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忠記粥品

端午節臨近,是吃糭子的時節。曾幾何時灣仔克街的「靠得住」有令人滿意的鹹肉糭,然而近來發現糭子的水準有點走樣。為了填補這份味蕾上的失落,只好嘗試在坊間尋找鹹肉糭的蹤影。 然而過程中發現香港的食肆大多不太重視糭子的日常銷售,一般都將其歸類為節日食品,和月餅、年糕無異。所以在這段日子裏不難找到糭子的身影,但多是酒樓、餅店推出的應節禮盒,要是在食桌上給熱騰騰地端上,相信就只有粥品店才能找到。 香港的粥品店不少,如果每間都來一隻糭子,未到三分一已經膽固醇爆錶,加上糭子並不是粥品店的主力,要找出重心店難免有點棘手。 這個時候想起了友人曾給我推介過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忠記粥品,說他們的生滾粥甚具水準,於是我決定死馬當活馬醫,看看他們的糭子有沒有生滾粥的水準。 香港雖然也有裝潢雅緻的粥品店,但一般的粥品店的對象多是草根階層,瀰漫著一股隨便氣味的反而是常態,忠記亦不例外。為免腸胃負擔過重,我沒有點他們馳名的生滾粥,只點了鹹肉糭和豆漿。 有前輩曾對我說,從前的鹹肉糭真的有鹹肉,並不是今天的五香肥肉。我沒有吃過他所說的真正鹹肉糭,但以五香肥肉包裹的鹹肉糭也挺好吃,而且糭子講求的是材料的平衡,五香肥肉、鹹蛋黄、綠豆仁、糯米,要有好的比例,包裹時讓材料平均分佈於糭葉內,那樣離好吃已不遠矣。 這裏的鹹肉糭算不過不失吧,五香肥肉和鹹蛋黄略嫌單薄,包裹功夫也稍欠仔細,導致外層糯米厚薄不均,綠豆仁的口感也不太細緻,水準只屬一般。 雖然找不到令人欣賞的鹹肉糭,但粥品店的出品或多或少都有點隨意,加上人家招牌寫著馳名生滾粥,我卻跳過他們的招牌去吃糭,所以沒有做成太大的失落,畢竟糭子的味道不太差,再喝杯清涼的豆漿,也頗感充實。

靠得住

臨近端午節,忽然想念起糭子來。從前每家每戶都會包裹自家製作的糭子,在我身住的公共屋村,從前的左鄰右里都會互相贈予糭子作禮。然而現今的香港人已經鮮有自家包糭的了,想在端午節吃個糭,最好認識一位每年都有包糭習慣的親戚或者朋友。要不然香港不少南貨店都會售賣來自大江南北的糭子。如果你有點像我,連買隻糭子回家烹煮也懶的話,到粥店或茶樓,也可品嚐這端午節的獨有食品。 聽聞灣仔克街有一間名叫靠得住的粥店,竟然以全港最好食的鹹肉糭作招徠。我很討厭這種大言不慚的口號,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況廣告的口號中,早已經由「至」字取代「最」字。在現今香港,還叫嚷著全港最好吃的什麼、什麼,某程度都是種嘩眾取寵的方法。但既然人家說得這麼厲害,焉有不試的道理。 自問情緒智商頗高,我並不存在踼館的心理,我只是純粹地抱著吃糭的慾望而已。在假日的非繁忙時段,店內沒太多客人。糭子我是叫定的了,見他們還標榜首創的魚湯粥底,於是在鹹肉糭之餘,還添多一碗豬肝粉腸粥。 先來的是鹹肉糭,糭子的外貌和一般的鹹肉糭大致相同,然而當我用筷子輕輕一夾的時候,糭子就輕易地破開了。  稻米中的主要成份是澱粉質,至於含量的多寡,則視乎品種而定,而糯米的成份差不多全是直鏈性澱粉。所以糯米的黏糯性是所有稻米品種中最高的,只要控制得宜,這種黏糯的質感是迷人而且有趣的,但過分地呈現的話,那種質感是否還繼續迷人,則有點見仁見智。有效地掌控糯米質感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份量的控制。 對於一隻鹹肉糭而言,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和綠豆。當中的五花肉和鹹蛋黃當然功不可沒,但對於糭子的口感來說,除了烹調技巧外,糯米和綠豆的份量與比例,絕對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而這裏的鹹肉糭,糯米和綠豆的比例控制得相當好,薄薄的一層糯米包裹著經過調理的綠豆,黏糯的糯米和鬆化的綠豆,在質感上呈現出很好的平衡。而綠豆的味道亦沒有調得很強,恰好地帶起糯米的香甜,加上五香粉的增香,盡管未吃到五花肉和鹹蛋黃,已經能夠品嚐到那份精緻的美味。雖然我仍然討厭那種大言不慚的宣傳口號,但他們的鹹肉糭的確了得! 雖然鹹肉糭令我很滿意,但粥品就叫我有點失望。粥底的綿滑度是拿捏得不錯,只可惜過鮮的魚湯破壞了粥品應有的米香,粥底失去了神髓是粥品的大忌,縱使豬肝和豬粉腸味道鮮美,也彌補不了粥底的缺失。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處理豬粉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