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融合菜」標籤的文章

曾幾何時,一碗標價佰元的湯麵可以成為飲食界的話題,全日麵食在香港一直都以價廉物美見稱,突然有人將其推至佰元售價,絕對是衝擊著市場的既有概念,俗語話「唔打得都嚇得」。 不過逃界變得比想像中的快,佰元一碗湯麵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特別事。一碗頗見水平的雲吞麵也要三十多塊錢,加多一份油菜或者炸魚皮之類的小食,六十過外也不足為奇。究竟是通脹到臨,還是金錢本身的價值被攤薄? 常說金錢萬惡,其實是用它的人萬惡。不過除非有特殊恩賜,否則我並不建議人們花盡每一分來做善事,因為當你身無分文的時候,除了精神上未必平衡得到,隨時會成為別人的負累,這可是一種對他人的曲線傷害。 視錢財如命,不好!視錢財如糞土,也不好!如何遊走兩者之間,是一門藝術,不可先傳。 那天假期,途經中環,順道到域多利皇后街的三聯書店吸靈氣,離開時在附近看見一間新麵店,店名就乾脆一個 麵 字,裝潢上是鮮明的西洋簡約味道,可混上點點日式和東南亞簡食的風味。 單看牌面就便宜不到哪裏,和數舖之隔的南記,在市場定位上完会是南轅北轍。他們的麵食帶點融合菜的味道,但調子還是以東南亞風味為主,再配以慢煮概念。頗感興趣,但價錢非輕。不過「食」並不包括「嫖賭飲蕩吹」五毒之內,偶爾吃貴一點也不是罪。 他們的招牌是慢煮牛肋骨,不過當天不想吃濃味的牛肉,反而對他們的特色檸檬雞湯烏冬情有獨鍾,所以就要了一碗。 廣東小菜有一道西檸煎軟雞,但和面前的檸檬雞完全是兩回事,在白嫩的雞胸肉上完全看不見檸檬的痕跡,但放在嘴裏,檸檬的清香卻活靈活現,在沒有油脂的雞胸肉上,檸檬的味道顯得格外優雅。我再試一口湯,湯汁鮮甜清新,一份溫柔的酸味運行其中,沒半點刺激的感覺之餘,還挺配合碗中的蔬菜。這碗烏冬的蔬菜份量非常多,白菜、西蘭花、金菇、芽菜,滿滿的堆在上層。當中還有一隻半熟溫泉蛋,也算味美,但不太突出。反而烏冬的麵質很好,沒有糊糊的感覺,和湯汁也很配合。 碗旁兩小碟前菜雖然只是普通的三色豆和豆角,但味道調得合宜,點點的麻油香氣最功不可沒。 凍檸檬茶是這個麵餐的一部份,正正常常,沒什麼特別,也沒什麼討厭。 結帳時,一張佰元鈔票就找回一點零錢,絕對不能算便宜,不過此麵清新優雅,調味克制又不失滋味,有一定的欣賞度,值得一試。

D-corner(大本型)

雖然曾有人建議將北移的工業回流香港,但這明顯是一廂情願,單看從前工廠林立的觀塘區,已經漸漸成為大型商場和高級商廈的落腳點,而這種趨勢更伸延至更荒涼的油塘區。如果不是要到鯉魚門品嘗不便宜的海鮮,一般人都較少踏足此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油塘區也默默地改變起來。一個名叫「大本型」的大型商場,座落在油塘鐵路站前也只不過是這一陣子的事,型格上和私人發展商的大型商場無異,但原來是出自房委會之手,看來領匯也有勁敵了。 那天來到「大本型」,商場還很新鮮,雖然商舖還未完全進駐,但食店卻非常完善,尤其是位於上層名叫「大食代」的美食廣場,不單中西美食,就連四川麻辣燙也有供應,地方廣潔,可謂「想食乜都有!」著實令人驚喜。然而我的心早有所屬,位於商場下層的D-corner早已是我今次的目標。 D-corner是間位於中環蘭桂坊的時尚餐廳,要是他一直守在蘭桂坊,或者我們就會緣慳一面,可幸他們將首間分店選址於「大本型」,才能讓我這個不會踏足蘭桂坊的人一次機會。 由於我那「三點不露」的陋習,導致我錯過了他們的午餐時段,雖然他們也有經營下午茶時段,其供應也不失精巧,但一心來到,總希望嘗嘗主菜的滋味,時至於此,也只有散叫一途。 這裏的供應主要是美、法、意式西菜,當中也有印度咖哩,樣式頗豐,令人有點心亂。於是我把心一橫,決定來個牛扒好奢侈一下。最後我點了一客美國安格斯肉眼配燒汁,另再加一客朱古力心太軟來作餐後甜品。 先上的是牛扒,其賣相精美,悦人眼目。汁頭由燒汁和黑醋汁並馳,以點到即止的手法畫在碟上,汁頭為輔,牛扒為主,正是上好牛扒的基本配置。只是兩件牛扒中有一件卻略為失手,過火的燒烤令肉質變乾,然而另一塊卻展現出肉眼扒的軟滑美味,而且肉汁豐盈,單品已見滋味,配上燒汁和黑醋汁更是錦上添花。放在牛扒底的新薯連皮烤,口感見層次,而且吸了肉汁和燒汁的風味,豐富了新薯的滋味,令人欣賞。而併碟的小黄瓜亦有不俗的表現,在這些美味之下,芥末的位置稍微變得有點多餘了。   或者因為此分店開張不久,侍應非常重視客人對食物的感受,當我說出牛扒的其中一塊有點過火時,更立即向廚房匯報,最後得知那塊失準的牛扒因體型較細和薄,才會失準過火的。想不到我的點點意見,卻換來他們對問題作出如此認真的對待,態度上令人非常欣賞。   接著的朱古力心太軟也沒令人失望,...

囍宴 甜藝

很久沒有和同事飯敘了,那個週末適逢鵠兒小姐和泰利先生也在辦公室。而午饍的問題,碰巧成為我們需要解決的共通點。所謂相請不如偶遇。但自問沒什麼急材,霎時間要我想出適合用饍的場所,對我來說,是有點吃力。畢竟和獨自吃餐不同,要顧及別人的口味和期待,又要有適當的場所和氣氛,如果沒充份準備,可能變成待慢和誤會。可幸當天我有不俗的運氣。 有學者認為,潮流文化的特徵之一,是短暫和輪換更替。曾幾何時,香港興起「私房菜」熱潮,不少人對之更趨之若鶩。這種每晚只辦數席菜的飯店模式,現今已經沒從前般熾熱。 然而這種「私房菜」一直給我「作狀」的感覺,算不上討厭,也談不了喜歡。能夠由「私房菜」格局演變成食肆集團,囍宴算是較成功的一間,而位於灣仔永豐街的《囍宴 甜藝》,算是和我們工作的地方有點近,於是我放膽地來一記順水推舟。 有泰利先生在場,點菜不用愁煩,我決定擺出安坐等食的姿態。每一間囍宴都有一個別號,這間名叫甜藝,他們的甜品是否特別出色,我並不清楚,只知囍宴自從打入主流飲食市場後,創辦人 Jacky 由主理人漸變成代言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年輕中菜高手,據說他的京川滬菜甚是了得。由於點菜不是我,所以沒把重點放在任何方向上。最後我們的菜單便是四喜併盤、沙爹蘿蔔炆牛肋骨、xo醬炒蘿蔔糕,和南丫島蝦醬炒飯。 先來的是屬於前菜的四喜併盤。顧名思義,這道菜是由因道小菜合成,分別是涼伴海蜇、薰蛋、梅子蘋果和涼伴菜心苗。這道菜裝盤精美,色彩悅目。初次見面已經令人留下良好印象。 我先嚐了海蜇,想不到這道傳統中式涼菜,裏頭竟有著青芥末的辛香,雖然有點嗆鼻,但配合類似日式沙律汁的調味,味覺和質感都有趣適口,美味之餘亦給人渙然一新的感受。  不算突出的梅子蘋果展現出清爽香甜的口味,但叫人驚喜的卻是旁邊的那顆梅子。梅子應該是經過廚師的調理,鹹酸的味道退卻了,餘下們是淡淡的清甜和幽幽的梅香,然而最叫人賞的是當中滲著絲絲酒香,酒香和梅香配合得妙到顛毫,欣賞度相當高,是一道絕妙佳品。  接著是薰蛋,雖然不知道蛋面那些蛋黃色的醬汁是什麼,但味道溫和配合。除了醬汁外,蛋面是附上一點三文魚子,魚子的鹹鮮在溫和的蛋上築起一道味覺的層次,頗具帶引性。但鮮和腥只是一線之隔,這一著似乎有點藝高人膽大了。  涼伴菜心苗,算是最具玩味性了。我們三人單是猜測他們用上那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