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印度菜」標籤的文章

咖哩烤肉和印度餐廳 Curry and Kebab Indian Restaurant

早前在梨木樹遇到食口福快餐店,對於重尋年青時的快餐口味,感覺如獲至寶。雖然感覺良好,但總不能毎次來到和宜合道都吃特大號炸雞髀,這樣我的醫生必定會為著我的健康指數而責難我一番,而且梨木樹並不是我經常到的地方,難得來到當然要多加了解,這樣就給我發現了這個和宜合道熟食市場。 這種由政府管理的熟食市場遍佈港九,但營運效率一般都很低,而租金自然又高不到哪裏去。在這種便利經營的狀況下,有時會跑出一些有趣的食店,但營營役役的仍然佔大多數。 無論如何,人既然來到,總不能過其門而不入。這個熟食市場是獨立的,沒依附市政大樓和街市,圓形的建築設計給人走馬燈的感覺,內裏的通風情況良好,但未感到有明顯的空調。由於當日天氣不怎麼熱,人走到裏頭亦覺舒適。我在裏頭逛了半圈,發現裏頭的日式料理店和印度餐廳比較有特色,猶豫之間,最終在主理人的國籍上作了抉擇。 這間名叫 咖哩烤肉和印度餐廳 的小店子,裏頭的廚師明顯是個印度人,不過幫手招呼客人的卻是個地道大嬸。當我細看著他們放在桌面上的餐牌時,大嬸就給我推介了他們的咖哩午餐,既然大嬸如此誠意,我就欣然接受,於是在雞、牛、羊之間,我選了羊肉。 始終是小本經營,加上難以改動的公共空間,店內比較簡約,有幾分大牌檔的感覺。裝潢雖然不太講究,但菜牌卻沒有馬虎,裏頭的菜式也頗具印度餐廳的規模,算得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裏的咖哩可配飯或薄餅,而我則選了配飯。這裏的米飯採用印度米,飯粒呈幼長形,口感細緻分明。而咖哩濃郁鮮香,風味上雖不算與別不同,但微酸的口味卻展現著南亞的風情。 羊肉份量適中,和咖哩相輔相成,讓羊肉的獨有風味給純化起來。而白飯和咖哩永遠都是最佳拍檔,無論是香港人慣食的絲苗米還是瘦長的印度米,都叫人迷醉。 這杯熱奶茶是午餐的餐飲,雖然沒有南亞奶茶喜歡添加的香料,但大體上也算香滑濃郁的。 總體來說,這碟咖哩羊肉飯也稱得上滋味,但從咖哩的風味來說就不見突出,畢竟印式咖哩在香港已相當普及,有時連茶餐廳也能捉到當中神韻,所以這咖哩難免少了點驚喜。但平心而論,他們的菜式頗豐,並不是獨沽一味咖哩,當中亦不乏印度有名菜式,如果單單以一道午餐咖哩來品評,似乎未夠全面。

烤爐印度餐廳

常言道一不離二,本應悠閒的週末又給老細召去辦事了,幸好半天的工作日為我擋去不少後續事情。事辦完後,人站在炮台山一帶,總算回復自由身了,我看看腕錶,已經是下午一時,應該要犒賞三軍了。 我嘗試在附近逛,看能否碰上有趣的食店,然而走了好一陣子仍然遇不上合乎心情的。正當有點不知如何是好,腦中竟閃出電氣道市政大廈內的印度餐廳。別小看是市政大廈內的熟食中心,餐廳的名聲不亞於同類的名店,碰巧人剛走到附近,便決定上去看看。 隨著自動電梯的緩慢節奏,人來到了二樓的熟食中心,眼下的面積是有點意外的細小,幾個檔口中就只有兩個營業著,其中一個就是烤爐印度餐廳了。 或者是午市的關係,檔口不算擠擁,但也有三枱食客。我拿起放在桌面的牌細看,價格不算便宜,但當看見裏頭有天多利烤雞的時候,便勾起了點點回憶。那是若干年前的一次經歷,我在某印度小店內吃了一次不太滿意的天多利烤雞,今日再遇此菜,決定再嚐一回,以証當中是否存在著差別。於是我找了個座位並向印籍檔堂指手畫腳地點了個天多利烤雞,而且還多點了一杯芒果乳酪。 天多利(tandoori)是印度一種傳統的陶製烤爐,其結構相當簡單,卻可燒出數百度的高溫,是印度一種主要的燒烤爐具。 在等待主菜上桌之前,先來了一道胡椒薄餅(papadum)作前菜,薄餅縱然香脆但最吸引我的還是那碟薄荷乳酪醬,此醬口味溫婉清新,香料在細微部份發揮勾勒的作用,令人有點欲罷不能,更彷彿讓胡椒薄餅淪為匙羹般。 接著是芒果乳酪的出場,我暫時放下胡椒餅,輕輕從飲管吸了一口,芒果和乳酪交融出一份香軟溫甜,既有熱帶水果的迷人爽朗,又不失乳酪柔滑細?緻,妙。 壓軸的天多利烤雞配上饢包(naan)熱呼呼地端到面前,店主還為我在雞肉上澆上新鮮的檸檬汁。印度傳統以右手來進食,我撕了一片饢包作墊子,裝模作樣地用手拿著雞肉來吃。想不到事隔多年,同樣的菜式卻令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天多利烤雞是沒有雞皮的,雞骨也盡量去掉,原來這道菜的主旨是純粹的燒烤雞肉,雖然雞皮被去掉,但在乳酪醃料的保護下,雞肉仍保持應有的肉汁,調味的位置不重,似有還無的香料則讓味道立體起來,而澆在面頭的檸檬汁,不單令味道有所提升,更為火熱的烤肉來點清新的感覺。雖然味道還是以雞肉為主調,但配上饢包來吃可是滋味非常。 雖然這頓午飯不算便宜,但無論前菜、主菜和飲品都令人相當滿...

恆河咖哩

自從米芝蓮餐廳指南登錄香港後,我從未嚐過摘星餐廳的出品。那些高不可攀的餐廳就不在話下,就連傾向大眾化的餐廳,也因長期擠滿客人而令我卻步。但皇天不負有心人,那日終於在筲箕灣東大街嚐到曾是摘星餐廳的恆河咖哩。 恆河咖哩於2011年度,被米芝蓮評定為一星級餐廳。這間位於東大街的小店,旋即成為城中熱點。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我自然地便給這股氣勢嚇退了。事隔多時,乘著假日再到東大街逛逛,竟然給我順利地找到個座位。雖然已經是接近中午落場的時間,但餐廳內仍坐滿人客,只剩下一張大檯有幾個空座席。 餐廳內由彩色玻璃和吊燈所營造的異域風情,頗見迷人。然而在座位的目視範圍下,我看不見任何餐牌,只有一張列有假日午餐的清簡單張。於是我在其中點了一項。 我點的是咖哩牛仔腩配印式烤餅,先來的是馬鈴薯餐湯。這道以馬鈴薯打蓉而成的餐湯,內容尚算充實,但湯汁過度倚重調味,完全掩蓋了馬鈴薯的味道。而且調味上也有點錯捉用神。一般來說,馬鈴薯配奶油是最妙的,但這裏卻以純樸的鮮甜來勾味,不但提升不了馬鈴薯的味道,而且還有點格格不入。唯一可取的是湯面上的黑胡椒碎。 接著是咖哩牛仔腩。牛仔腩酥化入味,頗有滋味。但倚重調味的風格繼續出現,咖哩香料輪為配角,鮮甜有餘,風味不足。整體的表現其實不差,只是調味上欠點深度,香料上欠點靈魂。 反而一道烤餅我最為欣賞,從餅底的痕跡看,可能是出自天多里烤爐。口味焦香軟滑,兼帶點嚼勁。配合咖哩更有不俗的提升,令人留下印象。 綜合來說,如果只以街坊小店來評,這裏的出品水準是可以接受。但若以米芝蓮一星餐廳來說,這粒星就有點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