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咖哩」標籤的文章

Curry Box by Tim

一般來說,要在香港生存其實不太難,但要依著自己的想法來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陣子經過禧利街,看見一間標榜牛肉餅的上海系食店,頗感新鮮,心想他日定要一嚐。誰知幾個月後再來,店子已經結業了,相反隔一條街的聚點坊由小舖轉大舖仍然客似雲來。 在時間的萬花筒中,這個曾是布料集散地的小區,現在已經找不到半點絲線和布料的影子,雖然可惜,但店子的更替起滅從來都不是牛肉餅店的專利。 吃不到牛肉餅多少都有點失落,但一舖之隔又有令人期待的食店出現,這間名叫Curry Box by Tim的店子,中文名直接喚作咖哩盒子,是間帶點歐陸式簡約設計再混合一點本土色彩的細小食店。 別看我這個胖大叔,在一般情況下,口味都傾向清淡,但偶爾也會讓自己放縱一下,尤其是對上次吃咖哩的日子,已經超出十根指頭所能計算的範圍。在沒有猶豫的情況下,人就推門內進。 由於店舖面積有限,再加上廚房所佔的位置,縱使只有兩名食客的情況下,仍有點點拘束的感覺。不知是否因為週末的關係,店內的氣氛怪怪的,閒適中混和著死寂感,令站在店內的我以為他們已經打烊,直至店員悄然地走到收銀機前接受我的點菜。 這裏的咖哩有配牛腩、蝦和雜菜,當中還有南乳粗齋和小食類別,最後在店員的建議下點了個咖哩牛筋腩飯。 論口味,咖哩辣度適中,香料的感覺不太強,但鮮中帶酸的味道和牛腩頗為搭檔,牛肉風味的抑制和展現都恰到好處,紅蘿蔔的甜味和微帶鹽味的馬鈴薯讓這道咖哩牛筋腩變得微妙起來。 咖哩牛筋腩是好吃的,但即棄的外賣餐具令到當中的格調稍微有點滑落,亦浪費了店舖内營造的文化氣息。不知道店內那怪怪的氣氛是否和這種落差有關,但面對著吃得光光的餐具,我仍希望能將罪名卸給週末。

亞龍咖哩

「牡丹樓」的過期肉風波剛平息,台灣的劣質油又以震驚的姿態被揭發,最後竟牽涉到香港的不法商人。痛心之餘亦不得不承認黑心食物一直都存在,只是程度上的問題,尤其是現今的商業世界,對一間企業來說,究竟要跑道德還是跑業績,很多老板都認為現實一點並不是罪惡,但當人們忘記了他們處理的是吃進肚子的食物,而將其視為一盤冷冰冰的生意,那就不能說是現實一點這麼理直氣壯了。 金錢令人討厭又喜歡的原因,是無論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你有辦法,它就會跟著你走。這樣的情況其實比比皆是,好像位於佐敦的亞龍咖哩,據說就是因為咖哩賣得太成功,導致生出另一間阿龍咖哩來,當中瓜葛實在磬竹難書。 兩間名字接近一樣的咖哩店並排經營,難免令人有點困惑,但附近的街坊和識途老馬都知道哪一間才是正宗。 無論如何,來到亞龍咖哩當然是吃咖哩,他們的咖哩以配牛為多,牛腩、牛筋、牛脷、牛肉,可自由選擇。除此之外,還有雞和蟹。但蟹是市價,明顯是另一個級別的消費,自問基層,所以點了比較普遍的咖哩牛腩。 店內基本上沒什麼裝潢,有典型大眾食堂的味道,尤其是狹窄的座位,如果是繁忙時段,相信沒什麼舒適可言。 咖哩和食材某程度是預先處理好,所以上桌也算快捷。據說這裏的咖哩是巴基斯坦風味,而我當然不清楚何謂巴基斯坦咖哩,但他們的咖哩以洋蔥的份量著名,所以他們的咖哩汁有著蔬菜的甜味,與此同時也混雜著肉類的鮮味,形成那股濃郁的鮮甜主導了整個汁底,所以和口味同樣濃郁的牛腩非常配合,而牛腩的素質不俗,也算腍滑,和汁體有不俗的融和度。而當中自然不可缺少白飯的份兒。 港幣七十五塊的咖哩牛腩飯明顯有點昂貴,但這毫無疑問地是一道滋味的咖哩料理。然而咖哩不可脫離香料,這裏的咖哩汁地除了辣味和類似羅望子的酸味外,屬於香料的風貌就不太突出了。雖然在運月香料上可以各師各法,但如果可以調配得更具個性和更精彩的話,其欣賞性想必更高。

白熊咖喱

由於習慣在咖啡店筆耕,而信德中心一帶是我其中一個經常流連的地方。那裏有間名叫白熊咖喱的日式咖喱店,裝潢亮麗雅緻,白熊的商標更可愛親切,頗惹人注目。 雖然咖喱和咖啡只差一個字,但每次到那裏我都只顧著到咖啡店找座位工作,彷彿看不見咖喱店的存在。直至某日的黄昏,由於工作的關係而早了下班,座無虛席的咖啡店迫令我尋找其他可供寫作的地方。就在信德中心蹓躂之際,白熊咖喱店的影像再次映入眼簾,於是便決定到裏頭吃晚飯。 咖喱店的晚餐由主菜、前菜和飲品組合而成,當中還有甜品供應,但要追加十元正。當晚我以吉列豬扒蛋包咖喱飯作主菜,前菜選了胡麻豆腐,飲品則點了玄米茶。 先來的是玄米茶,此乃茶包的產物,在沒有太大的期望下,反而感覺清新舒爽。 接著是前菜的胡麻豆腐。所謂的胡麻豆腐,某程度是日式芝麻沙拉汁類的汁料配凍豆腐。雖然只是簡單的調汁加豆腐,但汁和豆腐頗見配合。胡麻汁的味道包含了酸、甜、鮮,調子是頗強的,但汁料的味道沒有完全支配整塊豆腐,當豆腐裏頭的清淡口味散發出來時,二者融含交錯,而且汁料的滑度和豆腐的滑度呈現出良好的呼應,頗感精彩。 主菜的吉列豬扒蛋包飯終於出場了,日式咖喱的香味鑽鼻而來,頗能挑起食慾。日式咖喱和印度咖喱是有分別的,主要在於日式咖喱是以配飯為主,所以咖喱汁和米飯的配合成為目式咖喱的重點。 這裏的咖喱汁近乎沒有辣度,香料的位置也退到後面,當中的鮮甜適口除了呈現出一份溫柔外,也展現出屬於蔬菜的鮮甜,而最突出的應是蕃茄的風味。 雖然曾在 Izumi curry 吃過美妙的日本米飯,而這裏的米飯水準其實也不俗,只是有點珠玉在前,配上咖喱汁也有良好的平衡和互動。 炸豬扒的質素不見突出,但調理上做得不錯,令豬扒有超水準的表現,當中炸衣和肉質處理上都功不可沒。 所謂的蛋包飯其實只是把調理好的蛋皮覆蓋在白飯上,這和同類型的日式咖喱店的做法沒有不同。可幸蛋皮做得不錯,由於咖喱的個性不強,沒完全蓋過蛋香,亦能作出適度的呼應。  最後是追加的甜品,單球雪糕配上棉花糖和巧克力醬,雪糕球的奶味濃得有點像煉奶,而且有點冰結晶夾雜其中,破壞了雪糕的滑順口感,雖然棉花糖對食味和質感有所幫助,但也不能稱得上討好。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算是令人滿意,雖談不上極致,但無論前菜和主菜也可見用心,然而細節上仍有可完善的地方,希望...

銀咖哩

某日途經般咸道,發現那裏多了間日式咖哩店,心想般咸道是著名的校區,大、中、小學這裏都有,但若論人流和消費力,顯然不及商廈林立的旺區,這不禁令我對這間裝潢亮麗的店子產生好奇。 於是我挑了個週末前來看個究竟,店面頗有日式連鎖快餐店的格局,還有點特許經營店的影子。雖然是週末但店內也不乏食客,當中以學生居多。 這裏是以半自座模式運作,點餐時要到收銀機前購票。他們的咖哩飯種類已不算少,但還有一大串可供添加配搭的食料名單,雞蛋、芝士片、炸雞塊……等半製成食品任君選擇。絕對有能力將碟子堆得滿滿,和曾經在香港流行過的扒爐式快餐很像,而我亦深信這種模式對胃口滿深的學生哥是頗具吸引力的。 然而食品的質素實在有點那個。當日我點的是招牌吉列豬扒咖哩飯,雖然已經有招牌二字,但豬扒的質素頗叫人失望,除了面頭的炸衣尚算脆口外,豬扒不但乾,甚至還有點異味,可能是雪藏過久的緣故。而咖哩方面,裏頭滲著肉碎和馬鈴薯塊,但香料和體質也見單薄,味道算是調和適口,奈何白飯的素質不高,連帶影響發揮。整體來說,只能算是一般中的一般。 至於這份另點的吉列薯餅小吃,一口咬下去已覺不妥。薯蓉口味單薄,裏頭雖有點類似煙肉的東西,但其味不純,反覺陰陽怪氣,澆在上面的日式醬汁雖有提味之用,但彌補不了當中的缺陷。個人認為,麥當勞的炸薯條也比它吸引。 綜合來說,此店唯一做對的就是選址,對於學生而言,這裏的出品應該能勉強過關。然而這不能成為一個經營上的借口,如果這裏的確是特許經營店,那麼食物供應商應要付上九成的責任。

Izumi Curry

偶爾經過尖沙咀崇光百貨,在告示中看到他們的美食廣場加盟了一間新的日式咖哩店,告示中還標明這間名叫 Izumi Curry 的食店是首次登陸本港的。於是我暗暗地將它列成目標,並在某個週末的下午,悄悄地來到他們的店子。 如果說到咖哩,最先想到的當然是印度,其次還有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至於日本卻是小有被提及,然而在日本人的心中,咖哩卻是和拉麵齊名的平民美食。 據說日本戰敗後物資異常緊缺,連帶供應學生的午飯也沒什麼好料。這時有人引進咖哩到學童的餐單內,並大受學童的歡迎。於是咖哩便在日本人心中奠定了位置。 其實印度本無咖哩,他們只會在料理時加入不同的混合香料,和日本的咖哩在本質上有明顯的出入,他們會把咖哩調理成醬汁的形態,主要作用於拌飯。 Izaui Curry 位於百貨公司的美食區內,屬於自助快餐形式。在他們的餐牌中列有推介項目,其中那個重量級芝士咖哩漢堡牛肉飯,由於其照片掛在廣告版位中的當眼處,所以我就點了這個接近一百塊的咖哩飯了。 咖哩飯給弄出來時,我是有點被他的份量嚇倒。既厚且大的漢堡牛扒平穩地置於白飯上,然後再澆上咖哩汁,加上面頭的芝土,整碟咖哩飯就好像一座小山丘般。 由於日式咖哩是個醬汁,其調味自然成為重點;微辣酸甜,裏頭還透出點點類似梅子的味道,鮮度是醬汁的主體,近乎感覺不了香料的存在,整體顯得和順適口。日本米飯質感黏糯,但飯體分明,單品已叫人討好,配合咖哩汁更相得益彰。咖哩汁增鮮提味,白飯提供質感並作用於平衡,兩者配合非常。 但美中不足的是那塊漢堡牛肉,漢堡肉雖然鬆軟,但肉汁欠奉,當中那份屬於肉的鮮味,由於過分整齊,可能是配味的結果。除此之外肉扒內還帶有些乾粉狀的細肉末,其味清寡,質感乾枯,全靠咖哩汁提鮮才達至均勻適口的水平。這塊漢堡肉雖然大塊,但素質卻相當一般,就好像是調味肉醬混合乾燥肉末而成,令人頗感失望。 至於面頭的芝士和香草,由於沒發揮出特殊的影響,在沒有過分左右整體的表現下,如以裝飾論之,已屬到位。 綜合來說,咖哩和飯是當中的亮點,頗叫人欣賞。奈何漢堡肉的素質令整體打了折,而且以近一百塊的價錢來說,這肉扒的確叫人有點混水摸魚之感。個人認為如能單點咖哩和白飯,效果可能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