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西餐」標籤的文章

Bread and Bistro

撫心自問,近幾年我對飲食的熱情的確有點退減,不知道是否天命之年所引起的負作用,還是香港的食肆已經沒能夠將我的熱情燃燒。無論如何,世事沒有單一原因,引發事情的因子都是複雜的,要不然我們就沒辦法委過於人。 由最初專挑一些有趣或有話題性的料理,到現在順便找間茶餐廳或街頭小食,甚至有時只講財經食物只屬帶過,這明顯是有點走下坡的跡象。或者人生是有階段的,對一個領域感到乏味的時候,可能就是新鮮事物出現的日子。 然而無論題材和領域轉到哪個方向,相信仍然離不開文字。 言歸正傳,今次嚐的這間餐館名叫Bread and Bistro,中文的意思就是麵包和小洒館,位置就在公司附近的香葉道,是間型格的西洋咖啡廳。 一般來說,我是很少挑這類型的餐廳作午膳,大伙兒就另計,是日正是如此,於是我就和一班同事在這裏出現。 餐館裏的午餐有日式咖哩、米飯、意粉和三文治,菜式上不算單調,但肯定未到restaurant的級別。 當日我要了個自家製黑松露醬野菌意粉配餐湯的午餐組合,先來的是南瓜忌廉湯,南瓜的香甜表現細緻,滑順的口感亦見舒服。 至於那個自家製黑松露醬野菌意粉的賣相不錯,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標示的自家製是指黑松露醬還是意大利粉,但松露醬風味深邃,和菇菌有不俗的呼應,而意粉的嚼勁也保持得不錯,唯獨醬汁過份厚重,可能奶油下得比較重手,香滑度是毋庸置疑但濃稠的感覺稍重,多吃幾口就有點膩,不過整體還是美味的。 平心而論,料理的水平算是不錯的,畢竟不是餐廳的級別,所以令人驚喜的地方是較少的,不過格調的西式裝潢倒讓人有點價值提升的感覺。

Parkview

很久沒踏足新都會廣場,這和工作的區域分佈雖然有一定的關係,但更多是廣場在不久前進行了一場大裝修,不單店舖上有著很大的改動,裝修材料所引發的氣味也叫人卻步。雖然附近還有個葵涌廣場,但其密集侷促的氛圍雖可算是一種熱鬧,卻不是我杯茶。 這天因為有個客户的辦公室正處於廣場樓上,所以人就出現在這個地方。此時此刻我才知道那個令人卻步的裝修工程已經完工,商場的氣氛亦隨之回復從前的活躍。有見及此,我花了點時間在這裏粗略地繞了一圈,商場的大格局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商舖的位置和品牌就更新了不少,不過也有些是保留著的。 Parkview 雖然是一間新餐廳,但同屬A1集團旗下的餐飲品牌,某程度是接棒於之前的A1 Bakery & Cafe,所以很難介定它是否屬於保留的類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由咖啡廳搖身一變而成為西餐廳。 那天忽然很想吃牛扒,我在商場繞了一圈後,仍是回到Parkview的門前。因為他們的午餐裏就有安格斯西冷牛扒一道,不過草率的我,加上一對老花眼,竟然錯點了澳洲和牛西冷,令原先約二百元的消費躍升至近五百,心裏其實有點後悔。但我很久已沒放縱自己了,今天將錯就錯,就讓自己任性一次吧。 餐包雖小,也有五、六種口味選擇,那天我要了個黑麥的。原以為黑麥會帶點歐陸式硬麵包的質感,誰知竟是軟綿綿的,口感上有點虛,不過油醋汁挺好味,不是死命的酸,裏頭還有點點果香味。 前菜有沙律和餐湯二選其一,但我為著那小塊羊奶芝士,所以要了個沙律,這沙律的份量不大,水平可以但驚喜欠奉,唯一安慰的是那小片羊奶芝士也算味美。 主菜的和牛西冷登場,撲鼻而來的香氣已經令人食指大動,我急不及待地沿著邊切了一小片,感覺有點乾,但肉味豐富,半點筋也沒有,咀嚼上有點費勁但過程舒服,當切至接近扒心的時候,軟嫩的粉紅色終於呈現在我的眼前,油脂的甘香和肉味混而成之,不禁令人淘醉在炭燒的焦香和鹽巴的味道上。附上的那小碟肉汁沾醬完全是多餘的,配菜和薯容不過不失,但和主菜的呼應有限,配角當不成,只淪為路人甲,不過主角光芒大盛,掩蓋了這點點瑕疵。 最後的咖啡香醇豐厚,口味雖有些典型,但喝得人很是舒服。 綜合而言,這裏的出品存在著不少進步空間,菜式設計流於形式,整體口味的協調性有點弱,如果不是牛扒質素好,那小小的瑕疵可能就會變成缺點。

蒲點美式酒吧

自從公司搬到黃竹坑後,同事之間的聚餐便少了,皆因此處可謂無啖好食。黃竹坑本是工廠區,自工業北移後,此區早已凋零,然而一條港鐵港島南支線卻將這個局面扭轉。陳舊破敗的工業大廈紛紛改建成高檔的商業大廈,蛻變之快令人驚嘆不已,奈何社區的完善度卻未跟得上。 這裏既没商場也沒超市,快餐店如麥當勞亦未見其影,支撐著當區飲食需要的,就只有一個政府轄下的熟食中心和那些由來已久的廠廈飯堂。如想大伙兒到酒樓吃個午飯,就要乘車到香港仔去。 這夭我們沒有到香港仔,而是到了灣仔和銅鑼灣交界的利景酒店,酒店地庫有間名叫 蒲點美式酒吧 ,午市時段他們會供應半自助式午餐。 典型的美式酒吧,午市兼顧餐飲,本沒什麼大信心,但畢竟酒吧和酒店同屬一源,自助式的沙律吧仍然有板有眼。我先來一碗周打魚湯加麵包條,此湯濃滑鮮美亦不失細緻,水準不俗。 沙律吧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蔬菜的種類和醬汁的陣勢,猶如酒店級的縮小版。蔬菜新鮮清爽,醬汁多元,火腿片也有兩三款,奈何慢半拍的我,來到時只剩下一款。 主菜份量大,我選的炭燒羊架就有三大塊,同事吃的釀雞胸幾乎佔了整集碟子。言歸正傳,羊架頗肥美,屬於羊的滋味也有點點,保持著一定的風味,但不會拒人於千里,味道鮮美略帶點炭燒香。伴碟的蔬菜也調理得不錯。 主菜完結後當然是甜品時間。甜品的選擇也算可以,西餅就有好幾款,還有楊枝甘露和生果。但慢條斯理的我和手急眼快的人相比,效率自然給比下來,但蛋糕一件到口,就嚐出水準來,蛋糕鬆軟中帶質感,味道均勻豐潤,包裏著的朱古力糖漿帶有點點碎果仁,雖然不算什麼精巧的手法,但味道就勾出個層次來。至於西瓜片就是西瓜片,那小匙西米糕則略嫌普通了點。 西餅不及別人爭,但雪糕卻掏不盡,這裏供應的是瑞士的高級雪糕品牌,口味有朱古力和提拉米蘇兩種,無論是哪種口味,味道都軟滑細緻,令人回味。 除了沙律和甜品,飲品也是自助的,我瞄準的是那部全自動咖啡機,此機能夠調出濃縮咖啡和普通咖啡,調出來的咖啡水準不俗,我喝了兩杯才停手,至此才發現未拍照,所以只有空杯一隻。 準備結帳時,剛碰上甜品輪換,這小小葡撻造型別緻,口味軟滑香甜,無論如何也要吃一個才結帳。

b420 coffee house

這陣子到葵興工作的次數多了,辦完事的這個下午,本打算到光輝圍,看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奈何正值午飯時段,各方英雄群起搵食,我在其中兜兜轉轉,始終找不到個合心意的地方,反讓身體多添幾分勞累,最終為當下那退堂鼔,敲出充份的理由。 立下心腸的我,來到葵興地鐡站附近,準備到下一個工作點才解決吃飯的問題,但神推鬼使地,我竟走進葵涌中心裏頭。 這個位於地鐵站附近的小型商場絕對是其貌不揚,雖然每次到客戶那裏時都例經這個地方,但我只曾在那向街的素食店裏買過涼茶,先入為主地認為裏頭沒什麼境況,所以從未踏足過裏頭。 老實說,這個小地方的確有點侷促,不過食店的密度卻意外地高,雖然店子們的規模都不大,但併出的那份市集般的氛圍,卻是外頭看不出來的。 我繞了一圈,發現有間賣西餐的甚是情調,棕色的木製間隔,茶色的燈光,還貼上幾張老舊海報,頗有淨化心靈的感覺。雖然午飯的菜單算不上特別吸引,但也決定走進去歇一歇腳。 情調之餘,店內的裝潢其實混雜了點點經營歲月的味道,或者曾經易手也說不定,不經意地滲出點點草根的感覺,可幸當時的食客不算多,閒適的感覺仍然叫人舒服。 這裏的午餐菜式不算多,但足夠選擇。只不過來到此刻,我才知道這西餐店的名字原來叫作 b420 coffee house 。定位上屬於咖啡店,所以特色咖啡和花果茶也有供應,不過午飯上我還是選了紅酒牛尾飯。 先來的是羅宋湯,蔬菜的甜味在湯汁裏漫遊,在沒有什麼失誤下,呈現出香港慣常喝到的羅宋湯風味。 接著是紅酒牛尾飯,牛尾腍滑香甜,汁頭亦濃香滋味,濃濃甜甜的味道配上白飯也有不錯的表現。 無論在味道上還是外表上,這小杯餐檸茶雖然普通,但卻能讓我延長一點放鬆的時間。 正常的收費,正常的食物水準,不會令人討厭,也不會叫人特別念掛,不過那種能夠讓人從繃緊回到鬆弛的環境,在這一帶的確少見。

星廚

今個農曆新年真要命,香港碰巧遇上流感高峰期。我身先士卒,在新年前已染上感冒,症狀持續了兩星期。難得康復,誰知新年過後又再受感染,這次更咳嗽得想把整個肺部都換個新的,幸好沒演變成嚴重肺炎,不過連續染病,已經令情緒變得異常低落。 唯一慶幸的是,新年的假期有過一陣子短暫健康,雖然農曆新年對我來說是個納悶的節日,但愈是發呆就愈需要出外逛逛。 那天人有點漫無目的地來到太子與深水埗交界,看見荔枝角道兩旁各有不同食肆。正當不知道吃餃子好,還是台灣菜好的時候,眼前就出現了間西餐廳。心想,很久沒吃過西餐了,如果在農曆年的氣氛下吃頓西餐,應該也挺有趣。 這間名叫 星廚 的西餐廳,裝潢上不算太華麗,走簡約時尚路線。新正頭食客不算多,我隨意挑了個座位。眼見午餐有七、八道菜可供選擇,當中有道大蝦黑松露義大利粉,頗感豪華,於是便招手點餐。 先來的是餐湯,這一小碗忌廉磨菇湯雖然有著一個平庸的外表,但磨菇的風味很實在,味道鮮美不做作,令人感覺柔滑舒服。 接著是主菜的大蝦黑松露義大利粉。我未正式吃過黑松露,不知道其味道如何,但以味論味,這醬的確有點老練的香氣,但蜻蜓點水,並不明顯,反觀味道,頗見滋味,和義粉也有很好的呼應。大蝦鮮味彈牙,份量亦足,只是蝦和松露醬在味道上欠了點融和感,是唯美中不足。 這杯屬於餐飲的熱咖啡亦不錯,應該是即磨咖啡機的出品,香濃醇厚,雖然口味上有點典型,但仍然值得細味。 綜合來說,細節上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但整體上仍叫人滿意,畢竟只是午餐一道,有此水平已算不錯,加上收費上也見合宜,絕對是值回票價。

Wheatfield x 羅宋湯專門店

某天在電視節目裏看到中環有間以羅宋湯作主打的食店,感覺頗新鮮,於是決定前去探個究竟。 羅宋本是外語音譯,本意是俄羅斯。而這種湯亦的確是源自烏克蘭,後普及至東歐一帶,是一種深受當地人歡迎的湯菜。據說在俄羅斯吃到的羅宋湯和香港的是截然不同,雖然大家都是雜菜湯,但東歐人喜歡用上甜菜根,而香港的羅宋湯是沿襲上海的製法。30年代,上海有很多俄國小菜館,解放後南來,為香港引入俄羅斯美食,只可惜這俄式美食未能在香港扎根,反而羅宋湯竟輾轉成為港式茶餐廳的經典西湯。 這間位於中環租庇利街的 Wheatfield x ,既稱為羅宋湯專門店,當然不止一種口味。不過他們將港式口味改稱為海派羅宋湯,而東歐口味則喚作健怡紅菜頭湯,另外還有一款俄式清雞湯。 老實說,茶餐廳西湯的味道自幼已吃慣,本該嘗試紅菜頭口味或是俄式清雞湯。但據說這海派羅宋湯是還原那源自上海的老舊味道,加上配搭和變化最廣,有加牛腩的,也有配豬骨的。嫌喝湯沒實在感,更可配搭上海麵或拉麵,那就搖身一變而成為湯麵了。 眼下種種,頗見驚喜,但年紀已大,嘴巴無奈變小,總不能逐一品嚐。心想千變萬變都離不開羅宋湯一碗,見下午茶餐有羅宋湯與點心的配搭,於是要了個海派羅宋湯配蝦多士。 單從外表很難發現這羅宋湯和外頭的有什麼分別,但在紅色湯汁下是幾塊水準不俗的牛坑腩。此湯輕酸微辣,初入口時有點跳,口味和一貫的羅宋湯沒什大分別,唯一不同的是湯汁非常濃郁,而且還流露著點點牛腩的鮮味,兩者的味道也相當協調,可見當中的用心,是實而不華之作。 這款傳統蝦多士精緻小巧,蝦肉配製的餡料到位,但算不上突出,多士則鬆脆不油膩,口感和食味都有助提升,兩者配合相宜,也算是道不俗的小吃。 平常時喝了個湯,再喝杯奶茶,難免感到一肚子水份。但今次有點不同,在羅宋湯那充實濃郁的口味,加上豐富的蔬菜,還有牛腩的滋味,感覺上似吃著一道小菜多於喝上一碗湯,所以在喝這杯奶茶的時候,真的有完成丁一頓飯的感覺。 在香港,羅宋湯是既平庸又毫不起眼的料理,是長期處於菜單上的配配角。起初我以為這羅宋湯是巧立名目之作,為其添件西裝,再打個領帶,就當是紳士般推出市場。想不到這裏竟能賦予羅宋湯一個新生命,單是羅宋湯拉麵這一點已經超出我的想像範圍,如果這碗湯是一間既老舊又過時的公司,那麼這裏的廚師就是個能夠起死回生的CE...

P.B Cafe

因為公司內有同事生日,這天大伙兒來到柴灣的青年廣場吃午飯。其實以青年廣場的外觀和格局,很難想像裏頭會有食肆,然而頗有名氣的Palco Rristorante就是在這裏起家的,今天人家已經搬到灣仔,當日的舖子則被P.B Cafe接手了,而我們的午餐地點亦正是這裏。 由於場地上的局限,這裏的裝潢和格調其實和以前的Palco 沒什麽大分別,午餐方面則有八款主菜,當中有意大利飯、麵,還有薄餅和漢堡包,當然沒有少了牛扒的份兒,種類上給人豐富的感覺。在眾多選擇中,那道芝士漢堡伴薯條頗能吸引我,因為當中的漢堡扒說是用上日本鹿兒島黑毛和牛(A4)。雖然不是首次品嘗自稱用上和牛的漢堡包,但仔細地說明產地和級別的卻是首次。 由於午市套餐,先來的是麵包和餐湯,餐湯的口味清鮮,洋蔥和胡椒帶領著當中的風味,但整體味道略見單薄,加上麵包給人馬虎的感覺,雖未影響味道,但有點像擦身而過的陌生人般;沒令人留下什麼印象。 餐湯過後,將寄望全落在主菜的漢堡包下,幸好賣相不俗的套餐讓人多了幾分安心,而主角的漢堡牛肉亦有不俗的表現,肉質鬆軟滋味,雖然肉汁的均勻度稍見不足,但集中在外圍的油脂仍能滋潤中心的部份,肉的風味和油脂的滋味同時流露,加上芝士和醬汁讓口味豐富起來,還有麵包、生菜和蕃茄的平衡下,這個和牛漢堡也算得上功德圓滿了。至於薯條只要新鮮炸好,基本上是不會出錯的,充滿色彩的菜絲沙律雖有點行貨之嫌,但清爽酸甜的口味調得亦見到位,頗能靜化牛肉和油炸食品的膩。非常典型的漢堡餐,驚喜是稍欠的,但這組合鐵定不會出錯,而且牛肉的滋味不俗,算是守得住和牛的名聲。 最後來的咖啡也見不錯,體質略見壯實,表現出均勻的酸味和焦香味。 平心而論,這裏沒有Palco的精巧細緻,大開大合的美式手法隱隱地流入菜式之中,但整體上仍能讓食材展示出應有的水準,對於柴灣這個被困在港島東面的一方來說,算是增添了一家不錯的西餐廳了。

Cafe Idea

偶然在報刊中看到一篇西餐廳的推介文章,其餐廳座落的位置正是紅磡商業中心下的紅磡廣場。那可是我常經過的地方!心想有機會定要去嘗嘗。說時遲那時快,要到紅磡的工作竟在這時出現,隨即嘗試調動當日的行程,並企圖將在紅磡吃午飯的環節安插到行程中。 論面積紅磡廣場是個大型商場,但論熱鬧的程度,除了地面的那層較聚人氣外,其餘的地方都流露著點點陰沉和神秘,人在裏頭逛猶如走進科學怪人的巢穴般,當中那份探奇所引發的刺激感,說不出地引人入勝。當然,這裏是沒有科學怪人的,但商舖中也不乏經營著古靈精怪的行業。 這商場內的食肆有點零散,樣式亦比較單調,當中以茶餐廳為多,主要聚集在較吸人氣的底層,而 Cafe Idea 亦是其中一員。 Cafe Idea 不是茶餐廳亦沒有西餐廳應有的格局,定位上應屬於咖啡屋餐廳,舖位不算大,位置也不大顯眼,廚房以外就只能擺上幾張桌子。午餐以意粉為主,亦有日式丼飯供應,我來到時是午市的尾聲,但店內仍有好幾位食客,搭枱已經是無可選擇的手段。 始終是間小型食店,午餐內可供選擇的樣式不太多,而我點上的是蘆筍大蝦燴意粉,而飲品則點了咖啡。兩者差不多同時上桌,意粉的份量足夠,還附上一塊麵包。意粉的質感不俗,蘆筍站穩其點綴的位置,大蝦肉質爽口但蝦味薄弱。整體味道香滑適口,胡椒的香氣壯實,協調上亦見到位。以味論味屬四平八穩之作,獨到和精彩就顯然沾不上邊兒,當中的咖啡更是普通中的普通。 出品正常但欠缺驚喜,環境亦見侷促,本應只屬平常之作,然而這裏卻有一股其他餐廳沒有的味道,那就是人情味。這濃濃的氣息籠罩著小小的店子,食客和店主互相寒暄,氣氛融洽如老朋友,連我這位初次來的陌生人也彷彿成為他們的朋友般,令人有種說不出的暖意,希望店主秉承這種辦店風格之餘亦不忘在料理上多加鑽研,那絕對是食客之福。

悠閑閣

人生有時是頗諷刺的,當我在灣仔上班的時候,Palco Ristorante 就在柴灣的青年廣場營業,當我來到柴灣上班時,他們卻搬到灣仔去了。自此之後,柴灣就少了間像樣的西餐廳了,想不到在這個空窗期中,得知公司所在的大廈正有一間西餐廳在籌備中,然而我卻有點不以為然。 這間位於東貿廣場6樓的悠閑閣餐廳是間有教會背景的社企餐廳,雖然開業至今已有好幾個月,然而近在咫尺之事卻經常給忽略,直至某個週末的下午,才忽然醒起樓下有間餐廳。 基於這份覺醒,我來到了這間有點不一樣的西餐廳,這裏樓底高佔地亦見寬廣,除了食桌之外還設有一個小舞台,感覺像聚會的場所多於食肆。偏偏他們的餐牌卻有很重的西菜基因,除了有全日早餐的供應,午餐中還有一道蘆筍牛肝菌意大利飯。想不到可以再次在柴灣吃到意大利飯,於是立刻點了一個。 前菜的沙拉雖然有點普通,但蔬菜勝在夠新鮮,而蜜糖芥末汁在提味之餘亦見細緻,只是在口感上少了個領頭的位置,整體仍算不錯。 想不到第一道菜還未上就來了餐茶,這方面的確令人有點無所適從,只好暫時將咖啡放在一旁。可幸第一道菜的餐湯很快就到,而這道南瓜忌廉湯其實沒什麼令人驚喜的地方,但以真材實料去配合平實的手法,仍能展現南瓜那香甜柔滑的滋味。反而配湯的餐包頗見有趣,除了略烤的焦香外,還帶著點點類似洋蔥的味道,有趣。 然而餐湯只喝了個開頭,主菜的意大利飯已經上桌,逼於無奈下只好將意大利飯暫擱一旁,到真正品嚐時這道菜已經放涼了一陣子,可幸飯的溫度仍保持著,只是那塊筆挺的芝士脆片已經軟癱於飯面上。 由於這意大利飯是素菜,相信烹調過程沒加進牛油,而牛油可是意大利飯的靈魂,但想不到這意大利飯也不失禮,菇菌那獨特的陳舊香味帶出一陣成熟的韻味,加上點點類似堅果的味道,展現出一份高尚的格調。滑順的意大利飯微帶嚼勁,蘆筍的口味和口感都做出層次,只是對比上未夠鮮明。然而過鹹的芝士脆片在味道上做成過大的反差,有傷協調性。 擱了一段時間的咖啡仍有不俗的水準,體質壯實,而酸度亦見優雅。 整體來說,食物的水準已算不錯,只是細節上有不少瑕疵,尤其是上菜的過程,猶如茶餐廳般,這可會壞了餐廳辛苦經營的格調。

焗廚

那天因工作關係,人來到了荃灣,落車的地方碰巧在路德圍附近。路德圍有荃灣食街之名,這裏食肆林立,中、日、西,東南亞, 傳統或是新派,算得上一應俱全。人既然來到當然要逛逛,好看看有沒有新奇有趣的食店吧。就這樣便給我發現了這間名叫焗廚的店子。 此店雖不算大,裝潢上卻頗具型格,而貼在店門前的菜式和照片亦見趣味,於是我便走進去吃個午餐。 西方烹調擅表烤焗,而香港是個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將亞洲人喜歡的米飯和西方的烤焗融合,就成了今日的焗飯。而成功將焗飯變成港式飲食文化一員,港式快餐集團可謂功不可沒。時至今日,一客鮮茄豬扒焗飯已經不讓快餐集團專美,坊間亦早已有標榜焗飯的食店出現,而且還頗為港人受落。 首次來到這種標榜焗飯的食店,自然要吃個有趣的焗飯吧。當我在餐牌中嘗試找尋合心意的焗飯時,熱心的店員便前來向我推介了幾款特色焗飯,最後我在其中挑了這個黑松露飛魚子蛋白焗飯。 先上的是附送的餐湯,看似普通的忌廉湯原來加進了香茅,而且還有點類似薑的香味,感覺是有趣的,但忌廉湯沒有展現出很高的濃厚和滑順,碰上香茅和薑的個性化,未能做出很好的協調,頗感可惜。 熱騰騰的焗飯接著餐湯出現,焗得漂亮的飯面,散發著芝士的香氣,當中有種類似海洋和樹林的香氣,這種複合成的有趣味道可能就是飛魚子和松露了。還有芝士的鹹香和焗汁的調味,三者構成一幅結實的味覺圖像。 只可惜汁頭過大,淹沒了飯粒的口感,在失去咀嚼的焦點下,感覺像吃汁多於吃飯。加上飯亦曾精心調理過,滿有滋味的飯粒無法擔當平衡的角色,令整個味覺旅程失去讓人稍息的位置。 無論將香茅加進忌廉湯,或是黑松露配飛魚子加蛋白米做焗飯,都看得見廚師的創意和膽識,只是把握能力仍然有待改進,期待他們日後能夠創出一款新奇有趣又令人回味的焗飯。

Hot chick by Paul's kitchen

隨著灣仔喜帖街一帶的重建工程如火如荼,一個全新的社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為灣仔區添上一份色彩。在這色彩落實之先,已經吸引了不少新鮮有趣的食店和商店來靠攏,而這個趨勢到現在仍持續著,就好像這間名叫Hot chick Paul's kitchen的英式外帶快餐店般,便悄悄地在汕頭街一角經營著。 從媒體中得知,他們以烤焗春雞和英式炸魚薯條來作主打菜,加上店主和我同名,那就更加速成今次的拜會了。據悉店主曾於飲食界打滾,對食材頗為講究。他們的春雞是法國空運來的,而炸魚則選用嫩滑的鱈魚柳。當中我對坐飛機來的法國雞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要了半隻牛油香草焗春雞。 以白色為主調的店面嬌小、簡約中不失格調。約等了數分鐘,一客外帶春雞便擺在眼前。我借著店內牆邊的一塊層板來為春雞拍照,年輕的店員隨即在廚房裏拿出一隻白瓷碟來,原來這片層板雖然細小,卻是給食客以堂食之用,待我將春雞放到瓷碟上時,店員亦不忘在雞上澆一點以白酒和雞湯為材料的肉汁。 春雞本嬌小,半隻份量更是迷你,以手抓的方式來進食有欠協調。但雞肉嫩滑,牛油和肉汁以温柔的表現護住嫩滑的雞,提味之餘亦沒有過份干擾雞肉的味道,加上香草的點綴和點點烤焗的焦香,形成一份仔細的層次,微妙中見欣賞度。 整體來說,這是一道用心和精緻的菜餚,但這味美的春雞卻放錯了位置。一般而言,快餐是沒有飲食進程的,就如色情片般一來就是戲肉,所以菜式以鮮明和味濃為主,務求在最短時間喚起食客的食欲。但正式的餐飲是有進程的,開胃菜、前菜、餐湯、主菜、甜品和餐飲,這等進程不單能漸進地喚起食客的各種食感,過程中還能控制其進食節奏,令食客更易品嘗出菜餚的精緻和仔細。而這裏的問題正是將應該放在餐桌上的味美春雞錯放在快餐盒中。

D-corner(大本型)

雖然曾有人建議將北移的工業回流香港,但這明顯是一廂情願,單看從前工廠林立的觀塘區,已經漸漸成為大型商場和高級商廈的落腳點,而這種趨勢更伸延至更荒涼的油塘區。如果不是要到鯉魚門品嘗不便宜的海鮮,一般人都較少踏足此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油塘區也默默地改變起來。一個名叫「大本型」的大型商場,座落在油塘鐵路站前也只不過是這一陣子的事,型格上和私人發展商的大型商場無異,但原來是出自房委會之手,看來領匯也有勁敵了。 那天來到「大本型」,商場還很新鮮,雖然商舖還未完全進駐,但食店卻非常完善,尤其是位於上層名叫「大食代」的美食廣場,不單中西美食,就連四川麻辣燙也有供應,地方廣潔,可謂「想食乜都有!」著實令人驚喜。然而我的心早有所屬,位於商場下層的D-corner早已是我今次的目標。 D-corner是間位於中環蘭桂坊的時尚餐廳,要是他一直守在蘭桂坊,或者我們就會緣慳一面,可幸他們將首間分店選址於「大本型」,才能讓我這個不會踏足蘭桂坊的人一次機會。 由於我那「三點不露」的陋習,導致我錯過了他們的午餐時段,雖然他們也有經營下午茶時段,其供應也不失精巧,但一心來到,總希望嘗嘗主菜的滋味,時至於此,也只有散叫一途。 這裏的供應主要是美、法、意式西菜,當中也有印度咖哩,樣式頗豐,令人有點心亂。於是我把心一橫,決定來個牛扒好奢侈一下。最後我點了一客美國安格斯肉眼配燒汁,另再加一客朱古力心太軟來作餐後甜品。 先上的是牛扒,其賣相精美,悦人眼目。汁頭由燒汁和黑醋汁並馳,以點到即止的手法畫在碟上,汁頭為輔,牛扒為主,正是上好牛扒的基本配置。只是兩件牛扒中有一件卻略為失手,過火的燒烤令肉質變乾,然而另一塊卻展現出肉眼扒的軟滑美味,而且肉汁豐盈,單品已見滋味,配上燒汁和黑醋汁更是錦上添花。放在牛扒底的新薯連皮烤,口感見層次,而且吸了肉汁和燒汁的風味,豐富了新薯的滋味,令人欣賞。而併碟的小黄瓜亦有不俗的表現,在這些美味之下,芥末的位置稍微變得有點多餘了。   或者因為此分店開張不久,侍應非常重視客人對食物的感受,當我說出牛扒的其中一塊有點過火時,更立即向廚房匯報,最後得知那塊失準的牛扒因體型較細和薄,才會失準過火的。想不到我的點點意見,卻換來他們對問題作出如此認真的對待,態度上令人非常欣賞。   接著的朱古力心太軟也沒令人失望,...

美而廉

香港是個金融業為主的城市,在往後的十多廿年,我都看不見香港存在什麼元素能令其擺脫這種生存方式。正因如此,香港就好像一塊吸錢的大海綿般,四方八面的錢都會湧進來,所以香港這丁點土地才有能力承托著如此驚人的土地價格。 香港的舖租昂貴是世界公認的,除此之外經營成本亦不輕。這是個極不利個體户經營的環境,所以南記的分店愈開愈多,而謝記卻消失於舊大街之中。 美而廉的命運和謝記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退走旺角後在大角咀東山再起。第一次到美而廉是因為朋友的引領,那是剛踏足社會後不久的事,對於基層的我來說,這裏的食品並不屬於我心目中的廉宜。他們以鐵板扒類為主打,路向和金鳳一樣。雖然那個時期已經有不少港人享受著經濟起飛的成果,但在一般民生而言,能夠大口地吃肉也是一種奢侈事,然而一份堆滿鐵板上的肉扒餐,都只是幾十塊的價錢,美而廉這個名字其實也不是白叫的。 年輕時舌頭未開光,我和一般人一樣都喜歡抵食夾大件的類型,而美式雜扒正好滿足我的要求,雞翼、腸仔、豬扒、牛扒,一應俱全,豐富的感覺足夠填滿小小的心靈。今日重臨舊地,雖然已經是大角咀的新店,但我仍然希望能夠尋回往日的味道,所以我還是點了一份美式雜扒。   和從前的鐵板扒餐一樣,餐包和餐湯仍是不可或缺的前奏。這裏的餐包以牛油多士的姿態呈現,感覺整齊良好。 至於餐湯,紅湯和白湯仍是港式西餐的基本選擇,那天我選了俗稱紅湯的羅宋湯。這種源於俄國的什菜湯,來到香港已經给本土化成我們熟悉的樣貌。雖然一般餐廳出品的羅宋湯都大致相同,但調味上仍是有分別的,這裏就顯得比較温和,味道雖然大路,但也算得上適口。 主角的鐵板美式什扒終於出場,拿起餐巾架在胸前,讓侍應在熱騰騰的鐵板上澆上醬汁是吃鐵板扒餐的神聖儀式。禮拜過後我便拿起刀叉開動,那種如棉花般的軟綿肉質,是鬆肉粉帶來的效果。整體味道由醬汁帶領,肉的味道基本上由調味勾勒出來。雖然如此,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失敗,味道均勻適口,吃得過癮痛快,正是這類扒房的賣點。當你踏進他們的大門時,想買的也是這種味道和回憶,如果你還是要挑剔,就有點雞蛋裏挑骨頭了。

AGE Bar&Restaurant

我經常說,要別人逗樂自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最實際的方法就是學懂自己逗自己高興吧。當遇到應該逗樂自己的時候,就盡情享受其中吧!而今次我就揀了這間名叫 AGE Bar&Restaurant 做舞臺。 這間位於北角七姊妹道近書局街的餐廳,我已窺伺了它好一段時間的了。全因他們有Dry-aged的Prime級牛扒供應,雖然Dry-aged的Prime扒並不只這裏有供應,但若要一嘗其味,沒有千元大鈔是難以如願的,然而這裏則約五百元左右便有交易,實屬吸引。雖然如此,但對我這個基層市民來說,五百元一頓餐仍是有點壓力。如果不是有逗樂自己的藉口,我和Dry-aged的約會相信還會拖拉下去。 所謂Dry-aged是一種熟成方法,在西菜中有三個類別最講究熟成,而牛扒是其中之一。其實新鮮的牛肉是不好吃的,所謂的熟成就是讓肉類自行分解的過程,經過這過程的肉類,不但肉質變得鬆軟,而肉味和肉汁都會濃縮起來。對於牛扒的熟成大致分兩種,分別是Dry-aged和Wet-aged,當中Wet-aged是最常見的,它以密封膠袋封存牛扒,並在雪藏的過程中待肉質熟成。以這種方法熟成,牛扒的水份不會流失,所以十六安士的牛扒,熟成後仍是十六安士。但Dry-aged就不同,它的熟成過程是最自然和直接的,風味亦最好。但熟成過後十六安士的半扒就只剩下十安士左右,而且有可能出現品質風險,這亦是Dry-aged昂貴的其中一個原因。   我來到AGE Bar&Restaurant是假期的下午,由於擔擱了點時間,我來到餐廳時已接近三時,差點錯過了午餐時段,幸好總算給我趕上。甫坐下,在略看了餐牌後,便點了這個炭燒美國Prime級(Dry-aged)牛肉眼伴巴黎牛油。有點意外的是午餐原來比晚餐相宜,售價只是三佰元左右。   先來的是頭盤,侍應上菜時禮貌地道出前菜的名稱,分別是意大利雜菜湯和奶油汁沙律。雜菜湯以蕃茄為主調,帶酸的口味給人羅宋湯的感覺,而且檸檬汁的份量似乎多了點,雖然蔬菜的感覺仍見豐富,但口味仍覺很重。反觀沙律就細緻得多,雖然份量很少,但味道的結構有良好的呈現,火腿腸片的鹹香、苦苣的微苦、奶油汁的滑順輕甜,還有火箭菜的堅果香味,交織出良好的味覺層次,頗叫人欣賞。 前菜過後片刻,期待已久的主菜終於上場,然而當看到碟上的牛扒,不禁令我有點錯愕...

G.Gallery

在工廠大廈內竟然有好吃的西餐廳,最初是叫我有點疑惑的,但報刊明白地這樣報導,加上在租金有增無減的今天,這樣的事情的確有發生的可能。於是我在某個週末下午,獨自來一嘗這工廠大廈的西餐。 這間名叫G.Gallery的西餐廳,位於長沙灣億利工業中心內。據報導主廚曾於酒店工作,而店主在經營凍肉生意之餘,亦兼於這兒開設餐廳。 從前工廠大廈的食肆全都以工廈食堂的名義服務著一眾工廈工人,所以走的都是大眾化路線。然而今天的香港已經不可能以低技術工業來支撐,工廠大廈內的十室九空已經是常態,情況和我的錢包差不多。 那天來到工廠大廈內,感覺到的是點點轉變的元素,雖然裏外還是屬於工廈的草根味,但在電梯大堂內卻掛著一些型格新鮮的名牌,其中一個就是屬於G.Gallery。 乘電梯到指定的樓層,餐廳只佔樓層一角。雖然位於工廈區,但午餐的收費水平是百多元。在踏進他們餐廳之前,我便遇到三、四位男女,在看過設於門外的餐牌價目後而卻步。我和解決午飯需要的男女,心態上是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頭也不回地踏進他們的店門。 餐廳面積不算大,裝潢也算得上雅緻。而午餐的主菜有多樣的選擇,本欲一嘗加拿大肉眼扒,但看見一道塔斯馬尼亞豬柳竟比肉眼扒還要貴,頓時勾起我的好奇心。在一般餐飲業中,主要供應的肉類是豬、牛、雞,當中雞是最便宜的,所以一般大眾飯堂都有一大堆以雞肉為主的飯菜,而豬是次之,最貴的是牛,不單來貨較貴,烹煮後還會縮水,所以以牛肉為主的飯菜一般是較少的。從這個邏輯出發,他們的豬柳想必有個人之處,於是在主菜單中,我點了這道豬柳。 先來的是屬於前菜的煙三文魚沙拉,初搾橄欖油的香潤帶動著蔬菜的清爽與微苦,配合適量的火箭菜,引出迷人的堅果香味,而煙三文魚則在高層架起鹹香鮮,作用於提鮮和層次,都來得恰到好處。   接著是雞蓉粟米湯,此湯品雖然有點平凡,但味道和口感都顯得香滑細緻,鮮美適口。 餐湯中當然少不了麵包的份兒,這裏的麵包和牛油也算可以的。   終於輪到主菜上場,豬柳的份量比我想像中的大,然而配菜和汁頭卻和餐牌標示的不符!記憶中餐牌標示的應是梅和洋梨之類的汁頭,而配菜足千層盒什麼的。但置在碟中的卻是帶果味的燒汁和煙肉蘆筍卷!如無記錯,這應是屬於肉眼扒的佐汁和配菜,這種亂點鴛鴦的手法,登時令我對這道菜打了個大折扣。 雖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