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甜品」標籤的文章

Alize Doire de Nova

星期天對我來說是有點又愛又恨,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受薪階級,某程度都不會討厭假期。然而當大部份人都在同一天放假,情况就有點不同,加上景氣不太差,人們對消費都不吝惜,形成街上和店內都人潮如鯽,偏偏我就是怕人多。 所以在假期中找到一點屬於我的閒適,某程度是一件艱難的任務,為此而瓹窿瓹罅是在所難免的。這天人來到北角馬寶道,這條主要由地道的街市和排檔組成的路段,可以用冷清和草根來形容,想不到這樣的環境竟然有間西餐廳在我眼前出現。 此店位於商場的一樓,而商場又以兒童教育為主,感覺上不像是經營餐廳的地方,起初我還以為他是間咖啡室,卻原來是間意大利海鮮餐廳,而且主廚好像是受訓於法國藍帶廚藝學校,來頭好像不小。 剛吃過午飯的我,無意吃豐富的套餐,幸好剛踏進下午茶時段,有咖啡和小食供應,加上食客不多,便決定坐下來喝杯咖啡。這裹雖然沒有淨飲雙計的不明文規定,但當看到下午茶中有一道年糕窩夫的甜品,好奇心便讓我拿這甜品來伴咖啡了。 窩夫,一般都是以雞蛋麵糊烤烙而成,究竟年糕窩夫是怎麼的模樣?原來是以米糊代替麵糊烤烙成窩夫格式,配上鮮忌廉和香草雪糕球,再在上面澆了點紅豆醬和幾片草莓。由於年糕窩夫色白,和鮮忌廉併在一起幾近隱身其中,賣相頗見冷艷。 或者是因為食材性質的關係,窩夫的表面略見硬朗,咀嚼至裏頭有米香透出來,但屬於米糕的軟糯口感卻不強。窩夫的口味中性,除了鮮忌廉帶進來的潤甜外,彷彿還嘗到糖水的味道。甜度雖然清爽適口,但稍欠層次,雖然有雪糕球、紅豆醬和點點草莓潤之,唯未能將風味充份展現出來。主要原因是年糕窩夫和佐料未能充份配合。 蛋糊和米糊不同,蛋糊的口味豐富充實,米糊卻內斂中性。所以一般糯米團甜品,要不裹著風味十足的內餡,要不泡在濃濃的紅豆湯內,好補足和提升其口味。糯米團某程度只是提供軟糯的口感和淡淡的米香,如今以米糊代替蛋糊,卻沿用一般窩夫的佐料來伴食,這明顯不夠用心。如果這只是一般大眾化甜品店的出品,其實不足為過,但以一道七、八十元的高檔甜品來說,這份粗心就無可避免地成為瑕疵了。 可幸鮮奶咖啡還泡得香滑濃郁,總算讓我找到片刻舒閒。 雖然當天沒有嚐過他們的主菜,但單以甜品來說,他們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紅丸甜品

在我還是黃毛小子的時候,屋邨的走廊不時會有人叫賣糖水,這種家庭式作業曾幾何時可養活過不少人。時至今日,仍有人相信經營甜品店是當老板的理想入門階梯,然而今天這資訊流通量比學習能力還要快的世代,已經沒有什麼事情能讓人獨享的了,於是甜品店隨著消費市場的興旺而逐一地冒出來,隨之而來的是逐一地消失。 吸引顧客有很多方法,用心始終是王道。這間名叫紅丸甜品的店子位於鰂魚涌英皇道901號,但真正的所在地卻是當號建築物內的一個舖子,本以為窩在裏頭的店子會較閒適,想不到竟座無虛席,幸好剛有對情侶離開,我才有個小小的座位。 這裏的西爪凍以造形神似見稱,當然不容錯過。然而一道熊貓咖哩飯套餐,由於造形可愛,差不多是每桌食客的必然之選。於是我詢問店員,這套餐附送的甜品可否轉成西瓜凍,最後在追加十元的代價下,我的願望成真了。 先來的是熊貓咖哩併田園沙律。這道料理的風格和日式的親子便當沒有兩樣,咖哩汁屬日式的口味,辣度近乎零,但調味温和到位,裏頭還有幾條雞肉,味道不見融和也成不了衝突,算是不過不失吧。 雖然一口咬掉熊貓先生的頭似乎有點殘忍,但我還是吃了下去,因為這一咬只會傷害到廚師的裝飾用心。由於造型的關係,飯團捏得比較緊,可幸對日本米飯的影響不算太大,而米飯亦略有飯味,配上咖哩汁當然會比較滋味,但仍屬不過不失而已。在這情况下沙律反而有點搶了風頭,雖然沙律汁只是一般的日式麻香風味,但蔬菜清甜爽脆,頗見新鮮。單是新鮮二字,普通如蔬菜也可以很好吃。 這裏雖然有主食套餐供應,但主力還是甜品,西米露、布甸、傳統中式糖水,都有供應,款式雖不算多,但某些甜品卻頗能引起食趣,當中的西瓜凍算是最搶眼的。 果凍,香港人喜歡稱她作啫喱,是種主要由魚膠粉塑形的甜品,既普遍也簡單,來到這裏卻變成一片片似模似樣的西爪來。 西瓜凍甜度不高,亦不如真西瓜般充滿水份,但屬於西瓜的韻味卻細緻又清新,頗令人意外。喬裝成瓜核的黑芝麻純粹是裝飾。整體表現不算大突出,但勝在好玩有趣。 綜合而言,無論是咖哩飯或是西瓜凍,水準都是平穩而已,未見突出和精彩。然而店主似乎對塑形有一份鍾情,當中的熊貓飯團和以假亂真的西瓜凍已可見一斑。尤其是西瓜凍,就連西瓜肉的質感也試圖以魚膠粉的調控來模造,雖然未能完全呈現真瓜肉的狀態,但我卻欣賞他的用心。

浩記甜品館

在大眾化的甜品店內吃到的滿足,由上星期延續至今。對於搜尋甜品店的目光,亦有意無意地轉到較傳統的甜品店上,而這種我們從前稱作糖水舖的店子也不一定只能存在於舊區或偏僻之地,旺如旺角也能找到一些老舊的糖水舖。 位於旺角花園街的浩記甜品館正是這種舊式的糖水舖,芝麻糊、湯丸、渣咋、番薯糖水,就連較新潮的楊枝甘露也有供應。然而他們的招牌卻是桑寄生蓮子蛋茶。 談到桑寄生蓮子蛋茶,在香港首推西環源記,那天來到浩記還有點擔心珠玉在前,但當看到那褐色的雞蛋浮沉於桑寄坐茶中,心就定了下來,心想這碗桑寄生茶應該也不俗吧。 我先嚐了一口桑寄生茶,茶色稍微有點濁,茶味雖甜卻略帶一點草藥的陳舊味,此味輕微,和蓮子的甜味交互下竟展現出令人欣賞的平衡感,叫人有點意外。至於雞蛋方面,鹵煮的火候顯然不及源記,當中那桑寄生的味道全滲進蛋百裏頭,而浩記的只是一半半而已。雖然如此,這裏的蛋和茶仍有不俗的呼應。 除了甜品外,這裏還有饅頭、包子和粢飯供應,當中有一道鴛鴦粢飯頗見有趣,於是詢問店裏的大姐何謂鴛鴦?原來所謂的鴛鴦是在粢飯的餡料上灑上砂糖。 鹹甜本相違,究竟如何將二者合而為一,這一點不禁掀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決定一嘗這道鴛鴦粢飯。 由於不是新鮮包製,所以糯米的表面稍微有點乾,然而內餡鹹中帶甜,竟然撞出滋味來。榨菜絲的味道不算很強,肉鬆的味道其實也帶甜味,所以沒有和砂糖產生對抗性,而油條的中性就更沒有左右當中的調和。論口味是頗有趣的,如果能夠吃到新鮮包製的就更好了。 綜合來說,源記的桑寄生茶和雞蛋的配合比浩記優勝,而浩記的桑寄生茶則和蓮子有較好的表現,然而這裏的桑寄生蓮子蛋茶只售二十元,而一道鴛鴦粢飯也只是十六而已,在旺角這般的鬧市,如此價目可比甜品更滋潤清涼。

松記糖水

早前經歴過華麗但爛透的朱古力甜品折磨,對漂亮的東西顯然多了戒心,在返璞歸真的過程中,那些傾向大眾化的甜品店彷彿多了一個光環,就這樣給我在銅鑼灣發現了這間松記糖水。 據說松記糖水源於九龍,現在分店已經遍佈港九,是間典型的港式甜品店,無論中西冷熱,總之和甜品有關連的,都差不多收錄到他們的餐牌中,對有選擇困難者絕對是一種考驗。雖然如此,但仍是有些重點推介的款式,而脆脆檸檬芝士木糠布甸便是其一。 木糠布甸本是澳門有名甜品,發展至今已經有著各式各樣的口味,而這裏的顯然又多了點心思,以餅乾為主的木糠甜碎,以夾層的方式與布甸合而為一,作用於檸檬味的布甸,力度似乎發揮不了多少,至於布甸的檸檬味清新適口,只是布甸的溶度有點慢,沒有雪糕般的快感,反而有點芝士蛋糕的感覺。我不清楚那些脆脆是什麼東西,但有點像麥片薄脆,在質感上是有點貢獻,但與布甸的口感又做不到很好的協調和呼應。整體而言,可以看出其結構的心思,只是未能發揮如期的效果,然而整體味道鮮明均勻,仍不失為一道味美的甜品。 吃過布甸後有點意猶未盡,於是再點多個六寶湯丸。湯丸是傳統的中式甜品,加上結構單純,任何添加或改動都很容易變得畫蛇添足。這裏的六寶湯丸分別是紅豆、芝麻、花生、奶皇、綠茶奶皇和紫米奶皇。紅豆內餡到位,但未能完全配合湯丸的滋味。花生和芝麻內餡都不俗,然而芝麻卻沒花生的香。剩下的全是奶皇內餡,只是湯丸皮加了綠茶和紫米,但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奶皇内餡原來和湯丸也挺配。平心而論,這道湯丸其實不算突出,但屬於湯丸的甜、潤、軟、糯,做得均勻舒服,加上薑水佐之,也頗感滿足。 綜合而論,兩道甜品都顯得四平八穩,然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價格,吃了兩道甜品,收費比之前吃單道的更便宜,雖然口味不算很精彩,但仍然值得推介。

甜牙牙

據說清朝帝王選后會將貌美的佳麗篩走,其中的原因是怕一國之君會沉溺於色慾之中。在我而言,這實在太悲哀了,美麗和罪惡之間並非完全對等,我們只需要在欣賞美麗的同時仍能分辨何謂表裏如一和糖衣陷阱便可。 所以欣賞美麗的東西某程度是需要學習,最直接了當的是被騙過便自然會學乖。這間位於尖沙咀叫名甜牙牙的甜品店,有著歐陸茶座的風格與裝潢,流露著華麗和悠閒的氣息,毫無疑問這是間漂亮的店子,亦相信因為如此而成功地吸引到各方貴客。 看見這車水馬龍的店子,通常都會把我嚇跑,誰知當天竟然給我找到個座位,既然如此就正好嘗嘗他們的朱古力甜品,皆因他們宣稱用上法國Valrhona品牌的85%純朱古力作材料,而這亦是不少頂級西廚愛用的朱古力品牌,於是我便點了一個心太軟,亦即朱古力軟心蛋糕。 然而坐不了十分鐘已經感到店子的運作似乎有著極大的問題,落單、上菜,都顯得非常混亂,不單有上錯菜的情況出現,一道朱古力甜品還讓我等了近半小時。 我對自己的情緒智商有一定的信心,在甜品上桌前我還是保持著平靜的心境,但當吃了一口朱古力蛋糕後便感到極度不妥,朱古力的味道單薄得令人懷疑當中是否存在朱古力食材,雖然軟心蛋糕內仍保持著流心的狀態,但除了有點屬於朱古力的酸味和苦味外,整個所謂的蛋糕就如同一塊朱古力色的發水麵包般,旁邊的水果粒和雪糕球也不見得好到哪裏,雪糕內有冰粒,是溶化後再凝結的結果,部分水果粒酸度高,甜度又不足,本可用糖漬方法救之,但他們顯然沒有進行過料理,最後的朱古力餅乾條不吃也罷。 無論對人對事,我都盡力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寬厚,但這真是我吃過最糟糕的甜品。我雖然不是廚師,但心太軟的製作並不算複雜,某程度是一個未焗好的朱古力蛋糕而已,只要將朱古力、牛油、糖、麵粉...等食材混合好,再看準烤焗的時間,蛋糕內自然會出現流心狀態。而今次嚐到的災難性口味,顯然是蛋糕漿的成分、調理和混合上都出現嚴重的失誤,而且是無法原諒的失誤!

甜蜜蜜甜品專門店

早前到小甜谷吃過不俗的芒果酥皮卷,之後發現坊間也有同類型的甜品,當中曾被媒體報導過的甜蜜蜜甜品專門店,亦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我的下一站。 甜蜜蜜位於尖沙咀厚福街,這條短小的內巷以食市林立著名,單是甜品店也不止一間。身為食客的我也感競爭劇烈,比併出品之餘也比併公關宣傳,耗費經營者的心力和魄力。踏進他們大門是個週末的下午,店內的裝潢不算太講究,但仍保持著一貫港式甜品店的年青和精緻的色彩。雖然下午並不是甜品店的暢旺時段,但店內也接近座無虛席,幸好還有個單丁位正好空著,我自然就當仁不讓了。 香港的甜品店和小食店都好係奉行著相同的原則,就是琳瑯滿目的選擇。這裏亦不例外,各式甜品,中、西、冷、熱,一應俱全,甚至有點眼花撩亂。然而吸引著我的是一道名叫炸香芒春卷伴芒果沙巴翁的甜品,這亦是眾多招牌作的其中之一。   那十多分鐘的製作時間,看看書就給消磨掉,而眼前就出現了這道擺盤精美的甜品。這道甜品的結構和份量都不算多,除了炸春卷外就只有沙巴翁汁。香脆的春卷皮帶有點類似蛋卷的口味,然而包著的芒果肉竟然還保持冰凍,頗令人意外。從口味而論,春卷皮應該是由班戟類的東西調製而成,雖然其外表金黄香脆,但完全沒有油感,似烤焗而非油炸,然而若用烤焗之法,包在裏頭的芒果肉就難以保持冰凍。我忽發奇想,難道這香脆的表面是用噴火槍燒成的?我並不是廚師箇中道理當然不清楚,但這無可否認是有趣的,而且還有一點耐人尋味。 除了頗感玩味的製作外,整體亦見扎實,芒果肉和沙巴翁汁協調得很好,春卷皮帶出質感和平衡,變化和複雜度雖稍微不足,但口味鮮明適口,也不失為良品。 綜合來說,這是一道不俗的甜品,尤其是當中那巧妙的製作手法,但與此同時這巧妙的手法在保持果肉的冰凍下,卻沒有發揮出很大的食感效果。個人認為這道甜品其實還存在著一定的擴展空間,他朝某日說不定可以看到更有趣的炸香芒春卷出現呢。

甜品堂

歲月公平地在每個人身邊悄然流過,當你以為自己還有半點年青的氣息時,身旁的小孩卻天真地把你喚作叔叔。幸好我天性樂天,無論被喚作叔叔還是帥哥,我都只當玩笑一場。俗語話「最緊要好玩」嘛。 來到西營盤第三街並不是偶然,全因這裏有間有趣的甜品店,要不然我這個肥大叔也不會在這大熱天時走到這裏來亂逛,不知和附近那學校林立的環境是否有關,這間有趣的甜品店正好名叫甜品堂。 穿過甜品堂的校徽,耳邊彷彿響起老師叫喚「Good morning class」的鏗鏘,人隨即在班房找回自己的坐位並放下書包,然後身旁的大姐便把一本黃色的手冊遞給我,手冊內沒有欠交的功課,卻有一道道漂亮的甜品。 我並不留戀學校生活,但如果是這間充滿著甜品的班房,我倒是喜歡。我花了一點時間把他們的手冊看了一遍,供應的甜品種類也不少,中西式的都有點,而且頗具玩味,尤其是一道西多士麵包布甸伴雲呢嗱雪糕更挑起我的好奇心。 我很喜歡麵包布甸,但從沒想過它和西多士作伴,而且還要在上面加個雪糕球。直覺令人感到有點不靠譜,但想不到這道要待上十數分鐘的甜品竟有連連驚喜。 同樣是麵包,放在布甸液中烤焗和油炸的,無論口感還是味道都有明顯的分別,但當中的範圍又沒超出屬於麵包的風韻。沾上蛋液後油炸的西多和布甸液中的蛋也異曲同工。看似不靠譜的組合,竟然在味道和質感上都展現出豐富度和協調感,而且還不失層次與變化。就連甜味也有布甸那溫柔的甜、適度地塗在西多上的糖漿的清甜和雪糕球的凍甜,結構和布局都相當精彩,卻又給人不經意的感覺,既有趣又令人欣賞。 美中不足是進食上有點不順手,個人認為這道甜品適合以刀叉來享受,但奈何布甸要在焗盅內製作,這又難以配上刀叉來進食,這可是個兩難的問題,但如果能夠解決到這一點,此道甜品或者會前途無限。

沛公甜品

夏天吃甜品彷彿有欲罷不能之勢,幸好香港人嘴刁,連甜品也拒絕平凡,這樣我才有寫下去的話題,而今次帶動話題的是榴槤千層班戟。 榴槤是一種很有趣的水果,喜歡的會覺得香,不喜歡的會覺得臭,同一種味道竟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實在奇妙。香港也屬東亞地區一員,對於這種原產於東南亞一帶的奇妙水果,香港人大多能接受,而且還發展出一群相當講究的食家,對於這群講究的人,一般的榴槤已經無法讓他們滿足,而「D24」、「貓山王」……等質數較高的榴槤品種如同法國紅酒般冒升,就連不好榴槤之輩也聽過他們的名號。 將榴槤運用到料理上,暫時只有甜品比較普遍,而榴槤甜品在香港也發展了一段日子,但將「D24」和「貓山王」作為甜品的材料也算得上奇招一著。 沛公甜品始於荃灣,一道以「D24」和「貓山王」為材料的榴槤千層班戟算是其中一種招牌之作。我來到的是他們位於尖沙咀的分店,衝著的亦是貓山王榴槤千層班戟。然而店內的甜品種類繁多,不喜榴槤的朋友絕對不愁沒甜品吃。當天暑熱難當,除了千層班戟外,我還多點了一杯龍眼涼粉冰。 先來的是「貓山王」榴槤千層班戟,這種以班戟和忌廉重重交疊的甜品餅食其實早就嚐過,只是人家的內餡是以芒果為主,而這裏則換上榴槤而已。老實說,我並不是榴槤專家,「D24」和「貓山王」是何種味道?我其實心裏沒底,但想不到榴槤和忌廉的味道挺夾,而且榴槤的果香細緻,甜度玲瓏而且帶有類似酒的香氣,頗感有趣。 奈何班戟皮薄,忌廉卻厚,某程度就是大口地吃忌廉,開頭的一兩口還滿有滋味,再吃下去就變得沒趣味,而且還有點吃不消。 至於龍眼涼粉冰也不見精彩,當中以椰奶來作涼粉和龍眼的媒介就顯出敗筆,既輔助不了涼粉,又糟蹋了龍眼肉。 綜合來說,這裏的甜品還算可以,但談不上美物。單從味道來說是沒有開罪人的地方,但完全沒有結構和平衡的概念,只追逐著矜貴食材這一點反凸顯出市儈的心態,如果只要求一些甜食和找個歇腳的地方,這裏其實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想追求欣賞度、廚藝和誠意的,那可要認真考慮。

小甜谷

上星期吃了個有點令人失望的甜品,心心不忿下決定要找間像樣的甜品店,好讓我能吃回上次的失落,在這種心情的驅策下,我被搜尋器中的一道名叫千層芒果酥皮卷併雪糕的甜品吸引著。 我不知道外地的甜品店是以何種模式經營,但香港的甜品店大多在午後才開始經營,不少還經營至凌晨,彷彿只有夜深寂寞的人才需要一道精緻的甜品來滋潤。所以有甜品店落腳的地區大多屬於夜市蓬勃的地段,而那道漂亮的芒果酥皮卷的主人,正是位於尖沙咀金巴利道的小甜谷。 谷氏與香港的演藝素有淵緣,而演而優則開食店的,在香港也屬常見。小甜谷的那個谷字,不單是食客的尋路標,也是明星照上的親筆簽名。雖然一般借助明星效應的食店都不得我歡心,但據說小甜谷在大坑初試啼聲後得到不俗的口碑,發展至今已有好幾間分店了。 新分店座落於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旁,裝潢帶點歐陸悠閒茶座的氣息,但算不上仔細和講究,而牆壁上自然少不了演藝界朋友的留影。我循例看看餐牌,想不到除了甜品外,這裏還有水餃和鹽酥雞供應,頗感有趣。 我為著千層酥皮卷而來,自然要拒絕路邊的誘惑,但這道甜品因焗製需時,店員說要大約待十分鐘左右。欣然接受的我,靜靜地看著窗外的景色,不經不覺十分鐘就過了,而甜品亦已端到我的面前。 我先嚐了一口芒果酥皮卷,薄薄的酥皮包著蛋糕和芒果肉,烤煱的餘溫還在按摩著口腔,形成一種溫軟輕甜的口味,頗叫人感動。尤其是以蛋糕配合芒果肉上,無論口感、味道,甚至香氣,都顯得細緻和微妙。 除此之外,溫溫的酥皮卷配上冰凍的雪糕球,在溫度上頗能帶出層次,但兩者在口味上有點接近,未能將這份印象加深。相反碟旁的芒果肉和酥皮卷內被烤得溫香的芒果肉,卻有不俗的呼應。 整體來說,這是一道溫柔高貴兼甜美的甜品,尤其是當中的味道和質感,頗有欣賞的空間。雖然如此,我仍覺得好像欠了點什麼似的,直至差不多吃完整道甜品時,我的腦海竟閃出薄荷二字,雖然我不知道在這道甜品上加上薄荷會是何種果效,但內心卻有點期待。

Holly Brown

近期在一些大型商場中看見一間品牌較新的咖啡連鎖店,雖然在咖啡文化漸見普及的香港都算不上是什麽新鮮事,但他們除了以咖啡作招徠外,還有款式和色彩都相當耀眼的意大利雪糕(Gelato)供應,在炎夏之中我的眼球因而被吸引過去了。 這間名叫 Holly Brown 的咖啡甜品店,以年青的台灣影視名人為其代言人,可見其傾銷對象以年青的消費群為主。我來到的是位於金鐘廊的分店,時尚、年青、滿有朝氣的裝潢,和一般定位於中產消費群的咖啡店有著明顯的分別。 由於目標定在意大利雪糕上,所以甫進店內便拿起意大利雪糕的目錄餐牌仔細觀看,然而當中的款式也實在太多,在難以取捨的情況下我禮貌地請他們的店員來為我推薦。起初他們是有點無所適從,於是我建議他們給我介紹一款有著品牌特色的雪糕,就這樣一款名叫野莓家族的 Gelato 便成為我當天品嚐的款式了。 這裏的意大利雪糕是以曾經流行一時的炒雪糕手法來呈現,所謂的炒雪糕當然不是以火來炒,實際上是在一塊冷凍的鐵板上處理雪糕,而炒這個動作只是將配料和雪糕充分混和,而這道野莓家族當中就包含野莓、草莓(士多啤梨)、藍莓和紅桑子。 可惜這款被推介的特色意大利雪糕卻令人有點失望,四種不同的莓子雖各有風味,但都離不開一個酸字,連雪糕也好像混上酸乳酪。由於酸的調子太深,不同莓子所流露的果味根本無法形成深刻的層次,就連雪糕的甜味也被這股果酸給騎劫去,最後那個由蛋餅做成的盛器有望解救這場浩劫,但蛋餅難以取食,在設計上也不利佐食。終於眾莓子無法展現其美味,連帶雪糕也給拖累,不禁令人有失望之感。 翻看甜品的英文名字,竟然是 Berry overload ,單看名字已有美式食品的無節制風格,雖然仍是有人鍾情於酸或辣,這類較刺激的味道,但如果一股勁兒地去刺激,卻忘了協調和平衡,所謂的美味頂多只是一個滿足任性小孩的奶嘴而已。

潮州合成甜品

每逢夏天,街上的吵架場面彷彿特別多;有時是佔座位的問題,有時是途人不經意的觸碰,都可能出現雙方對峙的局面。雖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察,但從中國人的角度而言,這或許是夏天燥熱的緣故,對付燥熱最好就來點滋潤吧,而糖水正好是時候發揮作用了。 「醫食同源」是中國人對飲食的基本,所以老媽經常會以「食咗無益」這句話來阻止我們進食某些非正氣食物。在臨臨種種的中式甜品,雖然也有冰鎮類,但多數的中國甜湯都傾向熱食,皆因中國人相信生冷食物是多吃無益的,無怪香港的冰類甜品很遲才得到發展。 談到中式糖水,首推上環「源記」的桑寄生蓮子蛋茶,但亦聽聞九龍城的潮州合成甜品也有出色的表現,於是我挑了個假日,特意去到九龍城去嘗嘗他們的蓮子和清心丸。 誰知特意來到卻沒有清心丸,從伙記的口中得知清心丸和粉圓沒什大分別,在沒有大太的失望下,便改點了潮州綠豆邊蓮子馬蹄沙。無論中或西,從前的甜品都傾向飽肚充實,這道傳统的潮州糖水亦不例外。綠豆邊亦即去衣的綠豆,它和蓮子各自提供澱粉類的撲實感,當中蓮子的風味較突出。而馬蹄沙即是切碎的馬蹄,它在當中提供爽口的質感。三種材料再加以清甜的糖水,精彩是絕對談不上的,但還可以接受。 據聞這裏的糖水曾以材料充實見稱,可惜現在已不復當年云云。然而現今都會已沒從前的生活匱乏,都市人吃甜品根本不會要求飽肚,雖然份量的多寡並未構成當中的問題,但在糖水的製作方面是頗令我失望,因為這裏的材料都是預先處理好的,只是將所需的材料和糖水混而成之。情況和在吐司上塗牛油和果醬的「油占多」沒分別,以這種方式處理的糖水,無論你挑什麼材料,口味亦難以有顯著的變化。除非是自小吃慣了,並藉此尋求當中的緬懷,否則這種稍欠欣賞度的糖水,在現今那充滿競爭的市場中是存在一定的隱憂。

福元湯丸

中國飲食文化深遠,在重要的節日中更顯出淋漓盡致的一面。雖同是中國人,但在農曆新年中,彷彿每人都有屬於他們的家鄉食品。這除了是一份飲食的傳承外,更是對自身宗族的一份自豪和尊敬。所以南方有各式各樣的糕點,而北方就有藏了銀元的餃子。但似乎有種食品是南北皆通的,那應該是湯丸吧! 有人說中國的歷史是由戰亂寫成的,湯丸所代表的團圓或者就成了一種普遍願望。然而身處在這個咫尺天涯的現代都會,除了失戀外,分離對都市人己經沒能構成壓力了。所以湯丸的含意彷彿已經給他那甜品的身份所取代。  早就聽聞過港島區有間風評不錯的湯丸糖水店,但無端端跑來吃湯丸好像有點突兀,然而在農曆新年這個需要團聚來滋潤心靈的日子裏,一道湯丸就別具意義了。 鄰近炮台山鐵道站的福元湯丸立於同名的橫巷中,勉強放得下三、四張簡便桌椅的小店,其實已經有不少名人給介紹過,這裏的薑水鴛鴦湯丸據說是必試之品,而我亦不打算破例。 這裏的湯丸現點現煮,所以需要一點等待的時間。但熱騰騰的湯丸端上來時,你不會後悔因此而蹉跎。   鴛鴦湯丸的內餡分別是芝麻和花生。先嚐到的是芝麻湯丸,滿滿的芝麻蓉內餡所散發出來的香氣,尤勝芝麻本身,嘴嚼過程中透出來的甜,滋潤了糯米團的黏糯,有令人一試難忘的感覺。 接著的花生湯丸也不失精彩,雖然在香味的誘人度來說是稍遜於芝麻餡,但屬於花生的香味其實並不單薄,無論是食味和口感,都給人複雜豐富的滋味感覺。  除了湯丸外,請別忘記當中的薑水,在單獨品嚐下,它的辣勁是頗強的,但作用於湯丸的甜膩,薑水便變得恰到好處起來,著實令人欣賞!難怪這小小的糯米團子會迷倒不少名人的嘴巴。

糖百府

小學時老師說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但何謂亞熱帶老師卻沒有說明,或者是比熱帶清涼丁點的地方吧。所以香港人對熱暑天氣從不陌生,炎炎夏日,西瓜、酸梅湯、崩大碗、涼粉……等,成為人們消暑的妙品。雖然消暑的方法不少,但卻沒吃冰的習慣,難怪在英國人統治的初期,他們已經要從外頭運冰塊回來消暑,而收藏冰塊的地方就是現今中環的雪廠街。 今天香港人要吃冰毋須到雪廠街,縱使去到也沒冰你吃,反而簡單地打開電冰箱,冰塊便手到拿來。雖然得到冰塊已經不難,但香港的冰類甜品卻沒有很大的發展,連俗稱「孖條」的古老冰條也消失了,直至台灣的冰類甜品開始流入香港,情況才有點變化。 雪花冰曾經在香港大為流行,亦擄獲不少年青人的心。對於這種台式冰類甜品的引入,糖百府應該是站在先列的位置。糖百府的分店大多聚集在旺角區,我來到的是廣華街的分店,店內的裝潢和一般新派年青的甜品店相若。除了中西式的甜品外,雪花冰明顯是這裏的主打,於是我點了這裏較有名氣的宇治金時。 所謂的宇治金時,是日式綠茶味的雪花冰。而雪花冰則是刨冰的變體,一般流行於日本的刨冰甜品,是以冰塊刨花再淋上調味糖漿,而刨花的冰塊是由清水製成,這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其味道的發揮。雪花冰在結構上是正視了這個問題,由經過調配的風味飲料來製成冰花,本身已經達到可口的程度,縱使是味道上比較淡雅的綠茶風味,也不見單薄,當中那炒米的香味,更勾勒出日式綠茶的風味輪廓,而且冰晶刨得細緻緊密,在入口即溶的情況下,冰晶在口腔內所引發出的短暫冷凍感,形成一種感覺上的深度,這有別於味覺的刺激感受,竟成為雪花冰最迷人的地方。 除此之外,粉圓、煉乳和紅豆也功不可沒,三者無論在口感和甜味上都各有分別,卻揉合出層次和變化來,令冰花的味道不流於單調,當中煉乳的香甜和冰花最為合拍。 起初以為吃冰會很粗獷,想不到這甜品卻顯出巧妙和精緻的一面,尤其是配料的味覺組合上,意外之餘亦叫人欣賞。相對於上星期談及關於Gelato的缺陷上,這道冰花甜品絕對有參考和借鏡的地方。

XTC Gelato

今年的夏天沒前兩年般早到,但踏入七月,繁密的香港終究無法擺脫暑熱。炎炎夏日下,食欲難以振作起來,與其逼迫自己去吃熱燙的湯菜,倒不如去嚐一口冰凍的甜品。 標榜健康低脂的Gelato義大利雪糕,在香港已經不是新鮮事,只是我這個老人家比較後知後覺吧了。在義大利人心中,Gelato和Ice Cream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要推廣得力,還是用個大眾熟悉的名稱較化算。 在網上搜尋Gelato專門店,全港約有數個品牌,若要嚐盡他們也非難事,只是有些店子對我來說是比較偏遠,為免費時失事下只好挑些市區有分店的吧!  XTC有數間分店,我來到的是位於閣麟街的小店。由於是雪糕店格局,店鋪面積有限。雖然仍設有一兩張座椅,但還是要有外賣的心理準備。我對Gelato的認識淺薄,索性讓服務員為我推介幾個口味,而服務員亦禮貌地為我推介了三個熱門的味道,分別是奶茶、朱古力和開心果。我爽快地要齊了三個味道,而服務員亦不忘提醒我,那是可以試味後才決定的,感覺頗見細心。 這裏的雪糕球在份量上比我想像中的大,當三個加在一起,對我來說是有點壓迫感。但Gelato比Ice Cream輕盈,吃畢三個雪糕球,胃納也不見得有很大負擔。 其實將Gelato和Ice Cream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東西是有點執著,畢竟兩者的味道和口感都大致相同,也同樣是奶類凍品,主要分別在前者的忌廉含量比後者低很多。只要細心品嚐不難發現當中分別,這種感覺於面頭的奶茶味最見突出。少了忌廉亦即少了乳脂,雖然牛奶內的乳脂仍然能夠令Gelato保持軟滑的狀態,但相比起忌廉的乳脂含量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在欠缺乳潤感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味覺承托會令人有單薄的感覺。 論味道,奶茶味其實頗有趣,在冰凍的甜品中令人有紅茶感覺的,主要是茶單寧的貢獻。在味覺上這款奶茶味Gelato的確滿有紅茶風味,但單寧的味道在本質上不及朱古力的壯實,當單寧味道退卻後,就暴露出單薄的甜味來。而朱古力的味道壯實、持久,比奶茶味稍勝一籌,但朱古力朱濃得仍稍欠層次。最好吃的是開心果味,果仁的油份彌補了乳脂的空缺,而且開心果的味道豐富,提升了Gelato的味覺層次,亦是唯一一款沒令我察覺到當中有缺少乳潤感的Gelato。 從結構來看,Gelato在放棄乳脂的情況下,因而組含成屬於他的口味,亦同時突顯了他的缺陷,因此Gelato的美味關鍵就...

甜姨姨

當西歐人開始掛起創意、驚喜等旗幟來大推什麼分子料理的時候,中國人早就做著相同的事,而且做得比他們出色,因為真正的藝術就是將次級的變成高級;將難吃的變成美味,而豆腐正是當中的表表者。 中國人在三千年前已經有食用大豆的經驗,相對於西方則要到十九世紀才有人開始認識大豆。然而西方人一直有食用各種豆類的習慣,偏偏對這種黄色小豆不聞不問,相信和大豆難吃是不無關係的。 對於這種無論煮多久仍是硬邦邦的豆子,在口感和食味上都難言討好,然而中國人卻能把它變成嫩滑的豆腐,如果在藝術的層次上,已經是殿堂級之作,清代袁枚更說:"豆腐得味勝燕窩"。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變化下,中國人已經將大豆的可塑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衍生出來的各種豆製品不但令人驚嘆,而且均屬出色之作,當中的豆腐花正是我鍾愛的甜品之一。 來到位於天后的「甜姨姨」吃豆腐花,相信和大部分人一樣,都是看過「天與地」這套電視劇的緣故,因為劇情中曾涉及甜品店內的木桶豆腐花,而拍攝地點和豆腐花的供應,正是這間名叫「甜姨姨」的甜品店。 通常甜品店是入夜後才暢旺的,我於假日的午後來到,雖然店內仍有食客,但相比起擠擁的時候,絕對稱得上輕鬆自在。我二話不說,先來一桶豆腐花,現做現賣是桶仔豆腐花的特色,所以他們還附上計時器一個,四分鐘後計時器便會響,在這個過程中蓋子是不好打開的,免為豆腐花成形給受干擾。 從前的豆腐花是用銅勺一片片地勺出來,不知誰個想出原桶直接上的點子,頗感好玩有趣。而這裏的豆腐花也有不俗的水準,豆味恰到好處地發放,調校好的甜味亦温柔順喉,基本上不用加糖,就算是好甜之人,也不宜多加。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它的溫度,除非你有時間等它慢慢放涼,否則燙口的感覺是有點剎風景。  至於嫩滑度方面,對豆腐花來說是接近必然的事。豆腐花是豆腐的雛形,其嫩滑度和含水量有直接的關係,而豆腐花是未經過擠水過程的,在水份高的情況下,自然能展現其驕人的嫩滑吧! 而這款原桶豆腐花,在嫩滑度上仍沒叫人失望,只是表面的嫩度似乎有點弱,可能是蛋白質在受熱下糾結於豆漿的表面,但情況輕微,影響不大。 綜合來說,溫度過高和質感的輕微差異,是原桶上桌這結構下所要面對的狀況。然而對於豆腐花在自己面前凝固的經驗,又令人有不俗的感動。在魚與熊掌的情況下,點點瑕疵也不失其特色。畢竟豆腐花能有多一點不同的表現方法,我也不覺得是一...

濠江飲食記事2012(上)

自從上次因Ken哥太太生日的緣故而到澳門一遊,我對這彈丸之地已留下不錯的印象,事隔約兩年,再次來到澳門已經不是純粹的遊樂。 我有兩位祖母,雖兩位皆已仙遊,但有血緣的那位在世上只是二十多個年頭而已,除了老爸外沒有人見過她的容貌。那時正值局勢動盪的時期,遺骸輾轉流落至澳門,最後安葬於氹仔。而這亦是我今天來到澳門的主因。 除了弟弟因弟婦接近臨盆的日子而難以抽身外,我們一家在週末的上午一同踏足澳門的土地。乘著下午拜祭過祖母後,我們便轉到大嫂於公司租借的員工渡假屋去。這個位於黑沙環的半複式單位,面積二千餘呎,四個雙人睡房,兩個浴室,寬闊的大廳和廚房,還有一個面向黑沙海灘的露台,裝修不算豪華,但已經足夠給人奢侈的感覺。 或者這就是大企業和中小企的分別吧! 我們安頓過後,便到以黑沙馳名的海灘遊覽。這裏和五光十色的市區不同,營地,海灘,燒烤場,屬於郊遊地帶的這一區,令人倍感舒泰開朗,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缺乏陽光的陰沉天色,加上潮濕的空氣,令人有種提不起勁的懶洋洋。 在黑沙環散步期間,看到不少年青人拿著燒烤用品在我們身旁走過,雖然無法和他們一同享受燒烤的樂趣,但要一嘗燒烤的滋味還是有辦法的。 在停車場附近有不少賣燒烤的小攤檔,他們一律自稱肥仔,不知誰個是真,誰個是假,畢竟燒烤需要的烹調技巧不高,哪個肥仔也是差不多而已。我們在其中點了些雞翼,大嫂要了些魷魚,尾後還追加多一份蒜蓉燒茄子。 對於街邊小吃不需過分執著。雞翼的素質無可能是高級的,調味均勻已經是一種用心,加上透出一點香料的味道,而且烤得外香內嫩,絕對是合格收貨。烤魷魚的調味輕手了,透出一點腥味來,令魷魚的素質露了底。 只有油才能將茄子的味美推至頂點,這裏以蒜蓉醬代之,也不能說失敗,只是醬料中有太多師父在裏頭,味覺上稍欠自然。 這些小食當然代替不了晚餐,難得來到黑沙環,當然不會放過以傳統葡菜聞名的法蘭度餐廳吧! 餐廳裝潢有點灣岸店子的格局,充滿水手風情之餘,通道內還掛著由客人留下來的各國錢幣,並裱貼成壁紙狀,可見店主在設計上是花了點用心,而顧客方面亦以老外的比例居多。  這裏有名的葡式燒乳豬我當然不會放過,但先上的是脆皮豬仔包,是用作葡式豬扒包的那種,外脆內軟,而且餐包是無限供應的。 接著是鮮菜沙律,雖然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