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星馬菜」標籤的文章

馬來屋

或者因為對藝術和美感有著一套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從來都不羨慕那些筋肉男,那種猶如腫塊般的肌肉,除了給我一種力量的威嚇感外,基本上感覺不到半點美感。審美觀不同,取態亦會不同,所以我不會反對人家操練身體,不過我自己就沒有這份熱忱。 對我來說創作才是最大的原動力,重複的操練和運動明顯欠缺吸引力,除非是健康的問題。數年前,偶然發現自己的血壓原來非常高,在政府診所跟進下持續服食降壓丸,而血壓亦因此逐漸回復正常,不過生活習慣又慢慢地回復以往的任性。 然而在疫情期間,因為幫同事處理一些藥品的問題,才知道三高加糖尿竟然要吃如此多藥,慶幸自己的身體指數還未惡化到如此境地,但明白到已經不可以繼續任性下去了。 所以在不久之前我嘗試為自己加點規律,加點運動,加點節制,在此情況下飲食的話題相信不可持續了,這次已經是最後一次的飲食記錄。那天工作至新蒲崗,在萬迪廣場看見有間馬來餐廳,於是便決定來一頓馬拉風味午餐。 這間名叫馬來屋的餐廳,裝潢上沒有很重的南洋風情,但總算整齊清潔,只是當時疫情仍有點緊張,氣氛上始終有點冷淡。 那天我要了一碗海鮮叻沙,是午餐裏的其中一個選項,不過這碗叻沙的味道顯然有點普通,而海鮮的份量則算可以,整體來說馬馬虎虎的,沒什麼令人留意的地方。 跟餐的檸檬茶也是如此。 沒有認真算過寫了多久關於飲食的短文,但如果用長時間來形容也不為過,想不到來到今天要和美食絕緣,或者是時候暫停一會兒,不過對饞嘴的我來說,這一會兒應該不會太久吧。

馬六

年輕時學過一些皮毛的子平八字,至今對玄學仍保持著趣味的看法,運用得宜還是一道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所以對一些收費不菲的玄學家心裏只是一笑而已,除了一位,他就是蘇民峰先生。 找蘇師傅看相算命,一萬幾千是少𣎴了。他和其他玄學家不同,他相信玄學但不會視玄學為一切,遇到局限他會說人算𣎴如天算,𣎴會說天機𣎴可洩漏。他的自信不只來自玄學,在投資理財上更是讓他財務自由的主因,所以他才會說一般玄學家不會說的話。 根據蘇師傅所言,香港的地運會行至2024,運完之後會如何?他沒有說。從玄學角度而言,香港還有四年好運,但從我的觀察出發,上天似乎已經厭棄香港了,或者不需2024,香港就已崩壞。摧毀性的難關,一波完了又來一波,而且可見的未來還可能有更嚴重的危機將要到來,老實說,我看不見生門。 個人認為,香港人對疫情的恐懼是過火了,但我不認為在盲目的人群中表現清醒是個好方案,這只會令你感到更困窘。掛著口罩的生活不好找食店,亦沒心情找,只能靠存稿繼續發文。那天人來到灣仔巴路士路,看見這間名叫 馬六 的餐廳。 馬六是間星馬菜餐廳,裝潢年青簡約,基本上和香港的新派茶餐廳沒有兩樣,菜式方面亦見多樣,海南雞、肉骨茶、椰漿飯、金邊粉,總有一款合你口味,我便在當中要了份沙巴燒雞葱油拌麵。 雖然只是下午茶餐,但燒雞髀很是大隻,完全覆蓋了下面的麵條。雞髀炸得香脆,味道惹味鮮明。葱油麵以配味醬油拌之,加上葱油的香氣,也算不俗。然而雞髀太大件,麵條又太幼,難以同時進食,破壞了進食的節奏。 下午茶餐是附帶飲品的,我挑了手工拉茶。拉茶亦即西式奶茶,只是各師各法而星馬的更是自成一格,當中主體仍是奶和茶,而添加香料是其中一種慣用手法,我不知道這杯拉茶裏是否加入香料,但味道上的確和港式奶茶有點分別。 綜合來說,這裏的份量傾向大,而價錢則見合理,屬於低食的類別。然而社會愈見艱難,味道足加低食也不代表能夠挺得過寒冬,實在令人擔心。

南洋麵屋

一句話「人衰行路打倒褪」,剛經歷暴動的香港又遇上內地疫情爆發,雖然國家已執行了一系列措施遏止疫情擴散,但已爆發的疫情一時三刻是靜不下來,只能靜待疫情退卻。這場疫病的爆發點在武漢,封城的措施令當地面臨極大的壓力,反觀香港社會的情緒似乎就有點過火,個人認為,香港會發生疫情大爆發的可能很低,原因是我們在疫情來臨前已有準備,沒有當年由不知發生什麼事到確知疫情在傳播的空窗期,其實疫病傳播是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回觀十多年前的疫病,最大的感染源是在醫院,淘大的超級傳播者都是由醫院裏得傳染。今天香港的醫療機構已如臨大敵,稍有可疑的已給關起來,播毒的可能已大大降低。 但話說回來,世事無絕對,個人衛生還是小心為上,然而無謂的恐懼就不必了,不過經濟肯定會雪上加霜,究竟會差到一個怎麼樣的程度,真是吾不欲觀之矣! 那天灣仔的道路𣎴順,於是轉走北角,在渣華道發現這間 南洋麵屋 ,雖然肚子不算太餓,但見輕量版的下午茶餐也頗吸引,人就推門內進。 店面雅緻時尚,當中還帶點情懷,令人頗感舒服。這裏的下午茶餐𣎴比午餐遜色,款式𣎴少只是份量較輕盈,於是我在其中選了個已東牛肉配白飯。 肉眼觀之,總感到這巴東牛肉不太正宗。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嘗過印尼華橋烹調的巴東牛肉,其肉色深,外乾肉嫩,口味濃郁,和眼前的顯然有點分別。我𣎴是印尼人,不知當中奧妙,然而以味論味,牛肉味道也算充實,配汁的椰奶香味和香料也見相輔相成,整體調子味佳協調,下飯能力也強,只是略帶一點咖哩牛腩的影子。 天氣乾燥,多點了杯羅漢果茶來滋潤。一般來說,這樣的飲品都是由濃縮飲料調出來,相信這裏也不例外,只是下手不吝嗇,味道濃厚甜蜜頗見舒服。 世界紛亂,難得安寧,眼見人心虛怯如鼠,印證了古人的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少爺18

香港的動亂沒完沒了,暫時仍未看見有明顯的緩和跡象,不少人因比為香港把脈,還貼出獨立調查為藥方,希望以此為引,讓雙方能夠放下對抗的局面。 然而獨立調查究竟查什麼?查動亂事件的成因?責任誰屬? 其實只要眼睛雪亮的人都明白事件的成因是什麼,根木不需要查。自回歸以來,中港矛盾就藏在香港人的心裏,一切事的根源就在這裏,看的是何時被引爆出來而已。 所有示威遊行的原點,從來都是反對中國,只是外面包上一層又一層政治外衣,讓人看起上來合情合理。所以到最後往往都只剩下一堆情緒和口號,一切都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芒刺在背,要對方不好受。 聰明如我,當然不會受騙,但世上聰明人實在太少,自以為聰明的就有一大籮,因為真正的聰明是明白自己的愚蠢和不足,所謂的大智若愚。 不過幸福和聰明與否其實沒有對等的關係,謙卑踏實,一步一步走下去,自然可以踏出一片幸福人生。就好像上一代華人般,飄洋過海,刻苦耐勞,留下的都是令人敬仰的事蹟。 肉骨茶相傳就是因為上世紀到南洋謀生的華人苦工而面世,時至今日肉骨茶已經變成一道南洋美食,其格調亦由苦工的層面躍昇至美侖美奐的餐桌。而我這天來到的是一間名叫 少爺18 的南洋餐廳,此店屬於品牌店,我光顧的是位於新都會廣場的分店。 這裏的肉骨茶有兩種口味,分別是藥材和胡椒,當日我選了藥材湯底。雖然藥材的味道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這裏的藥材湯算是掌握到當中的平衡,喝下去暖胃舒服。豬肋條美味,略嫌多了點肥肉,而泡在湯中的豆卜、腐竹、冬菇與湯汁一氣呵成,和飯吃之,舒服滿足,而附帶的油條塊就有點硬,泡進湯裏也不見風味。 以自己的勞力換來口腹之欲,和魚目混珠地吃別人酒席的珍饈百味,是兩碼子的事,當中的領悟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

小喇沙

一直以了解世界真理為目標的我,在很久以前就認定對自身的了解已經相當透徹,想不到年近半百的我,忽然驚覺自已漠視了一份年輕時曾經擁有的天賦,自從上帝賜我智慧以回應我的禱告那刻,一直認為這就是上帝對我的唯一恩賜,想不到衪對我的關愛原來自出生的那一天已經存在,這醒覺令我相當震撼,雖然那天賦沒為我帶來什麼顯著的好處,但面對著一份來自上天的祝福,除了感恩之外就只有感動。 這感動久久未能散去,雖然人生已走了一半,但讓我看到在那生命軌跡中仍存在未知的認同,存在的價值和理由都齊全了,內心的馬達徐徐地燃燒起來,時間的刻度被動力淡化,是時候踏油門了。 這天人來到灣仔,在之前光顧過的餃子專門店前經過,看見對面多了間搶眼的新食店,這間名叫 小喇沙 的店子,裝潢非常年青,帶點以足球為主題的佈置,雖然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勝在活潑清新,頗具朝氣。 顧名思義,店內賣的是以叻沙為主的星馬菜,這裏的叻沙款式多樣,就連原隻龍蝦跟上的也有,但自從品嘗過套路差不多的料理,就明白原隻龍蝦只是花招而已,所以我將目標轉投到那招牌海鮮叻沙身上,既是招牌,口味亦較傳統。 論材料,這道海鮮叻沙其實也挺豐富,大魚蛋一顆、魷魚、魚片、豆卜、小蝦和半隻雞蛋,相對於有原隻龍蝦的龍蝦叻沙,也絕不輸蝕。 這裏的湯底有三種可供選擇,分別是豬骨、叻沙和咖哩叻沙。我選的是招牌叻沙湯底,湯底香氣撲鼻,香料和椰奶構成典型的叻沙風味,但味道似乎有點克制,雖算不上清淡,但相對於坊間的口味,這裏的相對比較健怡一點。 配料方面,除了魷魚有點韌之外,其餘的都算到位,配合著叻沙湯,帶出豐富的一面。 主食方面,我選了摻摻,即是油麵和米粉的混合版。論口感和食味,油麵和米粉其實不怎麼匹配,但勝在原始地道,多添幾分馬拉風情。 由於飲品是附帶的,但種類都很港式,所以隨意點了杯熱檸水算了。 整體來說,味道和品質都算合格,尤其是那帶點健怡的湯底,雖然標示了一隻辣椒,但幾乎嚐不出辣味,對於一些不太喜歡濃重口味的港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是這般,這裏的叻沙就或多或少地滲了一些本港元素了。

姨婆.瑪麗

香港有不少馬來西亞餐廰,蝦麵、叻沙、椰漿飯,都不難找到,但芽菜雞就很少見。某日,人經過北角道,看見這間名叫 姨婆.瑪麗 的小店,裏頭竟然有怡保芽菜雞吃,唯當時不是他們的營業時間,只好將店名默記心中,擇日再來。 欲免向隅,三點不露的陋習必須修正,終於成功在三時前來到店前。店內裝潢簡約時尚,格調清新,玻璃門上掛著馬來西亞車仔麵幾個大字,令人有點覺得是刻意迎合港人習慣。但實情是他們的馬來風味小吃也頗多,如甘香醬、娘惹泡菜、烏打……等,全都充滿星馬風味。 正因如此,一嘗芽菜雞的初衷被動搖了。畢竟芽菜雞只是芽菜、白斬雞和湯河粉的組合,三樣食材都可以在香港吃到,只有怡保芽菜是由山泉水養殖,但來到香港就難以肯定山泉水也會跟著來,所以最終我也屈服於口味濃郁的怡保咖哩麵之下。 想不到這碗怡保咖哩麵的配料也頗豐富,單看麵上的兩隻大蝦,還以為是碗蝦麵來。咖哩湯底惹味濃郁,咖哩的風味不算太鮮明,但那複合的香濃味道卻很誘人。配料方面,除了蝦之外,還有魚片頭、蘿蔔、豬紅、豆泡、芽菜、半隻雞蛋和脆炸腐皮。由於湯汁的渲染度高,經過湯汁洗禮的配料們,在滋味上都有所提升,除了蝦因為帶殼的關係,導致在進食節奏上稍微有點蹩腳,其餘就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還有,請別忘記那泡在湯汁裏頭的油麵,兩者很是對味。 這杯怡保白咖啡是加錢要的,煉奶的甜度雖然讓咖啡變得有點矯飾,但這也是白咖啡的風味。 這咖哩麵在菜牌上是標示了兩隻辣椒,但辣度並不是想像的高,可能服務員感受到我有點在意兩隻辣椒所表示的辣度。無論如何,這碗濃香惹味的咖哩麵令我非常滿足,亦沒有後悔放棄了芽菜雞,但美中不足的是咖哩湯汁很容易就濺到衫上來,讓穿著淺色上衣的我,平添了一些煩惱。

Bugis 叻沙.海南雞飯

中美貿易戰是什麼?個人認為是一齣鬧劇,但此劇戲碼十足,拳拳到肉,會否假戲變成真做,只有落幕的那一刻我們才會知道答案。此期間就是考驗我們情緒智商的時候了,幸好手上已沒什麼股票了,就連騰訊也在高位放了,加上香港政府又向低端市民派放現金,草根如我,自然喜上加喜。 理性上我是反對政府派錢的,庫房有錢,就要做好民生,在香港而言,首要搞好醫療和房屋,好讓市民沒有後顧之憂。但在情感上,有誰不會為口袋裏平白多了幾千元而快樂,我也是凡人一個而已。 唯一要警醒的,是在快活中不要忘記工作。 這天馬不停蹄地忙了一個早上,完成首輪工作後,人正好在新蒲崗。我見時間許可,便步行至荷里活廣場,至於為何走到那裏,純粹因為這裏有書店的緣故。除此之外,這裏也有不少食肆,應該可以讓我找到午餐的地點。 當我在書店內吸夠靈氣後,便開始在商場內找吃的。上次吃過的台灣麵口味欠佳,日式烏冬又不想吃,原先這裏有個美食廣場我是很喜歡的,後因商場改動而變了兩間獨立食肆。 我走了大半個商場,都找不到心儀的食肆,正打算放棄的時候,竟然給我看見肉骨茶的照片。這間名叫 Bugis 的食店,外觀上和高級茶餐廳很相似,但裏頭卻只賣星馬菜。我細看著他們架在門外的菜單,見午餐竟然有椰漿飯吃,於是便踏進他們的店子。 Bugis原來是別府飲食集團旗下的一個品牌,品牌下的分店雖然同是供應星馬菜,但都各有專屬的料理,這間就是叻沙和海南雞飯。 雖然椰漿飯並不是這裏的點題美食,但實在大久沒吃了,所以決定要了一個。 稍微等待過後,椰漿飯就端到我的面前。看似普通的白飯卻滲出迷人的椰香,拌上附設的那小碟參巴醬就更見惹味。鹹香的小魚乾和花生雖然脆度稍欠,但仍能帶出口味上的層次。煎蛋調和舒服,看似裝飾的青瓜片也有調節味覺的功效。併配的南乳雞翼的南乳味很重,單品水準不俗,但和椰漿飯就稍欠熟絡。 這裏的跟餐飲料不是奶茶、咖啡,而是薏米水和羅漢果水。適逢早前的咳嗽之患,來一杯羅漢果水是最好不過的了。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雖然算不上極致,但整體水準仍算不俗,口味亦做得惹味鮮明,對於因為抱恙而長時間維持清淡飯食的我來說,的確帶來一份意外的滿足。

星洲名廚

農曆新年將到,雖然只有四天的公眾假期,但在這個華人非常重視的節日中,市面上的商店可連續休息超過十天,食店當然也不例外。食肆不開門,我的文章就沒題材,不先作準確是不行的。多年來為了應付這個空窗期其實都有點習慣了,但也談不上輕鬆,畢竟業餘的熱情沒可能永遠旺盛,不過熱情時幹得漂亮也算不上什麼了得,反而消沉時如何讓自己提振起來倒考功夫,或者堅持書寫的這廿多年間,最大的得著可能就是練出這份能力來。 這天特意再到訪土瓜灣,原因上次找尋譽麵坊時,在北帝街看見不少有趣食店。不過三點不露的惡習未除,原先打算吃的新疆菜館已經午休落場了,只好將目標移到旁邊的 星洲名廚 身上。 其實星洲名廚也有午休落場的時段,不過看著他們樂意地接待我這個遲來之客,令我沒意識到當中的處境,還細味端詳著他們的菜牌。肉骨茶、叻沙、海南雞飯、咖哩農夫包,各有滋味,最後我點了個招牌厚切豬扒叻沙摻摻,還追加一杯星洲拉茶。 論格局,此店和一般茶餐廳無異,不過在主題的綠色色調下,再加上幾盞如花似草的晶瑩吊燈,竟生出一份清新和別緻來,頗有紓緩心情之效。 想不到心情剛放鬆下來,叻沙和拉茶已經端到我的面前來。剛炸好的厚豬扒和叻沙分開上,叻沙上面放上豆泡、雞蛋和魚蛋片,是典型的咖哩叻沙模樣。湯汁濃郁香甜,惹味誘人,融和度高,雖然摻摻的米粉和油麵都各有食感,但在濃郁的滋味下卻變得格外親和。新鮮炸好的的豬扒酥香味佳,但和叻沙相配,彷彿感到有點疏離,於是將豬扒蘸上叻沙湯來吃,想不到也有一番滋味。 這杯拉茶和港式奶茶沒有太大分別,茶味相對較清,沒有香料的味道,面頭仍看到點點泡沫,相信是拉茶的效果。 綜合來說,這叻沙和拉茶也令我滿意,不過這種屬於星馬地區的本土麵食,來到香港後也染了幾分港味,雖然這厚切豬扒也算得上味美,但傳統的叻沙基本上和炸豬扒是拉不上邊的,如果給星馬人看見這種配搭,不知道會感到驚訝?還是會覺得有趣?

南洋小食

2018年到了,天氣冷了,美國聯儲局也加息了。但弔詭的是,加息是通脹形成時所採取的措施,然而多年的量化寛鬆政策,的確令全球的經濟稍見起色,但預期的通脹卻遲遲未見,而美國國債的孳息曲線也愈來愈平,在傳統的經濟學上,這意味著衰退的來臨,不過即將離任的聯儲局主席耶倫卻說,「孳息曲線和景氣周期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句說話是否意味著傳統經濟理論已經預測不到未來呢? 究竟經濟是否真的會衰退?還是進入一個全新的繁榮模式?股市會崩盤?還是屢創新高?樓價又能升多久?這一切我通通不知道,就連下午吃什麼,我也不知道。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見步行步。 這天人來到荃灣,辦完公事後,想找個好地方吃午飯,誰知愈找愈不知道自己想吃什麼,人就不斷地在街市街一帶溜達著,輾轉來到千色匯,再沿著行人天橋來到荃昌中心。 荃昌中心有個既不起眼又市井味十足的商場,來了這麼多回荃灣,卻從未走過這裏,好奇下便往裏頭探探。 場內若明若暗,通透不足,頗有陰沉之感。唯有貫穿商場的主通路兩旁是比較熱鬧。我沿著通道往前走,愈深入,食肆的數目就愈多,雖然全都是些小店,但勝在種類繁多,西餐、素菜、和食、餃子、酸辣粉……不勝枚舉。最後我選了這間 南洋小食 ,全因裏頭有肉骨茶供應。 這碗肉骨茶雖然沒有精緻的賣相,但以小店的角度來說,也算五臟俱全。在足夠的熱度下,肉骨茶的鮮度和藥材的深度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中,喝下去不禁有舒服暖胃的感覺。材料方面算不上豐富,豆泡、支竹、肉排,算是四平八穩,肉排的滋味也算甘美,配上白飯後就成了一個令人滿足的午食。 其實這碗肉骨茶算不上精炒之品,但在適度的調配下,屬於肉骨茶的基本風味仍能保持,吃下去也能叫人舒服,個人認為溫度是當中的關鍵,事關早前吃過一碗半涼的肉骨茶,表面上這裏的還不及人家精緻,但滋味上正好相反。所以別怕只是小店一間,只要基本功夫做足,那怕沒有人家的獨步,還是會讓吃的人感到滿足。

馬來亞春色綠野景緻艷雅

曾說過位於北角的麗池花園是個不利食肆經營的地帶,那時到過的四方城麵店似乎亦逃不過厄運。不過一雞死,一雞鳴,香港人的創業精神似乎是澆不熄的。 新店店名略嫌有點浮誇, 馬來亞春色綠野景緻艷雅 ,足足十一個字,而且是老舊粵語歌典的歌詞,拿來做食店名稱,不禁令人失笑。 我在網上搜查,原來此馬來餐廳的主店原是柴灣的上樓食肆,主打店主的家傳肉骨茶,只是想不到短短的日子裏就生出個分店來。 望著人家的招牌,心想已經很久沒吃過肉骨茶了,不禁懷念著數街之遙的迷湯肉骨茶,那種暖胃窩心的滋味至今未忘。可惜人家煮肉骨茶煮得有點像個藝術家,開店的時間愈來愈短,週末和週日還全日休息,近乎將我拒之門外。 心傷之餘,望著這間號稱三代家傳的肉骨茶,不知能否一解我的痴心,於是決心一嚐。 店內結構和之前的四方城沒有太大分別,除了店名和推廣招紙之外。值得留意的是桌面這張介紹肉骨茶的單張,扼要地介紹了這款福建派肉骨茶的品嚐方法。 不過無論單張介紹得如何仔細,端上來的肉骨茶仍然叫人失望,致命傷是肉骨茶的溫度,微溫少涼,完全沒有勁兒。肉骨茶的口味帶甜,亦有幾分類似茶單寧的感覺,然而整體味道始終單薄,欠缺層次感。 材料方面,除了排骨外,還有豆泡、支竹和冬菇,縱使不以肉骨茶單薄而論之,其水平也只能算合格。 比較有看頭的是這裏配的並不是白飯,而是馬來蔥油飯。可惜這個飯也是微溫少涼,理應鮮香惹味的油飯在不適合的環境下,害得那身苦練回來的功夫幾近散盡,實在可惜。 我吃過的肉骨茶不多,最高的應算迷湯肉骨茶,至於其他的,水準也有一定的水平。但這裏的肉骨茶實在叫人失望,茶湯的味道單薄扁平,差點懷疑他滲了水,實在罪過。綜觀全局,縱使將此道菜給翻熱煮暖,頂多也只是平庸之作。 莊子說:「言隱於榮華。」與其改個吸引眼球的古怪名字,不如先將肉骨茶煮好吧!

海南餐廳

股票市場的波雲詭譎,讓這一陣子的我,對指數的波動甚為敏感。畢竟手頭上有不少股票,雖然在買賣操作上可以抵銷一些風險,但真正能夠趨吉避凶的,是你能否看見世界的將來。這幾乎肯定是屬於上帝的領域,所以在這一刻,人必須謙卑,而且要認真的謙卑。這或許可以讓你看見一些指引,好在這百年一見的經濟大洪水中,既能竊取她經過時的能量,而又免被沖走。 無論如何,這都是件耗費心力的事情。要勝不驕,敗不餒,還要果斷行事,談何容易。而且生活和工作亦要兼顧,根本無暇留意經過的食肆,導致飲食題材乾涸,多年的飲食文章幾近要停寫。 但路不轉人轉,大有大做,小有小做。乘著到大連排道工作的一天,順手找間餐廳作午膳,既可稍作休息,也可當寫作題材,於是這間名叫 海南餐廳 的食店,就被我臨時征召。 海南餐廳不算什麼有名餐廳,但在香港也有不少分店,背後顯然有飲食集團負責營運,加上品牌也不上一個,而這個以海南命名的品牌,是以東南亞風味美食作軸心,叻沙、海南雞、肉骨茶……等,都有供應。 由於菜式五花八門,我看了餐牌良久,始終下不定主意。猶豫得自己也覺不妥,於是下定決心,要了個星洲福建炒麵。約一盞茶的時間,一碟熱騰騰的炒麵就端到我的面前。 純以目測,這碟炒麵非常福建,麵條當然是油麵,調味上亦是那樣淳厚調和,除了微辣的口味外,風味上和春秧街的真真美食館非常相似。真真美食館以地道福建小食聞名,若以福建炒麵論之,這裏的也算到位,只不過單單以那點點辣味來表述為星洲口味,個人就覺得有點牽強。 無論如何,這道星洲福建炒麵也算滋味,配料亦見豐富,蝦仁、小乾貝、蟹柳、魷魚,雖然算不上高級材料,但亦見本份。表面上這是一間東南亞美食餐廳,但嚐過之後,不難發現裏頭其實隱含著港式茶餐廳的基因。

馬來國王

前陣子已經嘗過一間位於士瓜灣的韓國小店,而在這間小店的附近,也有另一間有趣小店,這小餐館賣的是馬來西亞風味菜,店名叫 馬來國王 ,名字雖然有點霸氣,但裝潢卻沒有對等的華麗,反而有點像快餐店。 我看著那貼在門外的餐牌,他們的午餐包含很多馬來美食,如咖喱、喇沙…等。但真正吸引我的,卻是當中的一道印尼炒麵。 印尼炒麵也稱作馬來炒麵,而這小食源於當地的印度人攤販,所以又叫印度炒麵。這道炒麵深受當地人的歡迎,是星馬一帶有名的小食。由於小食本身就沒有嚴謹的規格,所以在流傳的同時,順理成章地衍生出不同的形態,但無論如何,一隻放在炒麵上的煎蛋,卻是個不可或缺的標誌。 這裏雖然像快餐店,但只要開始點菜,就不難發覺自己已在另一個國度,事關服務員全是南亞裔,對於我說的廣東話,顯得似懂非懂,還多次向我核實所點的菜式,在釐清我要的是炒麵而非炒飯之後,才隱約傳來廚房操作的聲響。 約一盞茶的時間,一碟熱騰騰的印尼炒麵就端到我的面前,她沒有原始於印度炒麵的紅色,但煎蛋仍在,麵條也不是攤販慣常用上的快熟麵,換上的是有點像油麵或日式拉麵之類的麵條,效果上也比快熟麵好。從外觀而言,是有點中國炒麵的影子,而味型上也有點相似,只是在當中運行著一份香辣的滋味,令到這道炒麵彷彿多了一點異國風情。配料方面就見得有點雜錦,有蝦丸、魚蛋、小蝦、蔬菜和肉碎,全都切成粒狀,在有效地混和進食的同時也展現出小食的隨意感,再加上面頭的煎蛋,雖然一切都好像很簡單,但滋味卻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 隨餐飲品之中,我選了杯熱咖啡。而這裏的咖啡頗有印尼白咖啡的風味,尤其是那份有點像煉奶的香甜,在咖啡風味的層面來說是稍欠深度,但以一杯隨餐飲品來說其實已算不錯。 其實這間小店的客源不算廣,光顧的都是同聲同氣的南亞人,我這個地道香港仔走進裏頭,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但這感覺其實不太強烈,因為店內的食客就只有兩桌,零落的感覺不禁讓我擔心他們能否支持下去。

栢檔極品海南雞飯

世事難料,不幸的事件不知為何總喜歡纏上九龍灣,早年在淘大花園發生的傳染病事故,對港人來說仍然是一份抹不去的恐懼,近日位處附近工廠大廈又發生大火,更導致消防員殉職,震撼之餘亦叫人惋惜。 大火過後首次來到九龍灣,原先想看看重開的得寶商場狀況如何,但災難剛過,為免做成別人的麻煩,還是打消亂逛的念頭。 安守本份的我,本打算辦完事便離開,但淘大商場內有間三聯書店。雖然商場和災場是有點近,但當中的距離足夠阻隔那份悲傷。畢竟人還是要繼續生活,商場內的人群依舊如常,凡夫俗子如我,當然禁不住到書店逛逛。 想不到沒來一陣子,書店已經搬了位置,雖然仍在商場內,但新舖卻沒從前的顯眼。書店是有少許縮水,但沒減少對我的吸引力,在書堆中漫遊最容易忘記時光,驚醒時已過了午膳時間。原本打算在附近的快餐店吃個下午茶餐便算,然而過程中途經一間名叫栢檔極品海南雞飯的店子,發現他們沒有明顯的午膳時段,心想來個海南雞飯好像也不錯,於是人就踏進他們的店子了。 飯店的模式帶點快餐店味道,面積不算廣但座位也算足夠,我隨意找了個位置,看餐牌之餘亦不忘視察四週,發現這裏的食客以年青人為多,標榜星加坡菜的餐牌頗見充實,雖然也有肉骨茶、豬頸肉和元蹄……等供應,但主打的仍是海南雞飯,而在下午茶時段更有較經濟的迷你版,但由於未吃午飯的關係,我點的是個完整版。 海南雞飯的製作雖然費時,但有九十個巴仙的工序可以預先處理,所以不消一會這個招牌海南雞飯就端到我的面前。和鄰座的迷你版比較,基本分別不大,只是份量上有差別。我先嚐一口油飯,味道亦算鮮潤,香料的位置雖不明顯,但也算到位,整體來說有點泰式海南雞飯的格局,雖見適口,但略欠欣賞度。雞件選用了我不大喜歡的黃油雞,然而皮下脂肪沒想像的多,感覺比預期的好。三色蘸醬齊全,醬油、辣醬、薑油,都算到位,但仍是談不上精彩。 份量適中,味道適中,是典型快餐店的風味,貫徹了店子對市場的定位,在沒有太大期望下,也沒有太大失望。人生在世,禍福難定,十全十美的事不會輕易遇到,但不要因此而失去欣賞的心,因為生命的質量是由感恩而來。

拿督星馬大飯店

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除了有利船隻泊岸外,亦把香港和九龍給分隔開來。從前要過海的就只有乘搭渡輪,後因海底隧道的通車,渡輪的重要性便開始減弱,直至港鐵成為香港最重要的交通網絡後,渡輪便逐漸被人們遺忘。 今天除了天星小輪外,碼頭和航線都逐步消失中,剩下來的也有點苟延殘喘,如果不是某供應商搬到觀塘碼頭附近,我也極少踏足這一帶,縱使觀塘對我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地方。 難得當天工作不見緊密,別過供應商後便到碼頭附近走走,意外發現碼頭旁竟有個熟食中心,我駐足細看,入口附近的牆壁掛了很多食肆為著招徠的廣告牌子,單是這個牌子陣已經令人感到裏頭的多姿多采,然而當中存個名字頗吸引我的,就是拿督星馬大飯店了。 在星馬一帶,拿督可是貴族來,難道有間貴族星馬食店躲到偏僻的熟食中心來,為著了解當中一二,人就踏進熟食中心內。熟食中心最少有兩層,我按圖索驥地爬上二樓,在樓梯的轉角處已看見拿督星馬大飯店的招牌,但這裏沒有給人貴族飯店的感覺,反而意外地草根。 我並不是個只看外表的人,只見舖孑內有食客坐著,便走進去找了個座位坐,誰知凳未坐穩便被伙記安排到另一個擠迫的舖位。既來之則安之,加上地方也算整潔,就暫時忍耐和別人搭枱的狀況吧。 原先打算嚐嚐叻沙、海南雞飯或者咖哩之類的風味美食,誰知差不多所有午市供應的都售罄了,只剩下乾撈麵的類目,於是便點了個怡保大細腳黑豉油乾撈麵,另加一杯星馬薑汁拉茶。 所謂的大細腳其實是雞腳和豬腳,兩者份量不算多,但炆得相當透徹,均勻的味道與酥軟離骨的口感都顯得頗具滋味。至於乾撈麵的份量比預期的多,黑豉油的味道不俗但不見精彩,麵條亦處理得欠細緻,夾雜著一些麵頭之類的起結位,無論在口感和食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油的份量過了火位,幾口過後便有膩的感覺。 溫熱的薑汁拉茶表面泛起一層泡沫,相信是拉撞後所遺留下來的痕跡。薑汁的味道鮮明,但又不礙奶茶風味的展示,有點兩強相遇的感覺,雖算得上協調但稍微欠點和諧。 這裏的乾撈和奶茶絕對不會叫人討厭,但在粗獷的料理手法下,無論在哪方面都只能算是草根大眾的級別,相對於早前在鰂魚涌吃過的幾間令人留下印象的星馬小店,感覺上有明顯的差距。雖然如此,但也要說句公道話,這裏的收費可比一般的星馬飯店相宜,對於有興趣於星馬料理的朋友來說,也倒算是個不錯的入門階梯。

隨心

早陣子在海澤街遇到檳城風味這間令人留下印象的食店,誰知人行到海光街又遇到一間名叫隨心的星馬風味餐廳,見到他的餐牌標注著華人喇沙和海南雞飯,當中雖沒有明言,但相信是他們的信心之作,心想這應該是個不錯的嘗試,於是將店名默默地記在心上。 誰知過了個多星期,人又因工作而回到大古坊一帶,當時正值午飯和下午茶的分水嶺,午膳的上班族已經撤得七七八八,這樣的環境絕對是向我招手歡迎。我筆直地走進店內,挑了個四下無人的面壁位,拿著侍應遞上來的餐牌細看。午餐的菜單的確以喇沙和海南雞飯為主,所以我決定嘗嘗他們的喇沙,間題只是選什麼配料,在眾多配搭的喇沙當中,海鮮喇沙彷彿是最豐富的,於是這道海鮮喇沙就成了我的午餐。 店面的裝潢雅緻,當中亦不失氣氛,可以看出營運資金比小本經營的檳城風味多。約一盞茶的時間,香噴噴的海鮮喇沙便端到面前。我先嚐了口湯,椰汁的味道很實在,香料部份在當中形成細緻的風味,加上湯底厚實鮮甜,湊合成一道香滑微辣的滋味濃湯。 單單嘗了湯底已經知道這道喇沙不會差到哪裏,配上以蝦、炸魚片、豆泡、帶子和仿蟹柳這等豐富材料,再添上半隻流心蛋和芽菜,豐富了滋味又不失協調,絕對稱得上美味。但最令我留下印象的是他們的麵底,雖然喇沙和廣東麵食一樣,麵底都可自由選配,但主要的都是油麵和米粉,而混合兩者的摻摻亦成為星馬的地道食法。然而油麵和米粉在味道上其實不太夾調,而這裏雖然沒有選麵底的項目,在同樣是摻摻的食法下摻的卻是米粉和瀨粉,兩者的食味和口感都相近,在濃郁的喇沙湯底下溫純地展現出細緻的變化,比油麵和米粉的配搭好得多。 自從經驗過星馬食物和薏米水的配搭,在點餐時特意點了這杯檸檬薏米水,這道以檸檬配搭薏米水的飲料,清新的檸檬口味主導了飲品的口味,謙和的薏米則成為隨從。 在香港曾慕名吃過幾家喇沙店,感覺都只是一般而已,當我以為喇沙就是這個模樣的時候,這間隨心卻讓我認識到喇沙的美味。雖然我不知道星馬的喇沙是哪種味道,但眼前這碗在香港吃到的喇沙明顯是一道有著足夠完成度的料理。至於正宗與否的問題,我並不在乎。

檳城風味

執筆時,香港美食車的先導計劃剛剛公佈詳情,政府打算發出十二個牌照,並以烹飪比賽的形式決定牌照誰屬,更要命的是容許美食車停泊的位置不足十個,而且全是旅遊區。 這明顯是針對香港旅遊業的宣傳推廣活動,那輛賣食物的車子只是綽頭而已。車子的本質就是能夠四處走動的交通工具,如果限制它的活動能力,所謂的美食車和不動產根本沒有兩樣。 或者官員們未能領悟老子是如何烹小鮮。市場有自身的生命,只要空間足夠,萬物自會生成,縱使在租金昂貴的香港,也能在橫街窄巷中感受到這股生命力。好像鰂魚涌太古坊的高級商廈帶般,就有迷湯肉骨茶和一葉台灣料理……等誠意小店依存在小巷內,而且這股生命力還有一定的感染力。 最近又給我在太古坊一帶發現了一間名叫檳城風味的小店,從網上得知這間位於海澤街的店子,可能是從西環搬過來的,當中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就不得而知。只知新店坐落於一間小舖子內,幸好装修不失精緻,縱使只得幾張小桌子,也滿有屬於小店的閒情。 店內的食品種類不算多,主打是檳城咖哩,其次還有肉骨茶和炒粿條,再加幾款如沙爹般的小食,可謂貴精不貴多。 當天雖然有點想念肉骨茶的味道,但那道檳城炒粿條卻標明於繁忙時段中可要十多分鐘的製作時間,適逢當天是週末,是個和繁忙時間拉不上關係的日子,在有點機不可失的情緒帶動下,便點了個檳城炒粿條了。 由於店子細小,在即叫即炒的情況下可以清楚聽見店主拋鑊的聲音,未吃已有點令人垂涎。未幾一碟熱騰騰的炒粿條就端到我的面前,而且還讓我在相片中照出鑊氣來。 河粉、貴刁、粿條,都是同一類東西,只是潮汕一帶的方言給這道米製品帶來幾個別名而已。所以這碟炒粿條有幾分乾炒牛河的模樣,但味道上卻沒那麼純粹,屬於醬油的味道仍然是主調,然而當中滲入一些乾海產類的鮮味,鹹香中見層次。在這惹味的複合味覺上,蛋絲、韭菜和芽菜剛好發揮著協調的作用。大蝦質爽,蝦味亦給帶引出來,而臘腸可算是當中的妙著,那份臘味的風味,有很強的味覺帶引力,加深了整道料理的層次,加上粿條炒得焦香,令這道炒粿條的完整性和欣賞性都很高。 滋味過後,附送的薏米水可謂大派用場,那份淡然舒適的口味,用來清清味蕾可比奶茶咖啡來得更到位。 綜合來說,這道檳城炒粿條有相當的水準,只是價錢未算大眾化,但偶爾一嘗也不失為一種享受。

古月

曾經猜過一個燈謎,謎面是從前的月亮(猜一字),答案是今次來到的這間星馬菜館。古月位於北角錦屏街,是七姊妹道和書局街之間的一條內街,如果不是特意鑽進去,是難以發現裏頭有店舖。這種不見天日的地方最適合經營一些實驗性較重的生意,之前的青藏牛肉麵算是個成功的例子,現在的古月某程度都有點亦步亦趨的感覺。 其實錦屏街已經是一條小食街,古月以星馬的著名街頭小食「辣椒板麵」突圍頗感見效。在香港,星馬菜館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通常都以肉骨茶和海南雞飯作招徠,而一道辣椒板麵就顯得有點亮眼。 踏進古月是週末的下午,新穎帶創意的裝潢加上牆上的卡通肖像畫,都給人活力和不羈的感覺,皆因經營者是一班八十後青年。對於我這個上了年紀的中年漢,一聽見什麼八十後就有點皺眉頭,但據聞這班年青人為了這道辣椒板麵,特意跑到星州拜師學藝云云。究竟這是宣傳技倆?還是年青的志氣?我認為不會她一會是難以得到答案的。 雖然這裏也有肉骨茶和咖哩供應,但辣椒板麵是要定的,另一道三色奶茶亦屬推介之作,故一併納入我的餐單內。 板麵源於中國,隨著中國人足跡流落到東南亞,再揉合當地文化,衍生出富特色的麵食文化。在星馬一帶,板麵曾是流動小販的絕活,還發展至入室入舖,當中以星州建記的辣椒板麵最負盛名。 顧名思議,辣椒板麵的靈魂當然在辣椒上,餐牌上亦以三隻紅辣椒的標記來宣告她的強度,尤幸體貼的店員解釋辣度主要在秘製的辣椒膏上,而辣椒膏的多寡是可隨意增減,於是一道普通辣度的辣椒板便放到我的面前,隨之而來的是一瓶讓我隨意添加的秘製辣椒膏。 我打開瓶子一嗅,一股類似蝦乾的香氣徐徐地鑽進鼻腔,頗能引起食慾。 板麵上雖已經放了辣椒膏,或者是因為我對辣度的在意,廚師只添加了很少的份量。我不是無辣不歡的,但這個份量也太少了,為了嘗真辣椒膏的味道,我再在瓶子中添加了一點到麵上。 單獨品嚐辣椒膏,其辣度是有點猛,但和麵條、配料混而食之卻有增鮮增香之效。配料方面分別有半熟蛋、肉碎、江魚仔和類似葱乾和菜頭的材料,將材料拌勻後香氣和味道霎時展現出豐富的層次。呈圓條狀的麵條雖和扁身的傳統板麵有別,但麵條軟糯香潤,無論在口感和咪道上與配料都有良好的呼應。然而最妙的可算是那隻半熟蛋,它不但平衡了辣椒膏的辣度,拌勻後的蛋汁更有助配料黏附麵條,令複合的味道更有效地展現。 魚丸清湯站在平衡和滋潤喉舌的位置,也算到位。 ...

南亞1964

位於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鵝頸橋,除了以流行於廣東一帶的「打小人」習俗而盛名外,亦是食肆和店鋪屯駐的熱門地方,連知名的外國年青厨神也在這一帶開店,畢竟這一帶已屬銅鑼灣旺區,只是世界名廚的店子暫時還未及高攀,找間港式老餐廳來作我的寫稿作業,無論在哪方面都比較適合。 從前的香港,華洋雜處,包容度高。雖然居民以華人為主,仍容得下外來的餐飲模式。而與從前的豉油西餐廳格局相約,卻換以提供南洋美食的東南亞餐廳也曾風行一時,可惜這種以老舊餐室格局的食店已經在時間洪流沖刷下失去了往日的時尚光環,時至今日香港雖然仍存在一些如太平館般的老舊西餐廳,然而一份緬懷的心情似乎已經取代了他們往日的高貴氣質了。 南亞1964應也屬當中的份兒,只是期間多了一個斷層,令她重現於銅鑼灣的,是南亞餐廳第二代的努力不懈,奈何租金和種種原因,餐廳幾度遷址,最後落腳於鵝頸橋旁的樓上舖。 其實以東南亞料理為主打的餐廳從來都沒有在香港消失過,只是經營手法和定位比從前有較大的變化。重生的南亞1964沒執著於昔日的風格和裝潢,換來的是時下西餐廳的一貫清新簡潔。 適逢下午荼時段,我亦不假外求,要了當中的一道福州炒麵。雖然曾有名人力推這裏的炒貴刁天下無雙,但沒理由能炒好一碟貴刁卻炒不好一碟福建炒麵的道理吧。 當福州炒麵上桌時,果真鑊氣十足,材料亦算豐富,調味也見到位和精緻,只是慣常用的油麵卻由類似上海的粗麵條取代。本來炒得乾身而碟底沒半滴剩油,是炒粉麵的至高境界,奈何一本通書不可看到老,粗壯的上海麵需要的是油潤和調味的足量支援,要不然麵芯那寡淡口味會拉薄整體的滋味,破壞其一致性,這裏正正就出現這個情況了。 跟餐的咖啡口味一般,複雜度和韻味都略嫌不足,一般餐茶而已。 我吃過的福建炒麵不多,比較欣賞的有真真美食館和莎巴。前者比較道地福州口味,後者卻是馬拉的風格,兩者都口味鮮明兼油潤充足,然而這裏的福建炒麵彷彿往另一個方向跑,感覺是輕盈了,但那股由滋味帶來的過癮感就顯得有點不足了。

好時沙爹

好好的一個週末被老細召到尖東去辦事,完成任務後剛好是下午二時,人站在尖東的好時中心旁,不經意就想起好時沙爹來。 好時沙爹雖算不上高級餐廳,但名聲也不小,排隊輪候入座的情況是司空見慣的,對我這個不願排隊的人確是一個難題來。 要找到好時沙爹也非輕易,她躲在好時中心的一樓,情況有點像新蒲崗或紅磡區這類冷門地段的商場食肆般。這樣的選址如果只靠街客可會倒大霉,所以這裏的客人要不是識途老馬就是慕名而來的,這亦是小小店子卻經常爆滿的原因。 這天我似乎有點運氣,不需要等候就能直接入座。以商場舖位營運的食肆,找不到正統餐廳的味道,反而地道的感覺很濃烈,而店內的裝潢還帶點鄉土味,人走在裏頭彷彿令人忘記這裏本是香港來。 好時沙爹主理的是星馬菜,蝦麵、叻沙、炒粿條,等星馬菜都一應俱全,但這裏的招牌卻是海南雞飯和串燒沙爹。單是當日,差不多每桌食客都點了這兩道菜,而我亦不甘後人。 先來的是海南雞飯。能否掌握到當中的油飯是這道菜的其中一個關鍵,而這裏的油飯亦沒有令人失望。複雜的香鮮度和口味的圓潤豐厚,令人相當欣賞。而雞肉亦見嫩滑,最重要的是雞皮脂肪不算多,皮和肉的比例也剛好,令人滿意。當中的冬瓜清湯亦見清爽怡人。美中不足的是醬油,雖然我不知道他們用哪種醬油,但肯定不是口味稠密的醬油膏,而淺綠色的醬料則過分微妙,香味和口味都有點曖昧,或者算不上過失,但彷彿欠了點精彩般。 接著來的沙爹一客半打,可隨意點選豬、雞、牛肉,而我點的是雜錦,即三種肉各兩支。其實我對串燒沙爹不甚欣賞,可能和我吃過太多低素質的沙爹有關,而這裏的沙爹卻一改我的觀念。從前吃的串燒沙爹,無論是哪種肉都只呈現一種味道,肉味醃得死實,很沒趣。然而這裏就沒有這種情況,雖然沙爹醬的味道仍然影響著肉味的呈現,但卻不是一股勁兒壓下去,仍然留下一點位置讓肉的風味展露。除此之外沙爹醬的香鮮惹味自然功不可沒。醬和肉互相呼應,加上現叫現烤,風味甚佳,著實稱妙。 綜合來說,這裏的沙爹的確名不虛傳,難怪敢以沙爹之名自居。雖然當日只是淺嚐了兩道菜,但縱使只是品嚐一道美味的串燒沙爹,也不會叫人失望。

肉骨皇

對於食物的正宗與否,我並不追求亦不會抗拒。對我來說,正宗更像一種體驗們元素,所以當得知人家自稱是正宗,而我的錢包又承受得來的時候,我是不會讓體驗正宗的機會白白流去的。而大坑浣紗街就據說出現正宗的肉骨茶云云。 這間名叫肉骨皇的星馬菜館,據說有下午落場的時段,所以我這個三點不露的傢伙也要將到訪的時間稍稍提前。既然人家叫做肉骨皇當然要嘗肉骨茶吧!除了一道檳城香濃肉骨茶外,我還點了個焗咖揶多士伴雪糕作餐後甜品。 大坑原先只是個傳統的老舊社區,除了大坑村民一年一度的舞火龍活動外,這裏其實算不上是一個令人注目的地方。但不知何時開始,這裏竟逐漸變成一個美食匯聚的地方。據說是由於這裏對私家車的停泊比其他地方相對方便和自由,久而久之便累積了一班有點消費能力的顧客群。我没有私家車也不是大富貴,但這區的消費水平並未去到高不可攀的程度,反而特色的東西倒有不少,或者這就是大坑惹人喜愛之處吧! 先來的是檳城肉骨茶,而這道肉骨茶也比一般的來得駕勢,因為他們的肉骨茶是配上助熱的火爐,感覺像吃火煱般,只不過湯底改成肉骨茶而己。未吃前一位像是店主的男士為我把火爐的火力調校好,而這個火爐連同罌罉都精美別緻。由於早前在「迷湯」吃過肉骨茶配飯而感覺良好,所以在等待肉骨茶沸騰時多點了碗白飯。 總算給我等到肉骨茶煮沸,隨即嚐一口,但由於是沸的,縱使在湯匙上已稍微放涼,仍然有點燙傷舌頭。湯汁的主調濃郁中帶股柔和的酸味並與點點鮮味結伴,屬於藥材的甘苦味未見突出。雖然那份柔和酸味帶著藥膳的影子,但感覺上稍欠歷練。然而材料相對地豐富,除了不可或缺的排骨外,還有金菇、枝竹、豆泡、油條……等,各樣材料和肉骨茶也有不錯的呼應。配飯也覺滋味,尤其是白飯淡化了藥材的味道,還原茶湯中的鮮味感覺。當然油條也是功不可沒的,個人認為它和肉骨茶的味道是非常配合的。 我的肉骨茶只吃了個開頭,竟然端上甜上來。桌牌上明確寫上需時三十分鐘製作,現在竟然接著肉骨茶不久便出現。我只得眼巴巴地看著火爐的熱力將當中的雪糕溶化了一半,在控制出菜的時間似乎有改有的空間。話說回來,這道甜品也真夠大,原本以為是一個人的份量,但眼前的似乎有點超過了。當中的焗咖揶多士有點似台灣的「官材板」。蒜容牛油在麵包的表面焗出一份惹味香脆,麵包中空所藏著的咖揶醬則提供著甜品應有的甜味,與焗麵包相配算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