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泰國菜」標籤的文章

泰妹

我不是科學家,但近年世界都不約而同地談論著人工智能,曾幾何時科學家認為機械不會像人般思考,現在科學家們卻不遺餘力地教導機械如何模倣人類的思考模式,究竟這種帶點逆天感覺的科技會為人類帶來一個怎麼樣的未來?當中有正面,自然也有負面的。 正面的當然是給人類帶來嶄新的方便,如果機械能夠思考,它就能替人類辦更多的事情,而負面的正是人類的職位被機械所替代。一利一損,兩者彷彿平衡。但當人們感到自已的職位或者專業即將被替代,抗拒的情緒就會掩蓋一切。 雖然人工智能的確能取代人類的某些職位,但嶄新的方便自然衍生嶄新的問題,有問題自然需要人去解決,加上因為方便而騰出的空閒,可是孕育創意和新念頭的養份。所以對於人工智能的威脅,並不是生存的威脅,而是存在感的威脅。 對於存在感的問題,我是𣎴假外求的。自得其樂這絕活早就給我練得揮灑自如,要𣎴然也𣎴會獨自生活了這麼多年,在幾乎沒朋友的生活中悠然自得,靠的就是欣賞能力。然而很多人認為欣賞能力等同與名牌打交道的能力,這只對了一半,因為所謂的欣賞力其實只取決於你的好奇心有多大、多深。 這天人仍舊在紅磡區蹓躂,乘著午飯的熱時段還未完全開始,我走進一間名叫 泰妹 的泰式餐廳,餐廳裝潢尚算精緻,雖不見濃厚的異國風情,但舒適度仍令人滿意。 打開餐牌隨即向午餐類目掃描,沒見什麼令人驚喜的菜式,不過泰式元素卻是到位的,為了滿足我對多樣性的追求,於是我要了一客泰式雙併飯。 所謂的泰式雙併就是泰式海南雞併泰式豬髀,無論是新加坡還是泰國的海南雞飯,靈魂都在油飯身上,遺憾碟裏的是白飯,縱使雞肉嫩滑,豬髀味美,再配上濃厚的醬油膏和豬髀汁,仍然帶𣎴出屬於海南雞的魂魄,感覺就好像是一碟切雞豬手飯般,味道𣎴俗但仍見失望。 飲品是跟餐附送的,正宗的泰式咖啡是何許味道我並不知道,但這一杯名叫泰式咖啡的飲品明顯有點難喝。 總括而言,料理中的泰式元素是存在的,但演繹出來卻帶著一股港式的感覺,雖然美味沒有國界之分,但掛得起這個泰菜招牌就不能馬馬虎虎,除非你標榜的是港式泰菜,那就另當別論。

新泰東南亞餐廳

世界是有規律的,所以一加一才會等於二,人類明白當中的規律,所以才能稱霸地球。然而人的心並不希望完全臣服於規律之下,慾望總將我們引到一個規律以外的想像空間。 世事的確有難以預料的一面,看似這樣,最後竟然是那樣。本來準備離開的同事突然因為某種原因又繼續留任,一場本是同事們自發的歡送晚宴,隨即變得有點滑稽。然而對人好不需要理由,愛一個人也不需要原因,於是飯宴如期舉行。 飯局自有搞手,選址於灣仔的 新泰東南亞餐廳 ,我只負責參與,點菜也有不需費心,說不出的舒服。 先來的是泰式柚子蝦沙律,味道酸甜適口,柚子的風味亦見有趣。 雖然是泰式餐廳,但也夾雜了些越式風味菜,這道蒜茸越南牛油雞翼正是其一,雞翼的味道不錯但和我記憶中好吃的越式牛油雞翼仍有一點距離。 這道泰式炸蝦餅不錯,味鮮彈牙,沾上附設的泰式醬料就更見滋味。 又回到越式菜餚的烤蔗蝦,裹在蔗上的蝦肉和炸蝦餅是一樣的,但形狀和料理方法的不同,味道比炸蝦餅略遜一籌。 椰菜仔這種蔬菜很少在其他餐館出現,所以幾乎成為了泰式餐廳的標誌。 泰式蝦炒金邊粉並不算特別,但用蛋液在上面畫出一個網狀的裝飾也見心思,加上金邊粉炒得惹味,不錯。 接著是蝦膏炒飯,蝦膏的味道不見太突出,但整體味道也算滋味,配上臘腸和肉鬆,感覺有趣。 最具趣味性的可算是這道越式燒春雞釀香茅黃飯,燒春雞裏頭填滿薑黃飯,配上風味獨特的沙律菜,和季季紅的有米豬頗有異曲同工之感。 這道青檸蒸魚頗見辣味,但魚肉肥美,也算不錯。 羊肉咖哩是後加的,味道香濃惹味,風味有點四平八穩。 伴食的烤薄餅未有一嚐,難言美醜,但相信不會太差。 泰式甜品拼盤最是迷人,椰奶的香甜是為我留下印象的地方,雖然不是每款都有吃過,但仍然給人留下舒服的感覺。 邊吃邊聊,一個晚上就這樣輕鬆過去。人生難以估算,際遇亦不可細量,前進時留點後退的方向,敗走時不忘保存實力,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Crazy Noodle

香港已完,著著實實的完了。政治從來都是我最討厭的東西,在我居住的城市,從前是沒有這樣的事,但自從回歸後,一切都改變了。 曾幾何時,有位維權的示威者,在中環的天橋上危坐,間接導致一位前往協助的警員意外地從天橋墮下身亡,那時人們選擇淡然。早前旺角暴動,警察被暴徒打至頭破血流,人們仍然選擇淡然。但國民教育、政改方案以至逃犯條例,人們卻以遊行來顯示不滿。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分別,所有事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香港人的反中心態已經根深蒂固。 從前有位船主,他將一艘船的主理權租給另一人,租客將船打理得很好,成為了一艘漂亮郵輪,名聲傳遍四周。然而時間過得很快,租用限期到了,船主要收回郵輪。但郵輪上的員工對船主很是不滿,覺得船主是個土包子,不配成為他們的主人,然而郵輪沒有其他碼頭收留,也礙於形勢,船員只有無奈接受新主人。 接手的船主有權委任船長,船員無法拒絕新主人,但可拒絕接受這位被委任的新船長,於是在航行中經常作出不合作的態度,令郵輪的運作顯得非常的不隱定。於是船主接連換了幾位很有能力的船長,但情況都沒有改善。 在這段時間中,船主因經營其他生意而漸漸富有起來。船主本以為自已再不是土包子後,船員們會另眼相看,誰知一日土包子,終身土包子,船主再次碰了鼻子灰。 於是船主放棄這艘船,她能夠繼續航行的就由得她航行,他無心破壞這艘船,但自己卻另外建造一艘新郵輪。由於船主早就長知識,所以新郵輪建得特別漂亮,而舊郵輪因為得不到支援而逐漸破損,最後擱淺在一堆舊岩礁上。 一天一位漁夫帶著小兒子到舊岩礁附近捕魚,小兒子看見這艘擱淺的破船便問起父親來。 父親說,這郵輪名叫東方之珠,曾是世界知名的華麗郵輪,如今已沒幾個人記得她了。 華為被美國逼迫後,人們才知道他們早有備胎方案,一間公司如此,一個國家怎可能沒有這種預備。 世界本就瘋狂,顛倒黑白,無事生非,比瘋狂更瘋狂,碰巧在天后遇到同樣瘋狂的 Crazy Noodle 。但Crazy只見店名,其出品和裝潢都沒有什麼瘋狂的感覺,是間頗有年青氣息的泰式粉麵店。 他們的出品主要是湯底、粉麵和配料的自由組合,於是我挑了個清邁雜錦,椰子酸辣湯底和清邁蛋麵。 所謂的清邁雜錦分別有雞粒、炸魚餅、炸蝦餅、火腿、雞翼和薄脆。除了雞翼和薄脆,其餘都是加工食材。雖只是加工食材,但味道...

紅蟻泰國菜

人生中煩瑣事實在太多,偶爾我會有種想法,如果一切能夠簡單一點就好了。如此這般,剩下來的精力就可以集中用來思考宇宙或者人生。所以如果可以一站到埗的,我都很少中途下車。 那天我的目的地原是觀塘,但人在101號巴士裏頭,忽然對觀塘的熱鬧有種抗拒感,我不想在那裏逗留太久,尤其是用膳這方面。於是我有點草率地在牛頭角下了車。 雖然牛頭角不是個冷清的地方,但我卻在一個清靜的巴士站下了車。我環顧四週,這裏隱約流露著一份被人遺忘的與世隔絕,旁邊的路牌悄悄地告訴我,這裏是定安街。我隨意地在附近蹓躂,踏實、著地感是這裏給我的感覺,地方範圍不算大,很有角落的風格,只是想不到食肆卻比想像的多。原先不打算這麼早吃午飯,最後人卻停在一間泰國餐廳門前。 單看名字,以為這間名叫 紅蟻泰國菜 的食肆很新潮,誰知是間撲素中帶點草根的食店。午餐的菜單也很典型,泰式菠蘿炒飯、泰式海南雞飯……等,我在其中選了個茄子肉碎飯。 待了一會這茄子肉碎飯便端到我的面前,外觀上和打抛肉有點相似,只是多了點茄子和少了顆煎蛋。味道風格是一貫的泰式調味,惹味中有點跳,給人江湖味的感覺,但不算過份。泰式辣醬的位置亦隱約看到,當中也帶點辣度。整體來說,下飯是毫無難度,加上茄子的嫩滑口感,亦有點平衡之效。 龍眼冰是另點的,感覺典型,沒特別驚喜,但用來清清味蕾也是到位的。 這泰式餐廳的出品未見驚喜,但也不失禮。想不到中途下車會遇到有趣的體驗,一站到底雖然安全,偶爾偏離航道也不是罪大惡極,反正目的地是定了,中途就好好地欣賞種種可能出現的有趣風景吧。

Thai Street Kitchen

港人市儈並不是今天的事,自開埠之初這現象已經存在。一句常掛在香港人嘴邊的「搵食」,已經可以將這種基因表露無遺。隨著時日不斷伸延,當今新一代講的都是自由和理想,彷彿市儈情不再。不過如果律師不是份受人仰望的專業,而醫生又不是一種為人尊敬的身份,那麼又有多少個孩子會將其寫進以我的志願為題目的作文習作上? 夢想是多了,但大多是另類的優越塗裝。社會是進步了,但由上而下仍然講效益,由下而上仍然講剝削,市儈的血仍藏在骨子裏,只是以另一種形式散發出來。難怪世界已經再沒有偉人,因為南丁格爾已死,李時珍也同樣死了。 或者我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問如果沒有特定的環境和際遇,我也可能不會以寫作為樂。所以我不介意別人隨波逐流,頂盡只會要求自己多一點。 灣仔聯發街有一段沒有名字的小巷,那裏曾孕育過一間日式拉麵店,麵店經營得不錯,幾年間就換上了大舖,剩下那細小狹長的舊舖也不乏租客,記憶中見過有外國人在那裏賣燒烤類食品,不過經營了不久就換上了Thai Street Kitchen 。 顧名思義,這是間泰式小店,主持的是幾位應該是泰籍的姐姐。麻雀雖小但飯、麵、小食都有供應,那天我就選了一款配肉丸的船麵。 船麵以牛腩為主體,湯汁亦是牛肉湯的滋味,味道清鮮帶甜。牛腩也算鮮嫩,帶點花椒、八角的風味,感覺和香港麵店吃到的差不多,全靠香菜和芽菜引發出點點異個風情。而那小小的豬肉丸也有幾分越南扎肉的感覺,整體風味也不算特別強,折衷的方法是善用桌上的調味料。 不知為何,這陣子香港好像多了很多以船麵作招徠的泰式小店,相信和風潮、流行,這種事脫不了關係。不過我從來不會鄙視那種致力求存的心志,但如果能夠在生存以外多加點品位和用心,那對自己還是他人,也是一種助益。不過我在網上搜尋此食店的有關資料時,意外地只在外賣手機程式的平台上發現他們。對於一間食肆而言,如果只著眼於外賣市場,志氣未免短淺,對於主理的廚師,也略嫌欠了一份靈魂。

甲泰船麵

2018年終於過去了,究竟2019年會是怎樣的一年,從世界的局勢和經濟方向而言,彷彿到處都是危機,但當所有人都看到危機的時候,這當真是重大的危機嗎?相反如果這危機是人力不可逆轉,縱使人們都看到危機,災難仍無可避免。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俗語,「有早知,無乞兒。」 自古以來,當人類擔憂患難的時候,難免會求問蒼天。適逢中國人的新年將至,以十二生肖來推測來年運氣的文化沒有因為科技發達而改變,坊間的運程書到處可見,其中一位師傅習慣為世界大事起卦,今年他為世界經濟起了個風地觀。 對此卦,大師自有其詳解,然而從基本的易經卦象來說,觀:表觀察、觀看。是個最標準的狀況卦,吉凶未定。凡事不可輕下決定,需要再觀察一下局勢再做打算。尤其是對長官、上位者的態度更是要察言觀色,不可輕忽大意。 雖然卦象的解釋是從網上節錄下來,但一句吉凶未定,已經讓人忐忑,如卦象所言,來年的投資還是小心保守為上。 那天人在紅磡一帶蹓躂,街上的節日氣氛正濃,為免浪費這份愉悅的感覺,決定為自己找間舒服的食店,於是人走到黃埔的丸龜製麵所,看見裏頭食客不太多之外,更發現同舖竟有另一個名叫 甲泰船麵 的品牌。 在日式烏冬麵店內竟然可以吃到泰式船麵,雖然有點奇怪,但有趣的程度卻不少,於是人就走進裏頭。 店鋪內是日式連鎖食店的典型裝潢,整潔、年青、雅緻。他們的烏冬麵部份,有點像車仔麵的自由併配模式。而船麵方面,以豬骨黑湯、海鮮濃湯和泰北清湯三個組合為主。而主食方面有傳統的白米條和細米條,還有比較有趣的雜糧黑米條和雜糧紅米條。於是我就要了一碗豬骨黑湯雜糧黑米條。 點菜、付款,然後拿著個號碼牌找座位,未幾船麵就端到我的面前來。我曾在上環吃過另一間食店的泰式船麵,那時的感覺獨特,尤其是湯底,那種有點像藥材也有點像香料的濃厚複合口味,令人印象難忘。於是今次也先嚐了一口湯,酸、辣、鮮、甜,感覺雖見滋味,但濃厚度和香料的感覺似乎輕了一點。而配料方面倒見豐富,肉丸、泰式燒肉、豬肝、肉片、芽菜和薄脆,每樣都見到位,和湯頭亦見配合,只是慣常在船麵上出現的豬油渣,卻給薄脆取代了,神髓難免打了點折扣。黑米條的食味和口感不見得太鮮明,在湯汁那滋味調和的調子下,感覺也見協調。 這杯龍眼水,口味清甜,可惜只有泠飲,是為美中不足。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是連鎖飲食集團慣常的四平八穩,不...

泰好食

這陣子,公司同事經常問我,在全球股票市場紛紛下調的今天,是否入市良機?我打了個比喻說,現在就像一間經常爆满的華麗劇院突然發生火警,劇院內的人爭相地從裏頭跑出來,如果現在衝入劇院內,縱使火警只是虛驚一場而沒把你燒死,也隨時給驚慌的群眾踏死。所以應該等火燒完,消防員們清理好現場後才考慮進場,縱使如此也要做好防備,因為場內可能仍殘留一些有毒氣體,加上劇院重新裝修需時,直至等到人們普遍忘記了這場火災,劇院再次爆滿的時候,你才有可觀的收成。 不過同事仍死心不息,硬要我給個具體時間。我只好根據以往經驗說,最快也要六個月後,不過大前題是美國的經濟沒出現什麼大件事,要不然我也不知道到時是什麼境況了。 話轉回來,最近人在街上走,發覺街上好像多了不少新開張的食肆,當中多屬中高端的消費水平,這景象有點似曾相識,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總覺得世道好像朝向一個不明朗的方向前進。這感應不禁讓我打了個哆嗦,或者真的被近來的不良氣氛嚇倒,就連稍為光鮮的店舖也令我有點卻步,直至眼前出現這間有點奇貌不揚的泰式飯店,才令我的腳步有點緩和。 這間名叫 泰好食 的館子,座落於灣仔廈門街。自從利東街重建完成後,這一帶已經變得時尚格調,和茶餐廳沒有兩樣的泰好食反而有點突出。在那貼滿菜單和照片的外牆上,看見一塊寫上午餐菜式的小黑板,裏頭一道紅咖哩雞飯不禁挑起我對咖哩的食慾,再加上那合宜的價錢,人就走進店裏頭。 古早的泰國料理其實是乏善可陳的,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然而現今的泰菜可以獨當一面,某程度是建立在潮汕移民的料理基礎上。雖然泰菜和中菜有著這份淵源,但茁壯成長的泰菜早已擺脫了中菜的影子,不過在這淵源的牽引下,泰菜的口味仍普遍為華人所接受。 魚露、糖、香料……等基礎的泰式味道,沒有令人陌生,加上紅椒的香氣,令這道咖哩變得入形入格,雞肉和豆角同化其中,在咖哩裏滲出各自的味道。雖然午餐飯款一般比較典型,但泰式風味活靈活現,而且咖哩汁的下飯能力極強,頗令人滿足。 這珍多冰是包含在午餐之內,口味清涼舒服,椰汁味十足,雖然咖哩的辣度不強,但也有一定的解辣能力。 其實這裏的晚餐小菜,消費也便宜不到哪裏,幸好他們沒有忘記一班較貼地的顧客,就這午餐而言,收費六十有五,以灣仔區來說,也算得上手下留情的了。

666泰船麵

一條鐵路,一個地鐵站出口,深深地影響著地區的發展,早年前還保持著點點清幽的西環,不經不覺地興旺起來,程度上雖不及銅鑼灣和旺角,但過程卻很明顯。 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原因,近來少了到西環溜達,想不到在這短短的間歇期,那間還算是新店的洪叔叔車仔麵原來已經消失了,換來是一間以試業形式經營的泰式粉麵店,由於他們以試業形式經營,信心看似未足,便留待他真正勇敢面對食客時才光顧吧。 如是這般又過了一些時日,某日再次經過西環,看見他們以 666泰船麵 作招牌來營業。起初並不知船麵為何物,但偉大的互聯網又為我省卻不少功夫,原來船麵是泰國水上市場的特色小食,由於在小船上販賣所以叫作船麵。 未嘗過船麵的我,自然要嘗嘗他們的遊泰國(豬肉船金邊粉),因為知道船麵的份量比較小,所以另點了一份泰式炸蝦餅。 在等待我的船麵的同時,順便細看他們的菜牌,他們除了供應粉麵外,還有幾款泰式飯款,主食之外,他們的小食也頗有特色,就連沙爹串燒也有供應,個人覺得比正餐還吸引。 正當盤算著再光顧的可能性時,我的船麵已放到面前。此麵的湯頭,肉眼看已見濃郁,驟眼看還以為是碗中藥來。為求真相,我先試了口湯,此湯果真濃厚深沉,除了鮮甜外還有點類似藥材或者香料的味道,風味特殊、個性鮮明,亦不失味美。至於配料方面,有肉片、腩、肉、蘿蔔、魚蛋,雖然好像有點平凡,但想不到此麵還灑上幾粒豬油渣,讓整體的味道頓時活起來,驚喜之餘也不要忘記那被湯汁泡著的金邊粉,彈牙的口感和粉質都叫人欣賞。 雖然泰式炸蝦餅沒有什麼叫人討厭,味道和口感也令人滿意,不過除了造型上有點特別,基本上還是炸蝦餅一道。 只怪寫作之路未竟全功,境外旅遊這等活動,仍未適合我現時的生命時空。可幸香港是個好地方,雖未曾踏足泰國,但也能淺嚐船麵的滋味,妙哉!

泰北風味

上星期吃了頓泰國風味菜,雖然有點意猶未盡,但未到欲罷不能。不過剛好在這個時候看到報章專欄內提到一間位於銅鑼灣區的泰北料理店,雖然文中並沒提及店名,但以我在中央圖書館附近留下腳毛的經驗來說,非信德街的 泰北風味 莫屬了。 信德街是條內街,位於中央圖書館附近。雖稱為街但和後巷差不多,長年缺乏人流,只有一兩間小型茶餐廳耐得住經營,情況和麗池花園有點相似。不過自從街內有酒店落成後,微妙的變化就開始了。 街內除了出現泰北菜館,還有雲南菜、西式扒房、生蠔酒吧,雖然並未將貌似後巷的內街霎時變得熱鬧起來,但和從前已經很不一樣了。 西式扒房和生蠔酒吧對我來說似乎高級過頭,頗有做作之感。雲南菜館的格調也不低,並非一般米線店般平易近人。唯獨是這間泰北風味讓人感覺零負擔,而且據專欄所述,此店的廚師是正宗的泰北人,因和店主相熟才合作經營泰北菜館。 店子的面積不算大,空間也有點岩巉,但佈置也算骨子,人走進裏頭也不見太侷促。由於當下的食客不算多,我隨意挑了個近門的位置。當不知是店員還是店主的漂亮大姐,將奉客的清水端到我的面前時,我只向她問了一句:「還有飯吃嗎?」 只怪我這個三點不露的大叔總是姍姍來遲,人家都進入下午茶的時段,我才來吃午飯。幸好這裏的界線並不明顯,在大姐的一句肯定回應後,我便在午餐的菜單中挑了個泰北香草炒雞配飯。 別看這香草炒雞的份量有點少,但味道卻不失細緻,鮮、香、微辣,還帶點點甜味,惹味和香草的巧妙調配合宜。雖然汁料上沒廣府人習慣的勾芡手法,但雞肉和汁料似乎經歷過一定的烹煮,肉的味道和醬汁的味道水乳交融,下飯能力極高,實在叫人舒服。 這裏的檸檬飲料,用上的都是青檸,當日我點了杯檸蜜,基本結構和茶餐廳的差不多,不過當換上青檸之後,味道就微妙起來。青檸的酸度比黄檸檬優雅,而香味亦比較細緻。 我對泰國料理並不怎樣熟悉,什麼是泰北風味,我其實一頭霧水。不過以我在香港吃過的泰式料理來說,味道上一般都是大開大合的居多。以味論味,味道上比較調和仔細的並不是未嘗過,只是有點久違了而已。

曼谷車站

自從九龍灣迷你倉大火後,已經很久沒到過毗鄰的得寶商場,那天人剛巧到九龍灣辦事,公務過後的下午,相對地有點清閒,便特意繞路到那裏逛逛。 事隔多時,遇上祝融之災的工廠大廈仍舊封閉著,但鄰近的得寶商場似乎沒有什麼影響。還記得當時,商場剛巧完成翻新工程,當中一角便劃為以懷舊為主題的「牛下新城」,記念已清拆的牛頭角下邨。當天重臨,整個「牛下新城」區域都暢旺了很多,鋪子都接近滿租了,還多了個親子遊樂場。 我沿著自動樓梯往上層看,相對於下層,上層沒感到有什麼大變動,只是人流多了點和某些舖子好像已換了招牌。 無論如何,民以食為天,這裏還是以食肆為主導。當中一間名叫 曼谷車站 的泰國餐廳剛好吸引著我,看著他們立在舖前的菜式照片,不其然就想來個泰國料理。 食肆以車站為名,內裏的佈置亦模仿著列車車箱作設計。單看其經營模式,彷彿有餐飲財團的背境。論風味,未必及得上由泰人主理的木店地道,但味道這問題就要一試才會知道。 當天我點的是午餐內的冬陰功炒飯,倒扣的炒飯雖然在賣相上是比較美觀,但上桌前多了個手續,或多或少都會減弱了炒飯應有的鑊氣。 味道上,這道擁有一隻辣椒作標記的炒飯果真有點辣度,不過酸、甜、辣,三者配合得宜,帶點勁之餘亦滋味過癮。裏頭的材料當然少不了蝦的份兒,而且還帶有幾種不同的菇菌,當中最令我在意的是炒飲中的車厘茄,雖然車厘茄的份量很少,而且已炒至軟身,但當中的甜味卻和那屬於冬陰的酸辣味很是對頭,還有那用作裝飾的芫茜,和飯同吃也有惹想不到的協調作用。 這道炒飯酸、辣、鮮、甜,惹味鮮明,但在豐富的味道之下彷彿少了個錯位,如果能夠多添些香菜或青瓜粒之類的清爽食材作平衡,這道炒飯可能會變得更有深度。

金龍泰國菜

人不在狀態,加上俗務纏心,的確有一刻閃過停寫飲食文章的念頭,但傾注半生的創作之夢仍未竟全功,文字修練怎可停,我可以容忍自己馬虎一點,但不可容忍自己放棄。秉承之前大有大做,小有小做的權宜之法,我又草草地借一頓孤獨的午飯來做題材。 鰂魚涌近太古城一段,其實有很多食肆,但太貴的又不想幫襯,太便宜的又怕擠迫,一副窮酸秀才的性子,連自己也覺討厭,真想找個地洞鑽。剛好附近的祐民街夠隱蔽,雖然裏頭都是茶餐廳和粥麵店之類的食肆,但尾後其實還有一間泰國菜館。 這間名叫 金龍泰國菜 的館子屬於小本經營,主理的是幾個泰國人,當中有位漂亮的姐姐能夠操流利的粵語。那天我來到的時候,午飯時段已經完結,店內只剩一台未走的食客。 我見機不可失,便拿起餐牌問午餐還在供應嗎?漂亮的大姐於是停止朗讀那本狀似泰國經文的厚書,爽朗地回答我說:「有。」 於是一碟香葉辣椒燒肉飯就成為我的午餐,不過在飯菜上桌的同時,他們也在附近的餐枱上擺上員工飯菜。他們對我這位阻頭阻勢的包尾食客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實行你有你食,我有我食。難得店員如此豁達,我亦吃得格外舒服。 泰式燒肉和香港燒肉並不相同,它有點㑰經過火烤的上海鹹肉,味道鹹香,嚼勁突出,與香葉、辣醬同煮,更顯惹味。他們的辣醬雖然加了香葉,但味道和某品牌的泰式辣醬非常相似,讓人有格式化的感覺。辣度不輕,大約有中辣的程度。豆角粒的位置準確,在口感和味道上都做到一定的平衡。 在這種小型食店中喝一杯餐飲咖啡不應太苛求,能做到本份已經算合格。 其實在這暑熱天時,來一碟香辣惹味的料理,也頗叫人開胃,而且刺激的口味亦吃得人過癮、舒服,不過那略嫌格式化的調味風格,難免讓人有大眾食堂的感覺,整體表現雖然不錯,就是欠了一點感動。

好運泰國美食

那天為了應付一連串緊密的工作,整日的排程都顯得環環相扣,就連午飯的時間也無可奈何地被迫縮短。當人走到新蒲崗的康強街附近,路見一間名叫 好運泰國美食 的小餐館,由於店面太細,部份餐桌都以臨時的方式放到行人道上,我見當中有空座位,兼盤算過可以調動的時間,於是便坐下來吃個簡便午餐。 或者是店面太細的關係,裝潢上不見有鮮明的泰國風情,除了那幅鑲在相架上的泰王肖像。不經不覺,泰王普密蓬已經仙遊多時,人雖然離開了,但他在泰國人心目中仍然擁有崇高的地位。雖然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的權力沒想像的大,但仍有不少人擔心繼位者是否擁有足夠的威望來繼承王位。 這狀況不禁讓我想起香港近期流行的「撕裂」論。雖然香港社會普遍地將這種「撕裂」論,解釋成一種年青人和成年人的意識型態分歧,但明白的人都知道,這種所謂的「撕裂」,其實和年紀沒有必然的關係,反而和香港人對英國殖民地統治的懷念有一定的關連。 以事論事,英國的確對香港人有恩,無論是有心或無意,她確實將香港這片爛地,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大都會,這份榮耀與自豪感,某程度都藏到每個香港人的內心深處。然而以文明都市人自傲的香港人,漸漸意識到將要被一個運行著三流制度的三流國家所統治,這就是香港人對回歸祖國的抗拒根源。 回歸初期,雖有點風雨,總體還是相安無事,這與香港仍存在優勢有一定的關連,那些曾流行的金蛋論,正好說明這一點。但今天中國已經是一條甦醒了的巨龍,而香港人那份曾經自豪的優勢正急速消散。 由內地人殷切地歡迎港人北上置業和消費,到港人厭惡內地人到香港置業和消費,正正顯示著一隻鬥敗公雞的模樣。這份沮喪和挫敗感雖然不明顯,卻挑起並強化某部份港人那潛藏著對祖國的厭惡。所以澳門的回歸比香港明顯順利得多,並不是因為澳門人沒種,而是葡萄牙殖民政府從來沒有將澳門變得優越。如果一切政治議題是藥引,這份普遍存在於港人內心的鬱結就是炸藥,這就是所謂「撕裂」的本相。 香港和泰國不同,加上政變在當地很普遍,就好像店員推介給我的這碟泰式香菜肉碎飯般家常。但這香菜肉碎和迦米泰式小食的打抛豬肉,在水平上有明顯的差距,不過以一頓普通的午飯來說,也算合格吧。 於是我草草地吃過飯,再喝完這杯附送的檸檬茶,便繼續我的工作去。

迦米泰式小食

香港地方細小,但外傭的密度卻相當高,從前只有大戶人家才顧得起傭人,現在連中產不到的家庭都忙著在家中添上一位姐姐。菲、印、泰、緬甸、斯里蘭卡,全方位選擇,迎合不同的家庭需要,可見市場需求甚殷。 老實說,我是個不輕易接受陌生人在我家中進進出出的人,這和種族歧視無關,只因我對關係層次有嚴格的區分,愈接近核心範圍,柵欄會愈大。 相反我對美食便沒這種要求,不知是否為了補賞這種內圍的拘謹,對吃這方面反而相對地開放。這間位於渣華道近北角碼頭路段的迦米泰式小食,那其貌不揚的店面,給人一種只招呼鄉里的感覺,尤恐語言不通的我,發現店內原來不乏本地食客,於是決定去嚐嚐地道泰式小食的滋味。 由於店面細小,座位簡陋而侷促,換來的是地道的風味。原先打算吃小食的我,被桌面的菜牌吸引住,鮮明的泰式風味菜讓人有逐一品嚐的慾望,最後我挑了個泰式打拋豬肉煎蛋金邊粉。 全店由一位泰籍婦人主理,兩位狀似子女的年青人作幫手,堂食外賣一腳踢,所以耐心等待是必須的。但這等待還是值得的,當這碟金邊粉端到面前時,撲鼻的香氣令人食指大動,讓循例的拍照變成與時間的競賽。 「打拋」是種泰國香草,據說現多以蘿勒取代,我不清楚當中差別,分辨不到是打拋還是蘿勒,但當中那份香味絕對可以挑旺人的食慾。鮮、香、辣,配合得非常好,配料中的豬肉以肉碎的方式呈現,所以肉的感覺不太強,但在調汁的帶動下讓人遺忘了當中的失落,而辣椒的辣和檸檬葉的香絕對是當中的功臣,這份滋味又和金邊粉演繹出一份美妙的均衡,與此同時蛋黃又在另一個方向來豐富這份滋味,毫不起眼的豆角則默默地為口感提供元素,而最妙的是高溫油煎成的蛋白脆邊,在有效地吸收調汁下形成意外的驚喜。 完全沒想過在這其貌不揚的店子內會吃到完成度如此高的料理,實在令人喜出望外。天生沒有僱主命,亦不懂使喚人,但非常歡迎外傭,尤其是能夠帶來好料理的朋友。

泰皇(泰國菜館)

在香港有種叫作收視保證的講法,即電視台的皇牌節目。從前這冠冕是屬於週一至週五的三線劇集,但時移勢易,曾在媒體上聽過某些資深人士說,現在那些暢談飲食的節目才有收視保證。 我不會懷疑這講法,因為我也是當中的支持者。早前在某飲食節目中得知荃灣有個鱟地坊的地方,於是借著工作的便利特意去逛一逛,原先以為那裏有許多食肆聚集,誰知除了節且中介紹過的幾檔小食外,其他的都是些售賣日用品的攤販,由於不是為日用品而來,難免有點掃興。 不得要領下,便打算到客户樓下的快餐店用膳,然而在路過河背街的期間,看見一間不甚起眼的泰國菜館。這間名叫泰皇的食店,名字格外的霸氣,但裝潢上有點晦暗,貼在門外的午市飯餐也未見特色,但見價錢合理,加上饑腸轆轆,來個泰式風味菜也不是壞事。 店內的裝潢有點舊,但仍透著些泰式風情。當我坐下後才發現,除了桌面上那張午市套餐咭紙外,就沒有其他餐牌了。另一方面牆上卻貼著一些燒烤海鮮的類目,看來這裏主打的是晚市,而且以烤海鮮為其招牌菜。 我由踏進餐廳之先,簡單地吃個午飯的念頭就沒改變過,在沒有什麼失望的感覺下挑了個名叫泰式腩肉炒芥蘭的飯款。約一盞茶的時間,這道泰式年市碟頭飯便端到我的面前。論調味,是以魚露為基調的典型泰式風味,雖談不上驚喜,但協調性好,無論對應著爽口的芥蘭,還是所謂的腩肉,也顯得滋味適口,下飯這方面當然不在話下,只是腩肉方面似乎用了咸肉作代替,雖然調味上截然不同,但結構上和新明華苑吃過的涼瓜咸肉飯有點相似。 飽飯過後,來一杯跟餐的凍檸茶,在沒有青檸梳打的情況下,感覺更茶餐廳。其實知道他們以烤海鮮作主打後,已經明白這裏應該以晚市為主,至於年市飯餐,可能只是一種填充。

The spice house

兩星期前在億世家買了個小型電飯煲,買來的竟是個失靈的次品,乘著週末的空閒拿去更換,誰知更換不成,只能留下作維修,實在荒謬。心情就這樣被弄得一團糟,為免被無理的售後服務糟蹋我的週末,決定用美食來慰藉一下心靈。 我從銅鑼灣邊陲往灣仔方向走,沿軒尼詩道轉到駱克道,再由駱克道穿過謝裴道。走了幾條街仍然找不到符合我當時心情的食店,輾轉間人已走到夏巴油站一帶。有點沮喪的我忽然想起石水渠街有間有趣的泰國菜館。 還記得那天是星期天,我由灣仔的三聯書店走到石水渠街的百事吉麵包店買麵包吃,那裏的麵包雖不見精緻,但勝在經濟低食,而這間名叫The spice house 的泰國菜館就在百事吉的附近。帶橙色的店面在這條有點濕滑的街市相映成趣,而我則看著那貼在玻璃門上的菜單,其中一道泰北咖哩湯麵頗令我好奇,究竟泰北的咖哩會是怎麼模樣呢?然而欲試的心情被店内滿滿的南亞裔食客打消了。 差點忘記了的那份好奇,今天又再重燃,決定再去石水渠街碰碰運氣。或者是週末的關係,外傭還未放假,擠迫的情景沒有了,還有兩桌華人食客,於是便推門內進。 店內的裝潢簡約,由幾名東南亞籍女子主持大局,單看食店的風格和食客的國籍,應以外籍人士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尤幸餐牌內中、英、泰文對照,不暗外語的我仍能點到想吃的泰北咖哩湯麵。 別看這碗外表平平的咖哩湯麵,湯濃而不膩,複合的口味和香辛料融合成一道滿有東南亞個性的美妙滋味。鮮、香、辣在美味之餘,竟與麵條產生令人驚喜的相互作用。他們用的是帶鹼性的寬麵,然而那並不討好的鹼性味道,在咖哩湯的帶動下,竟變成一種有趣的味覺層次,實在妙!縱使鋪在碗底的雞腿肉只是普通貨色,在咖哩湯之下仍不失滋味,還灑了點炸過的麵條以豐富其口感,讓整碗麵都叫人非常欣賞。 或者是湯麵太好吃緣故,同點的泰式奶茶反而顯得有點單薄。在奶茶帶來的不滿足感下,令人不禁偷看坐在旁邊的泰籍美少女,看她選了什麼來吃,雖然我攪不懂她那碗麵是什麼來路,但麵上的一種奇特食材卻留在我的記憶裏,後來在一本介紹雲南菜的書上得知那是木棉花芯。原來位於泰北的擺夷族在飲食上頗受雲南的影響,而這種木棉花芯正是雲南人煮湯時喜用的其中一種地道材料,看來這裏的泰菜在味美之餘也相當地道。

冠泰海南雞飯泰國菜館

在香港不少機構和公司已經實施五天工作,但對於週末還要上班的我來說,也不見得全是壞事。以我這副懶骨頭,少了管朿就不懂早起,憑藉我那三點不露的習性,下午一時能夠在柴灣看見我的身影,從機率上來說與投注一匹冷門馬差不多。加上公司在週末也沒什麼事幹,磨幾小時就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也不失為樂事。 如果拿揑得好,獨個兒絕對是一種享受,自由的下午可以做很多事,但總不能連午飯都不吃吧。很久沒逛東大街的我,決定到那裏走走。 兩個地鐵站的車程沒花上太多時間,因此以食聞名的東大街仍處於午市的喧鬧狀態,站在門外等候入座的食客時有見之,如此情景心裏暗叫不妙。雖然偶爾熱鬧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但人群附帶的約朿和渲染力會不知不覺地讓靈魂摺曲起來,這正是我討厭人群的原因。 我不怕人說我孤僻,只怕失去這份享受自由的愉悅。而由大腦研發出的迴避人群系統亦順利發動,並成功地將我帶到相對閒適的區間。雖然同時一條街,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仍能舒服的慢步。 就在這個時候,無遠的食店剛有客人離開,吸引路過的我探頭窺看,發現裏頭還有空桌子,而且氣氛也平易近人,再細心打量大門,原來是間名叫冠泰的泰國菜館,而且主打泰式海南雞飯。心想,吃個海南雞飯也不錯吧,於是我便推門內進。 究竟泰國本身有沒有海南雞飯?還是由星馬傳入後再改良呢?我不是泰國通,不知道當中原因。但這間餐館的裝潢雖然隱約透點港式茶餐廳的味道,但骨子裏也很泰國的,從印在餐牌上的菜式已知一二。 既然人家的招牌打著泰式海南雞飯,焉能不嘗。然而他們的午飯套餐中竟有泰式海南雞併泰式豬髀油飯一道,能夠一次品嚐兩種口味,當然更好吧。 論油飯,泰式雖沒星馬的精彩,但也有屬於自己的風格,點到即止的滋味,沒讓米飯過份地淡雅。雖然這裏用的是黃油雞,但烹煮的火候令雞肉和油飯呈現良好的配合度。泰式豬髀是連皮帶肉,但油膩感卻比想像的低,而滋味上比油感不強的雞肉稍多一點誘惑。然而最美的是他們的沾醬,鮮、酸、甜、微辣,味道調合精彩,不單有增鮮提味的功效,而且和肉類的油脂有非常好的呼應,令這碟表面有點平庸的碟頭飯添上鮮明的南亞風味。 在合理的價錢下,這種滋味的享受已算超值的了,再配上週末的清閒,雖然女侍應有點辣勁,仍無礙我邊喝著凍檸茶,邊欣賞著菜館播放的電視節目。

阿來記麵屋

談到位於尖東的冷僻食店,不可不提位於新東海商業中心的舖位,要不是公司有客户在該大廈內,經常往來尖沙咀的我也未必能發現裏頭有店子。曾幾何時,有間名叫丸玉拉麵的日式拉麵店在此經營,而我也曾拜訪過,可惜冷僻的地方沒因湯麵而熱起來,最終也變回空盪盪的舖子。這種熱不起來的狀態,縱使業主將舖子間成幾個小舖子也不見得有很大的起色,直至阿來記麵屋的出現。 阿來記是間以售賣泰式湯粉麵為主的小店,由於舖子被「劏」細,廚房已經佔據了舖子大部份地方,只留下一塊掛在牆上的層板權充堂食位置。所以最初阿來記是以外賣為主,而我亦是頭一次看見這冷僻舖位有排隊的人龍,甚至午後曾出現沽清落閘的情況。 能夠將形勢扭轉得如此徹底,除了他們賣的泰式粉麵在同區較少見,更和他們在經營初期的廉宜定價不無關係。成功需要運氣,但從來沒有僥倖。看著難分店主與雜工的兩位主持人,以努力不懈的態度來經營小小的店子,終於連旁邊的舖位也給租下來作堂食之用。 雖然今天他們的午餐已經從初期的廉宜定價回調至正常水平,但我不介意多付一點,於是我挑了個少見人潮的時段,好來吃一碗大什冬陰公湯金邊粉,再另加一杯青檸梳打。 所謂的大什,其實是包含他們四種主要的配料,分別是泰式燒雞、扎肉、豬頸肉和牛腩。我先嚐一口湯,冬陰公湯酸香適口,在不大感到辛辣的痕跡下,口味算不上濃郁,但在統一各配料的口味上卻有不俗的表現。配料方面,雖談不上精彩,但味道和食感都保持良好的水平。燒雞的味道和肉質都處理得合宜,烤過的雞皮亦見香口。豬頸肉爽口帶果香。扎肉口感緊緻兼透出點點香料的味道。牛腩有點廣東柱侯風味,難得肉味沒被調味完全掩蓋。 金邊粉某程度和中國的米粉沒分別,只是粗幼度不同,是流行於越、泰一帶的粉麵食品。而這裏的金邊粉除了食味上彷彿添加了類似澄麵的感覺外,其餘和廣東人吃慣的米粉沒分別。然而那些類似澄麵的寡淡口味比單純的米粉重,相對口味較單薄的湯底,抉助得較吃力,幸與配料同吃有不俗的協調。 最後以青檸汁和梳打水混合而成的青檸梳打清清味蕾,清新爽快,頗感舒暢。 平心而論,這裏的出品算不上出色,但以小店製作而言,也算不俗。雖然廉宜的價格已稍作調整,但下午茶時段還有十元一小碗的燒雞撈麵供應。如此價格,在同區中實屬少見。

泰國人海南雞

說到海南雞,自然想起星加坡,但不知何時開始,泰國也來海南雞飯。雖然學無前後,達者為先。然而看到他們的出現,總令人感到是市場主導的結果,所以我一直沒有認真地看待過他們。但對海南雞飯而言,既然吃過香港和星加坡的,為何不可吃泰國的,於是我便來到位於灣仔莊士敦道的泰國人海南雞了。  這間連瑣式的雞飯店的分店也著實不少,代言人是有泰國通之稱的名人,加上亮麗年青的裝潢,的確令人頗有好感。來到他們的店子,是週末的午後,店內明顯有點冷清。雖然已是下午茶的時段,但雞飯套餐仍繼續供應,這樣就没有理由不吃海南雞飯了。   雞飯套餐包括油飯、切雞、清湯和餐飲一杯。我先嚐一口湯,此湯多是料理雞飯時所產生的,一般都屬於清鮮型,而這裏也不例外,口味上除了淡淡的雞鮮外,還有點冬瓜的清甜。接著我再嚐一口油飯,油潤鮮香的口味令人欣賞,但無論香味和鮮味,在層次和複雜度上都不及文華雞飯。至於雞件肥美鮮嫩,配上他們特製的海南雞醬也有不俗的呼應。這個主要由辣椒、香料和調味構成的醬料和星州式的黑醬油、薑蓉和辣醬的傳統組合相比,無論風味和變化都不及星州的精彩。而且屬於黄油雞的雞件也過份肥美,破壞了雞飯的整體性。以上種種,雖不為過,但難言突出。 當嘗過不同地區風味的海南雞,我還是覺得星州風味是最出色的,其中最大關鍵是雞件的處理上。一般本地的海南雞,用的多是黄油雞,而星州的卻是白雞,前者的皮下脂肪比後者的多,而港人好吃肥雞,而肥雞的味美也是無容置疑的,但廣東燒臘的雞飯用的是沒經過特別處理的白飯,這不但能夠和肥雞作出美妙的平衡,而且在呼應上也顯得格外出色。可惜海南雞飯的精彩之處卻在油飯裏頭,已經油潤飽滿的飯粒再配肥雞就顯得過膩了,然而用上白雞則妙到顛毫。所謂的「一本通書不可看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金蘭花泰國私房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離別對我來說,並不全然負面。如果朋友留下來只會磨蹭歲月,我倒高興看見他們飛出去,實踐他們的人生。公司同事 Novel 小姐,終於找到一份更有挑戰性和目標性的新工作,眾同事無不為她歡喜。 離別不一定傷感,泰利先生率先發起飯局。由於他對泰國有點情意結,所以我們一行八人便來到這間位於灣仔軒尼詩道18-20 號永昌大廈 2 樓的金蘭花泰國私房菜。 設於二樓的餐廳,店面較細,門口還掛著只招待會員的牌子,但可能只是虛晃,因為我們都不是會員。雖不是會員,但餐廳的座席不多,如不是先行定位,這聚餐必定泡湯。  既然是泰菜,當然是由泰利先生點菜。先來的是活蝦刺身,這道有點日本色彩的泰菜,我曾在九龍城某泰國食店中嚐過。那時的調味汁辣得舌頭發麻,完全吃不到活蝦的滋味,頗感失敗。若干年後再次相遇,想不到竟令我驚喜不已。他們的蘸汁酸辣得宜,在激活活蝦鮮味的同時,又不會全然蓋過蝦的味道,拿捏得相當好。  接著是炸蝦餅,味道和蘸汁雖然跳不出泰式炸蝦餅的一貫範疇,但蝦肉打得鬆軟彈牙,在質感上,頗叫人欣賞。 這道鹹魚炒椰菜苗,是泰式鹹魚炒菜的變調。椰菜苗這素材,對我來說是有點新鮮,而且質感和菜味也不在芥蘭之下。 青木瓜沙律附設生菜佐食。酸、辣、香,配合得宜,加上爽脆的口感,味道清新高雅。獨立食用較為出色,佐生菜共食反而有拖薄的感覺。 這裏的泰式燒雞需要一日前預定,雞的素質不俗,整體的調味輕巧,胡椒和蜜糖配上燒烤帶出焦香的滋味。但整道菜的靈魂卻在蘸汁之中,主要由辣椒調成的蘸汁,並沒有想像中辣,但卻提昇了整道菜的美味。 泰式沙爹串分別是豬肉和牛肉,風格和調味都略嫌太斯文,精緻有餘、粗獷不足。 冬陰公湯是我較欣賞的其中一道菜,從前的冬陰公湯,大多會把你的脷根也辣得發麻,酸到你無法開口。這是熱帶地區的烹調特色,但我實在接受不了。而這裏的冬陰公湯,酸、辣、鮮,都調配得很微妙。所有刺激的元素都變得容易接受又不失欣賞的空間。 泰式黃咖哩仍是以甜味帶領的香滑調汁,是坊間泰式食肆的一貫風味,但下飯仍是不俗。 最後的泰式爐魚不過不失,而好吃魚的Novel則吃得倍覺滋味。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頗叫人滿意。而收費亦和一般的泰式餐廳相若,只是座席實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