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日本菜」標籤的文章

京都日本料理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華爾街日報》刊登了評論,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這是網上文章的標題,我的英文差勁,沒看過基辛格的原文,但從這篇報導文章中所言,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似乎正擔憂著世界的局勢。 在冷戰時期,美國能夠將蘇聯擠出世界舞台,基辛格絕對是功臣之一,由此可見其遠見和洞察力都有個人之處,雖然他現在已經是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家,但所謂人老精、鬼老靈,他的說話定必存在著某種智慧。 至於世界秩序將永遠改變,這句帶警告意味的說話究竟有何含意?或者只有他才清楚明白。 一場災難性的疫病幾乎橫掃全世界,各國輪流被上天考驗,無論被視為開明的國度,還是被視為專權的國度,都無分彼此,全部一視同仁。在上天考驗的面前,有些地方顯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節操,有些地方則以互相搶奪來驗證汰弱留強的真理。不同的形式和方針都能在災難中找到出路,但災難過後人又會如何評價這段痛苦的歷程?或者這就是老人家所說的新秩序。 災難改變了人類的行為和習慣,但人的適應能力也不弱。餐廳內的食客因各種新的防疫措施而變得稀少,反而外賣的人多了。加上結業潮的湧現,在外用膳的選擇也少了,而光顧的原因首選店內的冷清度。那天來到柴灣,本打算到快餐店解決午膳,最後還是來到這間位於環翠商場內的京都日本料理,主因當然是食客的多寡。 這間位於屋邨內的日式料理店,和之前嚐過的和食居差不多,都是帶點港化的日式食肆,當天我要了份咖哩豬扒飯定食。 日式咖哩、炸豬扒、麵豉湯和海帶前菜都表現正常,沒什麼驚喜,也沒有什麼失望。 唯一不同的是這杯附送的飲品,隨意要了杯熱奶茶,算是調解一下鬱悶的心情。 食客的密度雖然低,仍沒有心情久坐。匆匆吃完,匆匆離開,或者有一天,連走進食肆的衝動也給消磨掉,無奈!

丸十日本食堂

執筆時剛經歷美國道瓊斯指數單日下跌二千點的日子,全球財經界無不震驚,有人說是疫情的拖累,有人說是油價的暴跌,來龍去脈一時難以弄清,美國總統特朗普已表明會有全面的應對方法,不出數天形勢已轉了好幾轉,最後幾乎全球央行都不約而同地大力減息。 事情的變化真的一天也嫌多,或者人們都覺得時事新聞就是這樣,但對於習慣每星期寫上一篇文章的我來說,感覺就很不一樣。曾幾何時,一星期前寫定的文章,一星期後仍見合時。但近年的情況就有點不一樣,文章寫下一兩天,時勢已經徹底改變,文章裹談論的事情頓時失去意義,只好急急重寫。 寫文章對我是興趣、是業餘、是修行,重寫並為我帶來太大的壓力,但在這件事上,讓我看見世界的變化顯得愈來愈急促和跌宕,似乎我們的世界正拐著一個危險的急彎,在拐過和拐不過之間的顛簸與危機中,不禁讓我感應到不久的未來,世界將會來個翻天覆地。 很久沒到過葵芳新都會廣場,疫情的陰霾雖然未退,但商場內的人仍保持穩定的數目,感覺還頗正常。場內的食肆亦因為午飯時段的關係而顯得有點擠擁,生怕人多的我,在這種形勢下更形偏執,幸好給我遇到這間名叫 丸十 的日式餐廳,他們的收費不算便宜,但午餐類目還是比較平易近人。這裏的日式料理非常多元化,魚生、和牛、壽司、蓋飯、串燒、定食、甜品,一應俱全。 那天我在午餐類目中點了個日本地雞定食,這是午餐中其中一道推薦料理,而雞是日本來的,飯是奉行當店精米,至於當店精米是什麼意思,或者是店內磨米吧。無論如何這道定食有不錯的表現,煎雞的火候恰到好處,雞肉的味道結實,在沒有太多調味的影响下呈現出純粹的滋味,既沒雪味边沒腥味,品質上有一定的水平。米飯果粒分明,燒汁的味道沒有蓋過米飯的滋味,不錯。前菜的沙拉和海苔雖有點普通,但味道鮮爽舒服,在整個定食中擔當著平衡的位置。 麵䜴湯是定食構成的部份,口味上雖見典型,但缺少了就成為日式定食的缺憾。 最有趣是這裏的綠茶,是用綠茶粉自行調的,如果不是看見鄰桌的小姐如此這般地給自己調了一杯綠茶,我也不知道這綠茶粉的用處。 對比一般的午餐消費,這裏是稍高了一點,但人少就是王道,一個人佔一張四人桌,加上食物質素有水平,爽!

和食居

和食居 執筆時香港的財政司長決定向每位年滿十八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一萬元,另外還有一大堆應對經濟下行的財政措施。消息剛公佈,辦公室內的同事無不雀躍,而焦點當然在那一萬元之上。 對我而言,平白多了一萬元,當然也感高興,然而香港財政方針一向保守,突然來得如此大刀闊斧,經濟的下行壓力必然很大。綜觀疫情的進展,仍然未感樂觀,全也界都先後出現感染個案,南韓、義大利、伊朗、日本,都有持續上升的勢頭,如果廣泛蔓延至歐洲和美洲,那就不堪設想了。 所以這一萬元絕對不是個讓人全然欣喜的禮物,但禮物始終是禮物,至於如何對待這份禮物就是個人的問題,而我就會將它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四面楚歌,暗湧處處,走在街上已有點點蕭條之象。在感覺不太好的情況下想吃點好東西,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錢。人在譚臣道看見這一間各叫 和食居 的日本料理,小小的店子透著一份香港味,是那種由港人主理的日式料理店氣息。 這類日式小店的收費雖然便宜不到哪裏,但離高昂仍有一段距離,想吃點經濟的日本料理還是能滿足要求,好像一客鰻魚飯般。 在香港吃日本料理,幾乎清一色向食品供應商取貨,一份蒲燒鰻魚能夠以九十巴仙的完成度供貨,只欠將魚放到飯面上。雖然如此,味道一般都不會令人太失望,所謂各取所需。 飯後一杯熱檸水,清清喉頭後又掛回口罩,草草的一頓日式料理算是償了心願,只是陰霾未過,天空似晴未晴,吉凶難料。

鮨政

對於日本料理的感覺,我是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討厭,或者更為貼切的說,是對於料理方面,我已沒從前的執著了。如果不是工作有時令人太累的話,很多時都是草草地吃碗麵便算。 會到日本餐廳吃午飯的,除了是心情極佳之外,就是大伙兒的集體行動,這天來到位於香港仔的 鮨政 吃午飯正是因為後者。 曾幾何時香港人對日本料理是甚為鍾愛的,時至今日這熱潮是有點退了,但情有獨鍾者仍大不乏人,尤其是女性,相信和日本料理的精緻賣相有一定的關係。就我個人而言,賣相並不是我最注重的地方,反而味道、結構和廚師的心意,這方面我是比較在意的,幸好日本料理在這一方面也不差。 當日公司同事們嚷著要出外吃午飯,女同事們便建議吃日本菜來。在這方向,黃竹坑是有點乏善可陳的,於是眾人將視線轉向香港仔。鮨政的店面不算很大,是適中的規模,唯恐午飯時段食客太集中,遇上輪候入座就費時失事,於是務實的同事就來了個電話定座了。 由於事前工作準備充足,我們一眾人是直接入座的,之後當然是拿著餐牌不斷地琢磨,而我就在午餐類目中選了碎吞拿魚腩黃瓜飯定食。 這份定食除了碎魚腩飯外還有沙拉、湯烏冬和茶碗蒸。碎魚腩飯的份量比預期中少,或者因為曾在「定食Doraya」吃過同款的定食,但那次吃的是單點類,並不是今次的午餐類,自然不好說話。論味道碎魚腩也頗具油香,蔥花就不見特別香,酸薑片和油脂有平衡作用,也算到位,芥末對我來說就有點可有可無。 湯烏冬清鮮柔滑,談不上精彩,但也算舒服。茶碗蒸口感順滑,蛋味良好,不錯。沙拉正常,算是帶出一點清新的感覺。 綜合來說,整體表現不錯,味道和賣相也見精緻,只是組合上的湯烏冬有點蹩腳,感覺就好像和心儀的女孩約會,誰知她竟帶來好友壯膽,雖然好友是友善的,但難免令這場約會變得有點曖昧。

餃餃餃子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不是我不想和大家拜年,但在一個沒人看的部落格內對著空氣拜年,搞不好人家會以為我精神出現了問題,不如就談一談年初五的事吧。 年初五又稱破五節或隔開日,傳統上是送窮迎財神的日子。一般來說,年初一至四,習俗上都不宜打掃,免得新春到來的福氣給掃走,直至年初五才適宜打掃,象徵送走窮困,迎接財神。 對華人來說,發財永遠是首要任務,所以恭喜發財永不嫌多,但真正能夠發大財的始終是小數,退而求其次,不輸是贏錢,送窮反而變得更務實。 己亥豬年究竟是個怎樣的年頭?真的令人很迷惘。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表面雖然仍風光,內裏卻敗象累累,面對著新中國的興起,矛盾只會有增無減,兩敗俱傷的局面應比共存共榮的大。到底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實在很難想像。 不過2019年的股票市場似乎有著不錯的開局,樂觀情緒漸現,頗有飛龍在天之勢,唯怕亢龍有悔將至。所以今年的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將手頭上的股票沽出,轉揸現金之餘還要適度買入黃金。 雖然有十年黃金變爛銅之說,但都要看在哪個價位入貨,現在黃金大約在千二至千三美金一盎司之間徘徊並有向上之勢。根據一些業內人士所述,生產黃金的成本價大約在一千美元左右,換言之下行的風險有限,再配合投放的份額,就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水平內,從而形成一道防守線。 年初五既為送窮迎財,吃上樣似元寶的餃子亦是這一天的指定動作。我本為南方人,沒吃餃子的習慣,幸好早前在灣仔光顧過一間日式連鎖餃子店,隨即拿來助慶。 這間名叫 餃飲餃子 的日式餃子專門店位於灣仔廈門街,顧名思義是間以餃子為主的食店,雖然店內仍有其他日式料理,但既然來到當然是吃餃子吧。 我點了兩客餃子,這份明太子薯仔餃子棒的明太子內餡頗有海洋的風味,配合著馬鈴薯的溫馴,感覺不錯。 第二份是餃子四式盛合,口味上是一客四款,分別有海老餃子、蘑菇餃子、日本京都九条蔥餃子和椰菜豬肉餃子。較令人留下印象的有海老,即鮮蝦餃子和蘑菇餃子,其餘的感覺比較傳統,但整體也不錯。 整體來說,日式餃子無論是口味還是結構都比較細緻,完全沒有北方人大口大口吃的豪邁感,欣賞度不錯,但充實感稍弱,而且價錢也不輕,算是一試無妨吧!

Antoshimo Cafe & bakery

一年容易又過去,新的一年又即將到來,回顧短短的一年,究竟2017和2018有什麼分別?感覺就好像圖章在同一個地方蓋印般,分別不是沒有,但逃不出那框框。明明是應該高興歡喜的節日,奈何高興歡喜也流於公式。有時我也很羨慕那些對這方面免疫的人,他們完全感受不到框框和公式的存在,縱使經歷多年,他們仍舊能保持最初的那份歡天喜地。 情況就好像每年都要送給客户的福字掛曆般,那些大紅大金的掛曆,不但千篇一律,而且自從手提電話普及後,記事和提醒功能已經給加載程式替代,而且只有更方便和更貼身,這一切都令紙張日曆望塵莫及 。雖然如此,今時今日仍然有不少客户對收到福字掛曆而表現出雀躍之情。 雖然我對此等情況有時會顯得難以理解,但看見別人因自己的行為而喜悅,心裏也會感到愉快。那天我就帶著這份心情離開客户位於荃灣的辦公室,當人走到愉景新城後,發現這裏的商場和從前有了不少的改變,雖然不涉及間隔和結構,但店舖的更替就很明顯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在商場內逛了又逛,想不到商場佔地廣闊,走著走著就過了午飯時段。原先打算到沖繩咖啡店 Antoshimo Cafe & bakery 裏品嚐他們的上蒸下煮,可惜午餐的菜單已悄悄地被下午茶餐替代了。 我在下午茶餐中挑了個濃蝦壽喜燒湯麵,小食則選了份沖繩辣豆醬餃子。 在廣州話裏頭,濃蝦和龍蝦同音,但這濃蝦並不是字音上的取巧,當中的蝦味果真濃郁非常,而且濃郁中不失條理,不會狂飊亂舞,鮮味和甜味平衡有致,當中還帶有點點類似薑的味道,讓整個味道都更見層次。 對於湯麵而言,湯對了就成功了大半。這麵的配料不算很多,或者是下午茶餐的份量吧,不過唯一的蝦也不算細小,和濃郁的蝦湯配合,算得上相得益彰。 麵條粗幼一致,相信是製麵機的出品,而製麵機的出品從來都不失禮,我不認為只有手打的才叫好麵。而這裏的麵條,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都見不俗,配合那對了的蝦湯,只能說一句好吃。 這份沖繩辣豆醬餃子,令人有點驚喜,外皮脆而內餡到位,口感已先贏,而那辣豆醬所展現的微酸少辣,加上豆醬本身的鮮味,絕對是錦上添花。 這裏的飲品多以沖繩黑糖調配,我點的熱檸檬茶亦不例外,附上黒糖一罌,可隨喜好添加。 沖繩本名琉球,原屬獨立國家,後給日本吞併、同化,現已屬日本領土。當地雖仍保存著一點古琉球...

大門食堂

上次在灣仔嚐過有點新派的餃子店,其實都是拜附近的書局所賜。不過灣仔真是個變化萬千的地方,還記得這裏曾經有很多體育用品店,現在都差不多被一些新潮的店子所取代。 潮起潮落,有時輕輕走過,對眼前變化習以為常,誰知回頭一看,竟有如夢初醒的感覺。 位於軒尼詩道大佛口一帶的 大門食堂 ,其座落的位置本是吉野家牛肉飯落户香港時首間分店的所在地。這第一分店可以說得上是見證著香港吉野家的成長,還記得當年,我帶著幾個朋友雀躍地來這裏品嚐他們的日式中肉飯。回首前塵,不禁緬懷著當時的年輕。 由吉野家踏足香港開始,這分店就一直保持著原貌,直至若干年前才換了大門食堂的招牌。大門食堂是間日式連鎖餐廳,如果吉野家帶有西式快餐店的影子,大門食堂就有日本食堂的味道。 無論外觀和室內,裝潢上都呈現著濃郁的日式大眾食堂的風貌。菜式上,有拉麵、定食、丼、炸物、咖哩、燒物和小食,種類繁多,感覺上和港式茶餐廳的包羅萬有很相似。 老實說,拉麵、丼或者咖哩,在外面都不少專門店,所以我在密密麻麻的菜式中選了這個豚肉生薑燒定食。起初我以為這料理的材料就只有豚肉和生薑,原來主要食材是豚肉和洋蔥,只是豚肉會以薑容同煮,雖然看不見有薑,卻是一道相當家常的日式料理。 雖然豚肉的素質只是一般,不過在味醂和醬油的調理下,就變得甜美多了。而伴煮的洋蔥想不到比豚肉更得我歡心。份量不少的椰菜絲沙律也覺不錯,微酸的沙律汁和豚肉燒的味道相交,感覺很是有趣。小片豆腐很嫩滑,但不知怎吃,索性放到白飯上,舒服得有點意外。不遇剩下的麵豉湯就很一般。 食堂不是專門店,水準上保持在六、七成以上已算不錯。就好像茶餐廳般,小菜不及酒家,粉麵不及粥麵店。但勝在選擇多,喜歡吃什麼都可以,畢竟能夠辨別味道上那毫厘之別的人本就不多,勞苦大眾亦沒這個心情,所以對一間大眾食堂而言,能夠有著七、八成水準的,已經是很好的了。

菖蒲亭

四月是個特別的月份,平時沒有飯腳的我,在這個月份就會變得不一樣。週末下班後,帶朋友來到這間位於鰂魚涌的 菖蒲亭 吃午飯,這是間頗有名氣的日式料理店,但名聲似乎只局限於旅居香港的日本人,尤其是在太古坊工作的上班族。店主是位不折不扣的日本人,至於為何在香港經營起料理店來,當中的前因後果,我一概不知道,只知道他們的玉子燒很有名。 老實說,這裏的消費不便宜,為了在當中作平衡,我點了個包含著一小份玉子燒的銀雪魚西京燒定食。而我這位朋友,似乎有點高興過頭,除了一客鰻魚飯定食外,還要了份鹽燒牛舌、芥末章魚和螢光魷魚乾。 先來的是芥末章魚。其實章魚並不是種容易處理的食材,若論食味和口感,魷魚和烏賊就比特優勝得多,所以廣東人通常只拿牠曬乾作煲湯用。所以一道好的章魚料理,心思是不可或缺的。細碎的切功,正好將過強的嚼感有效地降低。而味道方面,芥末的鮮明風味則謙遜地帶領著味蕾,全賴師父的調味功夫將芥末的倔強撫順。雖然只是小食一道,但卻將章魚的味美,帶出另一個層次來。 螢光魷魚是富山的名產,如果某連鎖壽司店不曾在香港推廣此食材,我其實並不知道牠是什麼來路,難得朋友興致勃勃,焉有不奉陪的道理。魷魚的體積細小,或者是這原因,所以嚼勁並不鮮明,但魷魚的風味卻出奇地濃郁,再加上火烤的獨特香氣,相信是一道下酒妙品,可惜我不好杯中物,無法為魷魚乾找個好伴侶。 鹽燒牛舌看似普通,但肉質卻軟嫩非常,加上燒烤的恰到好處,令表面的滋味和香氣凝結,讓簡單的牛舌變得不簡單來。 這個銀雪魚西京燒定食,除了銀雪魚外還包含白飯和麵䜴湯,當然少不了這裏的玉子燒。 而這道蒟蒻其實也屬於定食的範圍,只是上桌時的次序讓我以為這小食是獨立的,但無論如何,將本身無味的蒟蒻料理得柔和適口,那不著痕跡的調味功夫著實令人欣賞。 雪白的魚肉烤上如書法般的紋理,單是賣相已覺高雅。雪魚肉嫩滑如絹,而魚油的甘甜更是叫人感動不已,尤其是魚皮部份,差點就掉下淚來。 期待已久的玉子燒原來沒想像般的甜,那份鬆軟的口感和雞蛋的香甜,就是兩個字「舒服」。 那小小的麵豉湯幾乎感覺不到麵䜴的存在,在那調和均勻的鮮美當中,流露著溫柔的蔬菜風味,令人有回家的感覺。 或者因為每道料理都不由得叫人欣賞,白飯的平庸彷彿變得格外顯眼,但無論如何,這裏的確是個值得推薦的地方,尤其是那種日式小店的風情...

吉豚屋吉列豬扒專門店

這陣子手機遊戲Pokemon Go熱到不行,我亦不甘後人地下載來體驗一番,無可否認這是個非常有趣的遊戲,尤其欣賞䦕發團隊將Google map完美地融入遊戲中,令到這捕捉小精靈的行動變成一場另類的尋寶之旅。 然而遊戲雖然出色,但玩不到兩個星期我便放棄了。只因我是個喜歡逛街的人,而逛街的真正樂趣是放開心懷去感受世界,從而發現當中的有趣事,而這個鼓勵人上街玩的遊戲正正干擾著那份從容的心境,對於遊戲的樂趣和逛街的樂趣,我選擇了後者。或者因為這個選擇,才讓我再次在德民街發現有趣的東西。 我對日式吉到豬扒其實有點不以為然,畢竟昂貴的吃過,平易近人的也吃過,在感受過各自不同的精彩下,亦同時對這道日式料理的既有形式有了相當的了解,由於缺乏新鮮感,興趣亦隨之減弱。 想不到那天在德民街附近的一列日式食肆中,發現一間名叫吉豚屋吉列豬扒專門店的門外,掛著一道期間限定的定食推廣,這廣告隨即吸引著我的注意,因為他們竟然以芒果汁配吉列豬扒,我不敢肯定這是否新鮮事,但對我來說卻是有趣的配搭,並重燃我對日式吉列豬扒的好奇。 一般日式食店,裝潢都傾向呈現傳統的日式風格,而這裏卻有自已的一套,那種明亮、清新的和風西洋餐廳朝氣,不自覺地讓人感到年輕。 這裏的料理以吉列為主,但菜式的多樣式可與茶餐廳媲美,而我當然瞄準了那款期間限定的香芒吉列豬扒定食。未幾美食就隨著點菜過後地送到我面前,出於對香芒汁配豬扒的好奇,第一口就嚐了一塊沾了香芒汁的吉列豬扒,醬汁的基調是沙拉醬和溫和的日式芥末,而亮點是清新的芒果味,配搭著吉列豬扒完全令人眼前一亮,是那種可以讓人有追吃欲望的美味。 豬扒的處理不算高階,麵衣的香脆感未去到玲瓏的境界,部份還因醬汁的關係受了潮,然而另一方面醬汁的爽快感又足夠讓人忽略當中的缺憾,加上味道的協調性高,無論是配白飯和椰菜絲,都有很好的效果,而食材的素質到位,稱得上綿上添花之餘亦不禁驚訝於這個醬汁的有趣。 然而美中不足的算是那道麵豉湯,其豐富壯實的口味如果是配一般小菜,效果應該不俗。然而遏上清新的香芒汁,感覺有點走調。 炎炎夏日,遇到這道料理實在令人心曠神怡,雖然在感覺上以生果風味配吉列豬扒好像有點破格,但與之前遇到的傳統風日式冷麵相比,這個香芒汁顯然妙得多,慶幸沒沉迷在手機遊戲中,要不然可能就會和這道有趣的料理察身而過。

生原創(傳統日式煮物)

暑假漸至,途人也漸增,有旅客,也有放假的學生。對害怕人多的我來說,彷彿多了一重隱憂。那天人來到北角區的某間咖啡店,想不到平時那閒靜的環境竟然變得熱鬧起來,雖然不是完全爆滿,但已經超過了我對寫作環境的最低要求。 這的確令我有點失預算,但路不轉人轉,香港雖然細小,我相信總有容身之咖啡店。於是我朝鰂魚涌方向走,準備找另一個落腳點。想不到途經英麗閣的時候,發現之前吃過的紅丸甜品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竟是以日式蛋包飯聞名的生原創。 對於這間天后名店竟然將分店開到鰂魚涌來是有點意料之外,好奇地上前察看,原來這裏沒有聞名的蛋包飯,反而主打日式傳統煮物。只見黑板上的粉筆字寫有喬麥冷麵的供應,對於烈日正盛的下午,彷彿變得特別吸引。 除了招牌不同之外,店子的格式和佈局和之前的紅丸分別不大,多了的是店內播放著的日系音樂。然而空無食客的狀況有點令人不安,和之前光顧過的韓風食店可謂如出一轍,而且了無生氣的感覺彷彿更嚴重。試圖力挽狂瀾的店員面對著我這㫿一的客人,展現出不容有失的服務態度,反而更突顯這裏的困境。 我在當天的兩款冷麵中選了蟹柳月見蕎麥冷麵,蕎麥麵在日本是種很有代表性的麵食,但對於深受嶺南文化影響的香港,便顯得有點陌生。對我來說,要撇除對廣東麵食的既有觀念其實有點困難,只好以涼麵的角度來看這日本傳統麵食。 論賣相,冷麵盛在玻璃器皿中,視覺上已有涼快的感覺。蕎麥麵的質感本不太強,泡在冷汁下令麥味顯得有點微妙。冷汁以甜味為主,鮮度是基調的醬油風,口味鮮明但偏薄。蟹柳醃漬過,和冷汁同樣以甜味為先。溫泉蛋泡在冷汁中,拖薄了蛋汁的潤度發揮。而整道冷麵最令人欣賞的地方是調味紫菜和葱花,雖然只是配料,卻喚回食材的活力來,說是起死回生的一著也不足為過。可惜涼菜的涼、爽、香、鮮,獨欠爽口的口感,帶動不了咀嚼的慾望,加上整體的單薄口味也稍欠魅力,雖然碗邊附上了青芥末,唯未能讓味道產生增益的效果。 午餐附設的前菜是泡漬藕片,味道以甜味為主,口味同樣略感單薄。 還有凍綠茶一杯,在這暑熱時份算是個不錯的調節。 這道蕎麥冷麵展現的傳統日式風味是無容置疑的,但以味論味,韓式冷麵似乎更能讓人挑旺食慾,加上英麗閣這一帶並沒有濃郁的經營氣氛,看來店主要面對一個傷腦筋的問題。

丼丼屋

如果是原於自我的意願,相信並不會獨自來到這個在地理上彷彿被孤立了的香港科學園。雖然這裏有風景美麗的吐露港,亦有先進的大樓和舒適自由的環境。但人漫步於這裏卻好像感受不到當中的靈魂似的,然而究竟缺少了什麽,我又無法明確地說出來,或者寫小說的是攪不懂做科研的吧。 辦完公事後本想在這裏的餐飲區找點吃的,但繞了一圈後仍無法找到間令我下注的店子。當機立斷下便坐公車到沙田去,心想那裏應該有令人感覺舒服的店子吧,奈何到達時已是下午茶的時段,這個原本用來填補午餐和晚餐之間的空檔之特惠時段,現在可比正餐時段更受人們歡迎,看著那排在食店外的人龍,已經令我食慾大減。 茫然下來到沙田中心商場,竟柳暗花明地遇到有著鮮明日本食肆風格的丼丼屋食堂,由於這裏沒有下午茶效應,而裏頭那清明潔淨的氣息瞬間便吸引著我,隨即細看門外餐牌的價目,是我能接受的範圍,於是決定下注。 寛廣的店面,加上零星的顧客,形成這個午市過後的光景,令人倍覺舒泰,連看餐牌也彷彿是一種享受。原先打算吃個豬扒丼定食,但後來發覺自己未曾吃過親子丼,於是點了個親子丼定食。 丼,中文譯作蓋飯,結構上有點像香港的碟頭飯,然而兩者除了盛器不同之外,日本人的蓋飯相對地處理得仔細和美觀。而所謂的親子,是雞肉和蛋汁的組合,情況有點像母子,因而喚作親子。然而把別人溫馨的一家吃掉是否罪孽深重,這本是延續生命必須承受的代價,除了以感恩的心來欣賞眼前的食物外,似乎已別無其他救贖方法。 熱騰騰的白飯配以香滑的蛋汁倍覺柔滑,雞肉雖然不是上品,但伴上蛋汁來佐飯也喜見協調,只是調味的位置有點強,醬油和味醂的運用稍微令人感到有點循規蹈矩,加點七味粉相信可以帶起一點激情。麵豉湯的味道有點千篇一律,反而沙拉菜和桌面的柚子醋來了一記神來之筆。 整個定食雖然未見驚喜,但丼飯本就是大眾化之食,而且只要找到適當的時空,大眾化也可以是一種享受,加上在優惠期內有飲品贈送,喝著這杯心理上免費的菠蘿汁,感覺到自己應該可以有一個美好的下午。

甘味讚岐手打烏冬

週末突然想吃烏冬,於是在互聯網中搜尋公司附近的烏冬店,終於在杏花邨找到這間名叫甘味讚岐手打烏冬的店子。 說到手打烏冬便令我想起很久以前在炮台山電氣道有間小型的手打烏冬店,店主是個日本人,每日賣完他當天打的烏冬便關門大吉,甚有台型。我有幸光顧過,口味是地道日本的風味,對香港人來說未必全然受落。現在香港找到的烏冬店,多是連鎖經營,要不就上高級的日本料理店。但只是吃碗烏冬而已,犯不著荷包大出血,何況連鎖店的出品多遷就港人口味,加上我們吃慣的讚岐烏冬都以大眾化見稱,想以軟滑可愛的烏冬一解味蕾的單思,其實不需要大講究。 杏花邨是個有趣的社區,既不偏僻,但又有點隔絕。多年前曾因工作的關係到過此地,今日重遊舊地已經耳目一新,尤其是商場內的食肆,五花八門,樣式甚多,差點令我忘記來這裏吃烏冬的原意。 確認了烏冬店的位置後,便在商場內快速地繞了一圈,然後再回去吃烏冬。雖然是日式食品店,但格局和服務都帶點港式。甫坐下,侍應沒遞上餐牌,只見桌上插著一些午市套餐的點菜紙,於是便點了個麵豉雞扒番茄湯烏冬再加一客一口炸雞塊小食。 番茄湯烏冬好像此店的其中一項主打,原先打算看看他們怎樣以麵豉配番茄湯,誰知兩者是分開上的。 雞扒煎得香口,麵豉的位置點到即止,没有奪去雞扒的味道,不俗。 番茄湯醒胃適口,只是調味上有點矯飾,可幸雞扒和番茄湯沒有衝突,湯汁的酸度在平衡油脂上亦做得不錯,兩者和軟滑的烏冬合作起來顯得四平八穩。 小食方面,一口炸雞塊炸得香脆,緊緻和利落的口感是典型脆口小食的風味,感覺不俗。奈何獨欠沾醬提升,稍微顯得單調,可幸我點的番茄湯原來配這炸雞竟是一絕,算是有點運到。 綜合來說,出品的各方面都顯得勻稱到位,只是烏冬麵有點淪為配角,在一間以手打烏冬作招牌的店子,這樣好像有點令人蠱惑。然而店子的定位和食客群是互相影響的,主角究竟是否烏冬麵?在這裏已經變得無傷大雅了。

生原創蛋包飯

何謂蛋包飯?照字面解釋應該是以蛋皮包著飯的料理,情況有點像西式料理中的奄列(Omelet)。雖然我沒有考證過這蛋包飯的來歷,但相信是源自日式西餐的。所以不少日式餐廳也有這道料理供應,但專賣蛋包飯的,在香港就比較少見。 位於天后清風街的生原創蛋包飯,曾被知名玄學家點名稱讚,既然有仙人指路我亦無需左選右揀,唯怕他們的落場時間,只好挑了個上班的週末,趕及兩點半前來到他們的店子。 店子面積適中,內外都滿有濃厚日本風格裝潢。打開餐牌,雖然也有些價錢較大眾化的菜式,但一道墨魚汁海鮮蛋飯就叫價近佰多元。我默默點算著錢包內的鈔票,勉強能夠吃到一客,唯怕他們有加一服務費,所以找了個站得最近,外貌有點像店主的人來詢問,誰知他對我的詢問似乎有點負面反應,然而在我決定點了這客墨汁海鮮蛋包飯後情況便緩和下來。最後在加錢以流心蛋代替基本蛋皮後,他才給我以信用咭支帳。 雖然點菜是有點不順心,但我還是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食物的。先來是前菜的沙拉,沙拉菜的組合不算精彩,配上帶點醬油味的和風沙拉汁,勉強可以吧。 接著是餐飲的咖啡,雖然杯子有點細,餐飲上的時間也早了點,但咖啡香濃實在,比想像中的好。 最後是主菜的墨汁海鮮蛋包飯。這是他們眾多招牌菜中的其中一道,由於蛋皮換成了流心蛋,上菜前侍應先將蛋皮輕輕割開,露出蛋皮內的流心蛋液,再在蛋液上撒了點紫菜粉。 上菜的儀式進行過後,我先嚐了口墨魚汁流心蛋皮,流心蛋嫩滑而且鮮美可口,只是墨魚汁這元素略嫌有點隱藏。雖說蛋皮嫩滑鮮味,但蛋包飯的主角仍然是蛋皮下的炒飯。這道海鮮炒飯鮮甜惹味,複雜中見深度,而且飯粒分明,單吃也屬妙品,而當中的海鮮無論在質量和份量也具水準。 整道菜的結構也為人欣賞,炒飯為主,流心蛋和白汁作輔,各司其職,兩者都沒越界,而且白汁的滑和流心蛋的滑,在細嚐下其實有著微妙的分別,而這分別又形成一道既有趣又沒有蓋過主題的層次來,妙哉。只是配菜上似乎有點閒置,我相信如果善加利用,可能會變成這道菜另一個精彩的地方。

白熊咖喱

由於習慣在咖啡店筆耕,而信德中心一帶是我其中一個經常流連的地方。那裏有間名叫白熊咖喱的日式咖喱店,裝潢亮麗雅緻,白熊的商標更可愛親切,頗惹人注目。 雖然咖喱和咖啡只差一個字,但每次到那裏我都只顧著到咖啡店找座位工作,彷彿看不見咖喱店的存在。直至某日的黄昏,由於工作的關係而早了下班,座無虛席的咖啡店迫令我尋找其他可供寫作的地方。就在信德中心蹓躂之際,白熊咖喱店的影像再次映入眼簾,於是便決定到裏頭吃晚飯。 咖喱店的晚餐由主菜、前菜和飲品組合而成,當中還有甜品供應,但要追加十元正。當晚我以吉列豬扒蛋包咖喱飯作主菜,前菜選了胡麻豆腐,飲品則點了玄米茶。 先來的是玄米茶,此乃茶包的產物,在沒有太大的期望下,反而感覺清新舒爽。 接著是前菜的胡麻豆腐。所謂的胡麻豆腐,某程度是日式芝麻沙拉汁類的汁料配凍豆腐。雖然只是簡單的調汁加豆腐,但汁和豆腐頗見配合。胡麻汁的味道包含了酸、甜、鮮,調子是頗強的,但汁料的味道沒有完全支配整塊豆腐,當豆腐裏頭的清淡口味散發出來時,二者融含交錯,而且汁料的滑度和豆腐的滑度呈現出良好的呼應,頗感精彩。 主菜的吉列豬扒蛋包飯終於出場了,日式咖喱的香味鑽鼻而來,頗能挑起食慾。日式咖喱和印度咖喱是有分別的,主要在於日式咖喱是以配飯為主,所以咖喱汁和米飯的配合成為目式咖喱的重點。 這裏的咖喱汁近乎沒有辣度,香料的位置也退到後面,當中的鮮甜適口除了呈現出一份溫柔外,也展現出屬於蔬菜的鮮甜,而最突出的應是蕃茄的風味。 雖然曾在 Izumi curry 吃過美妙的日本米飯,而這裏的米飯水準其實也不俗,只是有點珠玉在前,配上咖喱汁也有良好的平衡和互動。 炸豬扒的質素不見突出,但調理上做得不錯,令豬扒有超水準的表現,當中炸衣和肉質處理上都功不可沒。 所謂的蛋包飯其實只是把調理好的蛋皮覆蓋在白飯上,這和同類型的日式咖喱店的做法沒有不同。可幸蛋皮做得不錯,由於咖喱的個性不強,沒完全蓋過蛋香,亦能作出適度的呼應。  最後是追加的甜品,單球雪糕配上棉花糖和巧克力醬,雪糕球的奶味濃得有點像煉奶,而且有點冰結晶夾雜其中,破壞了雪糕的滑順口感,雖然棉花糖對食味和質感有所幫助,但也不能稱得上討好。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算是令人滿意,雖談不上極致,但無論前菜和主菜也可見用心,然而細節上仍有可完善的地方,希望...

Ringer Hut

雖然我對一元一隻雞和火鍋都不太熱中,但對稻香集團的飲食市場觸覺是頗為欣賞的。早前得知他們和一個長崎拉麵品牌合作,並在淘大商場中開設了名叫Ringer Hut的日式拉麵店。對於日式拉麵,在香港是有點風潮的,但延續至今就略嫌有點濫,而且那種將味覺堆疊得近乎野蠻的湯底風格,只有追逐潮流的人才會嘖嘖稱奇。然而Ringer Hut在媒體的報導下卻標榜著健康和新一代的路線,因而吸引了我的興趣。 那天特意前來淘大花園,沒有花太大功夫就找到Ringer Hut的位置,亮麗清新的裝潢,給人新潮、年輕的感覺。這裏的招牌菜是一款名叫長崎雙倍野菜champon的拉麵,這拉麵據說還在日本朝日電視台的節目中得過獎。於是我便沒有選其他拉麵的理由,只是在甜品欄上看見白滑可愛的杏仁布丁,才把她一併加進我的餐單中。 先來的是雙倍野菜champon。日式拉麵中,豬骨湯底和日式叉燒彷彿已經成為了一種不能挪開的元素,想不到長崎拉麵會以蔬菜為主題,著實令人有點意外。據說這款拉麵中有七種不同的蔬菜,而且份量是標榜足夠一天的攝取量,單看在拉麵上那堆成山丘般的狀態已經充滿健康的氣息。 而湯底鮮甜清新,雖然味道不見複雜,但和淡雅的蔬菜有不俗的配合度。而野菜在多種蔬菜的混合下,無論味道和質感都頗感層次,但屬於蔬菜的味道略嫌工整,呈現出日式連鎖快餐的典型蔬菜味道。配料中的肉類份量稀少,蝦仁和魚蛋片的存在,無論是味道還是質感上都只能算是點綴而已。 而這款拉麵在餐牌上標明附上兩款醬汁,分別是生薑味和柚子味。兩款醬汁都以清新酸甜味為主,無論是柚子味的果香或是生薑味的酸薑風味,都頗見有趣,只是味道上稍為有點搶,對應於清鮮的湯底和蔬菜,稍微有點蓋過,但在提味上卻有不俗的表現。 接著的杏仁布丁看似單純,但杏仁的香味和牛奶異常匹配,加上滑順可愛的口感和恰到好處的甜味,可謂妙不可言。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不太差,但撇除健康飲食的範疇來說,這碗招牌野菜拉麵可會嚇怕不少喜吃肉的朋友。其實蔬菜也可調理得可口,雖然工整的口味沒有出錯的風險,但難以令人留下印象,而且蔬菜更是這碗麵的主題啊!

坐忘 Camper's

坐忘一詞出於道家莊子,所謂的坐忘並不是單純地遺忘了一些事情,而是一種能夠「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之,同於大通。」的境界。雖然道家的虛沒有佛家的空來得仔細深入,但這個虛似乎更像一種生活智慧多於一個研究課題。而這種坐忘智慧究竟能否溶入於野營之中,這一點我並不清楚,但這間位於鰂魚涌名叫坐忘 Camper's的日式料理店卻成功地吸引了我。 如果年輕時不是專挑些無助謀生的書來看,恐怕已經給這坐忘二字「抛到」。但無論如何,會用上這二字作店名,相信店主應有一番體會。而他們的店子其實是以田園料理作為其餐廳的方向,甫進店內,遠足和野營的感覺彌漫其中,加上四處都有些以蔬菜為主的料理名稱,縱使未及言上出塵,也令人有清新的感覺。 我來到他們的店子是週末的午後,由於不清楚他們的招牌菜,我索性請侍應給我推介,於是我便點了一道廣島蠔鮮菌咖哩飯再多加一隻溫泉蛋。 咖哩飯端上來時,賣相沒一般日式料理的講究,但平實的外貌沒影響它的滋味。屬於咖哩的香味是有的,但離不開日式咖哩的局限。雖然辣度若有若無,但鮮甜適口的味道頗叫人討好,加上協調上做得很好,無論對應於蠔還是菌菇,咖哩汁都站在適當的位置。廣島蠔的份量適中,算得上鮮甜飽滿,間中還透出點點類似礦物的味道,不失其海洋氣息。菌菇的味道不算深,主要站在質感提供的位置上。至於肖飯算是不過不失,而當中則伴以類似南瓜和玉米的蔬菜,令白飯多添了些田園氣息。有點誤打誤撞的溫泉蛋,蛋黄呈現鮮明的橙黄,據說是來自母雞的飼料,而蛋汁和米飯也有不錯的呼應。整體來說,無論是米飯、蠔、菌菇、雞蛋和咖哩汁,都顯得融和協調,在保持著滋味之餘亦盡展其田園氣息,頗叫人欣賞。 然而在結帳前給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地方,這裏供應的日本茶是有冷熱之分,而冷和熱的竟呈現出不同的茶色。以我的推測,熱的茶應是口味較淡的玄米茶,如果再加上冰塊作冷茶時,冰塊便會將僅有的茶味稀釋掉,所以冷茶便以茶味較深的茶葉來沖泡。為了証實我的推論,結帳時便向侍應查問,可惜侍應以為我擔心茶的來歷,只向我說明他們用的茶都是日本茶。

銀咖哩

某日途經般咸道,發現那裏多了間日式咖哩店,心想般咸道是著名的校區,大、中、小學這裏都有,但若論人流和消費力,顯然不及商廈林立的旺區,這不禁令我對這間裝潢亮麗的店子產生好奇。 於是我挑了個週末前來看個究竟,店面頗有日式連鎖快餐店的格局,還有點特許經營店的影子。雖然是週末但店內也不乏食客,當中以學生居多。 這裏是以半自座模式運作,點餐時要到收銀機前購票。他們的咖哩飯種類已不算少,但還有一大串可供添加配搭的食料名單,雞蛋、芝士片、炸雞塊……等半製成食品任君選擇。絕對有能力將碟子堆得滿滿,和曾經在香港流行過的扒爐式快餐很像,而我亦深信這種模式對胃口滿深的學生哥是頗具吸引力的。 然而食品的質素實在有點那個。當日我點的是招牌吉列豬扒咖哩飯,雖然已經有招牌二字,但豬扒的質素頗叫人失望,除了面頭的炸衣尚算脆口外,豬扒不但乾,甚至還有點異味,可能是雪藏過久的緣故。而咖哩方面,裏頭滲著肉碎和馬鈴薯塊,但香料和體質也見單薄,味道算是調和適口,奈何白飯的素質不高,連帶影響發揮。整體來說,只能算是一般中的一般。 至於這份另點的吉列薯餅小吃,一口咬下去已覺不妥。薯蓉口味單薄,裏頭雖有點類似煙肉的東西,但其味不純,反覺陰陽怪氣,澆在上面的日式醬汁雖有提味之用,但彌補不了當中的缺陷。個人認為,麥當勞的炸薯條也比它吸引。 綜合來說,此店唯一做對的就是選址,對於學生而言,這裏的出品應該能勉強過關。然而這不能成為一個經營上的借口,如果這裏的確是特許經營店,那麼食物供應商應要付上九成的責任。

夢見屋

對於Itlian Tomato這間日式蛋糕店而言,一直沒什好感,尤其是那層厚得過份的忌廉,縱使我身形非輕,看見也覺臃腫。但近年他和另一些日式西餐廳作協同發展,而這間名叫夢見屋的日式西餐廳,便和Itlian Tomato結合起來並開始染指香港的餐飲業。 日式餐館一向講究装潢,而這間位於上環西港城附近的夢見屋亦不例外,對於他們那介乎日式與西式的華美外觀,我必須承認是吸引我光顧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他們的出品亦同樣融合了西式和日式原素,這種和香港茶餐廳有著異曲同工的傾向,顯示著相同的文化交融特徵。  由於未吃過茶泡飯,起初我是打算點這個的。但當看見一道三式迷你蓋飯的套餐時,我便改變了主意,對一次能嚐到三種口味而言,無疑更合我的品嚐目的。於是我點了一個迷你三式蓋飯套餐,再另點多一杯牛奶抹茶。   三式蓋飯分別由日式咖哩、日式鹵肉和芝士肉醬,這三種口味組合而成,另加麵豉湯和醃菜作伴。可惜麵豉湯和醃菜的調味都大強,對於整個套餐的協調與平衡上都沒能發揮良好的果效,感覺令人有點失望。 至於蓋飯方面,白飯是其主要成份,這裏的飯也算不俗,但沒Izumi Curry的白飯精彩。我先嚐的是芝士肉醬,蕃茄、香草和肉末的典型組合,令人不會懷疑其肉醬的身份。而當中還隱約透出一份滑順感,令人有所留意,相信是加入了乳製品的果效。可惜芝士的風味有點隱晦,沒法在口味上建立出高點。而整體的配合也不見特別精彩,不過不失而已。   日式鹵肉飯的整體算不錯,以甜鮮為主的醬汁和飯有不俗的呼應,加上芝麻和紫菜在香味上增補,感覺是不錯的。可惜腩肉的水準只屬一般,油脂的比例稍欠,亦未能做到酥化的口感,和一平安的出品相差著一定的距離。 最後的日式咖哩在初時的確令我有點意外,尤其是香料的表現,比一般的日式咖哩突出。因為日本人不喜歡用油炒屬於咖哩的香料,然而香料要靠油才能把它的香氣有效地展現,所以日式咖哩多是味道豐富而香味欠奉的。而這裏的咖哩在口味上以鮮、甜、酸,交織表現,再加上一點辣勁,整體算是豐富,但仍未能展現咖哩的迷人面貌,而且和白飯與屬於配料的菇菌,在呼應上也未見精彩。 對於牛奶抹茶我是有點陌生的,然而香滑細緻的口味,給了我一個不錯的第一印象,加上微苦、單寧和丁點青草的氣息,令抹茶更有深度與層次。  整...

自家烏冬

早前到公司位於柴灣的貨倉清理舊物,工作了整個上午的我,離開時已經接近午飯時段,為免奔波,我決定在地鐵站附近完成我的午膳。 由於是午市稍前的時候,新翠商場內還未出現午市的人潮,但位於商場內的食肆,已經和我的記憶有相當的出入。美心快餐移了位置,多了壽司店和咖啡店;從前的粥麵店位置,現在已經是自家烏冬,還有旁邊的味千拉麵。 據說知名飲食達人鄭氏,是一手將味千拉麵引進香港的人,而自家烏冬是他和影視名人……等,共同擁有之物。回想當初的飲食達人,現在現已經變成生意人了,畢竟切魚生所賺的錢,始終不及投資或攪生意的來得快。  來到這樣的連鎖店,看的並不是廚師的技藝,而是餐廳運作和中央食材處理的系統是否完善。味千拉麵我曾領教過,覺得不甚了了,而自家烏冬則從未嘗過,於是那天我便踏進自家烏冬的店門。 雖然店子以烏冬為主,但店內的食物款式也相當多,而我則選了一個獎門人海鮮蝦湯烏冬,另加一份七味炸豆腐作小吃。先來的是海鮮蝦湯鳥冬,我先嚐了口湯,口味鮮甜適口,當中的蝦味很突出,有星洲蝦麵的影子,而這裏在控制蝦鮮在湯汁中的發揮上,顯得更為細心,沒有一股腦兒的蝦味,反而在蝦鮮之餘亦不失調和細膩,令人感覺良好。至於烏冬麵方面,除了稻庭之外,一般都帶粗獷的一面,能做到麵質軟滑,口味調和,與湯汁協調平衡,已經是不錯的了。反觀海鮮方面,今我感覺有點失色,雖然當中的陣容不弱,分別有青口、小蝦、蟹柳、雞肉和帆立貝。但帆立貝是即食小吃加工而成,小蝦雖連殼但素質一般,蟹柳是仿真品,只有青口給人海洋的感覺。雖然如此,但整體其實也不賴,只是小蝦和帆立貝將海鮮的感覺拉低了而已。   日式炸豆腐並非新鮮事,但這裏的豆腐很嫩,而面衣負責提供質感和調味,既簡單又具層次,也算不錯。 綜合來說,這裏的出品都令人有滿意之感,尤其是蝦湯的調配和炸豆腐的表現,縱然海鮮方面令人有點在意,但並未令整體的表現變差,於連鎖食店的類別而言,水準已算不俗了。

大户屋

今年到訪香港的颱風比往年多,暑濕的天氣持續地圍繞著八、九月。於是我繼續進行我的涼麵探索,今次目標定在日式蕎麥麵上,雖然我未正式地吃過蕎麥麵,但在網絡搜尋的協助下,我來到了太古城的大户屋。 日本的麵食文化多屬外來流入,屬於本土的傳統麵食其實不多,而蕎麥麵正正是這小數之一。來到太古城是週末的下午,為了避開人潮我選擇在接近三時才來到他們的店子,所以没經太大曲折便能入座。由於炸雞併蕎麥麵這套餐是網頁上的推介,所以甫坐下便點了這個項目。 他們的出餐速度極快,然而我所點的蕎麥麵卻遲遲未上,我深知是跑單了,但我不發一言,靜待他們如何處理這個狀況。然而服務員卻擺出一副視而不見的姿態,直至在鄰桌也結帳的情況下,他們才因我的詢問才確認跑單的情況。可幸我的情緒智商不弱,否則早就向他們開火了。   然而服務歸服務,食物歸食物,這個我是分得開的。先上的是蕎麥麵。蕎麥麵冷涼,軟硬適中,有不俗的麥香,單吃是頗清寡,一般會蘸鰹魚汁來吃。這裏除了鰹魚汁外,還付上蔥花和青芥末。我嫌青芥末大霸道,所以只把蔥花加到鰹魚汁裏頭。鰹魚汁的味道結構單純,直接了當的清鮮口味,透出屬於魚類的風味,鮮香適口,感覺自然。配以蕎麥麵來吃,鰹魚汁的清鮮滋潤了蕎麥麵的清寡,而蕎麥麵的麥香和質感則豐富了鰹魚汁的單純,結構簡單卻精緻,令人留下印象。   接著是炸雞飯的出場。炸雞的脆衣厚薄適中,雞肉沒有過份的調味,流露出雞肉的原有滋味,感覺欣賞。屬於裝飾的青瓜片和番茄,只有番茄較能配合炸物,而青瓜片則未能交出清涼爽脆的感覺。而把白飯和炸雞隔開的生菜絲,由於置於兩熱食之中,冷涼的感覺稍嫌不夠,但仍不失清爽。小醃菜酸甜適口,雖然有點公式,但感覺仍屬良好。白飯也不錯,但沒Izumi Curry的好。至於佐食的豬扒汁,鮮、酸、甜交錯,口味有點強,當中帶有梅子的幽雅,更透出一份類似梅乾的陳味,形成它個性的特點,配炸物雖可平衡油膩感,但蘸點過多就會有點造作的感覺。 綜合而言,這裏的出品雖仍有提升的空間,但整體已令有滿意。然而當中的服務質素始終令我有點介意,畢竟他們收著中價餐廳的費用,卻交出大牌檔的服務素質,亦缺乏處理突發事情的應變力,這些都顯示出餐廳的管理能力不足,應多加留意。