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客家菜」標籤的文章

客家原味粉

什麼是香港人?在香港出生的就是香港人嗎?身份證上有三粒星的就是香港人嗎?嚴格來說只有新界圍村的才算正宗香港人,他們的籍貫就是寶安縣,亦即現在的香港。其餘大部份自認香港人的香港人其實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籍貫可以是天津,可以是上海,可以是成都,也可以是汕頭,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有返鄉下這種行為,相反新界圍村人是沒有返鄉下這回事,因為香港就是他們的鄉下。 香港從開埠以來都是個移民城市,難聽點就是客家佔地主,用現代的說法就是逆權侵佔。只不過在上一代的努力下,香港奇蹟地成為亞洲四小龍,經濟和文化都有點成績,夾著這點成績人們開始將自身和其他人區分起來,於是人們仍然存在鄉下的觀念,但卻以香港人自居。 雖然在區分的過程,人們獲得很高的優越感,但他們並不滿足,還忙著效法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的主張「脫亞入歐」,即所謂的移民。對他們來說,香港只是個踏腳板,並不是他們的鄉下,是隨時可以捨棄的地方。你問他們四環九約是什麼,他們會以為是麻將牌的新玩法。如果香港不是在經濟和文化上曾有點成績,他們根本不會自稱香港人,只會說自己曾在香港住過,他們口中常說的愛香港,其實只是愛那份可以和別人區分起來的優越感。 其實有不少香港原居民都和客家人有點淵源,不過香港的客家食店不算多,比較具名氣的有泉章居、醉瓊樓,規模較小的飯麵店似乎不及潮州麵店的普遍。早前在元朗有嚐過一間名叫食葩的客家小店,這次又在紅磡遇見一間名叫 客家原味粉 的,但見收費合宜,於是決定嘗嘗他們的客家口味。 此店裝潢普通,略帶一點草根。客家菜離不開禽畜菜疏,這裏的主打也是常見的豬類食材,初來甫到,要了碗一品什會米線,既一品又什會,相信是最穩妥的選擇。 良久,一碗粗獷又堆得滿滿的湯粉放到我的面前。這什會粉份量很足,有豬潤、豬粉腸、豬手、牛肉片、肉丸、魚丸、豆卜和疏菜。我先嚐了口湯,味道鮮甜細膩令人舒服。常言道一碗湯粉麵只要湯對了,其他就好辦事。至於配料方面,豬潤和豬手比較一般,牛肉片也見普通,豬粉腸是我所好,另加一分。令人有點驚喜的是這裏的魚丸和肉丸,兩者都是自家店攪打的,味道鮮美軟嫩,將豬肉和魚肉推向另一個層次,值得一試。 客家人也是個到處遷徙的族群,但他們並没有全心佔人土地,所以謙稱自己作客家人,不會落地生根後就自稱主家人,傲慢和謙柔在此就表露無遺。

食葩

廠房設在內地的公司,每年都需要為過境車輛作檢查,近日公司就忙著這活兒。雖然驗車辦証並不是我的工作範圍,偏偏取証的日子設定為週末,在沒有人願意加班的情況下,我便接了這個任務。 表面上做好人是蝕底的,但也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其實我也不是沒有異心,事關取証件的地方位於元朗,那是我極小踏足的地區,聽說這一帶食肆林立,早有過來逛逛的心意,奈何三點不露的我,除非狠下決心,否則由香港到這裏來,都差不多是吃晚飯的時候了,這回因公事而來,可謂一為神功,二為弟子。可惜天公不造美,當天的上午,雨下過不停,雖然當公事辦完後,雨勢有顯著的緩和,但心情早已打了個折。 但當人進入了元朗中心一帶後,琳琅滿目的食店叫人目不暇給,心情亦隨之好轉起來。住天水圍的朋友說,永年士多很有名,不過車仔麵和排隊都不是我杯茶,所以經過了就算,畢竟選擇多的是。走著走著,人就來到一間賣客家燜肉的店前,這間名叫 食葩 的小店,以燜肉和豬手為主打,還有豬雜湯,食材基本建構在豬身上,體現了客家菜的風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客家人以務農為主,所以豬、雞、蔬菜,都是他們拿手的菜餚。小店雖然沒有什麼裝潢,但由菜式傳達過來的客家風味卻令我駐足,我見店內還有些座位,便走進去和人搭起枱來。 店內雖然有飯品供應,但主要的還是粉麵。當中有道撈米粉頗見有趣,於是我便要了個客家酸菜燜肉撈米粉,另加一碗豬雜枸杞湯。 撈米粉的份量不算特別大,但腩肉卻比我想像的多。腩肉肥而不膩,甘甜滋味。放在其底的酸菜,味道比較溫柔,酸度以點綴為主,没干擾腩肉的滋味,米粉的質感細緻,頗有新竹米粉的感覺。味道方面,一邊是燜肉的甘甜風味,另一邊則由香鬆的肉末主導,雖然各有滋味,但肉末的香和米粉的玲瓏,意外地相配,再加點辣醬更是一絕。 這碗豬雜枸杞湯,味道家常,枸杞的香味在湯水中瀰漫,加上豬雜同煮,清甜滋潤,令人大感舒服。 雖然只是撈米粉和家常的枸杞湯,但滿滿的農家菜風味令人回味,而且售價相對經濟,五十多塊錢就能解決兩道料理,絕對稱得上價廉物美。

泉章居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客家人以土地為生,處理禽畜料理尤為精通,所以當人們談到農家菜時,都會想到客家菜。 泉章居以客家菜聞名,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香港是間頗具知名的食店。 由於身住港島區,到泉章居吃飯的經驗,都只局限在銅鑼灣的店子內。而在這樣的飯店吃飯,一個人是很難盡興的,所以每次到來都是一班朋友,今次亦不例外。 在泉章居我們有一樣必叫的菜式,那就是霸王雞。這道菜的水準異常穩定,雞肉鹹香嫩滑,加上蔥油汁的香氣,無論下飯與否,都滋味無窮。 但要數算我的至愛,非梅菜扣肉莫屬。雖然外頭的店子,也可吃到水準不錯的梅菜扣肉,但仍是這裏的出品最得我歡心。梅菜香甜,扣肉肥瘦適度,而且甘美非常。別小看它只是一道肥豬肉,製作上是很繁複,而這裏亦沒有偷工減料,我對每次只吃一片扣肉的節制,在這裏永遠都會破戒。 這道蟹肉扒豆苗,算是不過不失,除了蟹肉少了一點之外,就沒有什麼叫人留意的地方。 中式牛柳的賣相著實差勁,彷彿給鄰桌吃過才拿過來。牛柳的表面有點糊口,上粉時可能過了火,醬汁和調味都沒能和牛肉的腥味作調和,水準是有點強差人意。 糖醋蝦球算是扳回一城,糖醋汁調配得很好,酸甜得宜。蝦球表面微脆,肉質鮮嫩彈牙,不錯! 無論是鹹水或是淡水,在泉章居最忌吃魚。我總覺得他們在處理魚類上不得法門,不知道是材料的問題,還是技術的問題。而這道西蘭花班片也跳不出這個宿命。 咕嚕肉和糖醋蝦球明顯相撞了,這是一班人點菜經常出現的問題。對於好友飯敘而言,並未構成嚴重的問題。但這道咕嚕肉的肉汁卻不太豐富,雖不至乾硬,但欠缺鬆化感,在相同的糖醋汁下,咕嚕肉便給蝦球比下去了。 除了這裏的招牌菜外,其他小菜的水準都顯得有點參差。這本也屬意料之事,但想不到最尾的甜湯卻叫人驚喜,這道雪耳木瓜糖水,口味清新,加上木瓜的香甜,更覺清潤怡人。對於這種飯後贈送的甜品,明顯是少有的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