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粥麵油器」標籤的文章

知粥嘗樂

張愛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對於一些幹勁十足的年青人而言,這句話不單是動力的泉源,更是前進的目標。不過有一點我們要先搞清楚,張愛玲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其實已經不一様。 從前一個人成了名,往後的二、三十年,你仍然是名人,這樣的話,成名當然是要趁早。不過在普普藝術先驅,極具前瞻性的安迪華荷先生的那句話成真後,事情就出現很大的變化。他曾經這樣說:「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世界還未有手機,也沒有社交媒體。 今天,對於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這句話,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但當我們彷彿活在比前人更幸福的世界的同時,我們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比前人更悲哀。如果每個人都擁有十五分鐘的成名時間,以世界的人口來算,必須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滿足所有人的成名需要。這就意味著,每人除了自身的十五分鐘外,其餘時間,他都必須被世界遺忘。 要知道成名和吸毒某程度是有相似的地方,當你感受過那飄飄然的滋味,就更難接受被遺忘的感覺。如果心智比較堅強的,或者很快就會適應過來,要不然生出個情緒病來也不是什麼出奇事。所以我認為成名不單不要趁早,更可能有害。 話說回來,其實有病的只要肯看醫生,以現今的醫療水平,情況一般也壞不到哪裏去。就好像我這幾天得了感冒,看醫生,吃藥,苦悶地休息了好幾天,胃口也沒有了,碰巧路過跑台山的 知粥嘗樂 ,就走進去吃了個粥。 這間知粥嘗樂在灣仔曾有過分店,不過這分店也結束了好一段時日了,而這間位於炮台山的店子,好像已經是碩果僅存的了。 當日我要了個粥餐,但生滾粥的款式很有限,在選無可選的情況下要了個生菜鯪魚球粥,可惜水準很是一般。 另外配的炒麵比較好一點,不過油條塊卻有點洩了氣的狀況。 老實說,水準認真麻麻,但回看知足常樂(知粥嘗樂)這四字,我還是選擇以平淡面對。回想年輕時就成名的張愛玲,離世時是被人發現獨自倒斃在自己那位於美國的公寓內,享年74歲。 縱使成名得早,也不見得就能幸福,看來我們對成名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明記雞雜粥

假期間收到老細的來電,心知不妙,原來他需要人為其所屬物業貼俗稱「門口紙」的收樓通知書。連貼三日後,人便來到加士居道的土地審裁處宣誓。 一輪手續後,這宗麻煩差事總算畫上句號。所謂無官一身輕,人站在土地審裁處門前,連陽光也份外明媚。如果在這份愜意中能再多添一道美食,那就算得上完美了。 於是我翻開平時收集得來的食店名册,發現地道風味濃厚的明記雞雜粥就在附近,於是我的美食之旅又開始了。 從土地審裁處出發,朝旺角方向走,不久就會切入彌敦道,雖然隔著一條寬闊的馬路,但這其實已經是油麻地著名地標,廟街榕樹頭的段落。而我的目的地是廟街附近的永星里,所以亦開始向廟街的方向靠近。 永星里是條小街,要在裏頭找到明記雞雜粥並不困難,而眼前這細小兼粗糙的店子,散發著濃濃的草根味,對於身處廟街這一帶來說,反而有著說下出的自然。 店子由幾位大姐打理,縱使店子已上舖,但仍活脫脫地流露著大牌檔的風情。顧名思義,這裏馳名的正是雞雜粥,但我見在座的食客都吃著燒味飯,心想是否弄錯了,於是輕聲向大姐一問,確認雞雜粥仍在供應中,便順勢點了一碗另再加一碟炸兩。 這裏的雞雜粥屬於燙粥類,在已料理好的雞雜上撞入滾熱的白粥而成。以粥論粥,粥底尚算綿滑但不夠細緻。配料中的雞雜其實不盡是雞雜,當中有雞肝、雞腎、雞腸、豬肚、豬生腸,還有兩塊雞件,雖然有點欠章法,但也不失味美,尤其是雞腸和切雞件。然而此粥應先徹底攪拌,因料理好的雞雜對粥底的味道有一定的調和與提升。 至於炸兩方面是現叫現做的,整體不過不失,醬油的味道調得不錯,油條雖然有點老,但口感反而一致。 如果純粹以味道分勝負,明記的出品絕對不是名列前茅的級數,然而以地道風味來說,這裏卻無出其右,要知道香港眾多的粥店,菜單裏也甚少有雞雜粥的影子,更不用說這充滿個性的明記版本。這種草根風味只有在門檻低的大牌檔模式才能孕育出來,幾個大姐,拿出點點資本,胆粗粗地賣著些自家料理,過程中必然有不少同道者被淘汰,能夠存活下來的某部份便成了當地的風味。所以我不相信車仔麵之類的地道香港美食是在周詳的計劃下誕生的,他們需要的只是容許人不斷嘗試和冒險的環境而已。

協成粥品

上星期遇不到心儀的糭子,這個星期再接再厲,在食店搜尋網中找到一間位於渣華道街市熟食市場的協成粥品。一般的粥品店供應的糭子多只有鹹肉糭一款,而這裏還有鹼水糭和紅豆糭,心想他們對糭子的製作應有一定程度的水平。 由於他們只經營至午市,所以那天週末,我在午市完結前趕往渣華道熟食市場。或者已經是午市的尾聲,熟食市場內的食客已寥寥無幾。雖然協成粥品只佔市場內的一小角,但要找到他們也不大難。 我雖然姍姍來遲,但帶有家庭式經營味道的他們,仍熱切地招呼著我。我二話不說地要了一隻鹹肉糭,而粥店的大姐隨即慫恿我多點一碗皮蛋瘦肉粥,我亦順從之。 先來的是鹹肉糭,單從外觀已看見他們的糭子包得比較草率,雖然當中加了花生,但綠豆仁和糯米卻對半地瓜分整隻糭子,正常情況是先放部份糯米再放綠豆仁和餿料,最後以剩餘的糭米覆蓋,這樣才能做出均勻的口味,而且五香肥肉和鹹蛋黄的份量也太少了。整體味道雖不太差,但更遜於忠記粥品。 接著的皮蛋瘦肉粥也好不到哪裏,配料零碎,粥底也不見得獨到出色,只見滿滿的一大碗,份量蠻足夠的。 論水準這裏只屬一般水平,但結帳時才知道只花了二十五塊錢,在現今香港,這價錢隨時吃不到一碗魚蛋粉,而這裏卻一粥一糭,口味雖然一般,但對於基層大眾來說,這可能是一道既經濟又充實的餐單。

忠記粥品

端午節臨近,是吃糭子的時節。曾幾何時灣仔克街的「靠得住」有令人滿意的鹹肉糭,然而近來發現糭子的水準有點走樣。為了填補這份味蕾上的失落,只好嘗試在坊間尋找鹹肉糭的蹤影。 然而過程中發現香港的食肆大多不太重視糭子的日常銷售,一般都將其歸類為節日食品,和月餅、年糕無異。所以在這段日子裏不難找到糭子的身影,但多是酒樓、餅店推出的應節禮盒,要是在食桌上給熱騰騰地端上,相信就只有粥品店才能找到。 香港的粥品店不少,如果每間都來一隻糭子,未到三分一已經膽固醇爆錶,加上糭子並不是粥品店的主力,要找出重心店難免有點棘手。 這個時候想起了友人曾給我推介過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忠記粥品,說他們的生滾粥甚具水準,於是我決定死馬當活馬醫,看看他們的糭子有沒有生滾粥的水準。 香港雖然也有裝潢雅緻的粥品店,但一般的粥品店的對象多是草根階層,瀰漫著一股隨便氣味的反而是常態,忠記亦不例外。為免腸胃負擔過重,我沒有點他們馳名的生滾粥,只點了鹹肉糭和豆漿。 有前輩曾對我說,從前的鹹肉糭真的有鹹肉,並不是今天的五香肥肉。我沒有吃過他所說的真正鹹肉糭,但以五香肥肉包裹的鹹肉糭也挺好吃,而且糭子講求的是材料的平衡,五香肥肉、鹹蛋黄、綠豆仁、糯米,要有好的比例,包裹時讓材料平均分佈於糭葉內,那樣離好吃已不遠矣。 這裏的鹹肉糭算不過不失吧,五香肥肉和鹹蛋黄略嫌單薄,包裹功夫也稍欠仔細,導致外層糯米厚薄不均,綠豆仁的口感也不太細緻,水準只屬一般。 雖然找不到令人欣賞的鹹肉糭,但粥品店的出品或多或少都有點隨意,加上人家招牌寫著馳名生滾粥,我卻跳過他們的招牌去吃糭,所以沒有做成太大的失落,畢竟糭子的味道不太差,再喝杯清涼的豆漿,也頗感充實。

海皇粥店

所謂牙痛慘過大病,原來除了蛀牙外,磨牙也會令牙齒破損,不知不覺中牙冠就沒了一大片,最後竟來到無可挽回的地部。 年紀已近半百,對失去一兩顆牙齒其實不很在意,反而發炎疼痛導致無法進食和安睡才最折磨人。雖然相熟的牙醫已經特意為我騰出檔期,但只是短短的一兩天,牙患也可以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疲憊、沮喪,伴隨著纏繞不休的痛楚,令負能量不段積聚體內。 乘著牙痛有暫緩的情況,人便毫不猶豫地出外散散心,雖然讓我平衡心理的寫作活動無法進行,但只要走進書店內已經能讓我有舒緩的感覺。當滿足的我離開灣仔的三聯書局時已經是下午過後,肚子餓也理所當然的吧。奈何咀嚼仍然困難的我,沒法如常般進食,幸好附近有間海皇粥店,算是為我解決當中的難題。 香港的粥品店一向以個體經營模式為主,直至海皇和海景的出現,把現代管理帶進這傳統的小食行業。然而在經營上,後者顯然不及前者,而在市場中亦漸漸失去和海皇競爭的能力。 既然是粥店,主力當然離不開粥品、油器,雖然當中也存在少量飯品和特式飲料供應,但以我的狀態,吃飯、冷飲,都免問了,於是我點了南瓜粟米肉碎粥和羅漢齋腸粉。 一般的粥品店多以焯粥為主,生滾粥為輔,但海皇卻不止於此,他們還有一款常設的粥,今天的正是南瓜粟米肉碎粥。這款南瓜粥,論口味倒有點像西式南瓜湯,粥品的感覺雖然不很強烈,但那份温柔輕甜在適口之餘亦頗叫人舒服。 羅漢齋腸粉則軟滑公整,附設的醬油在提味上亦見到位。論表現這裏展現了連鎖飲食集團一貫帶穩定和標準的水平,論欣賞度,對於一個進食困難的人來說,有一間整潔的粥品店在附近,這已經要感恩了。 無法咀嚼的這段日子,味道依舊滑過喉頭,同樣的味度卻總覺得少了點滋味。我深深體驗到滋味會在咀嚼過程中變化和釋放,原來咀嚼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所以我們不要再詆毀「口感」這詞語,她本來就是一種滋味,只是我們把她忽略了而已。

明利油器粥品

在廿多年前我已經知道何文田邨有個冬菇亭,皆因當年經常要到附近工作,而所謂的冬菇亭其實是涼亭式熟食市場,這種設施經常會在香港的老舊屋邨中出現。然而涼亭是半露天的,屬於冬寒夏暑的環境,亦由於此,我未曾有過踏進去的意欲。直至金融海嘯襲港,位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的老板決定每早免費請老人家吃粥,其善行得到廣泛報導,而在我腦海中又再次浮起冬菇亭的映像,可惜那時的我已經轉換了工作。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負能量和正能量,那麼我肯定是正能量的支持者。近期又經常在電視中看明利粥店的老板發放其正能量,於是再次挑起到訪何文田的決心。 在炎熱的夏天到半露天的熟食市場吃熱粥是需要一定的勇氣,想不到仍然座落於冬菇亭的明利粥店已經架設了提供空調的雅座。 香港的粥店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常與雲吞麵搭檔的粥麵店,另一種是和油器、腸粉、糕點等小食結合的粥品店,而明利正屬第二種。 雖然粥品店沒有粥麵店的講究和精緻,但粥品店定位於普羅大眾,相對經濟之餘,其種類繁多的小食更是體驗地道口味的必然之選。 來到這類大眾化的粥品店,我偏向喜歡吃沒添加任何配料的白粥,一來白粥有其降火之用,二來在講究的粥麵店中不常有白粥的供應。但不知為何,在白粥上加點幼鹽會格外滋味,或者鹽本就是百味之首吧。而這裏的白粥亦沒叫人失望,明火將梗米煲到開花,雖然綿密感未算高,但水米交融下的利落口感卻帶出一份乳滑的口味,這亦是白粥令我無法忘記的原因。  獨嚐白粥雖然不賴,但來碟炸兩佐粥就更妙了。但炸兩是怎樣煉成的,恕在下才疏,要到維基百科搜尋才知道它和戰爭時的物資短缺有關,而且還有炸一和炸兩之分。無論如何炸兩就是幼滑的腸粉包著油條而成的,油條的香脆和腸粉的幼滑是這道小食的關鍵,而這裏亦做得不錯。 但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這裏的東哥炒麵,粥品店的炒麵和小菜館的炒麵是不同的,由於前者是價錢較經濟的小食類,所以麵是大量炒好的,到客人點上時才夾到小碟中,這樣要保持香度和味度的均勻就成了這道小食的用心之處。東哥炒麵畢竟仍是粥品店的炒麵,粗獷感是脫不了,但還可看見細緻的地方,尤其是以細香蔥代替大蔥這一點,讓香氣變得細膩起來,加上味度均勻,油潤感適中,是我吃過同類型炒麵中最叫人感動的。 由於粥品店收費相宜,食客們亦相對地沒什要求,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股不爭氣的態度。甜醬、辣醬、芝麻醬,放於桌上任客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