有朝氣的裝潢,和一般定位於中產消費群的咖啡店有著明顯的分別。 由於目標定在意大利雪糕上,所以甫進店內便拿起意大利雪糕的目錄餐牌仔細觀看,然而當中的款式也實在太多,在難以取捨的情況下我禮貌地請他們的店員來為我推薦。起初他們是有點無所適從,於是我建議他們給我介紹一款有著品牌特色的雪糕,就這樣一款名叫野莓家族的 Gelato 便成為我當天品嚐的款式了。 這裏的意大利雪糕是以曾經流行一時的炒雪糕手法來呈現,所謂的炒雪糕當然不是以火來炒,實際上是在一塊冷凍的鐵板上處理雪糕,而炒這個動作只是將配料和雪糕充分混和,而這道野莓家族當中就包含野莓、草莓(士多啤梨)、藍莓和紅桑子。 可惜這款被推介的特色意大利雪糕卻令人有點失望,四種不同的莓子雖各有風味,但都離不開一個酸字,連雪糕也好像混上酸乳酪。由於酸的調子太深,不同莓子所流露的果味根本無法形成深刻的層次,就連雪糕的甜味也被這股果酸給騎劫去,最後那個由蛋餅做成的盛器有望解救這場浩劫,但蛋餅難以取食,在設計上也不利佐食。終於眾莓子無法展現其美味,連帶雪糕也給拖累,不禁令人有失望之感。 翻看甜品的英文名字,竟然是 Berry overload ,單看名字已有美式食品的無節制風格,雖然仍是有人鍾情於酸或辣,這類較刺激的味道,但如果一股勁兒地去刺激,卻忘了協調和平衡,所謂的美味頂多只是一個滿足任性小孩的奶嘴而已。

籠環夜話(吊頸嶺?調景嶺?)

香港傳說(五) 吊頸嶺?調景嶺? 位於九龍東部,鯉魚門附近的一個臨海,被稱為調景嶺的地區,一直以來都有著濃厚的台灣味。但經過政府在此區進行的新規劃下,現今已回復昔日的荒蕪,然而在重建的步伐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此區將回復從前的熱鬧和精彩。不過在脫胎換骨之後,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這區曾有過另一個稱號。 調景嶺在還未冠上濃厚台灣色彩之前,只屬荒地一片。相傳這一帶曾有位商家在此處建廠,但因生意失敗而變得走投無路,最後只得在冷清的廠房中吊頸自盡。自此之後,此處荒地就被命名為吊頸嶺,亦曾是港人認為是邪門的一個地方。及後因名字不雅,才改稱為調景嶺。 翻查饒玖才先生的《香港地名探索》一書,得知調景嶺曾有三個名稱。此地原名為照鏡嶺,後改為吊頸嶺,最後才改稱調景嶺。 看來傳言吊頸一事,可能真有其事。那麼該處是否真的有個商家曾在此處吊頸而死呢?這事於吳昊先生的《懷舊香港地》一書中,有著詳細的記錄。 原來這商家名叫雷利(Rennie),是個加拿大的老外,曾在香港當過外交工作。及後他集資一百萬元,於調景嶺建造麵粉廠。可惜因種種原因,所有資本於一年間蝕光。時為一九零八年,一百萬這個數目是相當驚人!最後雷利於一九零八年四月十四日駕遊艇出海,並於鯉魚門附近用繩索頸,投海自盡。後因市民誤傳才將麵粉廠一帶稱為吊頸嶺。 據吳昊先生記載,一九零八年四月二十九日的英文(香港日報),刊登了雷利的法庭死因研究。所以此事應無容置疑。然而市民卻誤傳吊頸一事,令已經荒涼的調景嶺更添詭異。直至一九四九年,大量難民湧入本港,港府便將這片荒地拿來安置他們。但荒地一片和難民的困苦,再加上這不雅之名,恐怕會令難民更形消極,所以才將之改稱為調景嶺。 無論照鏡嶺也好,調景嶺也好,單是恐怖的吊頸嶺內竟無人吊頸,確實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閱提供。 光波24 PC 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MAC 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iPad 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der/id380599276?mt=8 iPhone 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

明利油器粥品

在廿多年前我已經知道何文田邨有個冬菇亭,皆因當年經常要到附近工作,而所謂的冬菇亭其實是涼亭式熟食市場,這種設施經常會在香港的老舊屋邨中出現。然而涼亭是半露天的,屬於冬寒夏暑的環境,亦由於此,我未曾有過踏進去的意欲。直至金融海嘯襲港,位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的老板決定每早免費請老人家吃粥,其善行得到廣泛報導,而在我腦海中又再次浮起冬菇亭的映像,可惜那時的我已經轉換了工作。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負能量和正能量,那麼我肯定是正能量的支持者。近期又經常在電視中看明利粥店的老板發放其正能量,於是再次挑起到訪何文田的決心。 在炎熱的夏天到半露天的熟食市場吃熱粥是需要一定的勇氣,想不到仍然座落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已經架設了提供空調的雅座。 香港的粥店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常與雲吞麵搭檔的粥麵店,另一種是和油器、腸粉、糕點等小食結合的粥品店,而明利正屬第二種。 雖然粥品店沒有粥麵店的講究和精緻,但粥品店定位於普羅大眾,相對經濟之餘,其種類繁多的小食更是體驗地道口味的必然之選。 來到這類大眾化的粥品店,我偏向喜歡吃沒添加任何配料的白粥,一來白粥有其降火之用,二來在講究的粥麵店中不常有白粥的供應。但不知為何,在白粥上加點幼鹽會格外滋味,或者鹽本就是百味之首吧。而這裏的白粥亦沒叫人失望,明火將梗米煲到開花,雖然綿密感未算高,但水米交融下的利落口感卻帶出一份乳滑的口味,這亦是白粥令我無法忘記的原因。  獨嚐白粥雖然不賴,但來碟炸兩佐粥就更妙了。但炸兩是怎樣煉成的,恕在下才疏,要到維基百科搜尋才知道它和戰爭時的物資短缺有關,而且還有炸一和炸兩之分。無論如何炸兩就是幼滑的腸粉包著油條而成的,油條的香脆和腸粉的幼滑是這道小食的關鍵,而這裏亦做得不錯。 但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這裏的東哥炒麵,粥品店的炒麵和小菜館的炒麵是不同的,由於前者是價錢較經濟的小食類,所以麵是大量炒好的,到客人點上時才夾到小碟中,這樣要保持香度和味度的均勻就成了這道小食的用心之處。東哥炒麵畢竟仍是粥品店的炒麵,粗獷感是脫不了,但還可看見細緻的地方,尤其是以細香蔥代替大蔥這一點,讓香氣變得細膩起來,加上味度均勻,油潤感適中,是我吃過同類型炒麵中最叫人感動的。 由於粥品店收費相宜,食客們亦相對地沒什要求,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不爭氣的態度。甜醬、辣醬、芝麻醬,放於桌上任客人添加,而食

籠環夜話(七姊妹道的傳說)

香港傳說(四) 七姊妹道的傳說 七姊妹道位於港島北角英皇道與健康街的附近,是一條不甚顯眼的路段,然而這條毫不起眼的小路,背後卻流傳著一個悲慘的故事。 據說七姊妹乃是港島北角一條古村的名稱,古村位置近海,而海中有七塊岩礁半露於水面,傳說是由七位金蘭姊妹所變而成。據說村中曾有七位年紀相約的未婚姑娘,他們情如手足,結義金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起誓終身不嫁,七人同心!奈何年紀隨著歲月增長,出嫁的壓力就愈來愈大。最後命運巨輪終於捲到七位少女中的其中一位身上。雖然千百個不願意,但身為女子的,根本無權過問家中事,縱使七人同心,亦沒法和村中父老對抗,只得無助地看著父母將自己逐漸推向婚期。 理應高興的出嫁前夕,新娘子卻不見了。當眾村民不斷地四出搜索之際,新娘站在海邊,穿著她平生從未穿過的漂亮衣飾,赤著未經塵染的雪白足踝,慢慢地步向海心。雖然其餘六位姊妹終於找到海邊來,但看著幾近沒頂的義妹,六人並沒加阻止。她們明白,今天的妹妹正是明天的自己。既然早晚如此,她們六個互換了眼神,便隨著妹妹的步伐一同踏向海心。當村民發現她們七個的蹤影時,一切已經太遲,眾村民只得無奈地帶著悲傷去迎接那失去希望的黎明。當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時,海邊竟平白地多了七具岩礁,仿似由七姊妹化成,自此那條古村便命名為七姊妹了。 然而流傳之說,大多不止一個版本,這傳說也不例外。第二個說法,仍關於七位姊妹,同樣是結義金蘭。她們同是筲箕灣一帶的漁家女子,而當時該區多有外籍戰船出入,當中的外籍水兵亦常於該區流連。某日,這七位年輕的漁家女子,不幸地遇上一群英兵,而眾英兵見漁家女子標緻,便上前加以調戲並輕薄一番。最後七名少女雖然幸保不失,然而處於舊日社會,身為女子的遇上此等事情,可謂顏面無存,俗語云的「洩晒底」也。若再給人加油添醋,就只能以屈辱伴餘生。她們七位就在這種委屈之情下,一同在附近的崖頭跳下海中自盡,以示貞烈。而她們跳崖的地方,就是現存的七姊妹道一帶。 兩段流傳雖大致相同,但情節就有很大分別。究竟那段才是真正的七姊妹傳說,相信不太需要探究。然而兩段故事都同時帶出從前身為女性的無奈與悲哀。今天無論男女,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對於從前的人來說,可以是一種苛求。雖然我並不贊成以死來解決問題,但那份敢於選擇自己未來的能力,相對於今日的人們,單是那份犯難和不屈的精神,已經退化得連痕跡也沒有了!

巧興麵食店

炎熱的夏天又到了,香港濕氣較重,高溫兼鬱悶,人在街上跑絕對談不上優差。這天來到土瓜灣,太陽伯伯正在頭頂卻苦無地方落腳,忽然想起附近有間巧興麵店,於是便走到他們的店前。 由地鐵沙中線的興建開始,大型建築器材亦逐漸進駐這地區,亦為老舊的土瓜灣添加了動盪的感覺,再加上早前發現古井而出現的風波,這片遲暮的地區更顯得舉步維艱。 從前那純樸、勤奮的香港人早就消失了,單是找個沒有雜聲的地方也很困難。幸好巧興還在這裏經營,算是讓我有個暫時歇息的地方。巧興在土瓜灣賣了接近二十年麵條和餃子,單是選址已經明白他們沒什麼野心,如果不是曾給食評人熱烈推介,或者他們仍默默地為街坊服務。 巧興的店面不算廣,精簡實用的裝潢卻出奇地整潔。據說這裏的北京地道風味餃子最為聞名,但三十多度的氣溫實在提不起熱食的興致,看見寫在牆上的菜式中有一道雞絲涼麵,便毫不猶豫地叫了一客,另外還多點了一客煎餃子。然而店裏的大姐見我單槍匹馬,不忘問我點的餃子是全份還是半份。我雖然是個胖子,但胃口未大致能吃掉一碟涼麵後還能鯨吞十隻煎餃。對於大姐的親切提點,的確令我這名過客感到溫暖。 先來的是雞絲涼麵,麵條屬上海粗麵類,由於煮好後放涼,麵條是有點黏搭,然而入口意外地清涼,顯然是冰鎮的果效。雞絲經過調味,雖未見精彩但仍見到位,加上芝麻醬的香鮮,還有點點青瓜絲作配,合奏成一道妙絕的涼麵,絕對是暑熱天時的佳品。 涼麵吃到一半煎餃子就來了,韭菜豬肉餡雖然典型,但卻是地道餃子令人難以忘懷的味道。餃子皮厚度適中,煎得香口之餘也不失嚼勁,加上內餡那滿溢的肉汁,單吃已經味美非常,再加點豆瓣醬和鎮江醋則可以飛天了。 巧興的出品雖然粗獷地道,但美味不一定屬於精工細緻的一方,好像先前吃過的唯珍也是如此。現代社會講求果效,小小火苗也想成為烈焰,滿足於小店一家,在今天彷彿被諭為食古不化,但地道和家常不單是一種口味,她還要和心態結合方能給人溫暖的味道。

籠環夜話(猛鬼橋?洪水橋?)

香港傳說(三) 猛鬼橋?洪水橋? 相信香港人對猛鬼橋這個名字並不感到陌生,當人們聽到這個恐怖名字的時候,不少人自然會想到洪水橋。然而這兩個名稱,代表的卻並不是同一個地方。 洪水橋位於新界屏山附近,而猛鬼橋則位於新界大浦滘。雖然兩者均屬新界,但只要翻開地圖,你自然會明白,這兩個地方其實是南轅北轍的。兩地常被誤會的原因,大多是猛鬼橋曾發生一宗奪命洪水,而洪水橋碰巧又有洪水二字,加上它倆不約而同地是一座橋,所以才被混淆吧! 在饒玖才的《香港地名探索》一書所載,洪水橋原名紅水橋,其名字的來源是關於當地的一個流傳。 話說當地曾有一個土豪,持杖勢力無惡不作,甚至強搶別人新娘。最終驚動官府,奈何土豪並不忌憚地方小官。有見及此,官員決定為民除害。然而山高皇帝遠,土豪決定關起圍門,準備和前來的官兵一鬥到底。 正所謂猛虎不及地頭蟲,面對著關起圍門死守的村民,官兵也顯得有點老鼠拉龜,無處入手。由於久攻不下,官兵決定改變戰略,並故意放出一條生路。土豪見有缺口可逃,加上連日圍鬥,村內糧草將盡,便決定率眾乘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入夜後沿小路衝出重圍,圖殺出一條活路。 誰知活路變死路,一眾官兵早已在小路埋伏。眼見一招引蛇出洞奏效,官兵立作突擊。土豪與眾親屬本欲暗逃,戰意早消,又逢突擊,終被殺個片甲不留,無一倖免。慘烈的戰況,令鮮血將山溪染得通紅。及後那地便被稱為紅水坑,而下游的橋則稱為紅水橋,後改稱洪水橋。 那麼貨真價實的猛鬼橋洪災又是什麼的一回事?在吳昊先生的《香港老花鏡》一書有詳細的記錄。 事發當日是一九五五年八月三十日,事發地點是大埔滘的松仔園。因該處為郊遊的熱點,遊人本就不少,當中包括聖雅各第五班的師生。然而下午二時,天色突變。其中有老師帶領女同學返回教會宿舍,其餘的男生則仍逗留於山澗附近嬉戲。未幾雷雨大作,眾人急往橋底避雨。誰知奪命山洪突至,橋下眾人走避不及,全被洪水吞噬。事後有三具屍體被當地村民發現沖至吐露港沙灘,其餘的被沖至大埔滘火車橋底,當日有二十八人罹難,其中十八名是聖雅各師生。 早前小弟曾與一名嗜好遊山的朋友閒聊,得知山洪暴發原來時有發生。一些資歷深的遊山客,亦常提防一些山澗、小溪等地。因為山洪通常來得既急且猛,淺澗能迅速變成急流,著實防不勝防。所以當日躲在橋下的二十八人,或因如此而沒一個能逃出鬼門關。 這次洪

養珍品牛肉麵

對於港幣佰多元一碗的牛肉麵,我曾在灣仔星街嚐過,可惜其水準未及發揮,加上價格上添加的期許,就更讓人有失落之感。事隔數載,又聽聞有佰多元一碗的牛肉麵出現,今次出現的地點是聚集了不少具質素食肆的和富道,單憑地域名聲效應,這碗牛肉麵彷彿令人增添一點聯想。 這間名叫養珍品牛肉麵的店子,以台灣風味料理為主軸。店子內外都呈現著高貴典雅的裝潢,然而店內卻空無食客,差點以為他們有落場時間,或者我光顧於冷門時段才有此等情景吧。但無論如何,只要他們仍在營業,我還是會嘗嘗他們的牛肉麵。 我循例看看餐牌,但那碗過佰元的牛肉麵我是要定的了,究竟這碗牛肉麵何以膽敢叫價佰元,餐桌紙已經將她的底細巨細無遺地寫出來。原來這碗麵的靈魂在於其高湯之中,當中除了用上各種骨料熬煮,還加放廿多種滋補的中藥材,而且一窩成品只得六碗,可謂彌足珍貴。 看到這碗麵的駕勢陣容,不禁令我更用心去品味這牛肉麵。既然高湯是其靈魂我亦老實不客氣地先嚐這口湯,湯汁濃郁調和,調味料的位置很輕,有真材實料之感,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醋香和果甜,整體給人紅燒牛肉麵的調兒。再試一口牛肉,是牛腱的部位,口味香濃軟滑。最後才吃麵,麵的素質不錯,但不見精彩。如果單打獨鬥,星街的牛肉和麵都比這裏的出色,但這裏的湯卻將肉和麵的味道融和協調,互相呼應,令整體表現勝於前者。 雖然如此,但這頂多是碗好吃的紅燒牛肉麵,離珍品還有點距離。單是藥材的味道隱晦已經令人起疑,畢竟黨蔘和桂皮(玉桂)味甘,而且個性也不輕,經過幾句鐘的熬煮理應不是這個味兒,當中的藥味比麵館皇的灌湯麵還要輕,而人家的價錢卻是這裏的一半。這裏以佰元的叫價襯托著其滋補藥效,但相對其出品就似乎有欺客之嫌。

籠環夜話(匯豐銅獅)

香港傳說(二) 匯豐銅獅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其總行設於繁盛的中區。這楝標誌著香港經濟的宏偉建築物,其門前的兩隻大銅獅,早已成為銀行的獨特標籤。然而這兩隻銅獅不單擁有其代表性,而當中還流傳過一些傳說。 話說這兩隻銅獅在銀行建立之時已經存在,由於銅獅是銀行的代表物,每個清晨均有清潔工人專責為銅獅清洗潔淨。話說某日,一位清潔女工正為銅獅清潔之時,發現其中一隻銅獅的口中竟滲出暗紅色的液體。起初女工不以為意,但無論女工如何清潔銅獅,暗紅的液體仍會在銅獅的口中出現,而且愈來愈頻密。女工覺得事不尋常,便開始懷疑那紅色液體是血來。 於是當天就向經理報告,經上層理解後,發覺事情確有點古怪,加上連日均有孩童失蹤事件發生,他們懷疑銅獅日久成精,入夜後幻化成妖,專挑小孩來吃。最後上層下令將銅獅送回鑄造廠,將其張開的獅口鑄回閉口,好令它不能張口吃人。自此之後,孩童失蹤的事再無發生,紅色液體亦停止滲出。正因如此,現在位於匯豐銀行門前的兩隻銅獅是一隻開口,而另一隻則閉口云云。 究竟銅獅口部一開一合的原因何謂,是否真如傳說所言,實在不得而知。但卻有另外一個傳聞,說這獅口一開一合的原因,乃屬風水秘局云云。話說這秘局風水是一位高人擺下的,而這秘局不單要獅口一開一合,更要銀行門前望空。所以匯豐銀行老早就跟香港政府定立協議,要政府不可在匯豐銀行門前的範圍架建任何建築物云云。 ps:全新創作式靈幻小說現已上載電子書架,並有免費試閱提供。   光波24 PC 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MAC http://www.24reader.com/253513 iPad 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der/id380599276?mt=8 iPhone http://itunes.apple.com/kz/app/24reader/id380599276?mt=8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reader24.android   Google Play PC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8%94%A1%E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