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廣式酒家」標籤的文章

鍾菜

今個聖誕新年可算繁忙,連帶老朋友的婚宴,短短兩個星期便吃了幾頓飯,加上是傳統節日,大街和飯館都滿是人潮。對某些人來說這或許更感熱鬧,但對於我這個有人群恐懼症的老人家來說,就有點難為了。 然而事情總有兩面,由於是獨行俠的關係,上大型飯店的機會是稀少的,因為獨個兒實在很難點菜,而這些突如其來的聚會,正好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今晚來到的是位於時代廣場的「鍾菜」,由於朋友負責訂檯,所以入座時顯得頗順利,只可惜進餐時間是有所限制,所以我們合眾人之力並以最快的速度點了當晚的菜餚。   先來的是屬於前菜的湛江海蜇和拍蒜青瓜,海哲冷涼爽口,加上點點香油,結構典型,不過不失。 接著的拍蒜青瓜明顯沒拍過,但青瓜不會因拍過而變得美味,非罪也。蒜頭的微辣和醋的陳香醒胃,形成口味上的主要調兒,然而青瓜切得太長,未能令蘸汁完全掛上是其敗筆。 這道香草杏香蝦球在整體上是可以的,蝦球的質素不賴,但炸衣稍嫌不夠鬆脆,而香草奶油汁配炸物也非妙著。 小籠包不過不失,沒令人討厭,也談不上喜歡。 瓦罉豉油雞的美味有點令人意外,醬油恰如其分地滲透於雞肉裏頭,而肉質仍能保持嫩滑。瓦罉雖有點裝飾的成份,但或多或少也存在著保溫之效。雖然油雞算不上是顯眼的菜式,但卻是整晚中結構性最完善的一道菜。 這道鹹魚雞粒豆腐沒什麼恃別,味道上和鹹魚雞粒炒飯是同一個調子,雖沒驚喜,但和白飯有不俗的回應。   菠蘿咕嚕肉的表現也不俗,雖然在烹調上沒見驚喜,但肉的素質不錯,形成外脆內嫩的口感,令人留意。   雞湯灼鮮菌菜苗也屬不過不失之作,湯汁鮮甜適口,作用於菇菌也有不錯的呼應,而生菜的點點苦味亦能將其平順,整體沒有差錯,但仍舊欠缺亮點。 生炒糯米飯是一道看似簡單但實質卻很花功夫的菜式,我不清楚他們是否如實地將糯米飯生炒,但糯米飯的質感卻呈現出軟綿的狀態,感覺相當掃興。 只觀其名,還以為這道鍾菜牛肉是其招牌菜,但吃過才知是取其諧音的冬菜牛肉。雖然如此,但這道炒牛肉其實沒什麼不妥,口味和鑊氣都算精彩,但當中屬於冬菜的鹹香爽脆卻被處理得蕩然無存。既然如此,又何以加入冬菜?不禁令人有點莫明奇妙! 玉豆醬爆遼蔘在味道和鑊氣上亦有不錯的表現,但看不見菜式的結構和...

八喜

《八喜》屬美心飲食集團,主打台灣風味菜,以廣東酒家的模式運作,除了台式風味菜外,亦供應一般的粵式點心。我其實早已窺伺他們的台式風味小食,奈何港人喜飲茶,無論是何種派系的風味中菜,只要是茶樓,都經常保持著鬧哄哄的氣氛。 怕人群、怕熱鬧,這些特性我是改不了。然而我的耐性,相對地比別人強。亦因如此,終於給我搜到了他們一些較清閒的時段。 我光顧的是他們設於灣仔軒尼詩道的分店,踏進他們的店門,是下午三時後。由於是閒日,店內人客不多。侍應端來點餐紙,上面標上下午茶時段,各式點心都調低了價錢。無論廣式點心或小菜、小炒,都一應俱全。但我來的是為了台式點心,於是將點餐紙翻到台式點心那一面,並在台式擔仔麵、胡椒餅和肉燥蒸芋粿上打了個記號。 由於是酒樓的關係,一壺中國茶是必須的。我隨意點了鐵觀音,可惜水準只屬一般。但在等待點心上桌期間,有著一杯茶水,好清清舌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先來的是擔仔麵。擔仔麵被譽為台南美味之一。台南以漁業為主,然而每逢清明到中秋,是漁業的淡季,當地人稱這個艱難的日子為「小月」。為了維持生計,漁民們都會暫作小食攤販,以作幫補。據說這種以蝦湯、肉燥、時疏、麵條,所組合而成的擔仔麵,就是這樣地誕生了。 這裏的擔仔麵,賣相精緻,已經沒有攤販小吃的粗獷。湯頭清鮮,均勻中未見單薄。麵條柔順軟滑,但由於在碗中放置過久,麵條在碗底中呈凝結狀,要以筷子撥散才可進食。蝦的質素只屬一般,食味和質感都未能融匯其中,只能淪為裝飾。反觀肉燥就有不俗的表現,鹹、香、鮮,卻不霸道,作用於整碗麵,在帶領著味覺之餘,亦豐富了層次,而且點到即止,協調上做得不錯。這碗麵雖仍有改進和提昇的地方,但整體上仍算不錯。 接著是肉燥蒸芋粿。芋粿這種福建名點,雖不見矜貴,但工序繁瑣。經這裏改良,以點心的姿態呈現。這裏的芋粿,粉漿不見了,也不見油炸,主要由芋頭絲組成,堆疊的芋絲,呈現「薩其瑪」般的狀態,令芋粿的質感更形鬆化,而且芋絲切細後入味均勻,屬於芋頭的滋味亦有良好的發揮,再加上肉燥增鮮提味,可謂錦上添花。芋頭本屬粗食,能夠令其成為如此精緻美味的點心,令人驚喜。 最後的胡椒餅雖有「走單」之嫌,但經催促後,仍很快上桌。胡椒餅不算大,以對開切上碟。冒著煙的內餡,可清楚看見肉汁的流動,單是這一點,已經叫人垂涎。內餡浮現牛肉的滋味,而當中亦帶點內臟的風味,胡椒在...

利小館

利小館,屬利苑飲食集團成員,走的是小餐館的路線。座落於銅鑼灣時代廣場,是間雅緻時尚的店子。我挺喜歡這種形式的館子,如果是大酒樓,縱只是一盅兩件,獨個兒是較難發動起來。相反如果是小型館子,對我來說,總較容易對號入座。 那天來到他們的店子,是週末的下午稍後。呈現半滿狀態的店子,沒演變成輪候的情況。甫坐下,便有服務員來倒茶,還禮貌地遞上點餐紙一張。小小的一張紙片,並列著林林總總的出品,而且還標明價錢。除了廣式點心外,川滬菜也有不少。某些還標上星號作記,以示精心出品。 既然人家對其出品有信心,我亦不會吝惜自己的味覺。於是我在三項附有星形標記的食品上加上剔號,那分別是四川擔擔麵、小籠包,還有蛋白杏仁茶。 先來的是四川擔擔麵,或者是有點餓的關係,我有點急不及待地嘗了一口麵。辣味在先,麻醬香味隱在後頭,有別於坊間的一貫口味。但湯汁的鮮在微辣的帶動下而激活,似有還無的麻醬香味,以餘韻的狀態呈現,鹹鮮嫩的肉碎在質感和味覺上築成一個提昇點,展現出精巧細緻的味覺格局。可惜麵條的表現卻有點瑕疵,麵條那微帶黏稠的質感,在細緻的味覺上凸顯出一點協調上的落差。有點像歌手在重要的時刻走音般。 接著是小籠包,北方人稱呼它作小籠饅頭,因為最初它的確是饅頭來。然而當外皮由發酵麵團變成非發酵麵團後,小籠包亦由充饑的美食變成精細的點心了,而南翔派亦成為了小籠包的典範。香港雖然以廣東人為主,但要找到難吃的小籠包也非易事。掛得起京川滬的招牌,一般都不會走樣,細微的差異是有的,但要超越小籠包那近乎完美的基本結構,本身就存在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所以小籠包的美味就是小籠包的美味,而這裏亦可以將這種典範給呈現出來,如麵皮的質感能夠再挺一點就更好了。但值得留意的是那小碟鎮江醋,口味清新適口,而且酸甜得宜,如果不是用來蘸小籠包,真的有一飲而盡的衝動。 最後的是蛋白杏仁茶,當服務員把這小盅的蓋子打開時,杏仁的香氣便透出來。淺嚐一口,細滑凝香,如絲絹般的感受令人深深感動。牛奶的滑,杏仁的香,蛋白的柔嫩質感,三者配合得天衣無縫。在輕甜主導的盡頭下,是屬於杏仁的微苦和點滴的單寧,口味立體而更具層次,呈現出高貴精雅的氣質,美得令人說不出話來。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都呈現出精巧細緻的風格。雖然裏頭仍有微調的空間,但欣賞度已經非常高,尤其是那道蛋白杏仁茶!

龍華乳鴿

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沙田在一般香港人的心中仍屬郊外地區,是假日郊遊的熱點。隨著衛星城市規劃和交通網路的完善,很多屬於新界的土地都築滿高樓大廈,沙田更加今非昔比。 在時代的巨輪下,從前屬郊遊勝地的紅梅谷已經消失了,幸好龍華酒店還依舊座落於大埔公路沙田段的一旁。龍華酒家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日子,不少粵語片明星也是這裏的常客,一道妙齡乳鴿更是遠近馳名。 到龍華買乳鴿並不是我的本意,只是當日要到沙田的排頭街辦點事,適逢同事們嚷著要吃龍華乳鴿,於是便順道買點回來,好作慰勞。 首次踏進龍華,感覺有點凋零,充斥著五、六十年代的感覺,亦有些荔園遊樂場的味道。殘舊中帶著掙扎的痕跡,彷彿被心愛的人拋棄了好一段日子般。 這裏的乳鴿六十多元一隻,我外賣了四隻回去。香港有句老話,雞肥、鴨粗、鴿嫩,所以鴿大多吃嫩的。傳統的紅燒乳鴿是以滷水將鴿浸至八、九分熟,然後上糖、風乾再紅燒。成品皮脆肉嫩,狀況有點像吊燒雞。但這裏的紅燒鴿,顯然不是這個狀態。他們只是將滷過的鴿炸一回而已,而且滷的時間也有點過火,肉厚的地方感覺也算良好,肉薄的地方就有點過鹹了。味道是不俗的,也未到大喊回水的程度,但以六十多元一隻來說,是否超值就有點見仁見智了。 從前市道如何,我不太懂得。但現今要在香港吃一道紅燒乳鴿,不少燒臘店和酒家也有供應,無需特意地跑到沙田吃。維持一間食肆的營運是不容易的,但要回復五、六十年代的光輝歲月,也不見得沒可能,在乎的是決心和誠意!

鏞記燒鵝

在未有米芝蓮評級的年代,香港的鏞記酒家早在一九六八年已被美國的《Fortune Magazine》選為世界十五大食府。他們由一間小小的大牌檔經營至有樓有舖,再由有樓有舖到兄弟反目、分家,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稱得上傳奇,而他們的招牌燒鵝,毫無疑問地是構成這個傳奇的重要部分。  認識鏞記燒鵝,是在我還在當打金學徒的時候。而當寄宿學徒的其中一個職責,便是幫師父們買東西。某晚,我就這樣地被師父們叫我到鏞記買便宜的燒鵝頭作下酒之用。那時的我,食而不知其味,但那燒鵝頭的味美,仍為我留下絲絲記憶。 到我開始有點社會經驗後,自然明白鏞記是達官貴人的落腳點,更加不會貿然摸上他們的大門。直至掌管鏞記酒家的兩兄弟,因為分家而對簿公堂,我才開始泛起一嘗他們招牌燒鵝的念頭。 或者是我杞人憂天,生怕他們分了家後,出品的水準便會下降,現乘他們的官司仍處於膠著狀態,應是嘗嘗他們招牌燒鵝的大好時機。誰知這個念頭給鵠兒小姐搶先一步,這隻價值四百四十元的燒鵝,便在某日出現於公司的一個聚會中。 燒鵝斬件裝盒,盒中還附上燒鵝汁和酸甜醬。雖然燒鵝汁被同事在二話不說的情況下,差不多全澆到燒鵝上,但燒鵝本已美味,其實毋須蘸汁,汁料在某程度上只是錦上添花而已。至於酸甜醬方面,其實是平衡鵝油的肥膩感,然而鵝的素質很好,肥瘦適宜,酸甜醬其實也可免之。燒鵝皮脆肉嫩,鵝皮還有炭燒的香味,鵝肉緊緻有質感,既不粗糙亦不霉軟,是我吃過最美的鵝、鴨類肉質。一般鵝、鴨類,腿肉是最好吃的,但其他部位,尤其是胸部,肉質經常出現鬆弛的質感。但這隻燒鵝便沒有這個情況,無論是哪個部位,口感都相當一致,令人留下印象。 整體來說,鵝的味道表現得恰到好處,濃淡得宜,沒有多餘的調味,展現出本身的味美。或者四百四十元對你來說是太昂貴,但若然要挑選一件人生應該一試的食品,這燒鵝應該會入圍。

泉章居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客家人以土地為生,處理禽畜料理尤為精通,所以當人們談到農家菜時,都會想到客家菜。 泉章居以客家菜聞名,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香港是間頗具知名的食店。 由於身住港島區,到泉章居吃飯的經驗,都只局限在銅鑼灣的店子內。而在這樣的飯店吃飯,一個人是很難盡興的,所以每次到來都是一班朋友,今次亦不例外。 在泉章居我們有一樣必叫的菜式,那就是霸王雞。這道菜的水準異常穩定,雞肉鹹香嫩滑,加上蔥油汁的香氣,無論下飯與否,都滋味無窮。 但要數算我的至愛,非梅菜扣肉莫屬。雖然外頭的店子,也可吃到水準不錯的梅菜扣肉,但仍是這裏的出品最得我歡心。梅菜香甜,扣肉肥瘦適度,而且甘美非常。別小看它只是一道肥豬肉,製作上是很繁複,而這裏亦沒有偷工減料,我對每次只吃一片扣肉的節制,在這裏永遠都會破戒。 這道蟹肉扒豆苗,算是不過不失,除了蟹肉少了一點之外,就沒有什麼叫人留意的地方。 中式牛柳的賣相著實差勁,彷彿給鄰桌吃過才拿過來。牛柳的表面有點糊口,上粉時可能過了火,醬汁和調味都沒能和牛肉的腥味作調和,水準是有點強差人意。 糖醋蝦球算是扳回一城,糖醋汁調配得很好,酸甜得宜。蝦球表面微脆,肉質鮮嫩彈牙,不錯! 無論是鹹水或是淡水,在泉章居最忌吃魚。我總覺得他們在處理魚類上不得法門,不知道是材料的問題,還是技術的問題。而這道西蘭花班片也跳不出這個宿命。 咕嚕肉和糖醋蝦球明顯相撞了,這是一班人點菜經常出現的問題。對於好友飯敘而言,並未構成嚴重的問題。但這道咕嚕肉的肉汁卻不太豐富,雖不至乾硬,但欠缺鬆化感,在相同的糖醋汁下,咕嚕肉便給蝦球比下去了。 除了這裏的招牌菜外,其他小菜的水準都顯得有點參差。這本也屬意料之事,但想不到最尾的甜湯卻叫人驚喜,這道雪耳木瓜糖水,口味清新,加上木瓜的香甜,更覺清潤怡人。對於這種飯後贈送的甜品,明顯是少有的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