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大牌檔」標籤的文章

北角電車站飯堂

若干年前有本暢銷書名叫「世界是平的」,內裏說的並不是世界愈來愈便宜,而是說數碼化如何將不同疆域的人們與工種連接起來,就好像壓路機將阻隔著人們的大山大河統統壓平一樣,在這情況下,從前有著社會優勢的人可能要面對想像不來的競爭。 從我那接近知天命的經歷而言,縱使沒有數碼化,競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然而處於基層的我,仍然未被淘汰,或者當中是有點運氣,但單靠運氣是不能解釋一切。無論你的工種在未來會否被數碼化,態度往往站在一個關鍵的位置上。 那天因工作的關係途經北角電車總站,原本只是路過而已,卻看見有人走進電車站旁的飯堂。心生好奇加上正值午飯時段,人就鑽進去了。 這個位於橋底的電車站已有六十年歷史,相信毗連的員工飯堂也有若干年紀,雖然飯堂是為電車職工而設,但和大部份員工飯堂一樣是歡迎四方好友的。 瑟縮於橋底下的飯堂,外觀一點也不起眼,但這份彷彿被遺忘的感覺卻隱隱地滲出一點生命的韌度來。而飯堂內那侷促的空間和年月的味道,果真有點像日本漫畫「深夜食堂」的寫照,而主理的亦是一位大叔,不同的是他臉上沒有刀疤,而菜式亦未靈活到可以隨意點選,但那些貼滿牆壁的菜式名稱,相信足夠填滿你對吃的慾望。 那天我點了個時菜牛腩炒麵,雖未見精緻,但味道足,份量夠,烹調的技術亦見到位,不單有勞苦大眾般的粗獷滿足感,口味亦不見失禮。最令人留下印象的是這裏有一份讓人可以暫時休息下來的從容,就好像時間在這裏起不了作用般。我相信這並不是獨自打理飯堂的大叔刻意營造,只不過當大叔偶然一句「今日食乜嘢?」,待熟客回應後便打著爐頭舞弄一番,不經意間便讓人心中泛起一點愜意來。 或者有朝一日,一碟時菜牛腩炒麵能夠以三維數碼打印機列印出來,但無論它如何方便和味美,我也情願選擇來這間位於橋底的員工飯堂。

明利油器粥品

在廿多年前我已經知道何文田邨有個冬菇亭,皆因當年經常要到附近工作,而所謂的冬菇亭其實是涼亭式熟食市場,這種設施經常會在香港的老舊屋邨中出現。然而涼亭是半露天的,屬於冬寒夏暑的環境,亦由於此,我未曾有過踏進去的意欲。直至金融海嘯襲港,位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的老板決定每早免費請老人家吃粥,其善行得到廣泛報導,而在我腦海中又再次浮起冬菇亭的映像,可惜那時的我已經轉換了工作。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負能量和正能量,那麼我肯定是正能量的支持者。近期又經常在電視中看明利粥店的老板發放其正能量,於是再次挑起到訪何文田的決心。 在炎熱的夏天到半露天的熟食市場吃熱粥是需要一定的勇氣,想不到仍然座落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已經架設了提供空調的雅座。 香港的粥店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常與雲吞麵搭檔的粥麵店,另一種是和油器、腸粉、糕點等小食結合的粥品店,而明利正屬第二種。 雖然粥品店沒有粥麵店的講究和精緻,但粥品店定位於普羅大眾,相對經濟之餘,其種類繁多的小食更是體驗地道口味的必然之選。 來到這類大眾化的粥品店,我偏向喜歡吃沒添加任何配料的白粥,一來白粥有其降火之用,二來在講究的粥麵店中不常有白粥的供應。但不知為何,在白粥上加點幼鹽會格外滋味,或者鹽本就是百味之首吧。而這裏的白粥亦沒叫人失望,明火將梗米煲到開花,雖然綿密感未算高,但水米交融下的利落口感卻帶出一份乳滑的口味,這亦是白粥令我無法忘記的原因。  獨嚐白粥雖然不賴,但來碟炸兩佐粥就更妙了。但炸兩是怎樣煉成的,恕在下才疏,要到維基百科搜尋才知道它和戰爭時的物資短缺有關,而且還有炸一和炸兩之分。無論如何炸兩就是幼滑的腸粉包著油條而成的,油條的香脆和腸粉的幼滑是這道小食的關鍵,而這裏亦做得不錯。 但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這裏的東哥炒麵,粥品店的炒麵和小菜館的炒麵是不同的,由於前者是價錢較經濟的小食類,所以麵是大量炒好的,到客人點上時才夾到小碟中,這樣要保持香度和味度的均勻就成了這道小食的用心之處。東哥炒麵畢竟仍是粥品店的炒麵,粗獷感是脫不了,但還可看見細緻的地方,尤其是以細香蔥代替大蔥這一點,讓香氣變得細膩起來,加上味度均勻,油潤感適中,是我吃過同類型炒麵中最叫人感動的。 由於粥品店收費相宜,食客們亦相對地沒什要求,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不爭氣的態度。甜醬、辣醬、芝麻醬,放於桌上任客人添...

清真惠記

近年香港流行清真食品,甚至成為近代飲食的新板塊。這種原先和宗教有關的飲食要求,漸被港人所接受,而且還附帶健康飲食的部分元素,清真菜和中東菜彷彿就這樣活躍起來。其實香港一直都有清真菜館,比較靠近港人口味的有九龍城的清真牛肉館和位於鵝頸橋街市的清真惠記。 清真牛肉館的主打是京式牛肉餡餅,清真惠記的招牌是燒鴨。無論如何,都很難想像這和富有外國色彩的清真菜有關。但宗教無疆界,中國也會有回教徒,他們吃的清真料理自然有中國色彩吧。這一點是我從前不明白的。 雖然未正式光顧過清真惠記,但藉著外賣的便利,他們的燒鴨、咖哩甚至柚皮我都吃過,這天親身踏足清真惠記,其實是有點借題發揮。 鵝頸橋街市熟食市場是個大眾食堂,從前是沒有空調的,只有幾把牛角電風扇在拼命地吹風。現在的環境雖已變得較從前舒適,但服務和環境還是別存在太大寄望。 在食客方面,雖也有外籍回教徒,但還是本地人佔多。我覺得他們的招牌燒鴨不甚了了,反而咖哩方面還算惹味香濃,於是我點了個咖哩羊腩飯。 論外觀這碟咖哩羊腩飯粗獷得令人有被待慢的感覺,但和街市的環境作比,又覺得這種馬虎來得頗合理。當中的羊肉肯定不是上品,可能出於急凍食材,幸好羊肉還適度地展現出風味,加上濃香惹味的咖哩,仍算得上可口。而白飯的素質一般,整體上沒帶來良好的助力。所以那牽動味蕾的濃香咖哩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綜合來說,以服務普羅大眾的方向,加上地道的風味和收費,這裏的水準已屬合格。然而如果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將其視為名食店,那可能會令人失望。

長發麵家

上次到訪過頗具大牌檔風味的德如茶餐廳,卻有點意猶未盡。但要在香港找到街邊大牌檔,除了深水埗區外,其他的不是上舖了就是進了熟食市場。 那天憑著記憶前來深水埗找從前光顧過的大牌檔,可惜已經找不著了。想不到幾年光景,就連深水埗也留不住大牌檔了!帶點無奈的我最後只好走去位於耀東街的長發麵家。 從深水埗地鐵站步行至耀東街,是需要一點腳程。當逐漸遠離地鐵站的同時,四週亦開始展露出點點舊區風貌。耀東街是一條帶點破落的橫街,而原始地道的大牌檔則成了這裏最耀眼的地方。 光顧真正的大牌檔,先要對服務和衛生情況有一定的包容度,要不然是點不下菜的。這裏的豉油撈麵和牛腩是頗受歡迎的,本想以豉油撈拼牛腩作我的餐單,可惜這裏的豉油撈麵是不可拼配的,於是我便放棄了牛腩,獨吃豉油撈麵了。 一道豉油撈麵上桌,呈現出大牌檔的粗獷自然。撈麵還附上清湯,口味清鮮典型,但"師父"的位置也不輕。至於撈麵,單看外表,好像沒什麼醬油似的,但其實份量足夠拌麵有餘。醬油的味道帶甜,口味醇厚但不算很複雜,用作於增鮮提味是頗到位的。而麵條的爽脆彈牙,與醬油配合,甚是過癮。 然而這道簡單的撈麵卻下油甚重,我不知道油份是來自醬汁還是在處理麵條時加入的,但這份油脂卻形成一份有別於一般醬油的稠密感,至於喜歡與否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