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健康素食」標籤的文章

圓善素食

執筆期間中美貿易問題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首階段的貿易協議幾乎是簽定的了,市場上一片昇平,然而暗湧仍然發酵著。 𣎴需我多講,中美貿易戰其實就是中美之爭,只是貿易戰牽連甚廣,所以才矚目世界,除了貿易之外美國還有許多針對中國的手段,中興通訊和華為事件已是一例,至於香港暴動和台灣、新疆等問題,更加不能脱清關係,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在挨打。 然而事情開始有點微妙變化,最近中、日、韓的領導會談在成都舉行,會後中、日分別發表新三國時代的言論,甚有亞洲由中、日、韓,共同主導的意味。然而日、韓,都是美國的手下,頗有拆牆角之感。與此同時,中、俄、伊,又在阿曼灣作聯合軍演,伊朗與美國早有齷齪,這軍演𣎴久伊拉克便有親伊朗的軍事目標被轟炸,隨後便發生示威者圍攻駐伊拉克的美國使館,最終演變到美國無人機刺殺伊朗將領的事件。 一切一切𣎴禁令我聯想到元朝覆沒時的景象,至於誰是元順帝?誰是朱元璋?我就𣎴清楚了,只知道朱元璋曾當過和尚,所以那天經過位於土瓜灣的 圓善素食 時,便進去吃了個素食午飯。 素食店雖然座落在土瓜灣舊區,但店面裝潢雅緻、清新,那份恬靜的氛圍彷彿能隔絕俗世凡麈,人隨即給淨化了般。 不知人是否因為放鬆了,肚子隨即有點空虛,拿起午市套餐的牌子,素雞、素鵝,自然不缺,素炒粉麵也有供應,然而玉洞仙源和白壁三獻這兩道菜名甚覺仙氣,於是挑了前者一試。 先來素湯一道,味道清而𣎴寡,雖𣎴見肉湯的濃郁,但味道厚實微妙,介乎虛與實之間,頗感意境。 至於玉洞仙源乃青瓜、芋頭、白果、合桃肉,再配上調汁拌和。調味上明顯是少糖少鹽和少油的健康標準,調汁以蔬果引味,再貫通四種配料,味道純粹樸實,在少了油脂帶動的甘甜下,味道呈現出一點不吃人間煙火的清雅,妙在芋頭和合桃肉能帶出一份類似肉食的質感和韻味,頗感安排巧妙。 其實這裏標榜的不單止是素菜,還有養生的元素,所以他們的出品沒有很強的味覺滿足感,換來是對凡塵的輕描淡寫,彷彿是仙人對凡間的回眸一笑。

甘香齋

別小看環境對人的影響,尤其是在現代都市,無時無刻都有資訊入侵,有明目張膽的,也有隱晦暗示的,當自以為心境清明的時候,其實已不知不覺地被引導了。 看得破未必放得下,喜、怒、哀、樂,看似簡單,其實異常複雜,以為自己是個百毒不侵的樂觀者,但發酵可以在最深的暗處,直至負面情緒影響生活或者已經太遲。 世界充滿各種元素,負面的尤其多,要完全擺脫其影響談何容易。首先要關掉你的社交媒體,新聞每天只看一次,這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但如能做到,已可阻擋大部份由動盪社會傳來的負面影響。其次是調節自己的生活,幹些能讓自己輕鬆的事,遠離人群,多到些寧靜的地方,如郊外或圖書館之類的場所,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這場風波是難以平服的,縱使表面已回復平靜,仍會潛伏地下。 因緣際會,這天來到位於蜆殼街的甘香齋。老實說,原先我是沒有吃齋的打算,但甘香齋的特殊讓我泛起一陣來一頓素食的念頭,這份特殊並不是他們的裝潢特別華麗吸引,相反地讓人感到有點凋零。狹長細小的舖位,以實用為主的佈置,幾乎毫無存在感。然而我就非常喜歡這種被人忽略的氣息,亦符合清心寡肉的吃齋心境。 小本經營,樸素的氛圍,走的是量產型的小菜模式,預先料理好的菜式隨著食客的揀選而添到餐盤上。 我點的料理雖見一碟,内裏已包含了三款菜式,分別是鮮茄磨菇豆腐、大豆芽牛旁三絲和香煎腐皮卷。在質樸的風格下,賣相明顯欠奉,但味道清而不寡,鮮茄豆腐好下飯,腐皮卷香口滋味,大豆芽則口感足。這裏和同類型的齋菜店一樣,飯和湯都是任添的,保證吃個飽。但對我來說,足夠就好了,無需追加。白飯當中是混了紅米的,感覺正常。而淡淡的湯水則是龍脷葉枇杷葉煲羅漢果,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輕輕鬆鬆放開心情地來一頓齋飯,好讓身心也來清空一下。回想過來,我們真的缺少了什麽嗎?或者只是世界太多雜音。

聰嫂原素

在報章曾讀過一篇專欄,內裏寫到一對敬業的夫婦,早年因用心經營食堂生意,令食堂的口碑得到相當的肯定,伴隨的自然是經濟上的回報。及後轉以經營甜品店,由於廚藝了得,甜品店很快就打出名堂。就在這個時候,他的甜品店竟然給投資者看中,並提出一個難以拒絕的收購價來買下甜品店的專營權,條件是交出所有食譜和營運方法,並在若干年內都不可經營與甜品有關的生意。他們在這種人稱「打跛腳都唔使憂」的狀態下,並沒有停下來,反而還新開了間素食店。 我從文字裏推敲,這間素食店應該就是位於北角的 聰嫂原素 ,於是我向一位住在北角的同事打聽,原來這間開張不久的素食店,門外已經不乏排隊等候入座的食客。 聽到排隊二字,我的熱情隨即冷了一截,但不到黃河心不死,於是挑了個週末前去探路。 北角明園西街是一條橫街,雖然鄰接主要的英皇道,但從商業角度考量,當轉入橫街後,營商的優勢就隨之而減弱。但聰嫂的品牌似乎無視這種不利因素。 這天我顯然有點運氣,他們的店門並不見排隊的人龍,店內更剛巧有座位。機不可失,索性將探路變成幫襯。 他們賣的雖然是素食,但午餐、不午茶、炒粉麵和小菜,都有供應,格局上是茶餐廳的模式,但定位上則稍微升格一點。當中一道焗素豬扒飯列在午餐一欄上,和連鎖快餐店的招牌菜如出一轍,頗感有趣,本欲一試,奈何售罄,只好轉向小菜類目埋手。 我對素食的認識不深,單從名字來看,這道香煎法輪卷,看似頗有佛性,加上店員的友善解釋,讓我知道這道法輪卷其實是道素腐皮卷菜式,於是這道小菜就成了我的午餐。 素食不一定清淡,由黃豆而來的谷氨酸和香菇而來的烏苷酸,再加點菜油和香料,已經足夠調配出各種誘人的滋味。就好像我眼前這道香煎法輪卷般,腐皮本身就是樣好食材,煎香後更顯滋味,內裏包裹著紅蘿蔔絲、金菇和類似髮菜的食材,結實與豐富當中的味覺和質感之餘,亦在色彩上悅人眼目,芡汁當然亦功下可沒,鮮度清雅之餘,亦有足夠的厚度去讓滋味凝聚。雖然小菜類是不包含白飯的,但如果沒能配飯吃,這道小菜的欣賞度,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損失。 雖然白飯是另叫的,但飲品卻是附送的,奶茶、咖啡,任君選擇,而我則選了個素例湯,這例湯內有些花生和豆類,味道上除了一份淡雅的甜味外,還有點老黃瓜去濕湯的滋味。 例湯清甜,小菜滋味,就連白飯也煮得好,怪不得他們的甜品店會給人收購。但最令我欣賞的並不是他們的廚藝...

天然齋

俗語云:一不離二,二不離三。週末下班,決定再嘗一回素菜,目標本來是位於上環的天然齋,其位置剛好是之前光顧過的素藝社的對面。由柴灣乘地鐵到上環彷彿有點遠,適逢他們在灣仔有分店,雖然灣仔和上環只差幾個站,但感覺上好像可以省點時間,於是人就來到了灣仔謝斐道的杜志台。 雖然比不上銅鑼灣,但灣仔其實都是港島區的一個熱鬧地段,只是離開主要的軒尼詩道愈遠,其熱鬧程度便會遵從平方反比定律,所以這一段謝斐道便稍微清靜了點。話雖如此,這裏其實也聚集了不少食肆,相信入夜後這裏應會有另一番景象。 我不怕環境冷清,只怕食肆下午落場,相冲著我那三點不露的習慣。這齋舖不但沒有落場,還有下午茶時段,加上裝潢雅緻,清靜中見品位,頗合我心意。 下午時段這裏有大眾化的客飯套餐供應,除此之外還有精緻的小菜。當我打開餐牌,已經看見冷盤小食類有我一直想嘗試的素刺身,然而主食方面卻令我有點躊躇。本來想點個以素鱔為材料的小菜,但小菜配的是包並不是米飯,對於有點餓的我,心理上總欠點充實感,最後在店員的建議下點了個金針雲耳猴頭菇蒸飯。 先來的是三色刺身,三文魚丶吞拿魚丶鮑魚,有很高的像真度,原料是可塑性極高的蒟蒻。由於蒟蒻本身沒有味道,當中的味兒都是調出來的。雖然魚生的口味滿充實,但三文魚的脂肪味和呑拿魚的血腥味是難以塑造的,所以必須借助日式芥未來勾出對魚生味道的聯想。而素鮑魚就好很多,雖然同以蒟蒻為材料,但質感和魚生卻不盡相同,相信是悉心調校後的結果,無論食味和質感都幾可亂真。 接著的金針雲耳猴頭菇蒸飯以韓式石鍋作盛器,由於石鍋的溫度,飯品倍覺新鮮熱辣,格局上有金針雲耳蒸雞飯的影子,當中雖然沒有甘香的雞油,但調味上做得豐富滋味,加上猴頭菇的質感,令人葷素難分,還有紅棗在當中發揮妙趣的作用,頗叫人驚喜。但最令我欣賞的是看似微不足道的香料,那幾片嫩薑的味道,彷彿弄活了整鍋飯。 令人滿足的素飯過後,好應該讓精神同樣得到滿足。面對著屬於素菜館的清靜閒逸,喝杯茶再看看書,精神和腸胃都得到素淡的滋潤,這種一個人的天堂並不是我吝惜於和朋友們分享,只怕人們未能輕易領受罷了。

愛家素食

那天人來到九龍灣的淘大花園,原先只為公司辦一點銀行手續,然而離開時已經是午飯時段。深知淘大商場內有不少食肆的我,決定逛一逛才決定解決午飯的地點,誰知便給我發現久違了的愛家素食。 最初認識愛家素食是在灣仔的德士古大廈附近,即前夏巴油站。那時他們的名字叫愛家蔬食,或者變動字眼是讓素食的形象更加鮮明吧,畢竟店子風格和營運方式都和從前的灣仔店沒大分別。 曾幾何時,我對他們投資於素食快餐店上有相當的期許,只可惜香港的飲食業競爭太激烈,眾分店中現只剩下九龍灣和灣仔,而灣仔舊店也已搬到灣仔道的樓上舖呢。 相請不如偶遇,索性又來一頓素食午飯吧。雖然素菜離不開蔬菜和豆製品,但中國人的素菜總有辦法讓人在這局限上滿足素食之外的癡妄。所以那塊立在收銀機旁的快餐店式餐牌上,便可以看見素肉、素雞,甚至素叉燒,連星馬著名的叻沙也榜上有名。但最吸引人的是這裏的甜品,多款令人垂涎的西式糕餅誘人地躺在雪櫃內,而這些美麗動人的甜品並不包含雞蛋和牛奶的成份,對某些人來說,絕對可以抵銷甜食所帶來的罪惡感。 可惜午飯時段來一塊蛋糕並不是我的習慣,只好專注在正餐上。由於曾吃過他們的紅麴米炒飯,所以當天便打算嘗嘗其他,眼見他們有不少素肉飯款,於是便點了個三杯吉扒飯,再加一杯凍檸茶。 始終是素食店,所謂的三杯吉扒飯其實是將表面料理得略為香脆的素肉上澆上香辣醬。當中的調味和油份都相當節制,在這份清淡的口味中,香辣醬成為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對於口味和質感都有點格式化的素肉,香料的味道剛好填補了當中的千篇一律。雖然沒想像中的濃郁惹味,但下飯的能力仍然不俗,而且伴碟的蔬菜不單份量足夠,也把蔬菜的甜味給帶引出來。整體縱然清淡,仍能讓人滿足。 飯後邊喝著冰涼的檸檬茶,邊看著隨身帶來的書,著實寫意。離開時已經是下午茶的時段,食客未見明顯稀落之餘彷彿還有所增加。這一點令我頗感恩惠,畢竟以快餐店型式將素食經營得平易近人,絕對是這個城市的福氣,而我當然不想看著這份福氣漸漸消失。

素藝舍

早陣子可能和濃重的口味特別有緣,遇上的都是令味覺爆棚的料理。不知道是味蕾宣告要休假,還是出於良心發現,這個星期有點不由自主地想念起清淡的味道。然而除了人在江湖外,要在街上解決兩餐的人其實都是身不由己。 口味這種事有時都離不開市場。店家最怕客人投訴菜式淡而無味,久而久之堆疊的味道便成為了大眾的味覺標準,政府不斷提醒市民要有健康飲食的習慣,卻不帶頭開間既健康又廉宜的餐廳,要在外頭吃得清淡健康,素菜館差不多是唯一出路。 那天因工作而經過中上環,依稀記得附近有幾間素菜館,由於天氣炎熱,所以選了腳程最短的素藝舍。素藝舍是間樓上素菜館,而我來到時已經接近下午二時,在這裏吃午飯的上班族已走得八八九九。 因為不懂門路,看見前面有位優雅的女士拿著筆在一張類似點餐紙上點選,我便依樣胡蘆起來。原來這素菜館的午餐和坊間的大眾化菜館差不多,都是預先準備好數款小菜,待人客在其中挑選,而午餐的規格是三款自選小菜加糙米飯和餐湯,當中的糙米飯可隨意添食,果真是三菜一湯自飯任裝。 可惜當日我以接近午市尾聲的時候來到,可選的菜式已經不多,我在其中選了雲南風味茄子、梅菜冬瓜豆泡和四季豆煎蛋。當日的餐湯是粉葛紅蘿蔔,另外再加錢點了個羅漢果甘草茶和唯一一款甜品、紅豆糕。這樣就構成我面前的這個素菜午餐。 論口味,雲南風味茄子是三道小菜中最突出的,但和坊間流行的雲南米線相比,口味還是輕很多,但玲瓏的調味在清淡中仍能展現出令人享受的味覺。梅菜冬瓜豆泡雖然有梅菜在裏頭,但整體口味都顯得淡淡然的。四季豆煎蛋無論是油份或調味都很節制,質感和味道都有點輕描淡寫。粉葛紅蘿蔔湯清甜自然。羅漢甘草茶甘甜足味,而柔滑潤甜的紅豆糕恰到好處地成為這頓素菜午餐的結尾。 當用餐接近尾聲時,店員們已經為下午三時的落場作準備。近來發現這類素菜館的經營模式都很相近,主力是晚市和以私房菜為名的精巧素菜,午市則以自選小菜的客飯套餐為主,構成中上格局的餐廳形象,消費雖可接受,但還未算得上大眾化,如這道客飯套餐便要近五十元,如像我加上飲品和甜品可承惠八十元。 對於一頓豐筵美食,難免要花錢,而清淡素食亦不見得普及實惠,剩下的卻是貼近大眾的快餐食品。

糙米家

近期對健康餐廳的留意多了,在搜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閒名叫糙米家的健康飲食餐廳,由於店子位處灣仔區,在腳程上對我來說是便利的,所以我挑了個下午,特意前來品嘗他們的健康飲食。 雖然灣仔是個旺區,但店子卻隱於機利臣街中,加上舖前還架了不少攤檔,如非識途老馬,要發現它的位置也非容易。但可能是租金相對吸引的緣故,在這條小街中其實經營著不少有趣的食肆。 姑且以病愈後身體欠缺活力為理由,但其實和我那三點不露的個性脫不了軌。來到糙米家已經是人家吃下午茶的時段了,幸好餐廳的主菜沒有落架的時限,於是我便埋首於餐牌裏頭,嘗試在當中找到有趣的東西。由於店名的關係,糙米飯彷彿成為了這裏的招牌,而菜式亦以三個主題為主,分別是沙拉、糙米飯和健康煮。雖然一道豬扒煎蛋糙米飯賣相誘人,但健康煮是何方神聖反而更加激起我的好奇,於是我點了一個豆漿雞絲健康煮的套餐。 餐廳簡約明亮,給人點點新紀元的感覺。由於入座時是非繁忙時段,適度的客量令餐廳的氣氛倍覺舒適,幸好背包內帶有書展買回來的新書,要不然就要錯過這悠閒閱讀的時機。 令我暫時放下書本的是屬於前菜的迷你什菜沙律。建構這道沙拉的蔬菜也算豐富,約三種不同種類的萵苣、青瓜片、車厘茄、玉米和紅蘿蔔絲,在口感和口味上有著不俗的層次,令人看見用心,雖然沙律汁用了較為一般的日式芝麻沙拉汁,但整體仍算不錯。 接著是紅棗杞子牛蒡茶,這道牛蒡茶清甜適口,口味上比較像一般的紅棗密,杯內的紅棗和牛蒡塊算是為了這杯茶添加一點實在感。雖然這道牛蒡茶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能力,但喝下這溫和滋潤的飲料,仍然叫人感覺良好。 屬於主菜的豆漿雞絲健康煮終於上場。這道健康煮的定義在哪裏?我並不清楚!但這道菜是可以配糙米飯或米線的,如果配上糙米飯就變成泡飯,配米線的便變成湯米線。從這個結構來看,湯汁可算是這一道健康煮的關鍵。我未嚐過以豆漿為元素的湯底,想不到這個豆汁湯令人頗感舒服,豆汁的溫柔配以雞或肉所燒成的清甜湯頭,口味上令人有點想不到的協調,再加上菜瓜的甜味在裏頭運轉,給我這個病愈者舒泰安然的感覺。除了湯外,菜、瓜和菇菌的份量也不少,難得整道菜都在僅有的調味下運行,讓食材展現自己的天然味道,而糙米飯在湯汁的調和下,亦見協調適口。整體令人滿意,個人認為,這道健康煮對身體狀況欠佳和胃口難開的人是頗適合的。 ...

麗姐廚房

自感冒後身體仍未回到十足狀態,在飲食方面依舊保持著謹慎的方針。聽聞灣仔除了樂農外,還有一間名叫麗姐廚房的素菜館是頗有評價的,於是週末的午後我便來到灣仔譚臣道。 麗姐廚房和樂農是有點相像,除了大家都是素食餐廳外,兩間餐廳都位於商廈的樓上單位,唯一不同的是麗姐廚房多了點宗教情懷。然而店內牆壁雖張貼了不少心靈話語,但無改店內那點點草根的感覺,整體而言是有點像大眾食堂。 我打開餐牌嘗試找些有趣的素食小菜,雖然我已先點了壺熱茶,但在我不斷翻看餐牌的同時,侍應也不忘前來幫我開導。最初她是給我推介比較經濟的午市客飯,但當我表明心意後,她便為我介紹這道素食咕嚕肉了。 約等了一刻鐘左右,咕嚕肉和白飯同時上桌。所謂的咕嚕肉其實是生炒排骨的變奏,據說這道菜流傳到歐美時是頗受當地人的歡迎,奈何他們並未習慣用舌頭吐出肉裏頭的骨頭,所以廚師索性將排骨改成肉塊,那就沒有吐骨的麻煩,而咕嚕肉才真正在外地流行起來。由於這裏是素食館,無論有骨無骨都無可能出現在這裏,取而代之的是名叫猴頭菇的菌類。雖然我知道這道素菜是用猴頭菇來做,但咬下去時真的葷素難分,當中的質感和肉真的不分軒輊,這都歸功於猴頭菇的處理和炸衣的提味,而酸甜汁亦調得調和適口,只是炸衣沾上酸甜汁後,香脆的外衣很快便受潮變軟,所以只有頭一顆我是嚐到外脆內軟的口感,其餘的雖不至太差,但香脆的感覺顯然無法找回。 至於白飯方面,從外觀看很難界定它是碗糙米飯還是一碗普通的白飯上掉了幾顆紅米和麥米進去。雖然如此,然而這碗白飯還是可以的,加上適口開胃的酸甜調汁,頗能下飯之餘亦令人忘卻對這碗飯的身份懷疑。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尚算可以,但服務、環境和菜式上都不及樂農的細緻。然而據聞他們於平日的午餐時段會推出經濟實惠的午市套餐,而且這裏佔地相對較大,對於在附近上班的素食打工仔而言,不失為一個午膳的好地方。

菓一道健康餐廳

病後初愈,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仍然處於低沉的狀態中,這是一段令人沮喪的過程,連帶我用來平衡心理的筆桿都無法輕鬆提起。這是個必須讓自己提振起來的時候,首先要解決的是患病時期所消耗掉的飲食文章,在這方面雖不至捉襟見肘但也不可就此掉以輕心。 以我的狀況大魚大肉是可免則免,但想不到要找清淡的食品也非易事。最後總算給我記起這間位於利舞台七樓的菓一道健康餐廳,希望他們的健康餐能夠為我帶來點點身體上的助益。利舞台七樓有三間食肆,除了菓一道外還有一間素菜館和小菜館,在沒存太明顯的區域邊界下,菓一道明顯多了一份年青的感覺。 雖然菓一道有素食供應,但也有提供肉類食材,其經營方針指向健康飲食範疇,所以他們的午餐都是配上紅米飯或是意粉等主食,而餐牌上還附有每樣菜式的熱量計算。我對熱量這等數字沒什興趣,在沒有任何左右的情況下,我點了一道京蔥蜜燒格蘭比目魚扒配紅糙米飯,另再加多一杯黑豆漿。 與黄豆相比,黑豆的口味明顯較強,你可以說它甚有個性,亦可以說它不甚討好。但從中醫角度而言,黑豆比黄豆更具補益之效,奈何黑豆傷脾,不宜多吃。 接著的比目魚扒紅米飯,以一份菜、一份飯,和魚扒結構而成。紅米飯沒有刻意調味,保持著屬於米飯的原本風味,其中米飯的比例配置上表現不俗,紅米雖然耐水,但米飯在整體上仍保持著調和的口感。蔬菜在適當的調味下呈現出適口的狀態。至於魚扒煎得香脆,從表面看魚扒的主人似乎並不是比目魚,當中那鮮美的魚油和嫩滑的魚肉,都傾向像鱈魚的多。無論是比目魚還是鱈魚,這魚扒都是美味的,而對應於米飯和蔬菜也有良好回應。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是不錯的,雖未能談上出色,但仍可看到用心。至於健康方面,個人認為餐牌附加的熱量數值只屬參巧而已,反而蔬菜的份量和紅米飯對纖維素有不俗的提供。其實這類標榜健康或者養生的大眾化餐廳應該大有市場,尤其都市人或多或少都帶點都市病這情況。期望他日可以看見養生藥膳餐廳的出現,那時就算是感冒初愈也可以吃個補益午餐了。

紫來坊素食料理

無論是從商業還是政治而言,銅鑼灣也是個紛擾的地方。有人說「真理愈辯愈明。」亦有人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能夠在紛亂的資訊和亢奮的情緒淹浸下,仍能看清真相的人畢竟不多,然而智者也有他的煩惱,至少當他看到愚昧竟成為常態的時候,也難免惋惜。 可幸俗世中仍有清流,好像這間名叫紫來坊素食料理般,雖然座落於銅鑼灣的伊榮街,但小小的店子卻透出與佛有緣的清靜。我於下午四時來到,店內閒逸寧靜,之後來的食客也以熟客居多。我輕鬆地翻過餐牌,看見有素銀雪魚的供應,於是便點了一個葡汁茄子焗銀雪魚,由於這是個獨立的小菜,所以我另多點了個白飯。  由於小菜烹調需時,店員友善地告訴我,等待的時間約需十五分鐘。而我藉等待的時間來細看餐牌內的菜式,他們的菜式不算太新派,但粥粉麵飯是一應俱全的,素肉素魚當然少不了,就連豬肝粥也有供應,頗感豐富。 在清靜的地方等待,對我來說是件樂事,我還嫌這十五分鐘過得太快,但熱騰騰的焗魚端上來,當然不好放涼。未動筷子,屬於葡汁的香氣已經撲鼻而來。葡汁其實是淡咖哩,是葡人當初不喜咖哩的辣勁而所作出的改良品。所以葡汁應以滑順適口為先,香料風味為輔,而這裏已算得上合格。亦由於葡汁的溫和,味道太濃的材料會令它駕馭不來,所以葡汁菜式配搭的多是雞肉和蔬菜。而這裏的茄子和西芹亦演繹出融和與配合的一幕,加上面頭的芝士在烤煱下所透出的點點鹹香,效果不俗。至於素銀雪魚只是美名,對於銀雪魚的甘香嫩滑,大豆蛋白是很難模仿的。而這素魚的食味和質感,比較傾向馬鮫魚的多,當中那份以假亂真的效果,著實叫人對素食生產商的調味和塑形深感佩服。  但最值得欣賞的是老板娘的貼心服務,當我吃得滿頭大汗時,她竟悄悄地把小風扇調向我的座席,如此細心,不愧是信佛之人。其實素食和殺生在條件上是難以成立,因為人不可能不殺生。當撇除了非殺生這一點後,素食便還原為一股清流,而這股清流正好清洗一下我們那混濁的心靈和欲望。所以不要期望在素食館吃到精彩的味道,一份柔和適口,除了能下飯外更需要以心靈來領悟。

珍豆漿

近日發現灣仔東方188商場對面,新開了一間以豆品為主的素食店。這個原屬搖控模型店的鋪子,已經空置多時,而這間名叫珍豆漿的店子,亦架設得年青亮麗,頗能吸引途人目光。  某日途經兼有點空閒,眼見貼在店門前的餐紙,標著素蝦餃和素沙爹牛肉麵,甚覺有趣,於是使鑽了進去,好嘗嘗他們的出品。 他們的店子,以小店的格局營運,年青人的氣息很重,有別於傳統的素食店。雖然有小型快餐店的感覺,但仍是席上點菜。這是間標榜以豆品製成品為主的素食店,餐紙上列出很多有趣的素食品,但個人胃納有限,然而素蝦餃和素沙爹牛肉麵,我是不會放過的,加上他們以豆品自居,於是我再追加多一杯豆漿。 先來的是豆漿。一般來說冷飲會壓抑香氣和味覺,所以喜歡茶的不會點凍茶,愛咖啡的不會喝凍啡。我雖然已經點了熱的豆漿,但豆味和豆香也不見突出。雖算合格,但以豆品來打招牌的他們,這杯合格的豆漿,似乎未能叫人留下印象。 接著是素沙爹牛肉麵。沙爹牛肉麵,本是港式荼餐廳的名食,然而此品少有出色之作,大多是調味堆疊而成。對於這款地道食品,怎樣以素食的姿態呈現,我是有點期待,奈何這裏的出品似乎有點強差人意。湯底雖然帶有薑和醬油的味道,但整體卻呈現清寡的感覺,不止味覺單薄,而且失去了味道的導向。雖然素食一般都較清淡,但清淡和調味的能力是兩碼子的事。先不論傳統的素食店,就算是新派的素食店,調味手法也有精彩之道,然而這裏卻呈現馬虎的感覺。湯底的失敗,亦沒有額外的醬汁提味,素牛肉片只能演繹回它的腐皮姿態。麵條方面,我選了蕎麥麵,那是一種混合麥碎的小麥麵條。然而麵條也做得不好,小麥的味道也沒能好好地發揮,反而呈現出清寡的口味。 較為令人滿意的是素蝦餃,內餡的調味和質感是做得不錯的,素魚丸碎、馬蹄和玉米粒之類的組合,頗能引發滋味。然而外皮過厚,吃下去時,欠缺了精緻的感覺。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明顯未夠水準,坊問有不少素食店比他做得出色。加上將一道清寡的湯麵,冠以沙爹牛肉麵之名,更有巧立名目之嫌,而且這樣更引導顧客以兩者作比較,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樂農

不知是因為天氣還是荷爾蒙水平的問題,近日煩躁的情緒一直擾攘著我。雖然已經極力修正當中的失衡,但懷透的心情仍揮之不去。 這個時候,到人潔地靈的地方來個清修之旅,是最好不過。但煩惱的原因,要不是得到的失去了,就是想得到的卻得不到。在一切事都未能隨心所欲的時候,簡單地來一頓素食,說是正視一下自己那些過多的慾望也好、或是旅遊散心的廉價代替品也好,這也未嘗不是一個折衷的方法。 在灣仔工作多年,都不知道灣仔軒尼詩道近修頓球場附近有間樓上素食店。這間名叫樂農的新派素食店,是以非牟利社會企業作經營模式,顧用的員工也以聾啞人士為主。 店內整潔、清新,兼帶點簡約。而各式素菜也冠以有趣的名稱,好像我點的小菜便叫作「老友鬼鬼」了。當天是週末的午飯時段,店內沒有套餐供應,小菜、白飯和甜品都是單點的。當主菜未到前,店員會擺設茶位和小碟,而這些亦會像茶樓般算在帳單內。 雖然模式有點像茶樓,但小碟上的零嘴便有點不同。它們以蕃薯、玉米、花生……等構成,味道雖然清淡,但屬於蔬菜的天然美味卻叫人欣賞。奈何餐前小吃應以醒胃為主,然而植物性澱粉卻叫人有飽肚的感覺。有點失策,也有點可惜。 雖然餐牌上已列明每道菜是由何種素材構成,但單看「老友鬼鬼」這名稱仍無法想像成品如何。原來這是一道砵仔焗魚腸的素食版,這道「老友鬼鬼」無論味道、口感,和葷食都很相似。鮮潤的味道裏,包含著醋的調子,在調味上產生有趣的變化,既豐富了味覺,也作用於平衡。腐皮、粉絲、陳皮、姑菌和蛋液,合成兼取代原先屬於魚腸的內餡,無論是質感和味道都顯得豐富和結實,配飯吃更覺滋味,著實叫人欣賞。但最有趣的是表層那些焦脆的部份,味覺上是油條,但形態上卻不符。但這擬似油條的表層,不單香脆惹味,也加深了整道菜的層次。 最後的是甜品,這道標榜公平貿易兼有機的腰果露,口感柔滑,味道軟甜,濃郁的腰果香味,更是叫人難忘。只是當中營造質感的腰果碎,有點碎過頭了,很容易就隨著進食而藏到牙縫裏,稍微影響了進食時的流暢感。雖然有點瑕疵,但這道甜仍是叫人欣賞。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都稱得上水準,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可做點善事,無論在脾胃上還是心靈上,都能得到飽足。只是價錢稍微有點貴,這樣的一頓午飯,就要一百一十七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