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雲貴川」標籤的文章

十二味貴陽牛肉粉

人總有偏見,我亦不例外,有時這種偏見甚至牽連到一些中性的數目字上,例如「十二」這個中國數字。追本溯源,只因我甚討厭某男藝人,他主持的十二什麼風味的節目卻偏偏爆紅,弄得坊間的食店也忙著將名字和十二來攀點關係,就好像這間位於銅鑼灣謝斐道的 十二味貴陽牛肉粉 般,單看十二這個數字,已經讓人聯想到那張討厭的臉孔。 如果年輕三十年,我的偏見可以極度執拗,不過變成了大叔後,竟然比年輕時融通多了,加上渴稿的情況仍然嚴峻,那十二不十二,已經不重要了。 那天在網上查過,此店並沒有午休時段,人便施施然地踏步而來。只見一個一分為二的舖子,狀甚架勢,以為自已摸錯門口,原來這個兄弟舖一邊是賣火鍋的,另一邊是賣牛肉粉的,於是人就走進裏頭。 週末下午三時,天色略帶陰冷,店內只有兩三桌客,裝潢上刻意營造出鄉土風情的感覺,環境亦算骨緻舒服。 據說貴陽人對這道牛肉粉甚是鍾愛,亦發展出很多不同的風味,如清湯、紅燒、黃燜、泡椒……等等,而這裏賣的大致分兩種口味,紅燒和清燉。正當我考慮著如何二選其一之際,卻給我發現這道全家福牛肉粉。從名字來看,這碗粉似乎包含很多元素,加上名字旁的推介符號,選擇頓時變得簡單起來。 雖然這道全家福牛肉粉售價不低,但份量卻彌補這一點。一口滿滿的大瓷碗內,有牛腱、牛肚、豆干、牛筋、蛋、酸菜……等等。陣容鼎盛之餘,也不可忘記湯底,雖知道貴陽牛肉粉的精髓就在湯底。想不到這口湯的牛肉味相當濃郁,加上香料的輔佐,令味道更見結實和豐富。至於配料的牛腱,鬆化味濃,牛筋則軟滑,而牛肚和豆干的外貌雖有點破布的感覺,但風味地道,絕對不是香港慣常吃到的那種白面書生。半顆鹵水蛋有點中規中矩,反而酸菜醒胃過癮,在不影響湯底中的基調牛肉味之下,這點輕酸微辣,讓整個味兒都活起來。 吃到這裏差一點忘記了碗中的粗米粉,此米粉有點像米線,軟滑中性,在湯底的帶動下搖身一變而成美人。不過面對著美人,小弟實在無福消受。不是美人不夠美,而是年紀大了,如此份量根本吃不消,無奈地剩下半碗粉來。眼見自己如此冷落伊人,實在深感罪過。

阿一豬扒酸辣米線

對於酸辣米線能夠在香港興起,對我來說是有點意料之外,畢竟香港深受嶺南文化影響,對於川蜀之味,沒想過香港人會接受得這麼快,而且還鍾愛有加。追本溯源,正宗的酸辣粉應該以重慶為本,但雲、貴、川,皆為近鄰,一道酸辣粉就這樣地衍生出不同的口味,至於當中的分別,恕小弟對酸辣米線的了解尚淺,身旁也沒半個四川朋友。不過曾在葵涌吃過的外婆酸辣粉應該是重慶口味,南記和唯一雲貴川的應該是雲南口味,至於 阿一豬扒酸辣米線 的,我就不懂分類。 阿一由筲箕灣開始,發展至澳門和深圳也有其分店,對於一個麵店的品牌來說已算成功,但我比較喜歡的還是他們那位於北角的分店,不是因為這分店的水準有別於其他,而是我比較能掌握這分店的非繁忙時段。 香港的節奏實在太急促了,曾幾何時我們還自豪於這種比別人頻繁的社會節奏,所謂的「快人一步,理想達到。」,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久而久之,我們就只懂問結果,不懂看細節。 對我來說,吃得舒服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有時甚至會凌駕於味道,如果沒有舒服的感覺,就沒有平靜的心,沒有平靜的心,縱使放在眼前的是醍醐之味,都難免囫圇吞棗的命運。 可以舒服地吃碗米線固然是樂事,讓人有點菜的方便也是一種招徠。雖然這裏提供著各式各樣的風味米線,但初來甫到的也可照著他們的招牌點菜,我也是如此的獨沽一味酸辣豬扒米線。他們的酸辣,玲瓏鮮明,不像南記的交合融和,也沒有外婆酸辣粉的細緻和密度。這份鮮明的酸辣味,配上比較油膩的炸豬扒,不知不覺就協調起來。當中的酸菜和炸花生也功不可沒,一個酸爽,一個香脆,令整個味兒都豐富起來。遺憾的是腸胃沒年輕時強壯,酸辣刺激的食物不可以經常吃。 香港是個富裕城市,卻經常談論著幸福感這回事,彷彿幸福是種要致力追求的目標般。但當我們不斷地向外進求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自己裏頭的空洞,或者當人以細味毎一份感覺來取代好吃和不好吃的時候,眼前的世界可能就會變得不一樣。

唯一雲貴川風味

世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比天真的小孩更珍貴,所以面對一切與小孩有關的悲劇,情感上都會為我帶來很大的衝擊,縱使這些悲劇和我扯不上任何關係,仍無法減輕當中的情緒波動,而迴避就成為我唯一的應付方法。 所以縱使已聽聞這間位於荃灣的唯一雲貴川在區內甚得好評,仍然難以親赴品嚐,只因附近曾發生一宗異常悲慘的孩童事故。 但緣份有時是很奇怪的,近這一兩年間,因工作而進出紅磡的次數不斷增多,但竟然留意不到這裏原來有間 唯一雲貴川風味 的分店,不過這米線店也實在旺場,好不容易才給我找到他們的非繁忙時段。 老實說,店子裝潢平實簡約,呈現著平民食堂的風格,如此不起眼的外觀,難怪途經多次都未能發現。 口味方面和香港的雲南米線店差不多,基調都是酸辣米線,麻辣和薯粉都分別要加錢,配料方面以腩肉、炸醬、菜肉雲吞和下水料為主。由於他們和南記同樣有辣腩肉的供應,於是就要了個單併的辣腩肉酸辣米線。 想不到辣腩肉和湯底的味道和南記的幾乎如出一轍,湯底的味道仍然是那種調和壯實的複合味,酸和辣依様的融和,香料的落墨比較有跡可尋,辣腩肉亦見滋味。 整體來說,這裏的水準仍見不俗,只是無論在價錢或口味上都與南記近似。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風味的套路本就大同小異,在難分軒輊的情況下,剩下的就只有對品牌的忠誠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