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韓國菜」標籤的文章

Kim's spoon

有樂觀的人就有悲觀的人,世界經濟是枯是榮各有自己看法。但一般來說,全球經濟存在下行風險仍屬較普遍的看法,雖然各地的企業大都運作如常,但就是賺不了錢,某部份是技術水平的問題,不過我認為是各國中央銀行不斷量寬貨幣的結果,錢被攤薄後,營利也會被攤薄,再加一個奇怪的美國總統,世界經濟想平安無事也難。 中美貿易戰又再爆發,牌面上,美國是最大經濟體亦是科技先驅國,應該贏面較大,不過中國人也不是食齋的,而且美國亦不如80年代時對付日本的如日中天,要打一場速戰速決的貿易戰根本無可能,剩下的就只有持續的消耗戰了。可幸亞洲人以勤奮刻苦聞名,美國則以出產大肥佬和大肥婆聞名,此消彼長,難定勝負。 誰個能站到最後其實很難說,看誰能萬眾一心地挺過那層層艱難,還記得亞洲金融風暴席捲韓國時,經濟驟然變得嚴峻,就在這個時刻,竟然有韓國人將自己擁有的黄金捐給政府作周轉,好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只是想不到有此心的韓人竟然不少,更導致出現排隊的人龍,隨即成為世界的新聞熱話。 亞洲人就是這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現今韓國的經濟已經走出當年的陰霾,不單韓國品牌手機隨處可見,韓國文化亦廣傳四週,包括飲飲食食。 Kim's spoon 是間韓食連鎖店品牌,據說創辦人是地道韓國人。我來到的是他們位於灣仔的分店,裝潢上是一貫連鎖店的簡潔時尚。時值下午茶時段,我點了份韓式辣醬炒年糕,另配一杯柚子蜜。 別小看這辣炒年糕,辣度由淺入深,而且糯米團的飽食感亦不輕,無奈吃了一半就放棄了。以味論味,醬汁鮮甜圓潤,雖然帶辣亦見配合得宜,年糕的味道全由醬料帶動,有典型的醬食風味。 相比起年糕和辣醬的厚重感,附送的前菜小食倒覺怡人。沙律菜雖沒什麼特別,但清爽暢快。炸紫菜小卷香脆有趣。醃蘿蔔正常。煎餃子雖然細小,但味道和口感也見舒服。 在辣醬的漸進刺激下,這杯柚子蜜頓成一根救命草。 雖然以一道小食來品評是有點說不準,但整體的感覺仍是可以的,畢竟只是連鎖式餐廳。我不敢說他們的出品是否地道,但以早、午、晚和下午茶作不同時段的料理配置,以在港的韓式餐廳來說是較少見,與此同時在貼近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方面,明顯花了一點心機。

J's Daily Korean Restaurant

上次在土瓜灣吃了個滋味的台山腸粉,雖然有點意猶未盡,但那天再踏足土瓜灣,已沒打算再吃粥。我沿著土瓜灣道往九龍城碼頭方向走,路上的熱鬧夾著很重的街坊元素,所謂的店舖多樣性說到尾都脫不了市場的需求,實事求事到接近市儈的風氣並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倡導,而是集體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除非香港不再香港,否則所謂的多樣性只是一張披在現實之上的漂亮外衣。 我不相信世界會有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我只會在上帝的恩典下欣賞每一步走過的路,當中或者會遇到好風景,也可能會過到愜意的餐廳。這間名叫 J's Daily Korean Restaurant 的韓式食店,装潢簡約清新,還有標榜正宗韓國菜的招牌,然而熱門的菜式已經不是傳統的牛肋骨,反而是韓式炸雞和啤酒。 這都是韓國潮流文化的功勞,如此新潮的飲食文化座落於如此舊區,雖然感覺有點錯配,但舊區也有年青人,午市時段也未見冷清。我早已過了追逐潮流的年紀,加上他們為午市而設的菜式亦見豐富,那些炸雞就留級年青的一群吧。 在眾多午餐菜式中,一道豆醬雜錦煲飯頗吸引我的注意,只因未嚐過韓式豆醬湯,加上當天不想吃辣,於是就決定點這個。 約一盞茶的時間,小菜三款加上主菜和白飯便端到我的面前。 忍不住先嗅嗅那熱騰騰的豆醬湯,沒感到濃烈的醬香,卻見樸實純和。再以匙羹勺一小口來嚐,壯實的豆醬風味比日式麵䜴湯更實在和完滿,令人有說不出的舒服。當中用上的材料相信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大葱、洋葱、鲜冬菇、金菇和豆腐,都不是什麼昂貴食材,而且整體份量也不見大,但和飯吃卻讓我頗感滿足。 一碟三款的小菜差點被閒置一旁,當中的傳統泡菜是少不得,反而甜薯和涼拌豆腐頗叫人欣賞,甜薯經過調理,甜度有強化的跡象,感覺有趣。涼拌豆腐雖小但嫩滑非常,而且醬油和料頭都調理適度,讓味道有所提升時仍能和豆腐配合。 雖然 「 薩德 」導彈令中韓關係變得複雜和緊張,但身為小市民的毋須將小風波擴展至國仇家恨,吃一頓韓國餐也不需視為離為離經叛道,何況人家的總統也給彈劾下台,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中韓關係又會和好如初。

韓膳館

暑熱不經不覺地將涼快換走,香港的夏天除了熱之外還帶濕氣,可會令人混身不自在,就連胃口也會受影響。 難得週末清閒,人在辦公室享受了整個上午的空調,忘記了外頭的險峻,下班後隨即感受到報應。原先打算來一碗清淡的湯麵後便到咖啡店去繼續我的小說寫作,但這一刻一碗簡單的湯麵已經無法讓我滿足,我需要一些能夠激起我那差點融掉的身心。 這個時候忽然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吃過韓國菜了,於是我開始搜尋附近一些比較經濟的韓國菜館,最後給我找到這間位於北角的韓膳館。 韓膳館位於英皇道與琴行街的交界,鄰近榮式燒雞扒的北角分店。或者是欠缺名氣,又或者是週末的午後,餐廳冷清得有點憂鬱,我再三確認門前掛著營業中的牌子後,便獨個兒走進去了。 適中的店子流露著點點韓風的味道,唯一的客人和唯一的服務員大姐,當中沒有構成戲劇性的情節,反而是一貫的淡淡然,在猶如包場的情況下細閱菜牌,有點超然,也有點空明。世界彷彿停止了,但價錢合理的午市套餐仍然供應著,當中的辣牛肉粉絲湯則帶點不經意地讓時間重上發條。 原先以為套餐只包含粉絲湯和白飯,誰知還附設前菜。雖然在韓國的飲食文化中,小菜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飄洋過海後就變得非必然了,現在一來就是三款,雖然都是簡單的泡菜,但仍然感到貼心,而位於右邊那帶微苦的芥菜還讓人留下一點印象呢! 吃過泡菜後,熱騰騰的辣牛肉粉絲湯便伴著白飯一同登場,湯裏頭除了牛肉和粉絲外,還有蛋絲、洋蔥、大蔥和點點類似蕨菜的東西。我先嚐一口湯,湯汁滋味適口,而適中的辣度令味道更加精神,雖然整體上略嫌有點格式化,但配合著湯中的材料,味道又顯得豐富和扎實,再配上白飯就完全稱得上滿足了。 暑熱天時來一道這樣的熱辣湯品,既充實又過癮,讓人有從悶熱中解放的感覺,加上清靜的進食環境,就連心靈也得到紓緩,只是如此淡靜的經營下,難免會讓人有點擔心,幸好吃到一半的時候,店內也開始有零星的食客進來,雖然不見得會扭轉什麼形勢,但這也算是對一位感恩食客的點滴安慰。

K-Bab

自從公司搬到柴灣後,在灣仔出沒的頻率亦隨之降低。假日到灣仔電腦商場閑逛,旁邊的軒尼詩道仍舊是那個模樣,但店子卻有好幾間變了樣,其中一間名叫K-Bab的店子頗吸引我的目光。 K-Bab是間韓國料理店,簡約清新的裝潢近乎點到即止,只好貼上韓國明星的照片和海報權充裝飾,雖然感覺有點兒戲,但環境和座位也算舒適,相比起他們的食品類目,後者顯然豐富得多。 麵、飯、年糕、粉絲(吃得的那種),等主菜和小食都有供應,飲品雖以罐裝為主,但竟有韓國酒的份兒,意外之餘亦頗感韓式風情。 麵條和年糕都頗具風味,但獨個兒難以盡嚐,只好點了個主菜感較強的石頭雜錦飯來作我的午餐。燒得熱吱吱的石鍋盛著美侖美奐的飯菜,既有氣勢也具份量,鍋底並不大深但菜飯也夠一個人吃。面頭有四色蔬菜配一份肉,可在豬、牛、雞中選其一,我選的是雞肉。 除了石鍋飯外還附有清湯和泡菜兩小碟。清湯的味道清鮮,味道有點海帶的感覺,裏頭還放了兩小片蘿蔔,看似平淡但配以熱騰騰的飯卻有另一番滋味。而泡菜亦異曲同工,尤其是大白菜泡菜,除了味道上的協調外,冷涼的泡菜和熱燙的白飯,在溫度的差別上交織出令人意外的滋味。 白飯上的蔬菜雖不見特殊,雞肉的份量也點到即止,然而韓式辣醬整壺放在飯旁,不難明白醬料的重要性,這裏的辣醬不見辣,裏頭隱隱地透出一點近似酒糟之類的發酵香氣,這香氣不算突出,卻巧妙地寬了味覺的深度。一碗清湯,一小碟泡菜,還有一壺辣醬,就令這石鍋飯精彩起來。 吃完熱騰騰的石鍋飯,生怕熱氣的我,點了一罐梨汁來喝,罐裝的飲料不要奢望和真正的梨子汁一樣,但清新滋潤的感覺還是有的。 平心而論,這裏的用料不算講究,很多材料都是泡菜類和小食類,但當這些平民化又彷彿雜亂無章的材料併在一起的時候,又奇妙地生出滋味來。可以看到韓國料理在味覺的整合和變化上能帶出一份平衡之美,相信亦因如此,才令平平無奇的食材變出精彩的滋味來。

珍味地道韓食

既是夏季,自當炎熱。然而碰上區內有熱帶氣旋的形成,氣溫更顯悶熱,人走在沒有空調的地方,感覺就好像掉到微波爐裏頭,如果碰上一輛大型公車在你身旁經過,就如同給人用高火把你「叮」了一個十來秒般。 為了消暑近期吃了不少甜品,但甜品始終不是主食,這時不其然令我想到涼麵來。據聞韓式涼麵很有趣,於是獨個兒走到金巴利道的珍味地道韓食來吃涼麵。 人稱小韓國的金巴利道,聚集了不少韓式餐廳和商店,在眾多的韓式餐廳中「地道」這二字成為我選擇光顧的其中一個原因,加上此店較有小店情懷,感覺上好像能夠更靠近韓式食品的真貌。 其實我對韓國的飲食文化並不熟悉,他們的出品是否地道,我是分辨不來的。然而坐鎮於廚房的韓籍老板娘卻展現出韓國婦女能擔半邊天的氣魄,她的強勢由廚房直透全店,非常有台型。幸得店面的大姐在顫顫驚驚的狀態下緩和著當中的氣氛,要不然就有點像辣泡菜般烈了一點了。 我對韓式料理陌生,誤打誤撞地點了這個水冷麵。在等待冷麵之前,先由兩款泡菜來打頭陣。辣白菜呈現的酸爽甜,加上小辣微苦,交織出典型的美味。馬鈴薯的燉煮沒有馬虎,醬油、肉香和馬鈴薯協調融和,令人欣賞。   嚐了幾口泡菜後,水冷麵便到來。單看湯面上的浮冰,末吃已先感涼快。我先嚐口湯,酸甜涼快,縱使有冰塊在裏頭,卻沒有半點生冷感。由於湯是冷的,湯的鮮度從何而來,實在無法辨析,但整體味道協調清新,尤其是當中流動著的那股雪梨清甜,不單擔當著協調的角色,更令整個兒都高雅起來,不由得說一句妙! 至於麵條有點像竘蒻,質感軟糯,味道上依附著湯汁運行,專責供應著它那份有趣的質感。而蘿蔔泡菜和青瓜絲則以截然不同的質感來和應麵條,形成有趣的質感層次。半隻熟雞蛋在酸、甜、鮮的冷湯調和下,變得份外美味。牛腱的味道反而有點內斂,因而沒有破壞整體的味覺協調。 最後大姐還送上一碗海帶湯作結,由牛肉末和海帶所引發出來的鮮味,溫柔平和,有點像家常的西洋菜滾湯。 綜合來說,這碗水冷麵的確叫人驚喜,湯汁涼爽而不生冷,開胃而不刺激,而配料則以配置出質感層次為先,兩者協調相佐,交織出簡單而仔細的美味,而且還能透出點點高貴的氣質。真的想不到韓國的冷湯麵竟有這種水準,看來韓國料理並不如想像般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