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車仔麵」標籤的文章

喜喜麵館

車仔麵本是平民之食,而且格調草根,是流動小敗當道時的產物。現在流動小敗幾已絕跡,一方面是政府政策上傾向取締這類經營模式,二是香港人富貴了,對食肆的衛生標準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雖然推著木頭車賣的車仔麵風味十足,但潛藏在普遍港人心底裏的那份矜貴心態下,污糟邋遢的形象由然而生,於是又衍生出一個揦鮓麵的別名來。 既然人們嫌棄揦鮓,那就弄個乾淨企理的來,再在外頭披件時尚西服,車仔麵隨即登堂入室,格調也提升了不少。 那天忙得很,午餐也沒時間吃,離開紅磡的客户後穿過崇潔街,只望找些方便快捷的東西來充饑。崇潔街不愧稱為紅磡食街,食店種類繁多,賣車仔麵的也有兩三間,我隨意走進間各叫 喜喜麵館 的店子,只見內裏裝潢整潔,感覺舒服。 雖然大體上是賣車仔麵,但在湯底上也花了點心思,除了魚湯和麻辣湯外,還有馬來喇沙。不過我沒想太多,直接要了個大雜燴麵。 大雜麵配料多,分別有雞翼、牛腩、大腸、牛肚、魚蛋和生菜,直接免去揀選配料的心神。常言道,湯底對,一碗麵就成功了大半,這裏的湯底不錯,基底的醬油風味有足夠的渲染度,只是味道上稍為有點做作。配料方面大體上做得不錯,尤其是那隻雞翼,應該被瑞士汁調理過,然而牛肚就欠了點火喉,少點牙力也嚼不開。 香港曾經是亞洲的奇蹟,無論是精英族群還是販夫走卒,在這光環下紛紛升格幾倍,情況就有點像車仔麵般,雖然外表是光鮮了,但骨子裏仍是車仔麵。如果在順景時不懂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就會如巴菲特的名言般: 「當水退的時候,就知道哪個沒穿褲子。」

新拱照車仔麵

十年人事幾番新,不經不覺人就番了十數個新,雖然公式是這樣算,但究竟有沒有如此多的番新,就要視乎你對番新的看法,改變不一定翻天覆地,微小異變也可以是變,畢竟變化總是永恆。 無論是大變還是小變,關鍵是在變化中究竟能夠體會多少,得著多少。縱使給你有個大轉折的跌宕人生,但數十年過去,行事處世仍然和數十年前一樣,那就錯過了上天給你的精彩情節。 結婚、生小孩、升職、加薪、買車、買樓,經歷過這麼多的人生,不代表精神和思想可以同樣豐富,甚至可能倒退到連基本的玩樂也不懂得,如果不是跟著潮流而行,週末可能不懂得如何安排節目。 有效不代表精彩,精彩也不一定浮誇,但首先要張開眼睛,別殺死你的好奇心,更千萬不要將了解的權利拱手讓人,看見自己是為了看見別人作準備,看見別人是為了看見社會作準備,看見社會是為了看見世界作準備,看見世界是為了看見星體作準備,看見星體是為了看見銀河作準備,看見銀河是為了看見宇宙作準備,別讓眼前的桌面成為你的宇宙,別讓任何意識形態綑綁高貴的靈魂。 還記得最初來到現在的公司時,公司是在灣仔的。由於我每日都有堅持寫字的習慣,放工後稍吃點東西,就會找間咖啡室去打開我的記事本。 新拱照車仔麵 曾經是我常到的地方,吃個三餸麵暖肚子握起筆來也比較有勁。事隔十多年,公司也搬了兩次,原來從我離開灣仔後就沒進過新拱照了。 那天路經譚臣道,心血來潮地進去吃碗小什油麵,什麵通常都是大包圍之作,配料分別有紅腸、牛肚、豬腸、豬紅、豬皮、魚蛋、蘿蔔、時菜,份量十足,味道方面十多年都沒變,調和適口,配料雖然眾多,但味道上亦做到平衡舒服,令人滿足之餘亦帶點緬懷,難怪十多年過去,他們仍然屹立不倒。

明明車仔麵專門店

早前得到同事Angela的提點,決定買入小量中銀香港的股票,事緣她得知香港人可以經中銀香港,申請內地的銀行户口,對於經常兩地穿梭的她不禁大呼方便,並揚言會有很多香港人開設內地户口。 我對中銀香港的評價很是正面,但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納入自己的組合內。當日得同事提醒,速速查找相關資料,除了內地户口的優勢,還有大灣區元素,虛擬銀行的申請(當時還未公佈首批虛擬銀行牌照),衡量種種後便於次日購入小量中銀香港。 其實香港早就回歸祖國,只有犯罪者才會怕被引導,清清白白的怎會擔心人家找你麻煩。全盤地將內地政權視為惡魔,你就只能夠看見惡魔。所謂「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沒有這份覺悟是無法獨立思考的,亦無法看見真正的危險和機遇,更加不可能揀上一隻股票,並在三個星期後獲得十個巴仙利潤。 眼睛明亮,自然看得見機會,自覺高高在上,墨守成規,到真正看見敗象時已無力回天。 早前灣仔的名牌麵店結業,舖子空置了一段很短的日子,接手的竟是間車仔麵檔,這間名叫 明明車仔麵專門店 的店子,原來已經是分店。 車仔麵本非我所好,但近排無心找食店,馬虎的心態萌生,於是走進裏頭吃了個四餸麵,拍了個照又是一期。 雖然名叫專門店,但配料中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令人留意的元素,當中的咖哩魷魚、糖心滷蛋和魚腐雖非新品,但在一般的車仔麵店也不常見,於是要了這三款再加一份菜,就湊成我的四餸油麵。 咖哩魷魚味道很懷舊。糖心滷蛋比較有看頭,味道不錯,只是滷水的風味不足。魚腐是現成的可忽略。整體而言,味道是可以,而價錢在這個地段也算合理。 曾是擁有手藝的知名麵館,最後落得黯然敗走的下場,接上的竟是草根的車仔麵分店,突然令我想起耶穌的話「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笑麵虎

感冒初癒,身心仍未回復狀態,看來又是馬馬虎虎的一期。 繼續借題發揮,自然少不了大師對來年的卜卦。上次點題了全球經濟和美國狀況,今次輪到中美關係,想不到大師竟然卜出澤山咸。 咸:表感動也。主吉象。感,有如青春男女,清純無暇的感情,心心相印有感而發的情感,得此卦,與感情有非常大的關係。也可引伸為對一種理念的認同和欣賞。咸,並無利慾的情色糾葛,是屬於比較「感性的」一種感覺。對男女之間的感情,是最大的吉象。 我對易卦其實一竅不通,但從網上節錄下來的解釋,縱使是傻瓜也能明白這一卦是講述男女感情。在錯綜複雜的中美關係下竟卜得此卦,難道習主席會和特總統談戀愛乎!我絕對相信上帝不會容許這種地獄級的情節出現。但話說回頭,此卦雖與感情有關,但也可引伸為對一種理念的認同和欣賞。看來2019年的中美關係可能會朝著一種合作的方向前進,撇除卜卦,我是相信中美會來一次和解的,但只是暫時的平靜,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和美國已經很難回復至當初的和諧。 此卦準確與否,要看2019年,畢竟2020年又有新的預測,看官無需上心,就好像那天我在灣仔光顧的 笑麵虎 車仔麵般。一般來說,車仔麵我是少有拿來作題材的,畢竟可以寫的本不多,但普及性卻和茶餐廳和燒味店看齊,是香港街頭最普遍的食店種類之一,所以當看見我又拿此類餐廳來作題材,通常都表示我在偷懶中。 要說這麵店普通是說不過去的,店子走高價車仔麵路線,以限量的自製日式叉燒和五香脆腩片作招徠,不過我來的時候這兩款配料都售罄,所以轉挑了份自製漢堡肉。另見一道陳皮魚蛋頗有趣,又點了一份。當中的水餃見有虎爪的推介標示,再加一份,形成一碗三餸油麵,至於湯底則加了錢,要了個自家湯底。 先嚐一口這個自家湯底,味鮮、均勻、渲染力高,和榮記的風格有點像,不過人家的不用加錢。漢堡肉調味細緻但肉質帶乾。陳皮魚蛋真的有陳皮味,但魚蛋的質素很一般。水餃有蝦子的鮮味,味道上雖有點跳,但仍算精緻。 對湯麵而言,我一向認為湯底對了就成功了一大半,這裏亦不例外。但一碗三餸車仔麵,在没附帶任何飲品的情況下,就要上五十二塊錢,值得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養心麵

執筆時正值美國進行中期選舉,坊間一般認為選舉結果會左右全球金融市場,不過無論怎樣左右,大市都騰飛不到哪裏,就好像香港政府所言「借錢梗要還」。全球央行量寛多年,縱使不是今天就要還清所有舊債,但讓人疑慮的因素卻不斷累積,金錢的本質就是信任,背信棄義的代價是國家也承受不來,何況是我們這些小市民,韜光養晦幾乎成為近期唯一能夠採取的手段。 少了為投資費心,不禁就盤點起自己的作品,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寫了五本作品,其實第六本作品已經開始了近一年,不過近幾個月卻碰到瓶頸,苦惱了好一陣子,開始有點心灰意冷的時候突然來了一記心領神會,一切變得豁然開朗,甚至有欲罷不能之感,直接影響到每週一食的習慣。 這間名叫 養心麵 的台灣風味麵店,位於灣仔軒尼詩道近馬師道一段,裝潢是帶點型格,但以車仔麵形式經營,換句話說是雜而不精、欠缺主題。本來是看不上眼的,但無心覓食的我,帶著馬馬虎虎的心情走進這店子。 原來麵店是某台式火鍋店的分支,但卻是入形入格的車仔麵店,比較有台灣風味的大都是蔬菜類,但總不能點一碗雜菜麵,雖然還有鴨血、冰豆腐和滷水類,但也不見太吸引,剩下的就是一大堆徹頭徹尾的港式車仔麵配料。 無可奈何下,我點了台灣水蓮,滷水糖心蛋和滷水牛𦟌,再併配新竹米粉。至於湯底,雖然有個什麼美人湯,但詢問過後只是清湯而已,所以選了個麻辣湯底。 老實說,這碗台式風味車仔麵其實也不太差,只是台灣風味不太濃而已,就連麻辣湯也有點輕描淡寫。水蓮口感清爽,滷水牛𦟌正常,剩下的糖心蛋是最令人留下印象的,新竹米粉口感細緻,每一樣東西都不壞,但合起來就欠缺統率感。 車仔麵的優點和缺點是銅板的正反兩面,港人喜歡車仔麵的原因是配料選擇多,但配料多,各自的味道也自然多,如果要將所以配料的味道都能夠讓湯底統領起來,那湯底非要花功夫去調校不可,而這裏似乎就欠缺了這個環節。

車記車仔麵

2018年是詭譎的一年,恆生指數在開首的一月份便狂升一千點,誰知在二月份便頃刻地將一月的升幅完全蒸發掉。觸底後就在千多點的區間中來回地橫行了四個月,期間人們似乎開始對二月的暴瀉失去警覺,認為指數仍然會在區間橫行的六月尾,恆指又再急瀉。 雖然股市的下跌和美國總統的貿易戰略路線不無關係,但綜觀世界各主要成熟經濟體,能夠加息的就只有美國,這樣資金哪有不流向美國的道理。 投資前路看不清,揸住現金待天明。在這段空白期間最好將心神多放到我的文字上,適逢學界各大小考試已告結束,無論是咖啡店還是自修室都比之前清淨多了,不過專心工作之餘,我也不忘肚子的。 那天在鵝頸橋附近下車,準備找個舒適的地方工作,期間途經一間車仔麵店,便決定進去吃碗車仔麵才開工吧。 這間名叫 車記 的車仔麵店屹立於軒尼詩道已經有很久的日子,單從附近店舖的更替情況,很難理解他們有什麼長久支撐的優勢。 其實我對車仔麵的評價有限,不過它始終是屬於香港人的平民美食,香港人對它仍然有點難以割捨的情感,奈何車仔麵愈來愈脫離平民,點多幾款配料,售價隨時貴過吃碟燒味飯,而配料通常都是防腐三寶(火腿、午餐肉、腸仔)之類的加工食材,感覺始終有點欠踏實,不過偶爾吃之,也算趣味而已。 那天我對揀選配料的意欲非常薄弱,索性要了個小什麵,小什麵的配料分別是豬紅、蘿蔔、豬皮、魚蛋、魚片、魚肉、紅腸和美味齋(麵筋),配料算不上獨到,但勝在人多勢眾,味道方面有點古早風,尤其是咖哩魚蛋和紅腸,頗有兒時的味道。至於湯汁和油麵的味道也算四平八穩,整體來說也算過得去。 天氣炎熱,這杯凍豆漿純粹為了給自己作降溫之用。 沒有什麼討厭,也沒有什麼驚喜,車仔麵還是車仔麵。不過結帳時,狀似老闆娘的大嬸竟然給我算多了幾塊錢,當我想看清楚帳單的數目時,她就將帳單收起來,不知她是有心還是無意,無論如何,這樣的消費體驗確實令人留下極大的負面印象。

食得福湯麵

執筆時香港正為廉價航空的問題而鬧得沸沸揚揚,事緣某廉航公司因內部行政問題,導致取消了近一個星期的航班,而事件正發生在旅遊旺季,令到新聞媒體連日都在報導這件事。 在我的記憶中,從前的香港好像沒什麼廉航公司,或者在那個古老時代,搭飛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能成為空中服務員更被視為高尚的職業。時移勢易,對很多生活在現今都市的人來說,搭飛機只是便飯一頓,至於空服員的高尚與否,還要看他的個人操守,事關這個行業也開始有點品流複雜。 廉航的興起,相信和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和近年流行的自主與精明消費有一定的關係。不過我卻認為無論你坐的是如何廉價的航班,再加上最有效的酒店折扣預訂程式,在一般人當中,旅遊都不可能是精明消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精明消費,是由一位女性朋友口中聽回來的。據說她有一位朋友,非常喜歡珠寶首飾,不過這位朋友在經濟能力上又不是個可以輕鬆負擔名貴珠寶的富貴族。不過毎年總會有些時候,財務上會比較寛鬆。這個時候,她就會毫不吝惜地花費在一些一卡拉以上的鑽石戒指上,通常她會戴上一個月左右,然後賣回給珠寶店,因為一卡拉以上的鑽石的保值能力很高,買賣之間的差價相對地細,她會視之為租賃費,如果碰上鑽石的行情看俏,或連租賃費都能抵消。 既在自己的消費能力之內,又可滿足對珠寶的虛榮感,而且還可以毎年換款,如此消費實在巧妙。不過我對珠寶沒什大興趣,只喜歡做股票投資,假如投資失敗,蝕掉了本金,我會視作去了個旅行,如果投資打個平,我還保留著去旅行的可能,如果幸運地給我在投資中獲利,那是去一百次旅行都不可能出現的結果。 所以在這個長假期中,我沒有離開香港,只是在西環的 食得福 吃了碗車仔麵。食得福是間很平實的車仔麵店,一個三餸麵加一杯熱飲,就是如此樸素和草根。 對於那些早買早享受的格言,我還是喜歡將慾望延遲。

四方城麵店

經營一盤生意不容易,經營一間食肆更不容易。好像鰂魚涌大古坊的食店算得上百花齊放,但當走近麗池花園那一邊,情況就顯得截然不同。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古坊的祝福似乎伸延不到這裏來,而這一帶亦沒有很完善的商場規劃,店舖的類型都以服務街坊為主,所以食肆都是傾向大眾化口味的茶餐廳和小菜館。 曾幾何時,以造型甜品作招徠的紅丸甜品,也曾成功吸引一些年青食客,可惜還是支持不到最後。想不到原鋪接手的生原創輸得更徹底,自此之後就變成了汽車護理店,一再證明這一帶是缺乏人流的。 但想不到如此缺乏養份的地帶,仍可孕育出新氣息。這間名叫 四方城 的麵店座落於麗華樓附近,以賣車仔麵為主的他們其實並不是新開業,只因車仔麵對我沒什大吸引力,所以才没有立時加進我的品嚐名册中。 然而讓這個狀況改變下來的竟然是他們的營業時間,因為在不久前他們將週末的營業日給剔除,變成只會在上班日營業。這改動隱隱地讓人感到不安,於是我找準時機,趕緊來嚐一口,以免日後只能無奈地感嘆什麼有緣無份。 那天我在午後的時段到達,適逢是鄰近長假期的日子,很多配料都已沽清,就連粉麵也只剩下一、兩款,幸好我喜歡的油麵仍有供應,算是行運了。配料雖然缺款,但可供選擇的仍有不少,而我選的是以推介類為主,分別是慢煮牛舌粒、鮮蝦雲吞皇和秋耳,口味方面則要了個秘製麻辣。 由於雲吞需要解凍烹煮,所以我這碗車仔麵暫時欠缺她的蹤影,反而店家卻送我一隻響鈴,除笨有精。 這裏的麻辣口味調得不錯,雖然是溫柔了點,仍呈現一定的川味風格,配合著油麵,既協調又見提升,不錯。牛舌粒的味道實在,沒有過份調味的痕跡。秋耳即立秋後採收的木耳,肉質豐厚,色澤黑亮,雖然較小朶,但食味和口感都相當好。附送的響鈴是難以出錯的配料,這裏的也不例外。 姍姍來遲的雲吞皇以另上的方式上桌,風格上並不是廣東式的小巧,反而是港式的大顆雲吞,但這裏吃的是車仔麵,在味道合格的情況下便沒有挑剔的理由。 我一直認為好吃的車仔麵和配料的優劣並無必然的關係,反而整體的協調性更見重要。今天我雖然只試了一款風味湯底,但整體的協調性表現得很好。無論是牛舌、秋耳甚至是遲來的雲吞,在保持自己的口味之餘亦能和湯汁呼應,尤其在調味的拿捏上做得很好,他沒有榮記的高渲染性,讓配料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下,令車仔麵變得更有可塑性。 著實慶幸自己來得及時,但面對著這...

洪叔叔車仔麵

地下鐵路的威力有多少,我沒有認真計算過,但每當有新路線通車,都會為該區帶來一連串的改變。西環線已通車了一陣子,近屈地街一帶有不少橫巷,不知怎麼突然生出些店舖來,甚至有個原本有點冷清的商場整個兒重新裝修。 除此之外,食肆的之來也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好像這間在永合成附近的洪叔叔車仔麵,實在令我有點耳目一新。車仔麵這種平民美食在西環絕對不算罕有,但好像洪叔叔般以懷舊概念作主題裝修的就從沒見過。 那天本想在附近的粥店吃碗粥,碰巧遇著店東休假,平實的粥品吃不成,索性來個華麗的車仔麵邊未嘗不可。 店子從外到內都擺出一副主題餐廳的格局,未踏進店門也已經感受到氣氛,如果喜歡懷舊的朋友,相信會令你感到愜意。 而食物方面則在傳統的車仔麵單元中配合幾道巧手小食,較有代表性的有芝心茄子王、麻醬碎炸雞和口水腩片…等。我在當中選了個芝心茄子王,另外再點了個三餸油麵。 先來的是車仔麵,配料方面我選了貼上大拇指標記的豬大腸和五香牛腩,為了平衡兩份肉所以多點了一份蘿蔔作配。至於風味湯底中,我選了洪叔叔麻辣汁。這個冠有招牌名號的麻辣汁並不是下到湯中,而是盛在匙羹上。份量稍微有點少,與湯混和後,基本上嚐不到鮮明的麻辣風味,感覺有點泥牛入海。湯汁的底味足,又以一股甜味作主導,但頗感矯情,在對應麵條上,那份協調性似乎未見到位。牛腩略嫌火候未到。豬大腸雖見腍滑,但腸內的油脂很重,稍嫌膩口。剩下的蘿蔔反算到位。 接著是芝心茄子王的出場,這道小食以煎釀茄子的基調作原型,茄子表面上了一層薄薄的脆衣,由於味覺上沒有明確的呈現,分辨不到是麵粉類還是芝士類,但口感上是到位的,頗能做出一份層次來。配上的酸甜汁相當惹味,茄子亦見飽滿軟滑,墊底的薄脆又添置出另一份口感,頗見用心。美中不足的是感覺不到芝士的存在,或者是酸甜汁太搶味的緣故,芝心小食嚐不出芝士味,難免讓人感到有點欺場。 若論車仔麵,我寧願多走幾步到翁記吃他們的粉腸蘿蔔油麵,反而小食方面多見用心,只不過太過倚重調味的烹調風格有點礙眼,雖然這是街頭小食的不二法門,但手法仍有高低之分,這裏似乎未能完全掌握當中竅門。

高街麵霸

自從港鐵西營盤站通車後,一、二、三街一帶漸漸地起了變化。好像之前到過的阿元來了,如果在若干年前,這樣的店子是不會挑這一帶來落户,從這一點來看,香港人仍然是機靈的。 對於這個由鐵路站打出來的機會,看上的人也不少呢,其中就給我在高街遇到一間名叫高街麵霸的店子,如此霸度的名字霎時間讓我想起位於蘇杭街的麵尊。如此這般,腦海彷彿回到九十年代的港產賭片熱潮般,什麼神、聖、俠、霸、王,之類的稱呼,只不過現在換了個賣麵的主題。 無獨有偶,兩者都是賣車仔麵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點演藝界的背景,單看牆壁上貼滿那些前來助陣的明星照片,其份量也著實不小。 可惜我對看明星沒什大興趣,反而對如此霸氣的封號下所賣的麵有很大的好奇心。 車仔麵本屬平民之食,賣的大多數是加工食物,或是經調理的下水料。然而時至今日,商人都不甘心薄利多銷,所以很多車仔麵店都標榜一些耍家絕活。這裏也不例外,但大多集中在小食方面,例如有懷舊蛋花炒腸粉和招牌金華火腿碗仔翅,而車仔麵配料則主要在鹵水方面。 當日的我狀態有點不足,如果來個車仔麵再加小食,恐怕會吃不消,既然人家名叫麵霸,就先嘗他們的車仔麵吧。 一直認為吃車仔麵就要吃油麵,可以說是口味,也可說是偏執。配料方面我選了鹵水坑腩、秘製麻辣芽菜和本地農場雲耳。其實車仔麵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整合的掌握,不同的配料就有不同的味道,傳統麵店的配料都是為湯麵度身訂造,而車仔麵的多是加工食品,先天就已差別人一截,加上配料繁多,難以預測食客的配搭,如果要做好整合的功夫,最好就是交給湯汁了。 這裏的湯汁以醬油為基础,其整合力不錯,亦是某些知名的車仔麵店所喜歡採用的湯汁類形。鹵水坑腩的味道以鹵水為主,牛腩的味道為副,發揮上未算最高,但調理亦算到位。雲耳的爽質口感在平衡上有不俗的表現,反而麻辣芽菜的味道太霸道,令整碗麵的味道傾斜起來,加上芽菜被調理至失去平衡的作用,削弱了富中的整合性。 其實這裏的配料和小食在處理上都看見用心,而這道三餸車仔麵在味道上也不見失禮,只是那霸道的麻辣就好像個頑皮的小孩在當中攪局而已。

車品品

這天特意前來大角咀埃華街,為的是早前錯過了的車仔麵,這間名叫車品品的小食店頗有個人風格,明明是賣車仔麵和碗仔翅之類的小食,卻又有花膠和鮑魚這等貴價小食供應,實在有點喜劇式的「估你唔到」。 表面上這是間車仔麵店,但聽說這裏的碗仔翅比車仔麵還要有名氣,而且小食的種類眾多,難以一一盡錄。既然碗仔翅是名物,不能不點。車仔麵有點撲朔迷離,也要摸清其底細。至於名貴的鮑魚怎樣藏於小食店之內,也是令人引頸以待。 小小的店子透露著曾有過的裝修,然而木製的桌椅所帶出的情懷,不及帶點雜亂的陳設來得地道和草根,那點曾經用心的裝潢已經切實地被這股「街邊檔」風情所覆蓋。 先來的是碗仔翅,我點的是「兩溝」,即是將魚肉和碗仔翅混合的小食。這種以翅命名的小食本無半點魚翅成份,純粹是模倣酒家的魚翅羹而創作出來的經典小食。從前售賣這種碗仔翅的街邊檔,通常會伴以清湯魚肉同售,在什麽也拿來「溝一溝」的香港人手上,順理成章地演變成兩者混合的食法。 這裏的碗仔翅份量和材料都是滿滿的,粉絲、冬菇絲、木耳絲、肉絲,所提供的質感和羮底的古早風調味,恰好還原出那經典的味道。奈何魚肉部份卻以切細了的港式炸魚條所代替,同樣是碗仔翅和魚肉小食,相比起筲箕灣的呂仔記,這裏的可算給點數擊敗。 接著車仔麵,我點了三餸,由於每款餸的最低消費是八元,再多點幾款已經可以到廉價西餐廳吃什扒餐了,所以三餸對我來說已接近極限了。而我點的配料分別是蘿蔔、鹵水蛋和豬紅。 蘿蔔清甜肉厚,相信是上好貨色,雖然嚐到蘿蔔裏頭有類似糖的調味,但沒影響到本味的發揮,水準不俗。豬紅質軟,看來屬雞紅居多,畢竟現在要吃到真正的豬紅已經不易了。鹵水蛋則不過不失而已。 車仔麵的配料通常都雜而無章,所以湯底的整合性相對地重要。這裏採取的方法是近乎鹵水的醬油風湯底,手法和銅鑼灣榮記相近,但榮記的湯底比較豐厚,滋味亦較複雜。 其實我對經由小食店處理的鮑魚料理是有點期待,但這裏卻以醬油和干邑酒來作調味主軸,口味在協調上有欠理想,甚至有少少衝突的感覺。雖然在整體口味上不算罪大惡極,但有點為難了那隻鮑魚。 無論是食物的外觀、份量和風味,都保持著濃厚街頭小食的格調,然而這三道小食合共是百元消費。雖然我一直認為吝惜就不吃好了,但花錢吃的不只是食材的貴賤,更多是廚師的技藝。平心而論,這裏的出品以小食來說是不錯的,但若論更高層...

麵麵店

車仔麵毫無疑問是香港的特色本土麵食,這種原本以木頭車推賣的流動小販,無論在衛生程度還是食材素質都以低檔欠見稱,所以車仔麵有個別名叫作揦鮓麵。 然而這種以衛生程度差劣來描述的別名,在今天反而成為一種曲綫招徠,或者大部分港人都未曾忘記那從困苦中走過來的經歷,所以這份揦鮓成為了已經變得富裕的港人的尋根味道。 時至今日,車仔麵已經不再揦鮓,不單衛生程度改善,就連食材也講究多了,好像這間位於佐敦的麵麵店,除了食材有趣外,還有影視藝人作店東的號召力,令這小小店子食客不絕。  對於有人群恐懼症的我,這並不是個好消息,可幸當天食客未算擠湧,在帶點摩登和情調的店內安座之餘還可靜心選擇配料。 當眾多選擇擺在眼前,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由,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然而港人卻深喜此道,所以車仔麵的配料種類的多與少,往往成為別人口中的評價。這裏的配料自然不少,而且也頗具特色。當中還有一些地道小食供應,如街邊碗仔翅、煎釀三寶和炸雞翼之類。就連辣醬也有兩種,著實令人目不暇給。 當日我點了個四餸配油麵,而湯底的口味則選了這裏獨有的薑酒湯底。單看薑和酒,彷彿口味強重,然而卻恰恰相反,湯底口味清雅,薑和酒的味道輕輕地滲在其中,配上油麵,湯汁稍微有點駕馭不來,但對應於配料,就頗能展現其本味。我選的四餸分別是墨魚卷、豬爽肉、酸齋和沙葛餃。 墨魚卷口味精緻。豬爽肉應是豬後頸肉,但這裏的有點像連皮的豬肥肉,然而經鹵煮後滋味不減也不覺膩,只是豬毛未去清,頗影響其表現。酸齋的表現不錯,酸和甜的平衡到位,齋麵筋亦頗能帶出新鮮炸好的口感。沙葛餃也見精緻,只是沙葛的份量輕了點,未能發揮預期的口感。 最後喝一口套餐附送的紫貝天葵,清甜爽快,頗有利賓納的影子。 綜合來說,這裏的車仔麵有著不俗的表現,美中不足的是那淡雅的湯底,雖然在干擾度低的情況下頗能展現配料各自的風味,但在整合麵條和配料之間就稍微有點不足,如欲救之,加點放在桌上的辣醬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友麵館

本應悠閒的週末為了服侍老細因而變得繁忙起來,奔波過後已經是午後的時段了。雖然算不上勞碌,但覓食的興緻就消散殆盡了。碰巧在這個時候給我遇到一間新開的麵店,由於門面甚有瞄頭,於是便踏進他們的店子,既是嘗新,也作療饑,何樂而不為。 這間名叫友麵館的店子站立在繁忙的軒尼詩道,他們以真材實料的牛骨湯底,再配以港式車仔麵的形式來作招徠。除了車仔麵類,還有鹵水、麻辣之類的小吃供應。當中一道招牌大碗麵甚有大雜麵的影子。 通常在車仔麵檔中的大雜麵,都是配料最豐富的。而這裏亦不例外,除了豐富之外,食料亦有點破格。當中的蝦丸和墨魚丸雖然是經常出現在火鍋店的食料,但用料和宣稱「手打」的製作方式,比一般車仔麵檔的用料明顯細緻很多。當中的西洋菜餃和韭菜餃也有很好的表現,雖然沒有北方大媽手造的家常味,但也香鮮適口。半隻鹵蛋不過不失。而牛腩則是廣東柱候風味。標榜不加味精的牛骨湯未見突出,但勝在口味調和不造作,比起一般以調味料先行的湯底更感誠意,而且配上油麵也不失禮,加上韭菜、芽菜的香味和質感,在整體性和精緻度來說,是一般車仔麵檔中少見的,頗叫人欣賞。 車仔麵源於清貧年代的廉價街敗麵食,這種獨特的港式飲食文化,令到今天已經上舖的車仔麵店仍然脫不掉街頭小吃的影子。這雖然是一種文化傳承,但過分拘泥便難言長進。好像友麵館這樣稍加變通,利同火鍋材料來重置車仔麵的格調和味道,這既能增值,也顯出其聰明機智。回想往日,香港人能夠從清貧的生活走到現今的富有成功,也因為這點聰明和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