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小吃」標籤的文章

再來

沒有最奇怪,只有更奇怪,疫症將世界弄得翻天覆地,已經令世人驚惶失措,然而這個星期卻發生一件令世人更震驚的事。縱使你對金融世界的事毫無興趣,也會知道石油價格曾跌至將近負四十美元,雖然這是個期貨價,但已經是史無前例。 一般來說商品都有一定價值,付足這個價值,你就可以得到商品。現在竟出現負價值,簡單來話就是免費叉燒飯再來買一送一。不理當中發生了什麼事,但肯定裏頭有人要賠大錢,而且賠的錢比買一送一的免費叉燒飯要多。 不尋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世界彷彿失去了平衡,我不知道地球何時回復穩定,只知道在這之先必定再有亂事發生。 在這個不穩定的世界裏,已經很久沒好好地坐在餐廳裏吃東西,並不是餐廳內找不到座位,而是吃得不暢快,心理上彷彿有種被束縛的感覺,這又怎能吃出個滋味來。 那天到香港仔辦點事,順便到天龍樓買外帶客飯回公司吃,離開時看見這間名叫再來的小食店,裏頭的小吃有點中西混雜,甚至連韓式炒粉絲也有供應。 只見店子頗精緻,小小的店只提供外帶,女的下單、打包,男的負責烹煮,兩人互相合作嘗試令這小天地正常運轉。 天龍樓從前吃過,他們的水準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個麻婆豆腐客飯雖是外帶,也讓我吃得頗滿足。 再來的韓式炒粉絲留待下午茶時吃,雖然要借助微波爐翻熱,但也不失滋味。 執筆時在網上搜到有關小店的資料,相信他們已經結業了,想不到相遇於數日前,原來人家已挺不住,不禁有點唏噓。畢竟成功從來都不容易,更加不用說這嚴峻的市道,上市的飲食集團都元氣大傷,小店就更加困難,只怪香港的經營成本實在太高了。 (兩個星期後,再到香港仔辦事,店子似乎仍在運作中,看來網上的資料未為準確。)

皇后餃子

改朝換代的日子應該不遠焉!世界的冠冕愈來愈傾向從西方文明的頭上滑下來,而且有蓋到中國頭上的勢頭。 雖然現今的中國還未到能獨當一面的境地,但漸漸看見美國對中國的施壓已經起不了預期的作用,當然美國是不會善罷甘休,她會用上一切手段令中國跌倒、倒退。只可惜世界的經濟已經危如累卵,如果衰退一旦爆發,首當其衝的肯定是美國,當所有人都摔倒地上時,勝利就屬於首先爬起身的那位。 我愈來愈相信任何手段都無法阻止這場風暴發生,不過我們必先經歷一段沉重的打擊,動盪的日子有多長?不知道。動盪的規模有多大?也不知道。不過當和平的日子再來的時候,中國相信已經不一樣了,不過當中國不一樣的時候,同時亦是香港這隻權證的到期日。 清明節沒去看父親,改了父親節前去。人先到跑馬地看姨婆,事關姨婆自小和我們同住,關係密切,情同祖母,加上跑馬地的腳程比較近,所以每次都是先到姨婆那裏才轉車到柴灣。 人來到柴灣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三點,多少有點餓,打算找點東西吃吃才步行上山,於是人在環翠商場內找到這間名叫 皇后餃子 的小店。 店子雖然以餃子店自居,但和一般北方水餃店是有點分別的,他們除了餃子之外,屬於香港的小食種類絕不比餃子的口味少。魚蛋、魚肉燒賣、狗仔粉、粥、腸粉、炒麵、糭,甚至連燉湯也有,感覺和君滬走的路線有點相近。 我拿著餐牌端詳了一會,決定要一客鮮肉椰菜煎餃,另加一碗魚肉碗仔翅。 煎餃一到,急不及待地吃了一隻才記得拍照,所以一客四隻的煎飯才變成三隻,而煎餃的味道和質感表現正常,雖然沒有什麼驚喜但整體仍見舒服。 魚肉碗仔翅是徹頭徹尾的街頭小食,結構上有點像台灣的麵線,不過人家的配料多以蚵仔、大腸為主,我們的就用上魚肉,都是就地取材的緣故。從前街頭小食都是粗糙的料理,現在魚翅羹的配料已豐富得多了。 以小食來說,這裏的出品也算不俗,不過小食吃不飽人,只消除了點點饑餓的感覺。於是我帶著這份微妙的感覺,手拿著一小束鮮花,悠悠地往山上走去。

煥林粉麵食店

如果用天氣來比喻,世界的確好像處於狂風暴雨之中,先不說中美貿易戰的困局,法國的黃背心抗爭仍時有擾攘,英國的脱歐好像暫時平息,但根本問題仍未解決,就連香港的立法會也弄得烏煙瘴氣。 人類是否和平得有點久了,才導致這般紛亂的局面。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是70多年前的事,撇去那些內戰頻繁的地區,這一代人已經不知艱苦為何物,當生存成為人的唯一要求時,很難想像有人會因為社交媒體欠缺別人關注而焦躁抑鬱。那時的人知道生存並不容易,縱使是亳無血脈關聯的鄰居也會熱心幫助和互相體諒。今天我們的城市雖然仍存在互相幫助的例子,但多少都帶點斤斤計較,只怪有不少人視別人的幫助為理所當然。 從前生活困苦,今天我找到糧食就和別人分享,他日別人找到糧食也會解我燃眉之急,現在人人都找到糧食,所以找到糧食後便不會和別人分享,多了就儲起來,誰儲得最多就是成功。 在此我不是叫人變賣所有,去分給窮人,那是耶穌用來教訓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大多時候人類都不缺乏愛心,我們缺少的只是謙卑,不過謙卑這品行在安樂的時候是練不來的,只怕我們學懂謙卑的一日,正是我們最艱難的日子。 煥林粉麵食店 是位於中央圖書館附近的一間小食店,算是經營多年,不過早陣子卻搬了,可能是舖租的問題吧。新店搬至附近的信德街,誰知新店開了不久又結業了,不過人家原來不是結業,而是併進附近的Indo Market裏頭。 我本對這類型的小食店沒甚大興趣,吸引我的是那份百折不撓的精神,煥林小食本是學生們的聚腳地,招牌貨是沙茶魚蛋和印尼撈麵,是日來個一箭雙鵰,沙茶魚蛋撈麵是也。 曾經說過,小食就如色情片,味道和橋段一樣,不需要慢慢推進,一來就是戲肉,只怕你除衫慢。所以在小食而言,滿滿的調味料就是色情片裏的性愛動作,而手上這魚蛋撈麵,完全貫徹了這個色情片法則。

強記美食

一直認為香港的街頭小食很失禮,幾十年來都只是咖哩魚蛋、碗仔翅、煎釀三寶,這類上一代香港人發明的,數十年過去街邊賣的仍是這些。曾幾何時,我也曾推薦過外地朋友去嘗嘗香港的地道小食,後來得知他們的鄉土小食比我們精彩多了,登時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香港是塊大磁石,各路文化都會吸進來,當然亦包括小食,然而香港也是個英雄地,不容許亦不鼔勵人死守陣地,而小食亦失進化的條件,加上本港缺少在地食材,除了漁業仍保持著,農業近乎絕跡,這樣小食又少了一片吸引人的靈魂。 說著說著,好像將香港說得乏善可陳般,但香港其實也有殺著,那就是技藝了。香港從來不乏好廚師,但這養份卻流不到小食的層面上。就以魚肉製品為例,近代較成功的就只有南記的魚肉春卷,而街邊就仍然停留在魚蛋和魚肉燒賣上,醬汁亦離不開豉油、辣油、咖哩,競爭到某個地部,甚至出現減價戰來,實在出色至極。 說實在,香港那些賣小食的,大多缺乏長遠眼光。別人會大清早到市場挑選食材,又會親自洗豬腸,醃炸當日用的排骨……等,盡心盡力。而我們的就只會延長營業時間和開分店,花在料理上的心機卻相對地少。 不過香港還是有些小食店走別人不走的路,位於灣仔的 強記美食 已經有很多年歷史,而且亦甚有口碑。從小食店而言,他們的選擇性不高,魚肉燒賣、魚蛋和豬皮,這類標誌性的小食自然不會缺席,但他們最有名的卻是臘味糯米飯和花生豬骨粥。 他們的糯米飯粒粒分明,在保持適當的糯度之餘,亦保留幾分爽快的口感,臘味和醬油的香味也發揮得很好,值得一試。 花生豬骨粥,密度高,味厚,實在,風味家常,從粥的角度而言算不上妙品,但對於一位半醉的夜歸人而言,卻是暖胃之作。 煎腸粉不算什麼特別東西,不過醬汁調配合宜,煎得亦見用心,也算不錯。 他們其實也有幾款傳統的廣式糖水值得一試,但縱使加上這幾款糖水,他們的小食種類仍是偏少的。不過打個汁或者開個醬,再混以食物工場的成品食材,當然能給人擺個眼花繚亂的小食陣來,但糯米飯、豬骨粥和廣式糖水,都是要花時間來煮的,所以強記的成功是用火候和用心換回來的。

小倆口台式漢堡蛋餅專賣店

我其實不太討厭雨天,但連綿不斷的雨勢就無法談得上喜歡,無論如何左閃右躲,都難免混身濕透的命運,在此等情況下,如何輕盈的步伐都會變得沉重起來,郁悶的心情無從消解。 人在鰂魚涌鐵路站延伸的行人天橋走過,雖然只是幾十秒的過程,仍不減對蓬頂為我擋去煩人雨水的感恩。可惜雨勢無涯,而天橋卻有涯。 我掏出那把沒真正乾透過的伸縮雨傘,無奈地要它再一次免為其難。就在這個時候,眼前出現了一間名叫 小倆口 的店子,記憶中和她好像有遇一面之緣,應該是某次在電氣道的擦身而過,直至發現她的蹤影已經消失後,才後悔自已當初的不以為然。 我不知道眼前的她是否當初的她,只見氣質的她被雨水澆得有點冷清,同樣孤單的我不禁就向她走近。究竟是同病相憐還是相濡以沫,直至我站在她面前的那一刻,我仍無法弄清。 台式漢堡蛋餅是什麼來路,我其實不太清楚,但圖片上那可愛的外表看似能撫慰心靈。於是我指著她的照片,要了一客薯餅芝士招牌蛋餅,由於套餐包連飲品,所以要了個黑糖奶茶。 先來的是黑糖奶茶,茶體不算厚,但黑糖的滋味厚實,令整個體質都豐富起來,在這個下雨天之中,可是個不錯的滋潤。 首次和蛋餅小姐見面,方知她是如此地驕小玲瓏,實在我見猶憐,禁不住親了她一下,她卻以蛋香和葱香來回應我的無禮,為著加深了解,我以細嚼慢嚥來證明自己並不是個登徒浪子。想不到薯餅竟然如此活潑有趣,逗樂我之際原來已不知不覺地掉進芝士的纏綿裏,讓這幾十秒的交融猶如濃縮的一世,激盪中,香甜的蜜汁原來早就澆到蛋餅小姐的身上,無法抗拒之下,就將她吞下肚去了。 幾經銷魂,直至察覺蛋餅小姐早已離席,才如夢初醒。一口一顆,來去不留痕,爽朗得可以。不過一刻風流卻不是免費的,不覺間外面的雨也停了,看著濕透的街道,方知剛才只是剎那之間,我拿著那杯黑糖奶茶,竟然更覺孤寂。

老come煎餅

若干年前,中環曾經出現過一間標榜老外賣北京街頭煎餅的店子,當年的我,曾慕名一試,可惜味道強差人意,失望而回。南北風土氣候各異,口味自然也不同,本無意貶之,但這種綠豆煎餅並非小弟那杯茶。 時隔多年,對這種北京煎餅的印象早已淡忘,隨著那間老外煎餅店的結業,香港就沒再見此類型的店子。原以為這種北京風味煎餅從此就在香港消失,誰知這螫伏多年的味道又開始在香港萌芽起來。 首先給我發現的是位於天后鐵路站附近的 老come煎餅 ,單看店名還以為是結業了的老金煎餅來了個借屍還魂,但店面的塗鴉風格和前者似乎有點出入,而且店主也不是老外,而是在店內身體力行的兩位青年。 多年過後,再會這北京煎餅,心中有點忐忑,畢竟之前的經驗著實有點差。但開放的胸襟還是將我帶到這店前,不過今次不再吃原味了,環顧他們的煎餅口味,頗見中西合壁之風,當中就有雙蛋豬柳芝士、雙蛋叉燒、日式沙律雞……等不同口味。 正所謂口袋有錢就不安穩,那天就吃了個最貴的北京烤鴨煎餅。在即叫即做的情況下,店內的年青人隨即忙碌起來。北京煎餅是以一隻圓形的金屬發熱板,再配一支特殊刮子煎成的,記憶中在一些法國煎餅店內也曾見過同類型的器材。對於誰學習誰,我既不清楚,也覺得不重要,只要做到好吃的東西來就是了。 年青人花了一輪功夫,一件份量十足的煎餅就送到我手上來。由於是小食,手持食品拍照不是太利索,所以花了一點時間。雖然如此,煎餅仍然保持著她的熱情,一口咬下去,裏頭還冒著熱氣。 其實綠豆麵糊的味道比較低調,靠雞蛋將香氣帶起來,而味道和口感就要靠內餡和醬料。這北京烤鴨煎餅的內餡有青瓜絲、芫茜、鴨肉和薄脆,而且是滿滿地填充在煎餅內,味道調和,口感豐富,烤鴨醬的適度加入令味道更見層次,只是內餡的分佈有點不均,但這狀況卻意外地形成一種變化,令毎一口的味道都帶著些微的不一樣,所以每咬一口都是一種期待,相當有趣。 想不到多年後再遇這北京煎餅,竟然一洗從前的負面印象,我認為關鍵在於內餡的份量和調配的合宜,而醬料的運用亦更切合南方人的口味。經此一試,不禁讓我看見這煎䬺的可塑性,我覺得這道小食有流行的潛質。

麻辣媽媽

立秋而過,雖未至秋分,但頑強的暑熱仍絲毫未有讓出地盤的意途,在正午的陽光下走動,絕對考驗著人的忍耐力。意志力是當中的關鍵,而經驗亦相當重要。怎樣在三丶四十度的氣溫下調節體溫,一幅存在於腦海中的驛站地圖是必須的。如身在新蒲崗,有兩個驛站是我經常到的,第一個是譽港灣的Mikiki商場,因為那裏有一田超市。另一個是新蒲崗廣場,因為那裏有公共圖書館。 那天我就在新蒲崗廣場蕩了一陣子,讓體溫下降之餘亦避開午飯的人潮,待時機成熟後才離開這舒適的空調地帶。由於沒有什麽特定的目標,純粹只是憑感覺走,走著走著,就在衍慶街遇見一間名叫麻辣媽媽的小店。從貼在門外的菜單判斷,這是間沒什大特別的小食麵店,然而除了咖哩魚蛋和豬腸粉之類的地道小食外,裏頭還有少見的肉燕餃。 小小的燕餃就這樣把我吸引進他們的店子,店內清新簡樸,在沒有什麽拘束感下找了個座位,並細看著點餐紙上的菜式。一如所料,菜式傾向簡單,基本是麵條丶餃子和小食的配搭,流露著些許小食店的風情。 雖然食品沒有什麼大的吸引,但小食也有小食的欣賞角度,於是便在點菜單上劃上他們推薦的白菜肉餃拉麵和吸引我進來的肉燕餃。 他們的食品可添加兩種辣醬伴食,麻辣是其一。但比較有趣的是蝦辣,原來這蝦辣是他們以蝦乾調配的風味辣醬,為嚐這特別風味,這碗餃子拉麵正是配以蝦辣。從湯麵的格局來看,店子雖然掛上麻辣的招牌,卻不屬於湘川系的手法,反而流露著幾分地道與家常。清爽的豬骨風湯頭,配上日式拉麵,協調適口。菜肉餃子四平八穩。而蝦辣的確帶有蝦乾的香味,雖見誘人,但只站在點綴的位置上。整體來說,無論是餃子丶拉麵丶湯頭,還是風味辣醬,都叫人舒服,只是溫純太過,不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肉燕餃是傳統福州小食,以豬肉製成薄薄的外皮,再包裹肉餡而成,製作上有其巧妙之處。由於從未嘗過這巧手小食,難以判斷當中優劣,以味論味,燕餃以醬汁拌勻,味道柔和適口,和肉餡有不俗的呼應,而肉餡則軟滑彈牙,裏頭還有馬蹄粒豐富口感,整體感覺不錯,只是不太感受到餃皮的存在,有點像吃肉丸的感覺。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雖欠缺亮點,但卻讓人感受到一份溫柔和舒服。料理往往反映主理人的心,品格差的人,煮東西可會吃壞人。相反,在這份溫柔舒服的味道中,彷彿讓人看到一顆正直而謙和的心。

高街麵霸

自從港鐵西營盤站通車後,一、二、三街一帶漸漸地起了變化。好像之前到過的阿元來了,如果在若干年前,這樣的店子是不會挑這一帶來落户,從這一點來看,香港人仍然是機靈的。 對於這個由鐵路站打出來的機會,看上的人也不少呢,其中就給我在高街遇到一間名叫高街麵霸的店子,如此霸度的名字霎時間讓我想起位於蘇杭街的麵尊。如此這般,腦海彷彿回到九十年代的港產賭片熱潮般,什麼神、聖、俠、霸、王,之類的稱呼,只不過現在換了個賣麵的主題。 無獨有偶,兩者都是賣車仔麵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點演藝界的背景,單看牆壁上貼滿那些前來助陣的明星照片,其份量也著實不小。 可惜我對看明星沒什大興趣,反而對如此霸氣的封號下所賣的麵有很大的好奇心。 車仔麵本屬平民之食,賣的大多數是加工食物,或是經調理的下水料。然而時至今日,商人都不甘心薄利多銷,所以很多車仔麵店都標榜一些耍家絕活。這裏也不例外,但大多集中在小食方面,例如有懷舊蛋花炒腸粉和招牌金華火腿碗仔翅,而車仔麵配料則主要在鹵水方面。 當日的我狀態有點不足,如果來個車仔麵再加小食,恐怕會吃不消,既然人家名叫麵霸,就先嘗他們的車仔麵吧。 一直認為吃車仔麵就要吃油麵,可以說是口味,也可說是偏執。配料方面我選了鹵水坑腩、秘製麻辣芽菜和本地農場雲耳。其實車仔麵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整合的掌握,不同的配料就有不同的味道,傳統麵店的配料都是為湯麵度身訂造,而車仔麵的多是加工食品,先天就已差別人一截,加上配料繁多,難以預測食客的配搭,如果要做好整合的功夫,最好就是交給湯汁了。 這裏的湯汁以醬油為基础,其整合力不錯,亦是某些知名的車仔麵店所喜歡採用的湯汁類形。鹵水坑腩的味道以鹵水為主,牛腩的味道為副,發揮上未算最高,但調理亦算到位。雲耳的爽質口感在平衡上有不俗的表現,反而麻辣芽菜的味道太霸道,令整碗麵的味道傾斜起來,加上芽菜被調理至失去平衡的作用,削弱了富中的整合性。 其實這裏的配料和小食在處理上都看見用心,而這道三餸車仔麵在味道上也不見失禮,只是那霸道的麻辣就好像個頑皮的小孩在當中攪局而已。

阿元來了

隨著年紀的增長,已沒年輕時活躍,對於晚上總是窩在家中的我,已經不太熟悉香港的夜市了;油麻地的廟街應該還是那樣吧,西洋菜街的排檔相信仍然熙來攘往,唯一可惜的是上環的大笪地已經成為歷史了。 或者香港的經濟繁榮與改變了的消費模式模糊了夜市的重要性;看電影不需要到電影院,買東西的或者已經改到淘寶網,講究的可能只看重品牌,最好是來個限量版。但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我始終覺得每個地區都應該有個屬於自已的夜市,不單是為了吸引遊客,更多是為了讓地區的活力和機會有伸展的可能性。 台灣的夜市辦得相當成功,但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經濟背景,換了地方,同樣的模式不一定同樣成功,更甚的還可能變成麻煩或負擔。然而面對別人的成功不一定只有羨慕,好好地欣賞或者能得著更多。 要感受台灣的夜市,當然要乘坐航空交通工具,要不然來西營盤的第三街也是個折充的方法,因為以台灣夜市小食作招徠的阿元來了正是座落於這個地埗。 阿元來了的店子比較細,座席亦因此而不多,經營方針以外賣為主,但選擇堂食的人也不少,所以店常聚集等候的食客,我來了幾次都被店外的人群嚇怕,雖然還可選擇外帶的,但既要為食物拍照,堂食是近乎無可避免,除非他們是沒有座席的街頭小店。最後我只好挑了個冷門時間,總算可以在店內品嘗一下台灣的夜市小食。 不要小看這小小店子,裝飾上可花了不少心思,在有限的空間內呈現出台灣夜市的風情,甚至有點主題餐廳的味道,有趣。 菜單内的菜式種類繁多,有魯肉飯、炒米粉、香菇肉羹,和各式各樣的茶飲……等,不能盡錄。一個人吃不了這麼多東西,所以挑了兩款較有特色的,聞說台灣的蚵仔煎別具風味,還有鹽酥雞的香口、滋味,於是各叫了一客。 蚵仔煎其實和煎蠔餅沒有兩樣,然而這款遍及潮汕一帶的小食,因應著不同的地區便有著不同的做法,甚至連名字也有好幾個。但無論是什麼名字,仍脫不了蠔餅的原型,蚵仔煎亦不例外,只是掛在上面的兩款沾醬,可算是其獨有的標誌。基調上是薯粉帶動質感,蛋液附助香氣,煎成薄餅狀,口感上小巧細緻,沒有潮式蠔餅的豐厚和鮮明,蠔仔的質素不俗和略帶海鮮風味的醬汁頗合拍,無論食味和口感都給我一點別樹一幟的感覺。 接著的鹽酥雞賣相頗吸引,調味主導了整塊雞肉的味道,肉汁相對弱了一點,小食的風味鮮明。以味論味,此道雞塊比較適宜下酒,單獨品嘗可能略見不足。 阿元帶來了台灣小食卻帶不來台灣夜市,雖然稍感...

媽咪雞蛋仔

香港區的米芝蓮2016年飲食指南又出版了,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市場計算,今年在書中新增了一欄街頭小食介紹,隨即又讓全港媒體聚焦起來。然而街頭小食的欄目有別於星級推介的版面,這樣的分隔不單沒讓書册降格,也能成功掀起話題,著實高招。 其實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屬於他們的街頭小食,如果要體驗當地民風,街頭小食比傳統菜系更能單刀直入,所以別小看什麽豬腸粉、碗仔翅、煎釀三寳……之類難登大雅之堂的食品,那可是人和該地區接地的速成方法。 然而小食和傳統菜系始終有分別,尤其是在複製的問題上,一條西洋菜街可以有幾檔咖哩魚蛋,但能夠做好一道文思豆腐的,在香港就沒有幾多個師父了。所以小食的技術性不高,有時還會夾雜一點潮流元素,加上沒有傳統的包袱,可塑性高就成了它的強項。 那天人又到紅磡工作,從鶴園東街往黄埔花園方向行,不久便看見橫街內有人群聚集,細看下原來是賣雞蛋仔的小店舖,有點不以為然的我,忽覺店名好像有點熟,於是便拿出手機查查他的來路,原來正是被米芝蓮點名的其中一間小食店,然而被點名的竟是位於尖沙咀的分店。想不到這間名叫媽咪雞蛋仔的小食店竟然已有數間分店。 八卦的我在他們的店前駐足,發現他們是攪特許經營,怪不得有這麼多分店。除此之外,他們雞蛋仔的口味也令人有點期待,紫薯、抹茶、咖啡、朱古力、芝士……等,不能盡錄。我看圍在舖前的人也只十個許,於是便買了個抹茶紅豆味雞蛋仔,然後拿著號碼票站著等叫號。 抹茶和紅豆本屬甜品的好拍檔,究竟如何和雞蛋漿整合,這一點著實令人期待。然而這個創意體現並未能達至很高的水平,抹茶的味道和蛋漿的味道互相抵銷,感覺曖昧。紅豆的味道成為當中的帶動者,亦將雞蛋仔的味道帶四軌道上,算是救了它一命。加上未能做到外脆內軟的對比口感,故未能稱妙。 整體來說,這雞蛋仔的味道其實沒有什麼大差錯,只是談不上精彩而已。然而不可忽視它的玩味性,單是那份敢於嘗試的勇氣,也不失為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

上海真真豆漿大王

依稀記得孩童時是在尖沙咀坐火車回鄉的,在坐火車就等同回鄉的兒時概念左右下,如今仍隱約覺得紅磡火車站有點鄉土的聯想。如果從火車站往機利士南路方向走,又被一股濃濃的殯儀氣息籠罩著,直至走到黄埔新邨才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而夾在其中的蕪湖街仍保持蓍點點老舊的味道,這份氣息還伸延至馬頭圍道方向。 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香港的地價會每況愈下,因為我實在看不見香港還有什麽經濟誘因,好叫世界的資金繼續流經這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小島。當然這不是三、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多廿年,甚至是三十年後的事。所以芸芸眾生仍要為瘋狂的樓價而苦惱,而那些交通不太便利又遠離市區的工業舊區便成為不少中小企的理想聚集地。 正因如此,這天我便來到了鶴園東街,這個位於黄埔新邨盡處的地段,座落了不少工業大厦,當中聚集了不少珠寶商人,還有運載內地旅客的旅遊車群。感覺上是稍微有點雜亂,但和七、八十年代的觀塘區相比,這裏已經整潔很多。 辦完事後已經是午飯時段,我匆匆離開工廠區,因為在前來的公車上,給我看見蕪湖街有間名叫上海真真豆漿大王的店子,由於上次未能在荃灣的唯一麵家中吃到久違了的鹹豆漿,所以特地走去看看這位大王有沒有鹹漿賣。 真真的招牌不算特別大,但字體卻有點巨型,而且設計相當簡約,隱約透出點點草根的味道。由於門外的餐牌已經清楚表明有鹹漿供應,亦見店內人客不太滿,隨即便踏進店內,店內幾乎沒有裝潢,體現了功能為本的哲學。對於我這個草根胖大叔而言,這裏反而讓我覺得自在。 我本為鹹豆漿而來,而這裏的招牌又是豆漿和粢飯,雖然還有一些上海湯麵之類的供應,但我已經沒有理由不點鹹豆漿和粢飯了。 鹹豆漿材料充實,油條、榨菜、蝦皮,滿滿地混和在濃郁的豆漿中,奈何豆漿沒見起絮,要吃到一半才看見絮狀。雖然如此,但這碗鹹豆漿仍然吃得叫人滿足。 至於粢飯也令人滿意,足料的內餡加上新鮮軟糯的糯米飯,無論味道和口感都令人回味。 在午飯時段吃了個上海式早餐,感覺充實之餘亦頗見有趣,畢竟香港早已有西式的全日早餐供應,今天早餐這個名詞已經失去了時間的意義。然而此刻我忽發奇想,中國民族眾多,如果能夠結集幾種較有地方色彩的傳統早餐,進而開一間只賣中國早餐的店子,那也不失為有趣的點子。

祥興記

這個星期又要到荃灣辦事,今次的目的地是街市街一帶,地理上和上星期到過的富華中心相距雖然不遠,但由於還要到海盛路處理事宜,所以離開街市街後便直往海盛路走去。然而那一刻心裏忽然想起眾安街口有間名叫豆豆麵包西餅的店子,那裏的出品價錢合理,麵包也做得甚具水準,於是決定走回頭好買個麵包來解饞嘴。 在繞路的過程發現這一帶原來也有不少食肆,雖然沒有路德圍的密集,但吸引力也不輕。當我邊行邊感嘆的時候,眼前就出現了一間名叫祥興記的上海生煎包專門店,他們的裝潢年青新穎,當中又夾雜著些舊上海的元素,有點新舊交纏的感覺。而他們賣的就只有生煎包和粉絲湯,走的是輕小食路線。 我站在店前把他們的餐牌端詳了好一陣子,縱使是走小食路線,但只得兩類食品是否有點過份專門。眼見他們有個包含兩款食品的套餐,只要一頓就差不多吃遍了他們的出品。心想這也挺化算,於是就走進去點了個套餐吃。 他們的皇牌生煎包只有一道,反而粉絲湯有蘿蔔湯、咖哩牛肉湯和上海雙檔三款,而我點的是上海雙檔,飲品方面則選了玉米露。由於是套餐的關係,原先一客四個的生煎包變成兩個,而包子也比想像中細小。誰知將這小小的生煎包放到嘴裏卻叫人相當驚喜,一般的生煎包是發酵麵團,包體充實軟綿,而這裏的卻是纖薄細緻,當中那較厚的收結位更煎得極香脆,而這份香脆就成了包子口感的軸心,當內餡、肉汁和這份香脆口感混和時,就呈現出令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滋味。情況有點像南翔小籠包般,由肉餡饅頭演變成無酵麵團的薄皮點心。 至於上海雙檔究竟是什麼?非上海人的我當然摸不著頭腦,但任何事都可以視為一種學習過程。據資料說,上海雙檔就是百葉包和麵筋,單份叫單檔,雙份的叫雙檔。然而這裏只得單份,應該是單檔吧。雖然如此,百葉包和麵筋是好吃的,加上粉絲清湯後更令人吃得舒服,路線上和上星期吃過的油豆腐粉絲湯相同,只是簡約了一點,如果真的來個雙檔,應該會較充實。 最後的玉米露顯然是敗筆,雖然售票員已經給我提點,說這不是真正的玉米汁,但好奇的我仍點了這個,想不到這奶露的味道會調得如此做作。 綜合來說,這間走輕小食路線的食店,在格局上有點像台灣的餃子連鎖店,雖然這裏的生煎包頗叫人留下印象,但食品種類也實在太少了,不知能否滿足香港人對食品種類的貪婪。

蒂蒂香

如果身在灣仔,突然想吃碗魚蛋粉,潮興和泉記都是我的首選,但近來好像多了個勁敵,就是來自汕頭的蒂蒂香。 潮汕近海,當地人的性格多見節儉,任何剩魚、剩肉到他們手上都會變成美食,而丸類食品正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四十年歷史的蒂蒂香在汕頭頗具名聲,除了店舖外還有屬於自己的食品製作工場,現在由汕頭悄悄地來到灣仔,身為香港人的我,也好應該來打個招呼吧。 然而當天的目的並不是他們的魚蛋粉,因為這裏的魚蛋我在不久前已嚐過,他們的魚蛋魚味濃厚但鮮度稍遜,有點像柴灣吃過的學利魚蛋,並不是我喜歡的口味。反而他們的小食卻讓我留下印象,今天再來正是要嘗嘗他們的小食。 上次吃過的小食是煎墨魚蘿蔔餅,口感和食味都見有趣。今天不再重複,改選香煎墨魚卵和蠔餅。兩道小食都是即叫即煎,所以耐性是需要一點的。 先來的是香煎墨魚卵。據說這是一道接近失傳的汕頭料理,是用墨魚的卵囊攪打成魚滑狀再煎香而成。軟滑彈牙的口感既可愛又討好,雖感到有調味在當中運行,但掌握尚算到位,味道上亦見協調。附上的泰式辣醬可點可不點,視乎口味而定。 吃到三分一,熱騰騰的蠔餅便送到來,旁邊的魚露是蠔餅的絕配。煎得香脆的蛋漿是高温油的效果,與軟軟的番薯粉相映成趣。蠔仔飽滿兼帶點海洋的風味,份量亦見足夠,差不多每口都吃到蠔仔。 原先點了一杯豆漿來送吃,不知店長是否看見我拿相機拍照,吃到一半便送我一碗清湯作解膩之用。愈來愈覺得拿著相機去吃東西是有點著數,在此要向我的相機鳴謝一番呢。 綜合來說,那個贈送的清湯其實不錯,但結合成湯粉麵又未見得特別精彩,反而這裏的小食卻令人留下印象,無論是蠔餅、墨魚卵,還是墨魚蘿蔔餅,都令人回味,只是煎炸食物的油份相對地多,對年紀不輕的我,可不能多吃。

巷仔見麵館

尋覓糭子的過程一再令人失落,於是決定放棄原先對粥品店的寄望,改向連鎖飲食集團埋手。巷仔見麵館是大家樂飲食集團旗下的一個品牌,無論粥、粉、麵、飯,這裏都有供應,然而用上懷舊公雞碗來作店舖標誌,不難發現他們以街頭小食來作店舖定位的意圖,而對於正在找尋糭子的我,可謂一拍即合。 和小食攤檔相比,這裏的小食種類當然沒人家的多,但如煎鑲三寶、碗仔翅、生菜魚肉、混醬腸粉和懷舊薄撑……等小食陣容,其實也算充實,當然還有我正在找尋的鹹肉糭吧。 基本上店子屬於茶餐廳格局,裝潢在有趣別緻的氣息上,還營造著一份地道的形象,而且隸屬大集團的關係,其管理和服務也算到位。 我是為糭子而來的,鹹肉糭我是要定的。當看見那熱氣騰騰的糭子身上有著一層由綠豆仁做成的夾層,相信糯米和綠豆仁的分佈應該相當勻稱,心中不禁有點期望,而這份期望亦沒有變成失望。糯米的口味和質感在適當而不含糊的呈現下,配合著鬆化的綠豆仁,正是那種久違了的滋味。而沾點用的醬油以另上的形式呈現,某程度都是一份細心,而在醬油上澆點油就具心思。美中不足的是五香肥肉和鹹蛋黄雖然足料,但未夠酥化,與糯米和綠豆仁之間的融和感稍見遜色。雖然如此,但整體的滋味仍然令人欣賞。 除了糭子外,這裏的小食也頗吸引。由於糭子比較膩滯,所以點了個口味比較清爽的生菜魚肉湯。這道小食很簡單,只是生菜、魚肉加清湯而已。只要生菜新鮮,魚肉質量好,加上清湯一道,三者都沒有任何衝突和不協調的道理,食前加點香油和胡椒粉可算是畫龍點睛了。簡單有趣而且充滿情懷,就是小食帶給人的樂趣。 原先以為會在粥店找到好吃的糭子,最後竟然在大型飲食集團的小食麵店中嚐到,實在有點意外。雖然我不否認坊間仍會有臥虎藏龍之店,但對快餐集團的出品加以肯定還是否定,某程度都是一種成見,所以沒有開放胸襟的人生,肯定談不上精彩。

車品品

這天特意前來大角咀埃華街,為的是早前錯過了的車仔麵,這間名叫車品品的小食店頗有個人風格,明明是賣車仔麵和碗仔翅之類的小食,卻又有花膠和鮑魚這等貴價小食供應,實在有點喜劇式的「估你唔到」。 表面上這是間車仔麵店,但聽說這裏的碗仔翅比車仔麵還要有名氣,而且小食的種類眾多,難以一一盡錄。既然碗仔翅是名物,不能不點。車仔麵有點撲朔迷離,也要摸清其底細。至於名貴的鮑魚怎樣藏於小食店之內,也是令人引頸以待。 小小的店子透露著曾有過的裝修,然而木製的桌椅所帶出的情懷,不及帶點雜亂的陳設來得地道和草根,那點曾經用心的裝潢已經切實地被這股「街邊檔」風情所覆蓋。 先來的是碗仔翅,我點的是「兩溝」,即是將魚肉和碗仔翅混合的小食。這種以翅命名的小食本無半點魚翅成份,純粹是模倣酒家的魚翅羹而創作出來的經典小食。從前售賣這種碗仔翅的街邊檔,通常會伴以清湯魚肉同售,在什麽也拿來「溝一溝」的香港人手上,順理成章地演變成兩者混合的食法。 這裏的碗仔翅份量和材料都是滿滿的,粉絲、冬菇絲、木耳絲、肉絲,所提供的質感和羮底的古早風調味,恰好還原出那經典的味道。奈何魚肉部份卻以切細了的港式炸魚條所代替,同樣是碗仔翅和魚肉小食,相比起筲箕灣的呂仔記,這裏的可算給點數擊敗。 接著車仔麵,我點了三餸,由於每款餸的最低消費是八元,再多點幾款已經可以到廉價西餐廳吃什扒餐了,所以三餸對我來說已接近極限了。而我點的配料分別是蘿蔔、鹵水蛋和豬紅。 蘿蔔清甜肉厚,相信是上好貨色,雖然嚐到蘿蔔裏頭有類似糖的調味,但沒影響到本味的發揮,水準不俗。豬紅質軟,看來屬雞紅居多,畢竟現在要吃到真正的豬紅已經不易了。鹵水蛋則不過不失而已。 車仔麵的配料通常都雜而無章,所以湯底的整合性相對地重要。這裏採取的方法是近乎鹵水的醬油風湯底,手法和銅鑼灣榮記相近,但榮記的湯底比較豐厚,滋味亦較複雜。 其實我對經由小食店處理的鮑魚料理是有點期待,但這裏卻以醬油和干邑酒來作調味主軸,口味在協調上有欠理想,甚至有少少衝突的感覺。雖然在整體口味上不算罪大惡極,但有點為難了那隻鮑魚。 無論是食物的外觀、份量和風味,都保持著濃厚街頭小食的格調,然而這三道小食合共是百元消費。雖然我一直認為吝惜就不吃好了,但花錢吃的不只是食材的貴賤,更多是廚師的技藝。平心而論,這裏的出品以小食來說是不錯的,但若論更高層...

麵麵店

車仔麵毫無疑問是香港的特色本土麵食,這種原本以木頭車推賣的流動小販,無論在衛生程度還是食材素質都以低檔欠見稱,所以車仔麵有個別名叫作揦鮓麵。 然而這種以衛生程度差劣來描述的別名,在今天反而成為一種曲綫招徠,或者大部分港人都未曾忘記那從困苦中走過來的經歷,所以這份揦鮓成為了已經變得富裕的港人的尋根味道。 時至今日,車仔麵已經不再揦鮓,不單衛生程度改善,就連食材也講究多了,好像這間位於佐敦的麵麵店,除了食材有趣外,還有影視藝人作店東的號召力,令這小小店子食客不絕。  對於有人群恐懼症的我,這並不是個好消息,可幸當天食客未算擠湧,在帶點摩登和情調的店內安座之餘還可靜心選擇配料。 當眾多選擇擺在眼前,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由,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然而港人卻深喜此道,所以車仔麵的配料種類的多與少,往往成為別人口中的評價。這裏的配料自然不少,而且也頗具特色。當中還有一些地道小食供應,如街邊碗仔翅、煎釀三寶和炸雞翼之類。就連辣醬也有兩種,著實令人目不暇給。 當日我點了個四餸配油麵,而湯底的口味則選了這裏獨有的薑酒湯底。單看薑和酒,彷彿口味強重,然而卻恰恰相反,湯底口味清雅,薑和酒的味道輕輕地滲在其中,配上油麵,湯汁稍微有點駕馭不來,但對應於配料,就頗能展現其本味。我選的四餸分別是墨魚卷、豬爽肉、酸齋和沙葛餃。 墨魚卷口味精緻。豬爽肉應是豬後頸肉,但這裏的有點像連皮的豬肥肉,然而經鹵煮後滋味不減也不覺膩,只是豬毛未去清,頗影響其表現。酸齋的表現不錯,酸和甜的平衡到位,齋麵筋亦頗能帶出新鮮炸好的口感。沙葛餃也見精緻,只是沙葛的份量輕了點,未能發揮預期的口感。 最後喝一口套餐附送的紫貝天葵,清甜爽快,頗有利賓納的影子。 綜合來說,這裏的車仔麵有著不俗的表現,美中不足的是那淡雅的湯底,雖然在干擾度低的情況下頗能展現配料各自的風味,但在整合麵條和配料之間就稍微有點不足,如欲救之,加點放在桌上的辣醬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德興隆

或者和我身為中國人是有點關係,總覺得世界上最妙的食物就是豆腐。能夠將硬邦邦的黄豆變成嫩滑的豆腐,而且營養豐富兼不失可口,就好像是個令人驚嘆的魔術般。可惜豆腐容易變味,尤其是盛夏之時,由街市的豆腐檔買一磚豆腐回家,也有可能瞬間生出異味來。所以擁有完善包裝的盒裝豆腐才愈來愈被人接受,除非在你的住所附近有間製豆腐的工場,那就另當別論。 德興隆座落於北角馬寶道,以豆品製作服務坊眾已有數十年,縱使在這段寂寂無聞的小市場中,仍無阻他們每天製作新鮮豆品的堅持。要找到德興隆並不容易,外頭的排檔差不多完全覆蓋其前門,但只要做足準備功夫,依著街號去找也絕非難事。 清代「袁枚」對現殺現烹甚為推崇,而容易變味的豆腐相信道理也是一樣的。雖然現今的運輸業效率很高,但能夠現做現吃始終稍勝一籌。 由於是豆製品工場,德興隆並不如正規食肆,反而像小食店的多。這裏除了豆腐、豆花外,還有釀豆腐、窩貼和生煎包,等小食。由於店面細小,亦稍欠裝潢,環境是有點欠理想。那天我點了豆花、釀豆腐和豬肉生煎包,本想再追加一道窩貼的,但由於食客眾多,加上有點混亂的情況下而放棄了。 一如小食店的格局,論賣相這裏的出品並不講究,但豆花香滑、豆味濃,也不失為水準。 釀豆腐賣相一般,但將嫩滑的豆腐煎得焦香,加上點點肉來提味,然後沾點豆瓣醬,雖然份量是少了點,但也可稱得上是道可口小食。 生煎包的麵皮發酵得剛好,口感軟綿適中,再吸上內餡的肉汁,味鮮兼具口感,令人滿意。 綜合來說,德興隆並不屬於讓人解決三餐的地方,但食品收費合宜,最貴的也不超過十元。如果對豆製品和地道風味小食有興趣的,這裏也是個不錯的地方。

蟹麵膳

早前在灣仔遇到有趣的友麵館,未幾又在中環碰到一間名叫蟹麵膳的,兩間食店同樣是做麵食的,但卻賣著不同的新點子,一道麵食在靈活的香港人手中,就這樣顯得多姿多采起來。 蟹麵膳藏於租庇利街的一個蚊型商場內,顧名思義這裏的麵食以蟹為主調。然而以蟹肉來作麵食的佐料並不是新鮮事,但在小型麵店中出現卻有點新鮮。 此店以一道蟹肉雲吞作主打,湯底當然也少不了蟹的成份,所以一碗鮮蟹肉雲吞湯麵便成為我的選擇,除此之外,這裏的麵條款式也多樣化,菠菜、甘笋、蕎麥,呈現出新派健康的氣息。我在選了菠菜麵成為碗中主角之餘,亦多點了杯羅漢果蜜棗茶。 麵和飲品差不多同時上桌,而這碗招牌蟹肉雲吞麵和傳统的廣東雲吞有很大的分別,除了雲吞外,配料還有玉米粒、青菜、蟹肉碎和炸腐皮,呈現出點點融合菜的感覺。 我先嚐了一口湯,湯汁淡雅清甜,鮮味點到即止,帶出健怡的感覺。而菠菜麵也大有此氣息,雖然這種混有蔬菜汁的麵條的蔬菜風味其實很有限,然而在沒有鹼性環境的影響下,樸實的麵條和淡雅的湯底也顯得協調。 至於雲吞方面,包著的雖不全是蟹肉,但蟹肉的鮮味卻成為先鋒,雖然這口鮮味略為跳了一點,但和肉餡也算配合。 乘著飲品的熱度未退,嚐了一口羅漢果蜜棗荼,而這小小的一口卻滿有羅漢果的味道,而當中的甜味亦叫人舒服,頗有滋潤之感。 綜合來說,這碗麵並不算亮麗,如果不是配料的腐皮和蔬菜增加點點複雜性,這碗麵的感覺其實有點家常。可幸麵店定位清新,整體亦見用心,加上近年流行的健康飲食風,相信人們不會將其和傳統麵店來相提並論。

老金煎餅

不久前才於觀塘區吃了個和老外有關的羊肉湯米線,誰知又有個老外在中環開了間北京街頭煎餅店,對於這種標榜由老外打理的中式食品店,我並沒有很大的抗拒,反而他們在食品的引入種類上,看來比本地人更有膽色。我未吃過這類型的北京煎餅,無論店主是老外還是北京姑娘,我也希望一試。於是我挑了個假日,獨自來到閣麟街和威靈頓街交界,看這煎餅是什麼來路。 煎餅店的面積很小,而且還有一半是埋在地下的,加上鮮艷年青的色彩,令人有精靈鬼馬的感覺。當我踏進細小的煎餅店,迎接我的是幾名菲籍年輕女孩,我只能指手畫腳地在收銀機前點了個傳統口味的煎餅。心想吃北京煎餅竟然要說英語,實在是個奇怪的體驗,而且做煎餅的也是這些女孩,這種中西合璧的表現,也加添了幾分好玩有趣。 他們製作煎餅的器具,甚似製作法國可麗餅的煎盤,起初以為是西為中用的變通之法,然而在牆壁上卻貼上店主在北京學藝時的照片,兩地的煎盤如出一轍,不禁令人有點迷惑。 這煎餅的材料可自由選擇,但傳統口味是綠豆粉漿,內裏夾上一些類似墨西哥式的脆片、香菜,還有甜麵醬和豆瓣醬,成品美觀,而且滿有蛋香。但食味卻異常突兀,一口咬下去時,味蕾已經給醬料的味道騎劫,吃多口已經想喝水,餅皮和脆片毫無還擊地给味道淹浸了,除了醬味還是醬味,個人認為它可足夠送下兩碗大白飯。 我不清楚北京人的口味,他們是否喜吃醬到這個程度?但我曾經吃過京式炸醬麵,當中的醬味雖然濃稠,但平衡和協調都做得很好,沒有被醬料騎劫們現象。無論如何,味覺的頂峯,從來都不是靠疊加而到達的,縱使如何喜歡一種味道,卻漠視平衡和協調,那所謂的品嘗或多或少都已經給貪婪污染了。

百伏棧台灣小吃

由於早前吃過了鹽酥雞的關係,導致我對台灣小食多了點憧憬。而碰巧灣仔的大有商場就有一間以台灣小吃為主打的「百伏棧台灣小吃」,於是便於週末下午來到他們的店子,看看能嘗到什麼新鮮有趣的。 由於過了午飯時段,下午茶餐成為這段時間的唯一供應。而所供應的台式風味小吃也有不少,我在眾多的款式中選了筒仔米糕,飲品方面則加錢改成四神湯。 店子在格局和名稱上都有小店的風格,有點像早期流入香港的台式奶茶店。但別看他們店子小小,在這個下午茶時段,入座率也有約八成,幸好我是單打獨鬥的,否則要找到座位也並非易事。 筒仔米糕是一種以瓷瓶、竹筒之類的小器皿來盛入以糯米為主的食材所炊煮而成的,是台灣一種非常普遍的小食。雖然這道小食以糯米為主體,但其配料也不失豐富,常見的有香菇、肉片、雞蛋、蝦乾、肉燥……等,視乎檔主的喜好而各自表述。可惜在這裏吃到的米糕似乎欠了神髓,不單配料單簿,本應濃郁的口味也變得平淡起來,甚至醬汁也未能完全滲進主體的內部,雖然仍有點點香菇、蝦米和蔥花混於米糕中,但整體只能呈現出兩團調了味的糯米飯而已。 至於四神湯,本是以芡實、蓮子、淮山、茯苓,這四種藥材加入豬肚燉煮的藥饍湯品,有利濕、健脾之效。然而屬於台灣小吃的四神湯,情況就有點改變,當中的成份和份量都因店主的喜好而有所增減,最普遍的是以薏仁來代替茯苓,而其藥饍效能是否有所增減,由於我沒有中醫的底子,所以無從告之,但若以小吃而視之,我倒覺無傷大雅。  而這碗四神湯呈現出淡然的口味,內裏還有淮山、豬肚和豬粉腸各一,在味覺上不算精彩,但屬於利水祛濕湯水的感覺倒是有的,勉強也可以過關的。  我雖然不是台灣人,也未去過台灣著名的夜市,但我相信台灣小吃應不是這個模樣的,整體來說這裏的出品未能呈現台灣小吃的精采,但如果純粹只是想感受一點台灣小吃的風情,我覺得亦無不可,畢竟他們的收費尚算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