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福建菜」標籤的文章

莆田

一個人吃飯雖然有很高的自由度,但同時亦有一定的局限,當中最大的限制莫過於餐廳的類別。一般餐廳在經營上都有針對的客户群,辦酒席的和小餐館的經營方針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具規模的飯店也會招呼以一至兩個為單位的客人,但配套上可能未必能夠配合單人食客的需求。 所以有些飯館我是少有幫襯,最主要的並不是價錢上的問題,而是點餐上有點無所適從,簡單的點個小菜又略嫌單調,加多個特色小食,份量又超出個人胃納,左思右想還是四到小餐館吃個碟頭飯算了。縱使面對心儀飯店,有時也只能望門興嘆。 莆田是間源自新加坡的餐館,主打香港市場少有的福建菜,至於福建菜是什麼東東,除了小食如福建炒麵、扁肉、蠔餅、蝦麵之外,上得大場面的,就只知道有佛跳牆一道。 莆田絕對不是經營小食的菜館,但佛跳牆等海味、海鮮,對我來說又太隆重,所以此店雖然頗具名聲,仍然令我有點卻步。不過人有時是需要一些冒險精神,那天經過新蒲崗的荷里活廣場,閒逛間突然對那間早已存在的 莆田 飯店八卦起來,在細看他們掛在門外的菜單時,方發覺他們原來有個一人午市套餐,喜出望外的同時亦坐言起行,個下午就來個一人午市套餐吧。 套餐分主食、小菜和湯品,主食六款,全是地道家常飯麵,小菜六選三,湯品則是當天指定。 於是我要了個漁民紫菜燜飯作主食。這個燜飯在食味和形態上都有幾分炒飯的影子,不過味道上明顯比較複雜,但厚實的鮮味卻拿捏得巧妙,配上米飯也沒有過份的覆蓋。 小菜方面我選了冰浸苦瓜、滷水嫩豆腐和家常燜筍乾。當中以冰浸苦瓜最為我欣賞,苦爪切成薄片,冰鎮後更見爽脆,配上以蜜糖為主的調汁,將苦瓜的味道引導到水果的層面上,令人驚喜。至於滷水嫩豆腐果真是嫩,經過油泡後吸味能力更強,除了滷水的味道外,還有點點齋滷味的風味。家常燜筍乾也見不錯,雖然筍乾沒鮮筍那充滿個性的鮮度,但反而讓人感覺平和,而且味道調和融合,是下飯一絕。 當日的湯品是紫菜海蠣湯,別看這紫菜湯好像有點平平無奇,但泡在湯裏頭的蚵仔卻肥美鮮甜,半點腥味也沒有。 這個一人餐份量比較節制,但對我來說是剛剛好的。而且當日有幸遇到王維基先生,他就在鄰桌和朋友午飯,不過人家是大老闆,吃的當然是大蝦大魚。雖然一人餐相對比較儉樸,但無論味道和料理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欣賞度。單從目測是不可能知道鄰桌上的菜餚是什麼味道,但我感覺到無論是貴價的菜式還是經濟的一人餐,在料理的水...

嚐在心米線

荃灣美食多,紅磡美食也多,然而紅磡的消費較相宜,而且是個䦕發度不太高的社區,偶爾還可以找到幾分寫意的感覺。在香港要找一份從容可比美食更難能可貴,不經不覺彷彿有點愛上了紅磡。 話雖如此,如果不是工作的關係,單是走一兩遍是很難有效地探索一個地區,或者這就是緣份吧。那天我從尖沙咀坐小型公共巴士到蕪湖街,再徒步到鶴園東街,途經德民街時循例打量附近的食肆群,一邊打量,一邊盤算自己的行程,結論是可以輕鬆地在這區吃午飯,於是我將目標瞄準在一間閩台風味米線店,但大前題是先處理好手頭上的工作。 有了目標,事辦得格外爽快,沒多久人又來到了德民街,隨即摸進這間名叫嚐在心米線的小店。店子雖然細小,但很有小店的風情,所以縱使不乏食客,卻沒有那種令人混身不自在的急促感。我隨意地挑了個角落位,細看著店內那些掛滿四週的菜肴照片。店大姐見我好像有點不得其法,便在餐桌旁黏出一張點餐紙來,原來這裏的出品全在那小小的點餐紙內,點餐紙雖小但菜式也滿豐富,基本上是由粉麵和小食類構成,而且頗具特色,於是我就依從推介點了個藥膳牛肉米線,另加一份自製蝦丸。 不一會熱呼呼的牛肉米線便端到面前,循例先喝口湯,味道淳和壯實,藥材的味道溫和恰好地帶出一份暖和感。牛肉的份量雖不多,但也豐富了口味。至於酸菜的位置就有點兩難,如果喜歡藥膳湯底的,這酸菜明顯是種干擾,如果不喜藥材的味道,味道鮮明的酸菜正好將其駕馭。但對我而言,這碗米線的靈魂正在於那藥膳湯底,幸好及時發現酸菜的干擾性,在小心的處理下,這碗藥膳米線仍能保持我喜歡的口味。 自製蝦丸顆子很細,蝦味纖細,口感有點像魚丸,口味稍欠鮮明,需要湯汁或蘸汁輔助。 雖然一道蝦丸未見突出,但在十元八塊的消費下,忍不住又多添了一道滷豬肝沿。起初以為豬肝沿和豬肝差不多,誰不知原來是滷肉粒,在追查下得知所謂的豬肝沿是豬肝邊沿一些帶筋膜的肉,是一道深受閩南人喜愛的食材。這裏的豬肝沿肉多於筋,而且滷得結實,口味上有點像滷肉乾。 吃過藥膳米線和兩道風味小食,藥膳湯底最為我欣賞,蝦丸有點失色,豬肝沿夠風味。臨離開時發現這裏原來有閩南肉糭吃,讓我這個只吃過廣東糭的傢伙相當期待,奈何已感飽足,只好將這份期待留給再來的時候。

真真美食館

解放中國期間,不少上海人輾轉來港,由於他們定居於北角一帶,所以北角又有小上海之稱。時移勢易,現今的小上海已經不復存在,換來的是福建人的敘居,而往日的小上海亦漸漸變成小福建了。  雖然是個地道香港廣東仔,但廣東菜涵蓋甚廣,就連自身故鄉的菜餚也未能瞭如指掌,更遑論福建這個地方。福建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但若以名貴菜色而言,獨個兒是難以消受,亦不懂到哪裏找尋。然而對家鄉小吃來說,一個人也可盡興,而且也容易入手。  真真美食店隱居於北角春秧街的街市內,雖然找它要費點功夫,但它是間頗有人氣的福建家鄉小店。店內沒什裝潢,呈現著純樸和草根的味道,光顧的人也多是福建同鄉。  聞說他們的福建炒麵'和煎雞卷的風評不錯,雖然還有其他甚有風評的特色食品,但胃腸有限,所以還是只點了剛才那兩樣。 當我點了炒麵的時候,男店主隨即走進內舖處理,絕對是即叫即炒。而小食則是由外舖的人處理。兩道菜同時上桌,忍不住先嚐了口熱騰騰的炒麵。  炒麵和店子一樣呈現出粗獷的形式,味道沒想像中強烈,圓潤的鮮味融合了;如蠔仔、蝦、魚蛋、椰菜…等,材料的味道。其中還透出一份獨特的香甜,說不定會有豬油在裏頭發揮作用。  煎雞卷以腐皮包裹,內餡是近似芋頭或馬鈴薯類的植物性澱粉,味道雖然有點單調,但混和在內餡裏頭的洋蔥和香料做出了一種不錯的變化,以小食而言也覺不俗。  福建臨海,飄洋外地的福建人常給人一種兇悍的印象,其實他們有很重的家庭觀念,只要看一看如這樣的小店,你不難發現一家人在分工合作中所散發出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