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上海菜」標籤的文章

旺仔老上海餛飩舖

天色總是灰濛濛,人的步伐也慢了,彷彿地球的重力深了很多,除了腳抬不起,連頭也扯得朝向地面垂,究竟是天色變灰了,還是眼睛只能看見地面的灰,或者兩者皆是。 心中那顆看見未來的種子已經奄奄一息,水和養分都欠缺,花兒不用想,枝葉也不用想,因為嫩芽已成奢侈,面前守著的是死寂。 不過種子是不會死的,他們以休眠面對逆境嚴苛,只要陽光仍然存在於這個時空,就能以時間換取空間。 此時此刻,你可以剪去你的枝葉、根莖,變回單純的種子,當你深信陽光是存在於這個空間的時候。 已經是最後一份存稿了,不知是否需要將自己變回種子。個人認為恐懼情緒比疫情更能做成傷害。 那天人在紅磡,正為午飯而煩惱,躊躇的我發現了這間名叫 旺仔老上海餛飩舖 的上海麵店,心想吃個麵也不錯,猶豫了一會便踏進店子裏去。 店子裝潢簡約清新,給人大眾化的感覺。既然人來到餛飩店,總不能不吃餛飩,但來個餛飩麵又略嫌普通,所以點了個炸醬麵套餐併原味餛飩。 等了好一會兒,炸醬麵就端到我的面前,上海麵柔軟順滑,炸醬的口味沒想像的樸實,反而鮮香玲瓏,倒見配合。 餛飩湯清鮮舒服,相信是原湯調成。餛飩皮雖見軟滑,但仍保留著一份微妙的質感,配著鮮肉餡料,頗感滋味。 記憶中這間上海麵品牌好像有不少分店,誰知網上一搜,同樣的老上海前頭卻掛著不同的小號,而這間掛的就是旺仔。不太明白他們的經營方法,反正好吃就是了。

上海姥姥

執筆時香港的暴亂仍未止息,如此彈丸之地竟然出現這種混亂失常狀態,著實令人意想不到,然而翻開互聯網細查,發現這並不是單一的個別事件,法國、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蘇丹,都曾在這一年多內陸續出現形形色色的群眾示威,而泰國和美國更出現個別襲擊事件,混亂好像正在蔓延。 另一方面,中美角力近期越趨緊張,美國股市因此而出現大調整,其他地區的股市就不在話下,世界性經濟衰退甚囂塵上,企業裁員的消息接踵出現,尤以銀行界最矚目,歐洲銀行接連出現壞消息,連香港的匯豐銀行也不能例外,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此境況絕對是個警號,估計9月和10月是個高危期。 內憂外患之下,能夠保持頭腦清醒已經不容易,哪來閒心品嚐美食。當日於工作期間來到九龍灣德福廣場,循例到商場書局逛一逛,然後便在附近隨便找點吃的,於是人就來到這間名叫 上海姥姥 的上海菜館。 上海姥姥是大家樂飲食集團旗下的一個飲食品牌,裝潢上走的是新式京川滬菜館的風格,時尚典雅,檔次也軗高。 午餐方面,有飯餐和麵餐兩類。那天不想吃飯,於是要了個手工排骨拉麵套餐。 由於是套餐的關係,有幾款冷盤前菜可供選擇,當天我要了這道雞絲粉皮。芝麻醬香,粉皮爽滑,雞絲尚算嫩,整體感覺很規矩。 排骨拉麵賣相精緻,麵條有手打的感覺,湯雖清但不寡,以蔥花作點綴,單是湯麵已算得上均勻細緻,不錯。配以排骨亦即炸豬扒同食,味道和口感隨即豐富起來,不過炸豬扒在料理上隱約帶點快餐店般的口味痕跡,然而整體仍然令人舒服。 餐後一杯豆漿,輕甜舒服,神經也彷彿放鬆下來。 所謂今日唔知聽日事,以後的世界會變成怎樣?香港又會變成怎樣?實在難以預見,當下只好珍惜眼前的一草一木一頓飯。

如富上海麵

對某部份人而言,滿佈閉路電視的城市,是對個人自由的一種侵擾,但對我來說,卻是城市裏的一種穩定的支持。 早陣子,因為大意的關係,將公司的文件遺留在港鐵的香港站內,直至人去到葵興的客户門前,才驚覺文件不見了。匆匆地走回港鐵站,找站內的職員聯繫,幾經轉折,終於在港鐵職員的努力下尋回文件。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偶爾的遺失並不算什麼特別事,不過如果在十多年前,同樣在交通工具內遺失物品,無論物品價值與否,十之有九都找不回。只因拿了也沒有人知,縱使路不拾遺是犯法事,仍有「地上拾到寶,問天問地攞唔到。」這句順口溜。現在到處都是閉路電視,順手牽羊,隨時手尾好長。當然這法則只運行在閉路電視覆蓋的範圍內,但相信就是這效應,我的文件才順利回到我的手裏。 雖然補回自己的過失,但時間無可避免地多花了,為減輕所帶來的影響,只好在地鐵站附近的葵涌中心吃午飯。 自從上次發現這裏有很多食肆後,再次來到的我,已經沒有當天的驚嘆。走進中心後,便直接鑽到 如富上海麵館 裏頭。 顧名思義,這是間上海麵館。店子不太大,走的是大眾化地道的路線,但麵、飯、小菜,也有供應。那天我要了個排骨擔擔麵,這裏的擔擔麵有兩種口味,分別是麻醬味和麻辣味,而我要了比較傳統的後者。 雖然排骨和擔擔麵是分開上的,但賣相還是比較粗獷,炸豬扒的味道沒什麼大問題,但料理的風格顯然是大開大合,不拘小節的套路。而擔擔麵則放了點肉末和榨菜,份量不算多但感覺傳統。至於麻辣味湯底不算強烈,然而愈吃愈感有趣。 臨離開時,小小的店鋪內竟傳來生日歌,原來店內有員工生日,四、五位店員(應該包括店主在內)正為她祝賀而切起生日蛋糕來。如此小店竟有如此現象,著實少見。老實說,這裏的擔擔麵不算出眾,但風味和口味算是到位,然而在這份人情味的包圍下,讓普通的料理也多添一份暖意來。

三毛麵館

執筆時正值甲型流感高峰期,躺了一星期床還附帶嚴重咳嗽,不但四肢無力,就連腦袋也停擺了,根本無力外出覓食。無巧不成話,早前對這個部落格文章感到吃力的我,以馬虎的心態攝了一堆草率的飲食照片,打算以濫竽充數的態度來延續這個沒人看的部落格,誰知迎來一場沒準備的大感冒,沒精打采的我,就這樣在照片群中隨意挑了一組,加點胡吹,完成了一期。 但話說回頭,雖然我在心態上是有點馬虎,不過這間位於紅磡德民街的 三毛麵館 卻不是兒戲之作,而且還滿有小店情懷。 當日純粹經過,看見這間細小的上海館子,就挑旺了我對上海麵的欲望。不過店子果真細小,大半店面用來作廚房,堂食的位置就更見狹窄,在非常勉強的情況下,或者能夠擠進十位食客。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前來的多是外賣,這倒方便了路過的我。 始終是家常小店的格局,餐牌上的菜式雖然精簡,但絕對不單調。看著看著,還將當初那吃麵的欲望帶到不知哪個地方去了,最後桌上就出現了這份香酥雞菜飯。 起初我不知道香酥雞是什麼,原來是酥炸雞片。看似簡單的雞片炸得外脆內嫩,甚是滋味。至於菜飯則香軟到位。 瓶裝豆漿是附送的,也算舒服。 小店由一對中年男女主持,不過男士看似有隱患,廚房內的大小都由女士一力支撐。雖然這道香酥雞菜飯未算特別耀眼,但過程中亦讓人舒服和滿足,加上收費相當合理,看來下次要嚐嚐他們的嫩雞煨麵。

愷嵐亭

身為香港人,對一種植物感受甚深,那就是罌粟,因為沒有罌粟就沒有鴉片,沒有鴉片就沒有今天的香港。我不打算在這裏和大家上一堂歷史課,但整個亞洲都清楚看著這段令中國陷落的歷史模板,無不引以為戒。 不過歷史從來都不斷重演,加拿大終於在爭議下將大麻合法化。究竟大麻是否屬於毒品類,在西方社會一直爭論不休,不過無論答案如何,不少西方社會對大麻已經越見開放,烏拉圭、荷蘭和美國(大部份州份)…等國家,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大麻使用許可。 這局面究竟決定於何種因素?文化?開放程度?維持社會穩定?稅收?我真的搞不懂,還是留給社會學家研究好了。 不過亞洲人仍未忘記當中的利害,韓國就明言,其公民如果到加拿大吸食大麻,回到韓國後同屬有罪。雖然我不知道他如何追查其國民在外地的一舉一動,但禁止的訊息已經非常明確。 大麻肯定沒有鴉片的霸道,從禍害的層面上根本不可以相提並論,但會否因為程度上的差異而忽視了他的影響性,畢竟抽大麻的舉動本身就有尋爽的意圖,縱使成癮性不及鴉片,已經構成一種糜爛的心態。 生活從來都是困難的,選擇逃避對當下來說是最輕鬆,但劍士一但放棄練劍,就逃不出被擊敗的輪迴,所以不可以放下手上的劍,要持續地練劍。這和工作有點像,如果倦了就坐下來小休一會,好好吃頓飯,回氣後再上路。 那天工作至九龍灣,由於行程緊迫,本打算到附近的快餐店解決,誰知路經小店 愷嵐亭 ,那是一間有點草根味的上海食店,心想吃一頓上海麵也不錯。 我要了個京式炸醬麵套餐,除了炸醬麵外,還有一小客煎餃和豆漿。 這碗炸醬麵不算突出,蒜、醋和醬油的風味粗略地帶出炸醬的風味。 煎餃也不見太突出,普普通通的。 豆漿當然也變不出什麼色彩吧。 老實說,店子的出品不過不失,屬於一般的水平。但見幾位外省大叔、大嬸為著食客張羅,加上消費也見合宜,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了。

上海天龍樓

某日看到報刊上有則關於某創作人的專訪,當中一句「有錢先可以講理想」令我頗在意,頓時讓我對說出這話的人失去興趣,接著就將報刊揭到另一頁去。 「有錢先可以講理想」這句話可以帶出兩種態度。一是只要有錢,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談理想也是輕而易舉的。二是在這個社會裏,沒有錢是容不下一個滿有理想的人。受訪者的態度屬於後者,但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我覺得兩者都像放屁。 香港人幾乎全都只有一種理想,就是名成利就。別誤會當中有貶義,我覺得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也是一種理想,不過大部份人都在做同一種理想的時候,漸漸就被認定是一種市儈行為,反而另辟溪徑的人,卻一律被標籤成談理想的人,如街頭演唱、話劇、作詞、作詩……等,但當這些活動無法養活自己,甚至消耗自身大量資源時,那句「有錢先可以講理想」便琅琅上口。 其實理想是完善某種狀況的追尋,並不局限某種價值取態,所以搞藝術的不一定有理想,做生意的不代表沒理想。而在追尋某種完善狀況的過程中,必須消耗資源。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追尋理想之先就要計算代價和得失,要不然就會變成個只懂撒野的小孩。 所以相對那些誇誇其談的,我還是比較尊敬那些踏實的。這間位於香港仔舊大街內的 上海天龍樓 ,就充滿這份踏實感。此店在舊大街已經經營了好一段日子,門面和裝潢都是不折不扣的老舊上海菜館。我也曾經在很久前光顧過,口味傳統,實而不華,加上消費經濟,留下不俗的印象。 這天人到附近的公立診所覆診,離開時已經是下午三時,未進午餐的我,決定到舊大街看有什麼好吃,就這樣又回到天龍樓的門前。雖然我對此店的印象不錯,但小小的店子經常擠滿食客,怕擠的我其實少有幫襯。今天午後三時到訪,飯市早已過,店內頗見冷清,當確知他們仍舊供應客飯的時候,人就走進裏頭。 這天點了個炒鱔糊客飯,濃濃的醬汁包裹著鱔段和芽菜,醬油風的鮮甜味展現著那粗獷與傳統的滋味,這口老舊的味道雖好,但少了一口白飯還是算不上妙,幸好白飯一來就是兩小碗,免了添飯的手續,讓人吃得份外盡興。 從前的人不會浪費食材,菜頭、肉末,都會善加運用,最典型的應該是例湯吧,別小看人家上不了大場面,味道卻四平八穩。 飽飯後準備結帳,由於過了繁忙時段,飯店的大姐也走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一位也伏在桌上小睡。我只能無奈地把她喚醒,其實他們可以來個午後落場的小休,然而卻選擇了繼續營業,為的只是多賺十元八塊。生活...

龍川上海料理

如果時間回到二十年前,從前的我,必定不會相信今天的我竟然會投資股票。我玩股票的資歷很淺,只有十年左右,起步明顯較遲,但由胡亂買號碼到實踐自己的投資理念,雖然仍屬菜鳥級,不過也算摸到一點竅門。 早陣子聽聞台灣金管會某某說,台灣的年青人應多參與証券投資云云。我不是專家,沒資格評論別人的說話,但經驗告訴我,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買股票。 証券投資如同戰爭,大市氣氛和經濟環境就如同天氣,而每隻股票就是不同的戰場,不同的天氣碰上不同的戰場都會產生不同的狀況,而且瞬息萬變。不過至為重要的還是士兵,亦即金錢。任何人都懂得將士兵推向戰場,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打一場漂亮的仗。沒有人百戰百勝,縱使梟雄如曹操,也會犯上宛城之戰的錯誤,導致損兵折將,落荒而逃。 我認為台灣有不少能夠運籌惟幄,決戰於千里之外的年青人,但我相信有更多是希望組個小家庭,兩餐一宿,過著小確幸的生活。 兩餐一宿,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沒有貴賤之分。這天我又來到葵涌,不想到快餐店吃午飯的我,走到光輝圍看有沒有合口味的食店。 我在裏頭繞了半圈,人就停在這間名叫 龍川上海料理 的店子前,我不是頭一次到光輝圍,早知道這裏有間上海館子,不過店子面積有限,食客又好像特別多似的,所以每次都被門外輪候的食客嚇跑。不過這天有點不同,食客沒平常的多,於是便踏進他們的店子。 進店後有點茫然,不知吃什麼好,於是挑了必食推介中的怪味雞菜飯套餐。四川菜的調味功夫了得,怪味是其中一種味型。我對川菜的了解很膚淺,未知眼前的怪味雞是否合格,但以味論味,黑醋和醬油所調配的味道很是誘人,花椒的感覺近乎零,不過辣度也是有一點點的,整體來說也覺不錯。 至於菜飯,香甜適口,飯味十足,裏頭除了有蔬菜外,還有點點菇菌,可見誠意。 飽餐一頓後,拿起附送的豆漿慢慢品嚐,讓身體和精神稍息一會,然後就結帳,工作去了。是呀!股票投資者也需要工作的呀!這可是結集兵力的最有效方法。

滄浪亭

那天來到紅磡,在工作之前打算先祭五臟廟。沒想到離秋分也沒幾天,暑熱的天氣仍未有半分退讓的跡象。在這種天氣下體力消耗得特別快,此刻只想找個既不擠迫又可讓人身心稍息的空間。 我在蕪湖街和寶其利街繞了一會兒,合口味的食店不是沒有,但食客的密度不禁令我卻步,輾轉來到一間名叫 滄浪亭 的小店前,店內雖然只得幾張桌子,而且亦不乏食客,偏偏沒有那份令我抗拒的擁擠感,而且還透著幾分閒適,雖然仍離不開小店一間,但旱天逢露,倍覺珍貴,加上是我愛吃的上海菜,沒想多久便走進店內。 生活於現代的寫作人實在太幸福了,我雖然不知道滄浪亭的出處,但一上維基百科,所有都一清二楚。 滄浪亭原為五代吳越廣陵王錢元璙的花園,北宋慶曆甲申年,詩人蘇舜欽被貶,在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原五代孫承佑之廢園,在水旁建亭,取《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曰「滄浪亭」,自号虎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 相傳屈原跳江前遇到一漁夫,滄浪之水一語是漁夫對屈原說的最後一句話。相對於屈原對道德節操的執著,滄浪之水顯然豁達得多,而且隱約流露著道家般的智慧。 究竟店主引用滄浪亭之名,只為帶出古庭園之美,還是引伸到《楚辭》裏頭的意思?我當然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身處一間小小的上海麵店,而且點了一碗嫩雞煨麵。 當熱騰騰的煨麵端到我面前時,忍不住先嚐口湯,一份溫柔的鹹鮮味透遍全身,由外頭帶進來的疲憊頓時得到撫慰。湯汁、白幼麵、蔬菜、嫩雞肉,全都融為一體,雖然白幼麵有點糊,但吃起來更見溫柔舒服。後來才知道,煨麵本身就是糊糊的。 不同人,不同階段,不同的狀況,對美味都有不同的要求。有時逼不得已,只能以降饑餓感來作首要考慮,所以在機緣下遇到一道能夠慰藉心靈的料理時,真的可以讓人感動。

海樂餃子店

天氣換了,心情也會不同,縱使是相同的地方,感覺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是鰂魚涌的芬尼街,小倆口已經沒有之前屬於雨天的憂鬱,在太陽伯伯的熱情下,心靈已經很滿足,不過又稍微有點過了頭,不禁讓人想找個像家那樣安全的地方躲一躲,好冷卻一下那份熱情。 我不是北方人,不過當心裏泛起家的感覺時,總聯想到北方水餃。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說到尾都是中華民族,南北一家親,就索性往一步之遙的 海樂餃子店 吃個餃子麵吧。 這餃子店我已吃過幾次,雖說不上熟絡但總算是看著他們開店的。狹長的舖子,沒什麼特別的裝修,只靠兩位大姐打點一切,一個在包餃子的時候,另一個就在廚旁煮麵。 雖然這間是名符其實的餃子店,但他們的亮點不在水餃,而是湯底。一般餃子店的湯底不算太講究,有時在煮麵水上澆點醬油就是,畢竟這是北方人的菜,自然是北方人的口味。實在有點想不到他們會用上花膠、淮山和豬骨來做湯底的材料,口味上是上好高湯的滋味,還記得頭一次吃的時候簡直令我眼前一亮。 當天我要了碗雞肉冬菇木耳餃子麵,那個花膠淮山湯底仍是我喜歡的模樣,建議不要在湯上澆任何調味料,要不然可大煞風景。麵條是一貫的上海麵,沒想過在這種高湯滋味的湯底,溫馴的上海麵竟配合得宜。這裏的餃子飽滿充實,餃子皮的筋度有點強,可能用上高筋粉。雞肉、冬菇和木耳的滋味都攪得融為一體,只是肉汁上未見突出,看來在油脂的運用上,他們傾向謹慎。 其實店主對自己的湯底是充滿信心,在標明絕無味精之下還敢於接受挑戰。雖然我對味精的使用是相當包容的,但純粹的調味料湯汁是無法展現這種全面的滋味,所以一碗舒服的湯,真的勝過千言萬語。

匯一小廚

俗語話「女大十八變」,但若論變化,香港可比女孩子還要厲害。從前上環的蘇杭街是賣布的,今天的蘇杭街幾乎變了條食街,而且店舖輪替的頻率也頗高,今天的新店,明天就換了樣。自由市場就是汰弱留強的,所以能夠留下來的必然有她的優勢。 在這條變幻莫測的蘇杭街內,竟然有間並不起眼,但又多年未變的上海菜館。這間名叫 匯一小廚 的館子,應該也有十多年的歷史,就連附近的永合成都遷址到西環,她卻仍堅守陣地。 小小的店子裝潢仍然候持著當初的模樣,角落裏還感到有時間在沉澱,與商場內的雅緻上海菜館有著截然不同的風味。 我來的時候是已過午飯的時段,店內只有一女子在吃湯麵,而且也將近結帳,甚有下午落場的感覺。店內大姐見我頗有顧慮,便主動招我入店。 那天本來想吃個排骨麵,但燻魚麵也好久沒吃過,思前想後還是點了個燻魚麵,而且再多點了半客鍋貼。 先來的是燻魚麵,燻魚酥化香甜,當中亦不失魚味,只是切得比較小塊。湯底是老舊上海菜館的弄堂醬油風,口味調和,鹹中帶鮮,當中的醬油相信是經過調理的。美中不足是麵條用上帶鹼的,慼覺稍欠調和,可幸葱花的香氣為這碗平實的湯麵補上一點韻味。 不要以為平實是個貶詞,這鍋貼就是平實的表表者,麵皮、肉餡,再加點醋和薑絲,如果在這之間再添加花巧,反而畫蛇添足。味道雖然老舊,但百吃不厭,因為有些味道是不需要驚喜。 味道也好,環境也好,這裏都展現出老舊上海館子的模樣,說得白一點的就是毫不起眼,我實在找不到他們有任何優勢好對抗市場的競爭,如果硬要在當中找出亮點,那麼沒有亮點可能就是他們的亮點了。

家傳滬曉

某天來到長沙灣廣場附近工作,順道解決午餐的需要,因為這一帶的食店無論類型和數目都頗豐富,尤其是藏於工廈內的專門食肆。但當天的我既不想遠望異國風情,也不想在地擁抱茶餐廳,偏偏掛念著上海飯店的客飯。 經一輪網上搜尋,終於給我在寶輪街曼坊內找到這間名叫 家傳滬曉 的京川滬菜館。雖然由長沙灣廣場走到寶輪街需要一定的腳程,但在充裕的時間下,我不介意多走幾步。 曼坊是曼克頓山豪宅物業群的專屬商場,資料顯示其佔地五萬平方呎,但別讓數子嚇怕人,要在商場中找出此食店的位置並不困難,基本上由我踏進商場後不久,便給我看見她的身影。 或者和富貴屋苑的格調有關,當皇的裝修下展現出中國大富人家的氣派,如果店門外不是貼著是日客飯的菜單,這駕勢恐怕已經把我嚇走,然而當人踏進店內,氣氛又沒想像的拘緊。 當天的食客不算爆滿,加上單人匹馬,侍應之即就給我安排好座位。循例看看菜牌後,便點了個香豉爆鮮魷客飯。由於在客飯套餐範圍下,可小量進加點心多道,於是我便多點了個小籠包。 先來的是客飯套餐,當中包含著主菜、白飯、例湯和前菜。前菜是涼拌榨菜洋蔥絲,口味鹹香,但榨菜略帶草青味,口感亦屬一般,反而洋蔥絲比較有趣。 例湯清甜舒服,除了看見湯裏有青紅蘿蔔,亦嚐到裏頭有玉米的甜味,估計還有些肉肉、骨骨之類的材料。 至於主菜的香豉爆鮮魷,賣相頗吸引。雖然餐牌上有標示著辣椒的記號,但我卻嚐不出什麼辣味來。以味論味,基底是豉椒味型的格局,味道上是惹味討好的,但鮮魷卻是嚼不開的,亦嚐不出應有的鮮爽,實屬敗筆。 由於小籠包是由套餐追加的,份量比正常的小,至於味道則屬一般,功夫也不夠扎實,當用筷子提起包子時,就見穿漏。 綜合而言,食物水準和店內裝潢不成正比,百份百有待改善。唯獨領班的服務態度積極,單看他為著客人遺留的物件而追出飯店的一幕,手中的筆就不忍心寫得太重。

龍門一番(上海.紫砂燉湯)

已經多個月沒踏足荃灣,位於中國染廠大廈的客户亦由高層搬到低層,多少都和大廈的修葺工程有關。因為修葺過後的大廈明顯煥然一新,尤其是商場部份,當中的食肆就比從前翻了番,而且吸引力亦有所增加。 當中有間滿有歐陸休閒氣息的食店頗吸引我,因為他們賣的不是咖啡和意粉,而是上海菜。雖然路線上有點近似南小館,但這間名叫 龍門一番 的潮食上海飯店還標榜著紫砂燉湯。對於我這個為了吃頓安樂午飯的大叔而言,這種晚飯格局的菜式可免了,反而當看見他們的客飯套餐內含老火例湯一道時,心想縱使嘗不到燉湯的全貌也可嘗到皮毛,於是決定來他一個客飯。 他們的客飯套餐款式也算多樣,飯、麵、小菜,都有,當中有道土匪牛肉不禁勾起我在留園雅敘品嚐過相同菜式的愉悅。我知道兩者在級數上是存在差別,但我仍然願意一試,於是就點了這個土匪牛肉了。 剛點餐不久,就有位年青女侍應捧著些什麼的站在我面前,原來這裏選用的是獨立包裝茶葉,少女捧著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茶葉包。由於意會不到這飯店有此一著,差點就讓我失禮於佳人,最後總算要了包鐵觀音茶葉。 餐桌上早擺上新式荼盅,加上自選茶葉和送上來的熱水,便可自行泡茶,。過程中頗見有趣,只是包裝茶葉的質素一般,鐵觀音的茶體略虛,回甘亦見隱晦。 泡過茶後就來了這碗老火例湯,這道蕃茄薯仔湯口味清新到位,頗有家常感覺。 最後上的是主菜土匪牛肉,牛肉的肉質似乎給額外處理過,腍滑但稍欠自然,不過醬香的複合味道不俗。雖然香料的位置不明顯,但下飯的能力仍然稱職。 我吃過的土匪菜式不多,不清楚當中的差異,但以湘川菜而言,這土匪牛肉並未展現出明顯的湘川菜味型,感覺更像醬爆牛肉。雖然風味上略見出入,但整體水準也算到位,環境亦見舒適,對於我這個來去匆匆的過客而言,也頗感愜意。

順豐排骨麵

香港是個英雄地,正確點是所有繁榮的地方都同屬此類,如果自我產生的價值沒能抵消需求水平,被擠往下層似乎是必然的結果。這就是競爭,當然世界還有人情味這回事,但並不足以抹去這份現實。說到尾就是實力,無論是何種手段,外頭包著何種彩衣,其實萬變不離其中。 實力不一定霸道,有更多是路遙知馬力。週末為公司到會計師樓辦事,回程又要到炮台山走一轉,一個上午就這樣消磨掉。當所有煩瑣的事情辦妥後,心裏忽然想起位於天后的順豐排骨麵,於是人就走到海風街天橋底。 順豐在天后經營多年,但究竟有多久,我並不清楚,只知道無論電氣道的食肆如何變遷,他們仍舊供應著價廉物美的上海菜。屬於小店格局的他們,其實不甚搶眼,然而一道炸排骨卻是可圈可點。 炸排骨亦即炸豬扒,而我點的是這裏的名物,排骨擔擔麵。炸排骨和擔擔麵分開上,以免影響排骨的脆度,炸得金黄的排骨外觀工整,而味道和口感都別樹一幟,香脆的表皮有點像燒乳豬的外皮,口感玲瓏細緻,味道方面則傾向於甜味,加上肉質軟嫩,給人舒服適口的感覺。 相比之下擔擔麵就比較平實了一點,麵條和整體的口味雖仍到位,但佐料見溫純,對風味的提升沒見太鮮明的作用。 附送的豆漿清涼潤喉,無論是口腔內的味道靜化,還是炎夏的氣溫調節,都是個稱職的媒介。 老實說,順豐排骨麵算不上名店,但價廉物美的街坊口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加上他們處理排骨的手法獨特,當中的風味更是坊間少見,無論你喜歡與否,這份獨特都足夠成為這裏的亮點。

皇之家大姐小籠包

佐敦這個毗連尖沙咀的地區,如果要說當中的界線,一條柯士甸路彷彿是個明確的指標,但這種分隔在地域上其實並不明顯,給擋住的更多是屬於尖沙咀的璀璨和奢靡,一路之隔分別出兩種風情。 那天人來到官涌街辦事,遙望廣東道的中港城,這裏的地道和草根好像明顯起來,雖然如此,但和從前相比還是有點點改變的味道,食肆的格局和樣式已經不是茶餐廳和粉麵店的專利,時尚的病毒似乎開始感染到這裏來。 所以我決定在這裏繞一圈,視察一下這裏的變化,我由官涌街走至寶靈街,來來回回走了幾遍,發覺這一帶仍保持著一份地道,但也看見一些西式和韓式的型格新餐館,頗感耀眼。 人走著走著,天就下起雨來,躲避之間來到吳松街的一間上海館子前,心想反正未吃午飯,進去吃個飯兼避避雨也未嘗不是好事。於是人便踏進了這間名叫皇之家大姐小籠包的店子。 店子的裝潢介乎老派與摩登之間,雖然沒有連鎖小籠包店的氣派,但在半開放式的廚房下反而讓人感到一些從容。不知和下雨天是否有關,店內只得零星的食客,我可以隨意地找個舒適的位置來看桌上的餐牌,雖然這裏以小籠包作招牌,但當日我只想簡單地吃個客飯,加上客飯的款式也不少,芸芸中就點了個回鍋肉客飯,另多加幾塊錢,好將白飯轉為菜飯。 約一盞茶時間,回鍋肉菜飯便端到我的面前。回鍋肉的味道典型,雖然談不上精彩,但那份熟悉的滋味還是會讓人感到滿足。椰菜在甘香的油脂潤澤下變得格外吸引,只不過豆干的質感有點模糊,加上豬腩片切得過薄,失去了那種令人回味的咀嚼滋味。雖然未能盡善盡美,但整體仍然令人滿意。 滋味的回鍋肉配上調和的菜飯,讓這個本應狼狽的下雨天變得自在悏意起來。 飽飯過後,邊喝著豆漿,邊看電視中的午間新聞,偶爾向大門方向瞄了瞄,雨原來已經停了,雖未有即時離開的打算,卻暗自感激這間風雨中的飯館。

上海一品香菜館

說老實,香港的連鎖快餐店水準雖然談不上精彩,但無論是「大家樂」、「大快活」還是「美心」,其出品都相當穩定,加上環境一般都比較舒適,碰上繁忙工作的日子,想借個地方坐下來稍息,股務員也不會白眼,所以對我來說快餐店是個頗稱心的地方。 那天忙了整個上午,身在觀塘的我,正衡量著午後的工作排程,一番盤算後決定提前午飯,既可避開午市的人潮高峰,又有利於行程的安排。於是我便朝著觀塘廣場方向走去,皆因那裏有兩間經常光顧的大型快餐店。但人走到上層,忽然想起曾在朋友中聽說過這裏有間躲起來的上海菜館,於是好奇心讓我四處張望,終於發現了上海一品香菜館的引路牌。 循著指引果真在一個隱蔽的角落找到這間一品香菜館,老早知道觀塘廣場食肆多,想不到還能藏著一間上海館子,實在令人意外。 由於地方有限,店子談不上華麗,然而老舊上海館子的風味卻很實在。眼見店內還有座位,加上午市客飯的吸引力,隨即將快餐店拋諸腦後。 客飯的小菜款式不少,但既然來到上海菜館應該點個滬菜風味重一點的才是,於是我便要了一個獅子頭客飯了。 先來的例湯是青紅蘿蔔煲豬骨,家常的口味和精鹽的助陣,令這湯水無論裏外都呈現著粗獷的風味,然而這份粗獷卻意外地令我感到親切。 獅子頭延續著這份親切感上桌,碗裝白飯的份量很細小,但可以隨意添加。獅子頭雖然只得一顆,但如拳頭般坐陣於碟子中央,頗感壓場。氣勢之外肉質卻鬆化軟綿,而且肉汁所帶出來的滋味會叫人感動,配以醬油為主的芡汁,既調和又有助提升,連同煮的小棠菜也變得佳美。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肉球,但無論在哪個層面,都是一道超級下飯的料理。 隨著時代進步和市場的需求,現在的上海館子都講究多了,但我從來都不覺得這種老舊的上海館子是一種落後。一道滋味的小菜加上白飯任添,而簡單的例湯在進食過程中作調節,這淳樸的鐵三角就構成一份難以替代的滿足感,令這價錢合理的老舊味道顯得既踏實又動人,就好像一份特殊的感情般,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

阿芳餛飩

想不到紅磡是塊寶地,當然是站在吃這方面來說。自從因客户的緣故而多次進出此區,我已經嚐過蕪湖街的鹹漿、餈飯,民泰街的特色雞蛋仔,紅磡廣場內的人情味西餐,至於地道的茶餐廳和粉麵店更吃過不少。雖然如此,然而紅磡區彷彿仍有嘗不盡的美食般。 這天有點閒,在紅磡辦完事後亦沒有什麽趕著的事,於是便四處逛逛,最後來到了有紅磡食街之稱的崇潔街。雖然附近有進行中的重建計劃,但崇潔街仍保持著原貌。曾是港化日式餐廳先驅之一的加太賀仍是這裏的重要成份,附近的阿芳餛飩亦資歷不淺,據說也經營了十多年。 由於還未到午市的高峰期,崇潔街內外都未見食客群的出現。我衡量過自己的肚皮,決定來一頓早來的午飯,心想吃日本菜似乎隆重了一點,來個上海餛飩麵應更合脾胃,於是人就走進阿芳餛飩的店裏。 餐廳在裝潢上有點樸素,但簡潔明亮的環境卻又令人感覺舒服。這裏除了餛飩外,還有幾款京川滬小食,但最想不到的是有港式茶餐和三文治的供應,對於上海餛飩麵店也來點港化元素,稍微感到意外,但在香港,融合和同化其實是平常事,也是生存之道。 來到阿芳當然要嘗嘗他們的餛飩和餃子,這裏供應著三款不同的口味,分別是玉豆豬肉餛飩、洋蔥豬肉餃子和韭菜豬肉餃子。由於韭菜豬肉相對較普遍,而洋蔥和玉豆顯然軙有趣,剛好他們的套餐可選雙併,於是我便要了一碗玉豆豬肉餛飩併洋蔥豬肉餃子上海麵。 這碗上海麵雖然看似普通,但在平實的外表下卻藏著令人欣賞的滋味;仍然保持清爽口感的洋蔥混上鲜嫩的肉餡,讓餃子格外香甜;溫純的玉豆雖略見遲鈍,但和鮮肉内餡走在一起,又令餃子變得穩重起來。至於麵條雖覺普通,但上海麵本身並下複雜,只要有一道適度鮮甜的湯汁輕輕托著,就能讓其成為迷人的美食,加上點點蔥花和蝦皮作點綴,就成了一道普通而味美的餛飩餃子麵。 吃上海麵配一杯溫柔輕甜的豆漿是我的喜好,剛好套餐就附送豆漿一杯,可謂恰到好處。 吃過這裏的餛飩後,終於明白人家為何可以在紅磡屹立十多年,並在他區增設分店。小小的餛飩和餃子看似平凡,但根莖壯實,自然就能開花結果。

上海真真豆漿大王

依稀記得孩童時是在尖沙咀坐火車回鄉的,在坐火車就等同回鄉的兒時概念左右下,如今仍隱約覺得紅磡火車站有點鄉土的聯想。如果從火車站往機利士南路方向走,又被一股濃濃的殯儀氣息籠罩著,直至走到黄埔新邨才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而夾在其中的蕪湖街仍保持蓍點點老舊的味道,這份氣息還伸延至馬頭圍道方向。 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香港的地價會每況愈下,因為我實在看不見香港還有什麽經濟誘因,好叫世界的資金繼續流經這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小島。當然這不是三、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多廿年,甚至是三十年後的事。所以芸芸眾生仍要為瘋狂的樓價而苦惱,而那些交通不太便利又遠離市區的工業舊區便成為不少中小企的理想聚集地。 正因如此,這天我便來到了鶴園東街,這個位於黄埔新邨盡處的地段,座落了不少工業大厦,當中聚集了不少珠寶商人,還有運載內地旅客的旅遊車群。感覺上是稍微有點雜亂,但和七、八十年代的觀塘區相比,這裏已經整潔很多。 辦完事後已經是午飯時段,我匆匆離開工廠區,因為在前來的公車上,給我看見蕪湖街有間名叫上海真真豆漿大王的店子,由於上次未能在荃灣的唯一麵家中吃到久違了的鹹豆漿,所以特地走去看看這位大王有沒有鹹漿賣。 真真的招牌不算特別大,但字體卻有點巨型,而且設計相當簡約,隱約透出點點草根的味道。由於門外的餐牌已經清楚表明有鹹漿供應,亦見店內人客不太滿,隨即便踏進店內,店內幾乎沒有裝潢,體現了功能為本的哲學。對於我這個草根胖大叔而言,這裏反而讓我覺得自在。 我本為鹹豆漿而來,而這裏的招牌又是豆漿和粢飯,雖然還有一些上海湯麵之類的供應,但我已經沒有理由不點鹹豆漿和粢飯了。 鹹豆漿材料充實,油條、榨菜、蝦皮,滿滿地混和在濃郁的豆漿中,奈何豆漿沒見起絮,要吃到一半才看見絮狀。雖然如此,但這碗鹹豆漿仍然吃得叫人滿足。 至於粢飯也令人滿意,足料的內餡加上新鮮軟糯的糯米飯,無論味道和口感都令人回味。 在午飯時段吃了個上海式早餐,感覺充實之餘亦頗見有趣,畢竟香港早已有西式的全日早餐供應,今天早餐這個名詞已經失去了時間的意義。然而此刻我忽發奇想,中國民族眾多,如果能夠結集幾種較有地方色彩的傳統早餐,進而開一間只賣中國早餐的店子,那也不失為有趣的點子。

祥興記

這個星期又要到荃灣辦事,今次的目的地是街市街一帶,地理上和上星期到過的富華中心相距雖然不遠,但由於還要到海盛路處理事宜,所以離開街市街後便直往海盛路走去。然而那一刻心裏忽然想起眾安街口有間名叫豆豆麵包西餅的店子,那裏的出品價錢合理,麵包也做得甚具水準,於是決定走回頭好買個麵包來解饞嘴。 在繞路的過程發現這一帶原來也有不少食肆,雖然沒有路德圍的密集,但吸引力也不輕。當我邊行邊感嘆的時候,眼前就出現了一間名叫祥興記的上海生煎包專門店,他們的裝潢年青新穎,當中又夾雜著些舊上海的元素,有點新舊交纏的感覺。而他們賣的就只有生煎包和粉絲湯,走的是輕小食路線。 我站在店前把他們的餐牌端詳了好一陣子,縱使是走小食路線,但只得兩類食品是否有點過份專門。眼見他們有個包含兩款食品的套餐,只要一頓就差不多吃遍了他們的出品。心想這也挺化算,於是就走進去點了個套餐吃。 他們的皇牌生煎包只有一道,反而粉絲湯有蘿蔔湯、咖哩牛肉湯和上海雙檔三款,而我點的是上海雙檔,飲品方面則選了玉米露。由於是套餐的關係,原先一客四個的生煎包變成兩個,而包子也比想像中細小。誰知將這小小的生煎包放到嘴裏卻叫人相當驚喜,一般的生煎包是發酵麵團,包體充實軟綿,而這裏的卻是纖薄細緻,當中那較厚的收結位更煎得極香脆,而這份香脆就成了包子口感的軸心,當內餡、肉汁和這份香脆口感混和時,就呈現出令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滋味。情況有點像南翔小籠包般,由肉餡饅頭演變成無酵麵團的薄皮點心。 至於上海雙檔究竟是什麼?非上海人的我當然摸不著頭腦,但任何事都可以視為一種學習過程。據資料說,上海雙檔就是百葉包和麵筋,單份叫單檔,雙份的叫雙檔。然而這裏只得單份,應該是單檔吧。雖然如此,百葉包和麵筋是好吃的,加上粉絲清湯後更令人吃得舒服,路線上和上星期吃過的油豆腐粉絲湯相同,只是簡約了一點,如果真的來個雙檔,應該會較充實。 最後的玉米露顯然是敗筆,雖然售票員已經給我提點,說這不是真正的玉米汁,但好奇的我仍點了這個,想不到這奶露的味道會調得如此做作。 綜合來說,這間走輕小食路線的食店,在格局上有點像台灣的餃子連鎖店,雖然這裏的生煎包頗叫人留下印象,但食品種類也實在太少了,不知能否滿足香港人對食品種類的貪婪。

唯一麵家(荃灣)

每次來到荃灣,多數都是為了工作,所以蹓躂的地方都侷限於某些範圍,而南豐中心一帶算是最熱門的地方。 對我而言,南豐中心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它的熱鬧程度彷彿歷久不衰般,然而地鐵站附近其實不只它一個商場,偏偏喧鬧好像只會停留在這裏。 可惜喧鬧的地方留不住我,反而富華中心樓上的書店才是我的歸宿。雖然事務纏身,書店仍能吸引我的腳步,就算只是繞個圈,離開時仍能叫人滿足。當我回到接連地鐵站的平台時,不難發現身旁有間平民化的上海麵店。 曾幾何時尖沙咀和沙田都有唯一麵家,但對薄利多銷的麵店而言,要熬過租金飆漲的瘋狂時期近乎不可能,所以有一段時候唯一的分店只存在於荃灣和葵涌一帶。然而一個地方的土地價值不會無止境地攀升,我相信總有一天,香港的街道會重拾它的特色和本土味道,不過這一切會以經濟繁榮作代價。 然而人不需要等待香港回到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狀況才能安心地吃一碗麵,很多事情只要能拐個彎就能適時地感受當下的美。於是我朝地鐵站的反方向一轉,人就踏進唯一麵家裏頭。 雖然時值午市末段,但大眾化的唯一麵家仍滿有食客,而獨行俠的便利剛好為我在食客群中找到個座位,可惜從前在尖沙咀吃過的鹹豆漿已經沒在這裏的餐牌中出現了,我只好點個油豆腐粉絲湯再加一個北京餡餅。 先來的是一開四的餡餅,由菜和肉結合而成的經典風味內餡,鮮香味美,再加上適量的肉汁,然後和著麵皮就成了那種令人懷念的滋味。美中不足是餡餅有點稍微放涼的感覺,這不禁令我想起位於佐敦的唯珍上海麵店,那裏的餡餅可新鮮熱辣呀。 接著是油豆腐粉絲湯,清湯配粉絲,味道純樸自然,還有大量甜美的大白菜作底,伙拍適量的雪菜,既配合又見層次。至於油豆腐,即港人說的豆泡,裏頭釀了肉餡,口味淳和,混和著清湯後更顯味美。 其實油豆腐粉絲湯很簡單,也不會有什麼花巧,但當各種食材匯聚一起時,又會叫人嚐到不簡單的滋味,這種徘徊在簡單和不簡單的味道,再加個京式餡餅,無論吃多少回都不會膩。

上海三六九飯店

近年頗為港人受落的京川滬連鎖食店,有幾個品牌都經營得頗見水平,令這種我們曾喚作的上海菜平添了幾分精確的區分。我不打算將這變化標示為進步還是緬懷,我只知道時針轉動的客觀所拖拉出的情感,對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意思,至於如何回應這種個人意思,就顯得更加個人了。 很久沒到過老上海菜館,這時才發覺不少老上海菜館都在競爭的市場中隱退了。可幸還有些老而彌堅的字號仍然屹立不倒,好像位於灣仔的三六九菜館,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我不知道她立於柯布連道究竟有多少個年頭,但冷眼旁觀的她,見盡週邊的商舖不斷輪替,而自己則繼續堅持著她的老舊模樣。 慵懶的我,繼續保持著三點不露的風格。午後的時段,店子稍見閑靜,如此環境正合我心意。我選了個面向牆壁的位置,細細地打量著簡樸而稠密的餐牌。由於獨個兒胃口有限,於是點了個排骨湯麵,再加一客細的小籠包。 先來的是排骨湯麵。年輕時不明白這道排骨麵裏的排骨怎會變成炸豬扒,然而油炸食物的香口惹味令年輕的我忘記了追問當中的原委,亦幸運地避開了出糗的一幕。 經歷多年,現在的我已經有另一種體會。工整的湯麵放於面前,自然先嚐一口湯,弄堂風格的湯底未見濃郁,配上受過鹼性處理的蛋麵,湯汁顯然未能完全駕御,然而這稍微有點不協調的湯和麵,意然給一塊炸豬扒救回來。 如果豬扒在油窩內自然地炸熟,柔軟的肉扒很容易出現摺疊的狀況,這樣無論在口味和質感上都會打折扣。而這裏不單沒有摺疊的狀況,豬扒還呈現平整的狀態,相信在油炸時花過一定的功夫。在悉心的調理下,香脆的表面、緊緻的肉質和到位的調味,湊合出很好的協調性。最令人意外的是這塊沒有依附任何醬汁的炸豬扒,竟成了湯和麵的橋梁,整合起原先有點不協調的湯和麵,令人留下印象。 接著是小籠包的出場,單從外觀看,包摺的手法不算太講究,但仍然看到裏頭有功夫,由鮮肉帶動的典型滋味根本容不下花巧,麵皮、肉汁和肉餡,條件雖然簡單,卻在均稱的比例下構成一幅動人的圖畫。 雖然只是一碗排骨麵和小籠包,卻令我相當滿足。於結帳時看見店員正為一名外籍人士以英語講解菜式的性質和內容,這令我深深感到所謂的老店並不等於抱殘守缺,要拓闊生存空間,先要拓闊自己的視野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