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湘川菜」標籤的文章

鮮粉人家

那天人來到新蒲崗,在經過新蒲崗廣場的時候,看見經常擠滿人的鮮粉人家竟然有空座位,隨即看看腕錶,原來午飯時間早已過,難怪出現如此景象。 鮮粉人家 在新蒲崗應該有兩間店,其中一間好像是吃火鍋、烤魚似的。這間位於新蒲崗廣場的,主要是吃粉麵的,店子比較細,為數不多的食桌也排得擠擠的,有很強的侷促感,不過以吃一碗粉麵所需的時間,也不算太過份。 他們賣的是湘川風味菜,粉麵亦離不䦕麻辣、酸辣、米線、薯粉……等。我見他們標示著自製薯粉幾個字,於是便決定嘗一嘗他們的重慶酸辣粉,至於配料方面則選了魚腐、滷蛋和牛腱。 有點令我意外的是,這間平時擠滿食客的店子,其出品卻給人點點平庸的感覺。先是溫度有點不夠勁,雖不至冷涼,但那種半溫的感覺無法挑旺我的食慾。當中的酸辣味道算是到位,但香料的位置顯得有點模糊,少了一份提昇感。魚腐、滷蛋和牛腱都見正常,但雖泡在湯汁裏,味道卻各自走向,令整碗酸辣粉的味道呈現一種散亂的感覺。唯一令人留下印象的是薯粉的軟糯。 煮的人不用心,吃的人自然也提不起勁,草草吃完後便結帳離開。

山城小麵

天氣暑熱,食慾不振,不太想吃飯,於是嘗試搜尋麵店,而且要口味鮮明開胃的。最後吸引著我的並不是麵,而是一道甜品,此道名叫紅糖冰粉的甜品晶瑩通透,單是圖片已令人感到涼快,於是人便到了位於大埔道的 山城小麵 。 中環廣場不在中環,汕頭街也不在汕頭,大埔道不在大埔也不算出奇。話雖如此,但大埔道和大埔公路連接,理論上也算同一條路,只是從名字上而言,這條伸延至深水埗一帶的道路,冠上大埔的稱號,從地理上始終有點抽離感。 山城小麵雖然在大埔道,實質是太子和深水埗之間的太子中心內。如果說大埔道給人點點抽離的感覺,那麼這座太子中心内的商場,更讓人感到抽離。除了向街的一排商舖外,裏頭那些像是空置的部份,彷彿透出一份迷離詭秘的感覺。可幸山城小麵面向大街,環境也算通明。 此店是頂讓經營,前手同樣是四川麵店,菜式亦大同小異,唯冰粉這一道甜品不是繼承回來。得此為引,也算緣份吧。 麵店不算大,但佈置整潔。我找了張小圓桌坐下,點了個單人套餐。此餐分開三個部份,分別是主食、小食和飲品,由於飲品可以冰粉代之,這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點套餐的原因了。 主食方面我要了紅燒肥腸麵,只見鄰桌的湯碗上滿是紅椒,於是要了個小辣的辣度。想不到回來的肥腸麵也是舖滿紅椒,只好硬著頭皮吃之,誰知紅椒碎沒想像的辣,麻辣味道調得輕柔,果真是小辣的程度,加上湯汁濃郁,合而為之就是香鮮惹味,醒胃過癮,配合著素麵,有說不出的舒服,至於肥腸其實不賴,只是有點珠玉在前。 小食方面我挑了口水雞翼,雞翼以白灼之類的方式料理,感覺有點點香料的痕跡,但不明顯。辣椒碎的香味和調汁的味道帶動著整個兒的滋味,感覺仍屬不錯。 最後的紅糖冰粉果然不負所望,冰粉的質感有點像果凍,晶瑩通透、清涼解暑,配上紅糖水就更見滋潤。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撒在上面的山渣餅碎和提子乾,兩者皆有各自的甜味,再加上紅糖水,就令到簡單的甜味變得不簡單起來。

川婆婆(旺角)

颱風來臨前的反常天氣,令香港氣溫刷新了最高紀錄。無論是風暴前的酷熱或是風暴後的豪雨,同樣都是惡劣天氣。工作也好,消閒也好,逛街隨即變成一種鬥智鬥力的冒險遊戲。 雖然說得好像有點誇張,但在中午時份行走,縱使是龜速緩進,也可以要人混身濕透。太陽伯伯最會磨人,也壞人胃口。 那天到旺角的好景商場辦事,刻意調校至午飯時段的尾聲才離開,目的是避過放午飯的人潮。這招果然奏效,眼見形勢大好,決定到廣華街覓食。雖然整個旺角都不愁食肆,但離開彌敦道愈遠,食肆的生態會愈見有趣。不過我實在很久沒來過廣華街了,店家的招牌都好像換了好幾個。嘗試在附近逛一圈,看有什麼好料,但天氣磨人得幾乎想立即投降,所以沒走過好幾步就索性鑽進這間名叫 川婆婆 的小店內。 其實那一刻我並不特別想吃辣,但這幾天胃口都沒什麼提振,藥石亂投,來個川菜開胃口,看暑熱厲害,還是四川味兒勁。 這裏的主打菜其實是火鍋和雞煲,但午市也不乏小菜供應。在苦無概念之下,複製鄰桌的菜式絕對是省時見效的好方法,於是一道口水雞配飯就成了我的午餐。 我先嚐了一件雞塊,調汁惹味鮮明,雞肉亦見嫩滑,可惜未嚐盡雞肉滋味的同時,辣味已在口腔內蔓延,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大辣的感覺讓人有如吃了顆炸彈般,不消一刻口腔內除了辣之外,就感覺不到其他味道了。 這罐可口可樂是及時雨,本來是用來解暑的,現在變成解辣。但老實說,效果並不明顯。 想不到在店內流的汗比在店外還要多,除非是被虐狂或是味覺遲鈍者,否則都無法體驗這火辣的美究竟藏在何處,這種只有刺激而沒有美感的料理,在下實在不懂欣賞。不過說也奇怪,此辣雖然迅猛,但退卻時卻沒有殘留絲毫餘韻,從解脫的角度而言,也算相當徹底。

外婆酸辣粉

一般來說,工作這回事通常都不會一次攪掂,自從上次來過禾塘咀街辦理公事後,已經過了差不多個多星期了,這次我為著相去不遠的理由再次來到這裏。但今次我不打算再到光輝圍的茶餐廳了,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已經略知附近的環境,當中以德昌大廈裏頭的食肆最為隱蔽,格局上有點像西灣河的太安樓,但規模就小得多,裏頭的食肆就只有兩間,又以 外婆酸辣粉 較有看頭,於是那個下午就決定去吃碗酸辣粉。 究竟重慶口味何時在香港流行,這一點我實在沒什麼頭緒,只記得在好幾年前,香港曾經流行過一道名叫重慶雞煲的料理,當時不少青年男女都談論這料理,更四處追尋好吃的雞煲。隨著時日過去,這風潮明顯有點泠卻下來,但一道酸辣粉隱隱地乘著雲南米線的勢頭,接上這個重慶口味的餘波來。 無論是重慶酸辣粉還是重慶小麵,由於都屬於小食類,規格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每個檔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互相借鑒的情況也是普遍的。所以無論酸辣粉還是小麵,當中都有著不少相近的地方。 人既然來到酸辣粉店,不吃酸辣粉是說不過去的,而當中的套餐,更可併配小菜一道,於是一碗酸辣粉加一道口水雞的套餐就變成了我的午餐。 這裏的酸辣粉給我的首個印象就是個子不大,頗有小麵的風貌,和傳統的廣東雲吞麵也有點像,畢意她們都屬於小食,沒有正餐般的份量反而更加正常。四川除了麻辣之外,調味功夫也是一絕,這碗酸辣粉的麻辣感覺不太強,或者是遷就香港人的口味。但酸爽香辣的結構仍然頗扎實,味覺上做到開胃過癮、滋味醒神的效果。當中的配料雖然簡單,主要是炸菜絲和炸花生,但炸菜絲鹹香,炸花生香脆,在味覺和口感上都增加了一份層次,而紅薯粉那獨特的軟糯口感,更是整道酸辣粉的風味軸心。 由於是套餐的關係,口水雞的份量也不多,但涼爽鮮香,以醬油為基礎的醬汁尤其味美,連浸泡著的雞肉也給提升個層次來。只是麻辣花椒用得謹慎,相信也是同一原因。 香港四面環海,濕氣也著實不輕,間中來一碗重慶酸辣粉,縱使麻辣花椒沒人家用得強勁,但調味上的滋味多變,鮮明而不做作,每每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難怪這類酸辣和麻辣的口味,在香港愈來愈普及。

一碗小麵

自觀塘延線通車後,首次乘地到紅磡工作,論腳程由黄埔站走至鶴園東街和從前的差不多,但要在油麻地站轉車這一點上,感覺就有些蹩腳,相比於在尖沙咀轉乘專線小巴,顯然直接爽快得多。 雖然如此,有地鐵總比無的好,只是地鐵乃改變之源,至於這改變是好是壞就要視乎你以什麼觀點去看。但無論如何,諸行本無常,這世上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所以才要活在當下。 而我這當下,是有點刻意地走到寶其利街好找一間名叫一碗麵店的四川麵店。這小店有點年青,但口碑不錯,尤其是那地道的重慶口味,深得附近的街坊青睞,早有一試之心,只待機緣的到來。 由鶴園東街回頭走到寶其利街是有點費腳程,但在天時丶地利,獨欠人和的此刻,沒理由還吝惜這幾步路。當我來到他們店前,剛好過了午市那最繁忙的時段。他們的店孑比較小,座位自然不多,幸好選對了時間,座位沒壓力之餘亦頗見舒適。 一碗小麵既是商號也是招牌菜,雖然名為小麵,但配料可不輕,牛腩丶豬手丶大腸,已具份量,還有豌豆丶花生和蔬菜,稱得上是豐富的一頓。 小麵不小,蒜丶醬丶醋的複合味鮮明壯實,加上花椒的香氣,呈現典型的麻辣滋味,只是在我的小辣指引下,算不上十分刺激,但味道仍然過癮非常。而且配上牛腩丶豬手和大腸等膩感稍重的食材,不但有很好的消解作用,還提升食材的滋味。除此之外,也不要少看豌豆和花生這些小角色,在豐富口感之餘亦豐富了味道。味道豐富丶質感豐富丶配料豐富,實在是碗令人回味的小麵。 吃過好幾間不同店子出品的小麵,風格上是各自各精彩,有點百花齊放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麻辣味型是種有趣的調味格式,其味雖然鮮明強烈,縱使相對於稍欠個性的素麵,亦沒有凌駕他人的霸道,反而展現出有趣的提升。在這個情況下,配料彷彿令小麵變得更精彩,而這碗配料豐富的小麵,正好令我明白這個道理。

痴心小麵

曾幾何時,雲南風味米線在香港極受歡迎,酸辣丶麻辣頓時成為年青男女的時尚口味,由於支持者眾,吸引著各路人馬前來競爭市場,於是米線店便形成總有一間在左近的鼎盛時期。 但擴張不會無止境,終究還是會返回冷靜的頻道。然而市場卻是活的,當雲南米線已經在香港的飲食市場站穩一席之際,另一波飲食潮流彷彿又蠢蠢欲動。近期分別在深水埗和北角,發現了一間同名的新食店,看著他們一開就是兩間店,頗有大展拳腳之勢。這間名叫痴心小麵的店子,以四川小麵作招徠 ,雖然香港早就有賣重慶小麵的店子,但看見他們如此進取,倒想嚐嚐其手藝。 那天來到他們位於城市花園的分店,裝潢年輕精緻,甚有連鎖麵店的風格,感覺輕鬆舒服。痴心小麵這招牌菜是要定,本來想多來個牙簽雞小食,可惜已沽清,改點紅油抄手又沒有,最後只好要了個醬蘿蔔。 重慶小麵分湯麵和乾撈兩類,由於是民間小食,規格不是太講究,總體上以麻辣味型的素麵,都可稱上是重慶小麵。而這裏的痴心小麵,顯然是重慶小麵的乾撈版。 配料方面有豌豆丶花生碎丶肉醬和香菜,味道上醬醋的位置不太強,麻辣的感覺亦不很突出,反而屬於芝麻丶花生的香滑倒較明顯,加上與香菜的交錯,給人一種不一樣的香味。雖然如此,但麻辣的輪廓仍然存在,和豌豆丶肉醬又交疊成具層次的滋味。風格上和之前吃過的川亭,顯然走著不同的路線。 至於小食方面,別看這醬蘿蔔鹵得烏黑發亮,味道上卻是醋醃蘿蔔,酸甜丶爽口丶醒胃,味道是可以的,但配著小麵來吃又不見能擦出什麼精彩火花來。 飽食過後,來杯附送的麥茶,既可清清味蕾,亦讓我細想一下曾吃過的重慶小麵。以我的經驗來說,地道的重慶口味其實相當猛,雖然也遇過精緻巧妙的,但味道也是鮮明突出,如這裏的溫柔卻是首次遇見,感覺平易近人,對初嚐小麵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川亭

公司由灣仔搬到柴灣也差不多三年了,這個曾經熟悉的地區,在累積的生疏下變得讓人脫節,就連曾經去慣的書局和銀行已經換了位也不知道。 乘著假日到灣仔逛逛,算是惡補一下這三年間的落差,免讓這個我曾經熟悉的地方抛到後頭。我由書店出發,沿莊士敦道東行,再由普樂里轉入交加里。這段內街鄰近校區,所以有著不少小食店。正當考慮著吃雞蛋仔還是咖哩魚蛋的時候,竟在克街看見一間名叫川亭的四川食館,那貼在門外的菜單頓時勾起我的食慾,於是我便放棄了咖哩魚蛋和雞蛋仔了。 川亭是間小店,供應著飯丶麵之外,還有一些四川風味小食和涼伴菜。主菜方面圍繞著口水雞丶腩肉和肥腸之間發展。但我早就在門外的菜單中看上了重慶小麵,除此之外還點了道麻辣牛𦟌。 先來的是重慶小麵,蒜丶醋丶花椒……等香味讓人食慾大增,在調味之下,湯頭更見鮮活,還有肉末在味道上做成的層次,配合著低調的素麵,既過癮又舒服,遺憾是在謹慎的個性下點了小辣,而這小辣也太溫柔了,如果點上中辣或大辣,可能更見滋味。 麻辣牛𦟌的結構很單純,牛𦟌片加麻辣醬,再以青瓜碎墊底所組成。川菜除了人所共知的麻辣外,調味功夫也是一絕,醋丶醬油和香料……等,所組成的深邃滋味,賦予牛𦟌另一重意義,加上點點青瓜作調節,令整個畫面變得立體動人,只是花椒的位置有點輕,可能是我挑了小辣的緣故。 地道的四川口味,複雜丶壯實,又不失條理,粗中見細,妙不可言。只是對我來說,有時會覺得像吃了個猛烈的味覺炸彈般。但如果因為口味的適應度而拒絕品嚐,那又是個大損失。所以能夠遇到這種可以放心品嚐的溫柔版,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幸福。

渝酸辣粉

已經很久沒到過銅鑼灣吃東西了,不是因為銅鑼灣沒好東西吃,而是只要想到銅鑼灣的擠擁人潮,食慾已打折扣。何況香港存在著不少可以發掘出有趣美食的地區,犯不著一定要來銅鑼灣。話雖如此,但當機緣來到,又可以是另一種局面來。 那天早上拿樣辦到位於銅鑼灣的客户,離開時已經是下午的二時,人站在駱克道和波斯富街的十字路口,苦思著如何安排自己的午膳,在姑且一試的心態下嘗試在銅鑼灣碰碰運氣,最後讓我在耀華街遇到這間渝酸辣粉。 對於這間以古典中華風作裝潢的四川館子,如果只是酸辣粉一道,我是不會踏進他們的大門,而能夠挑動我這個好奇傢伙的食慾,是一道名叫勾魂麵的四川麵食。 耀華街是條內街,舖子的面積不算大,座位也相對地有限,或者因為這個原因,服務員對食客的座席安排有強烈的操控慾,而且貫徹著俄羅斯方塊這款電玩遊戲的守則,所以縱使是食客稀少的情況下,仍然被安排搭檯。這實在有點損害我對享受美食的雅興。 初接觸就給人不太好的印象,這顯然是敗筆,但只打算吃碗麵的我亦不作計較,於是我快速地點了碗勾魂麵和青瓜豆漿。 先來的是青瓜豆漿,以青瓜來配豆漿在香港較少見,但青瓜的青新口味和豆漿的味道頗見合拍,效果不俗。 勾魂麵是四川有名的麵食,相傳清朝順治時期,自貢一位鹽販,不小心將幾斤豬肉掉進鹽堆裏。起初遍尋不獲,過了不知多少日子後才在販賣中的鹽堆找出來,鹽敗不欲浪費,於是將其做成肉末,再以此烹了一鍋麵條,誰知成品美味異常,這獨到做法輾轉轉到兒子手裏,便以勾魂麵之名開了一家麵館,由於生意奇佳,勾魂麵之名便響亮起來。 我原先就是為著品嚐這傳奇的四川名麵,誰知服務員卻端了碗不太像樣的麵條來。從外觀而言,似重慶小麵多於勾魂麵。無論你是否相信勾魂麵的流傳,這名麵的重點顯然是當中的精製肉末,可惜眼前的這碗麵卻沒半點肉末,然而服務員卻說這是勾魂麵來。在再度失望的情況下姑且吃之,味道也調得不錯,麻、辣、鮮、香,全都算到位,然而這口味更加令我相信他們以重慶小麵充當勾魂麵。 無論如何這頓麵餐的確令我相當不快,並不是因為花了八十元只吃到一碗小麵加豆漿,而是重慶小麵就重慶小麵,勾魂麵就勾魂麵,到把人家當儍瓜,要知道現今社會,人只需按按手機,怎麼樣的資訊都可以在互聯網中找到。

麻辣串串香

四處跑自有其苦處,但與其困在辦公室呆坐大半天,我寧願承受這點苦果。今天人又走到九龍灣,本打算在經過淘大商場時解決午飯的需要,奈何當日嘴兒有點尖,在商場繞了個圈仍找不到合心意的。於是走著走著,竟然來到位於淘大花園旁的得寶商場,對於這個有點不起眼的商場,我的好奇心卻驅使我走進去。 得寶是個只有兩層的小商場,地方雖細但食店卻不少,而且類型也算豐富。正當我衡量著取捨的時候,卻發現商場深處竟擺了個懷舊陣地。原來商場以「牛下新城」為名,作了個主題化大翻新,並加入了大量懷舊元素。 據說這個重新陳設的主題部份只運作了三數個月,區間中分割出大量細小的攤檔再拱照著一條小食街,讓人猶如走進時光隧道般。 食街雖小卻涵蓋著多個地區的口味,在眾多風味中我選了串串香的麻辣燙。麻辣燙是四川有名小食,主要以香辣湯底去燙熟食材,情況和火鍋差不多。當來到這個以懷舊香港地的概念商場時,這四川風味小食都沾了不少香港車仔麵的元素。 這裏的自選車仔麵麻辣燙以三十元的最低消費開始,不想為選擇配料而煩惱的可選「大大碗」系列,約四十元就有七、八樣配料,於是我就要了一碗不需要動腦筋的「大大碗麻辣燙」了。 配料方面有魚蛋、豬皮、魚皮餃、牛腩、蘿蔔、時菜、豬紅和墨魚丸,雖然都不是什麽特色的料子,但麻辣湯過癮鮮明,而且渲染力強,什麼東西掉到裏頭都難以獨善其身,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對麻辣的愛好程度。我的接受面頗寬,這個麻辣湯調得惹味,花椒亦見過癮,只是想不到紅薯粉的糯度竟如此強,破壞了咀嚼的節奏,遺恨當初沒點上米線。 綜合來說,喜歡小食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這裏,而我亦對這個名叫「牛下新城」的主題商場頗有好感,事關我始終覺得香港要多一點門檻貼近草根的市場,雖然就門檻而言,這裏未必切合我的理想,但那種以小食和小擺賣所建構而成的市場生態,正是我一直渴望看到的。

嫲嫲辣辣

人要有謙卑的心,眼睛才會清明,只不過匆忙的生活節奏有時難以容許人有這一片心境,然而心態有更多時是自己選擇的。忙了一個上午,順理成章地進入午飯時段,但實在不想和洶湧的上班族擠飯館,所以暫時擱置肚皮的需要,直至手頭上的事情辦得七七八八後,剛好過了擠迫的午飯時段。當工作和覓食的壓力同告紓緩,心情不自覺地輕鬆起來,心想,是時候找點吃的了。 畢竟是個港島區人,縱使是以彌敦道為軸心的九龍旺區,我也談不上熟悉,可況是新蒲崗。依稀記得年輕時曾在此區為朋友的年宵花市作幫手,那可是啟德機場還未搬遷的時代,自此之後已甚少踏足此處,直至近幾年始因工作的關係而多了踏足新蒲崗,由於往日印象模楜,對我來說這裏都滿有新奇和趣味。 其實新蒲崗和更新前的觀塘差不多,主要的都是工廠大廈和舊式住宅,而且同樣有很多橫街窄巷,不同的是新蒲崗沒有斜坡,逛起來自然較輕鬆,穿梭其中更頗有獵奇的感覺。除此之外,這裏也有不少食肆,路線上亦多屬大眾化,但自從譽港灣落成後,這裏也開始有點微妙的變化,一些年青、新潮的食店亦漸漸在這舊區中出現。 然而舊區仍有屬於舊區的味道,由爵祿街、康強街、崇齡街繞一圈,有以懷舊粵菜和燒味聞名的得龍大飯店,但獨個兒上粵式酒家吃飯是難以盡興的,轉向附近的雲南小店打主意,奈何又遇著人家休息,最後我被一間川菜飯館的午市客飯吸引著。 這間名叫嫲嫲辣辣的川菜館,裝潢精緻中見格調,論資歷在新蒲崗算是後起之秀,難得午飯時間已過仍供應著午市客飯,加上稀疏的食客令人有包場的感覺,舒爽的心情由然而生,於是人就走進裏頭,點了個客飯午餐,享受著那份偷回來的從容和閒靜。 我點的客飯是宮保雞丁,相傳清代進士丁寶楨被封大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在其任四川總督期間常以一道喜愛的炒雞丁宴客,最後此菜便被人稱為宮保雞丁了。此菜色澤棕紅油亮,雞丁嫩滑,花生鬆脆,味道辣而酸甜。 這種鮮明刺激的口味來到香港是否需要貫徹始終就有點見仁見智了,但無論如何在我面前的這道四川名菜顯然温柔多了,幾乎沒有辣味,調味上亦未見亮眼,材料上除了雞丁和炒花生外還添了點翠玉瓜,令到味覺和口感上都更趨向温和。如果以一頓午餐客飯而言,它已經能讓我送掉一大碗白飯,整體的表現其實是可以的,只是和四川風味稍微有點距離。 隨著年紀漸長,腸胃也沒年青時彪悍,很多時都敵不過一些強烈和剌激的味道。對於川菜來說,除了麻辣之外其多姿多采的...

四川擔擔麵

或者我們不會覺得華人賣意式薄餅或美式漢堡包之類的洋食是件奇怪的事,相反既年青兼有幹勁的外國男孩在賣中國麵,彷彿特別吸引別人的目光。其實這種外國人賣中國傳統食物的配搭已不算新鮮,有賣雲南羊肉麵的,也有賣京式燒餅的,今次則輪到擔擔麵了。 這間名叫四川擔擔麵的店子其實是經朋友介紹的,由於他沒有吃辣的天賦,卻喜歡麵條的艷紅色調,所以想藉著我的體驗來將滋味告之。 如果大家有經過中環新紀元廣場,應該不會對這間麵店感到陌生,他那一老一嫩的卡通商標和售賣的四川麵其實不太合調,反而更像是日本卡通的精品店。然而這份反差,好像更能令人留下印象。 店子在裝潢格局上有幾分西式快餐店的影子,賣的卻是不折不扣的四川麵,而主理者是兩位操國語的大姐,彷彿為這新奇有趣的店子加添一點認信。 顧名思義,這裏以供應麵食為主,也有不少涼伴和小食類。主食方面當然要嘗他們的擔擔麵,而在擔擔麵之中也有四川擔擔麵和重慶擔擔麵之分,兩者之間我選了後者。由於不知道套餐在週末是否如平日一樣,加上擔心腸胃承受不來,所以將小食暫時擱置。 原來重慶擔擔麵不是湯麵而是拌麵,對於吃慣港式擔擔麵的我來說是有點新鮮,當我拌勻聚在碗底的濃濃醬汁,麻醬、陳醋、醬油……等的香味不斷地呼喚著我的涎沬,由於我點的是小辣,辣味和花椒味都只是輕輕帶過,然而這種輕描淡寫配合著醬汁呈現的複合調味,再以麵條作平衡點,演活出一場精彩的味覺戲碼。 然而這只是前半段的事情,當麵條吃掉近三分一後,醬料和麵條的比例便䦕始失衡,精彩和豐滿的味道仍持續地奔馳,當濃濃的味覺將平衡點衝破後,味蕾便開始屹不消,縱使不斷地喝著後加的汽水,仍無法減輕舌頭的負擔,感覺就像由天堂掉進地獄般。 重慶人以重口味見稱,當地的麻辣火鍋店長期座無虛席,縱使吃麵也有寛湯窄麵的傳統,即是重味道多於份量。我不知道這裏的重慶擔擔麵是否地道,但我欣賞他們的味道,只是抵受不了他們的份量。

老成都

灣仔的蘭杜街一直聚集著不少特色食肆,最近又多添一員,這間名叫老成都的川菜館,座落於蘭杜街近皇后大道東那一方。雖然早察覺到他的存在,但辛辣本就是川菜其中一種重要元素,對於腸胃不太穩定的我來說,如非狀態大勇是不敢貿然一嘗的。 那天自覺感覺良好,加上看見他們的麵餐竟有涼麵供應,於是我毅然地踏進他們的店子。他們的店面適中,裝潢上滿有中國地方色彩,感覺親和,給人街坊小店的味道。 由於老早將目標盯在涼麵上,於是點了這個怪味雞絲涼麵。與此同時,給我在甜品欄目中看到一款名叫糍粑的甜品,感覺頗有趣,最後一併地列入我的餐單中。 先來的是怪味雞絲涼麵。雖然麵條是一般的油麵,而雞絲也屬一般的雞絲,然而澆在麵上的怪味汁卻令兩者都變得不平凡。酸、甜、鮮、香、少辣,五味雜陳,令整道涼麵變得賞心悅目,川菜的調味功夫,著實令人欣賞。美中不足的是碟子太細,撈麵時顯得有點不方便,導致放於碟底的芽菜要待麵條消耗一半左右才能伴食。   屬於甜品的糍粑在中途加入。糍粑是種由糯米做成的小食,由於這小食在各地普遍流傳,所以它有著各種不同的地道做法。而這裏是把糍耙油炸再澆上糖漿和黄豆粉,糍粑的表面和鍋粑沒有兩樣,但內裏卻有著屬於米飯的軟熟,兩者併合成一種既有趣又具層次性的質感,加上糖漿的單純清甜,令人非常欣賞。 席間鄰桌的食客點了一客擔擔麵,但當麵上桌時卻感到有點不對勁,店員解釋,正宗的擔擔麵是拌麵,裏頭是沒有湯的。由此可見這裏的川菜應離正宗不遠,然而在香港要吃正宗的川菜可不便宜,在這裏卻幾十元便有交易,實在叫人欣喜。想到這裏腦海就泛起麻婆豆腐、擔擔麵、回鍋肉……等的期待,看來有空還要再來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